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行文体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大浪淘沙、适者生存。有的会进入稳定的现代汉语词汇,有的也许就是昙花一现
咆哮吧,小宇宙
3月初,一篇题为《学法语的人你伤不起啊》的短文在网络上走红,顿时各大论坛各地网友纷纷转载,继而争相模仿,同类风格的短文在网络上疯狂涌现,网友们名之曰“咆哮体”。如同之前的梨花体、羊羔体一般,咆哮体迅速走红网络。
咆哮体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讲,咆哮体是“伤不起”、 “有木有”等字样及句尾携带大量感叹号为标志的一种流行文体。其流行的前因后果可以说是众多流行文体的模板。
咆哮体的流行,对大多数人来说像一辆轰鸣着疾驰而过的列车,突如其来又振聋发聩。但《网络语言研究》一书的作者,吉林大学的语言学专家吕明臣却认为像咆哮体这样的流行文体,它的产生、发展都是有迹可寻的,流行文体的流行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潜伏阶段、爆发阶段和流行阶段。
流行文体在潜伏阶段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文体,就像鸡蛋不能被称为鸡。咆哮体的鸡蛋孕育在于社会与网络中,受固定的小群体青睐,然后渐渐的因为其独特的文化能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并传播,直到抵达孵化的臨界点。
咆哮体的发源地是豆瓣网上的“景涛同好组”,那里汇聚了一批热衷于文字咆哮的成员,小组的说明极为无厘头:“风在吼,马在啸,景涛在咆哮,景涛在咆哮!!对着咆哮中的景涛哥哥,我……被深深迷倒了……”
他们封演员马景涛为教主,在组内发言唯一的要求便是在句末要加上大量感叹号,并自谓之为“咆哮腔”。其组长“烧卖是朋友”也承认“景涛同好组”是最早的咆哮小组,但是她也不清楚“咆哮体”的称谓具体是怎么来的。景涛同好组的其他组员,对于咆哮体的流行他们都不肯居功,但都乐于承认自己是咆哮体的先驱。
事实上,咆哮体正是由这样一批不“自知”的网友所孵化的,他们构建了咆哮的平台、培养了咆哮群体、完成了大量咆哮的原始积累。
流行问题的爆发往往源于某一网络事件。比如,咆哮体的爆发源于人人网上《学法语的人你伤不起啊》的帖子,梨花体的爆发源于两全其美社区《史上最汗的诗》的帖子。这些网络事件就像是引发流行文体爆发的引线一样,用强大的冲击力让人们劈头盖脸地感受到这一文体的流行价值,它是搞笑的,或者深刻的,或者有时代范儿的,进而激发出一时无两的模仿和传播狂潮。
在流行期,则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无数的人在讨论、无数的人在模仿。咆哮体的流行可以说是流行文体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流行,除了网络上盛行,还被运用到生活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辅导员就曾用“咆哮体”发布运动会通知。
咆哮体的流行基因
民间和网络上那些有特点的文体实在是不少,就基础的积累来说也有相当程度了,那为什么偏偏是咆哮体等少数文体爆发而流行了呢?对于这一问题,《网络语言语法与语用研究》的作者、渤海大学的教授张云辉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首先是语言本身的原因,其次是社会、心理的原因。”
对于咆哮体这种流行文体本身来说,它是特异的。咆哮体要求文字要有力度、要充斥着激动和愤怒、要有感叹号和反问、要因为咆哮而口齿不清,作家黄集伟在他的专栏中描绘咆哮体:“除惊叹号超常规使用外,还会是表达需要酌情套用‘有木有’之类的固定句。”
有激动与愤怒之情是咆哮的内在要求,没有感情的咆哮很别扭;感叹号和反问以及口齿不清的字词则是格式要求,“景涛同好组”置顶了一个帖子《你们这群混蛋!!!!!!!》,在该帖中,组长用咆哮腔要求组员的咆哮必须要有大量感叹号,否则将视为捣乱者处理。“独特的文字塑造方式造就了一批追慕者,当这批追慕者变多,就成了流行文体。”吕明臣说。
咆哮体的适应性很强。张云辉认为,流行文体的繁殖力问题可以用模因理论来解释,模因就是一种文化基因,有的基因比如咆哮体是强势基因,所以传播力强传播范围广,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网络这个媒介不同于其他传统媒介,使得流行文体能短时间内大范围传播。
一般来说,满足了咆哮体的规则,就可以参与咆哮,咆哮的主体与对象在所不论。流行文体能遍地开花主要就是因为这种强大的适应性。自从学法语的同学伤不起之后,学德语、学俄语的同学纷纷表示自己也伤不起,还有人认为学中文更伤不起,甚至有学计算机、学服装设计的也跟着扎堆叫苦。一个诉苦学外语的咆哮能引来成百上千的同类咆哮,同理其他类型的咆哮也有相似效果,埋怨房价高的会招来埋怨车价油价盐价高的,批评学校食堂差的又能集合批评宿舍操场澡堂差的。凡所能哮,无所不哮。
对于一个称职的流行文体来说,自身优秀还不是全部,任何文体都是为了满足表达的需要。咆哮体就很“应景”。对此,黄集伟认为,咆哮体快速流行的原因估计一来它方便叙事,一来它也算是低成本宣泄心中瘴气郁闷乃至绝望的绝妙之法。张云辉也认为,现代人生活压力大,需要各种方式来减压,咆哮语体也许就是释放压力的好途径。
事实也正是如此,咆哮体的使用者多半是因为遇事不爽而在网络上寻求发泄,一般文体很难满足一个满腔愤懑的人立竿见影地抒发感情,咆哮体的应运而生解决了文字表达与话语表达之间的形式鸿沟,大量的感叹号、反问以及吐词不清极其一目了然,特别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咆哮者的感情,这既是作者所需要的,也是听众所需要的,作者喜欢咆哮体,因为咆哮体让他们身心舒爽了,听众也喜欢,因为他们也正在寻找这种表达方式。
咆哮而过的流行文体
“流行文体的问题在于,它本身是一个很值得深究的现象,但是却总是那么容易让人一笑置之。”吕明臣如是说。流行文体的出现,有社会的、心理的各种因素在起作用,有时候一些流行文体看起来总是不严肃,总是携着一股网络特有的轻浮的快餐味道,但作为一个语言文化现象,它是值得深刻研究的。
离魏晋的清谈时代已经好远了,使用流行文体的人也必然有其主观意识,这种主观意识,可以算做流行文体文化的一部分。吕明臣也认为流行文体承载着当前社会的精神需要:“为什么人们大量使用咆哮体?不是因为他们寂寞无聊,是因为他们需要,他们需要释放、需要倾听。流行文体的广泛使用,正在反映了当前社会中许多人的需要。不管你是那种需要,反映这种需要的文字就是一种语言文化。”比如梨花体的出现能够反映公众对文学艺术的实力与氛围的高期待。
流行文体的外在文化体现为一种交流与融合,许多研究网络语言的专家都认为网络语言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方言,存在于网络上,为网络人所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具有工具意义的沟通方式,这也是流行文体体现其语言价值的重要方面。
人们为什么需要流行文体,可以有很多种可能,也许是那种文体正好满足你将要表达的东西,不妨用它来一抒胸臆;也有可能是需要别人通过这种形式来了解你;抑或纯粹为了赶时髦凑热闹。每一种流行文体可以独成一派,但使用同一种流行文体的人却不能简单归类,毕竟网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地方,流行文体恰好造就了不同人群在表达方式上的殊途同归,将不同背景不同身份的人群结合起来了,这些人利用流行文体这种特殊的工具建立交流了的通道,构建了情感的平台。
流行文体充沛而独特的文化内涵致使它产生了对传统语言的冲击。“流行语体确实会造成对现代汉语的规范性的冲击,但是也没必要视其为洪水猛兽。”张云辉认为,“流行语体是种文化现象,值得研究。现代汉语的很多用法几百年前可能就是不规范的用法,所以流行文体也一样,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就变成将来的规范用法,那它就是文化创新;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就会走出历史舞台,那就永远是不规范的用法。这些现象不是专家也不是权威能完全控制的。我认为顺其自然,适度规范是对待流行语体的合适态度。”
至于流行文体的发展趋势,也许在这篇文章面世的时候,咆哮体已经被另一种流行文体替代,“呻吟体”?“唏嘘体”?谁说不会呢?据说“景涛同好组”就又在酝酿一个新的流行文体“吟霜体”。
网络语言像政权动荡时期的皇帝一样急促地更新着,旧的语言会不会就短暂出现便迅速消亡呢?吕明臣认为现在倒没有必要过多担心,流行的速度虽然很快,但“一种流行文体的周期很有可能比想象中长,因为它是文字的东西,文字是容易保存的习惯”。他预测说:“也许过一段时间,咆哮体会渐渐淡出主流,但它不一定会消亡,从语言学的观点看,流行文体的流传与否取决于社会、文化等很多因素。”张云辉也认为:“流行文体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大浪淘沙、适者生存。有的会进入稳定的现代汉语词汇,有的也许就是昙花一现。”
责任编辑:黄倩
网络流行文本
网友的创意是强大的,人的智慧是无穷尽的。富有创造力的网友创造了不少新的网络文体,不但走红网络,也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大量引用和传播。
凡客体
凡客体可称得上是迄今为止流传最广泛的网络文体,即凡客诚品(VANCL)广告文案宣传的文体。该广告意在戏谑主流文化,彰显该品牌的个性形象。然其另类手法也招致不少网友围观,网络上出现了大批恶搞凡客体的帖子,代言人也被调包成小沈阳、郭德纲等名人。其广告词更是极尽调侃,令人捧腹,被网友恶搞为“烦客体”。
梨花体
“梨花体”谐音“丽华体”,因女诗人赵丽华名字谐言而來,因其有些作品形式相对简明,又被有些网友戏称为“口语诗”。赵丽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曾担任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兼任《诗选刊》社编辑部主任。现在,赵丽华的诗歌风格和仿制她诗歌风格的诗歌,被人们称为“梨花体”。
知音体
知音体是指用煽情的标题来吸引读者的文章标题。名称来源于《知音》杂志。《知音》的煽情手法为文章内容提要加煽情式,标题的前半句是煽情,后半句是内容提要,让读者的情绪在阅读前就已经被调动到高潮。知音体是被网友拿来恶搞的频率最高的流行文体之一,比如,《白雪公主》——苦命的妹子啊,七个义薄云天的哥哥为你撑起小小的一片天。
微博体
微博体,也叫“段子体”、“语录体”,是网民在微博上发表不多于140字的短消息,为了适应这种情况而产生的一种文体。微博体主要是在微博里发表的,读者是博客、微博圈里甚至于潜在手机、电子阅读器的用户,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博越来越流行,一般作者用简短又有意思的词句吸引读者眼球。
甚至还有人用微博体写小说:“外婆离开人世的那个黄昏,外公在病房里陪伴着她走完了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外婆临去前对外公说‘放学了’。一直假装平静的外公听完这句话后像个孩子似的大哭起来。葬礼结束后我问起外公这三个字的含义,外公告诉我说这是从前他和外婆还在上小学时外婆常说的一句话:放学了,我们一起回家吧。 ”
咆哮吧,小宇宙
3月初,一篇题为《学法语的人你伤不起啊》的短文在网络上走红,顿时各大论坛各地网友纷纷转载,继而争相模仿,同类风格的短文在网络上疯狂涌现,网友们名之曰“咆哮体”。如同之前的梨花体、羊羔体一般,咆哮体迅速走红网络。
咆哮体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讲,咆哮体是“伤不起”、 “有木有”等字样及句尾携带大量感叹号为标志的一种流行文体。其流行的前因后果可以说是众多流行文体的模板。
咆哮体的流行,对大多数人来说像一辆轰鸣着疾驰而过的列车,突如其来又振聋发聩。但《网络语言研究》一书的作者,吉林大学的语言学专家吕明臣却认为像咆哮体这样的流行文体,它的产生、发展都是有迹可寻的,流行文体的流行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潜伏阶段、爆发阶段和流行阶段。
流行文体在潜伏阶段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文体,就像鸡蛋不能被称为鸡。咆哮体的鸡蛋孕育在于社会与网络中,受固定的小群体青睐,然后渐渐的因为其独特的文化能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并传播,直到抵达孵化的臨界点。
咆哮体的发源地是豆瓣网上的“景涛同好组”,那里汇聚了一批热衷于文字咆哮的成员,小组的说明极为无厘头:“风在吼,马在啸,景涛在咆哮,景涛在咆哮!!对着咆哮中的景涛哥哥,我……被深深迷倒了……”
他们封演员马景涛为教主,在组内发言唯一的要求便是在句末要加上大量感叹号,并自谓之为“咆哮腔”。其组长“烧卖是朋友”也承认“景涛同好组”是最早的咆哮小组,但是她也不清楚“咆哮体”的称谓具体是怎么来的。景涛同好组的其他组员,对于咆哮体的流行他们都不肯居功,但都乐于承认自己是咆哮体的先驱。
事实上,咆哮体正是由这样一批不“自知”的网友所孵化的,他们构建了咆哮的平台、培养了咆哮群体、完成了大量咆哮的原始积累。
流行问题的爆发往往源于某一网络事件。比如,咆哮体的爆发源于人人网上《学法语的人你伤不起啊》的帖子,梨花体的爆发源于两全其美社区《史上最汗的诗》的帖子。这些网络事件就像是引发流行文体爆发的引线一样,用强大的冲击力让人们劈头盖脸地感受到这一文体的流行价值,它是搞笑的,或者深刻的,或者有时代范儿的,进而激发出一时无两的模仿和传播狂潮。
在流行期,则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无数的人在讨论、无数的人在模仿。咆哮体的流行可以说是流行文体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流行,除了网络上盛行,还被运用到生活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辅导员就曾用“咆哮体”发布运动会通知。
咆哮体的流行基因
民间和网络上那些有特点的文体实在是不少,就基础的积累来说也有相当程度了,那为什么偏偏是咆哮体等少数文体爆发而流行了呢?对于这一问题,《网络语言语法与语用研究》的作者、渤海大学的教授张云辉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首先是语言本身的原因,其次是社会、心理的原因。”
对于咆哮体这种流行文体本身来说,它是特异的。咆哮体要求文字要有力度、要充斥着激动和愤怒、要有感叹号和反问、要因为咆哮而口齿不清,作家黄集伟在他的专栏中描绘咆哮体:“除惊叹号超常规使用外,还会是表达需要酌情套用‘有木有’之类的固定句。”
有激动与愤怒之情是咆哮的内在要求,没有感情的咆哮很别扭;感叹号和反问以及口齿不清的字词则是格式要求,“景涛同好组”置顶了一个帖子《你们这群混蛋!!!!!!!》,在该帖中,组长用咆哮腔要求组员的咆哮必须要有大量感叹号,否则将视为捣乱者处理。“独特的文字塑造方式造就了一批追慕者,当这批追慕者变多,就成了流行文体。”吕明臣说。
咆哮体的适应性很强。张云辉认为,流行文体的繁殖力问题可以用模因理论来解释,模因就是一种文化基因,有的基因比如咆哮体是强势基因,所以传播力强传播范围广,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网络这个媒介不同于其他传统媒介,使得流行文体能短时间内大范围传播。
一般来说,满足了咆哮体的规则,就可以参与咆哮,咆哮的主体与对象在所不论。流行文体能遍地开花主要就是因为这种强大的适应性。自从学法语的同学伤不起之后,学德语、学俄语的同学纷纷表示自己也伤不起,还有人认为学中文更伤不起,甚至有学计算机、学服装设计的也跟着扎堆叫苦。一个诉苦学外语的咆哮能引来成百上千的同类咆哮,同理其他类型的咆哮也有相似效果,埋怨房价高的会招来埋怨车价油价盐价高的,批评学校食堂差的又能集合批评宿舍操场澡堂差的。凡所能哮,无所不哮。
对于一个称职的流行文体来说,自身优秀还不是全部,任何文体都是为了满足表达的需要。咆哮体就很“应景”。对此,黄集伟认为,咆哮体快速流行的原因估计一来它方便叙事,一来它也算是低成本宣泄心中瘴气郁闷乃至绝望的绝妙之法。张云辉也认为,现代人生活压力大,需要各种方式来减压,咆哮语体也许就是释放压力的好途径。
事实也正是如此,咆哮体的使用者多半是因为遇事不爽而在网络上寻求发泄,一般文体很难满足一个满腔愤懑的人立竿见影地抒发感情,咆哮体的应运而生解决了文字表达与话语表达之间的形式鸿沟,大量的感叹号、反问以及吐词不清极其一目了然,特别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咆哮者的感情,这既是作者所需要的,也是听众所需要的,作者喜欢咆哮体,因为咆哮体让他们身心舒爽了,听众也喜欢,因为他们也正在寻找这种表达方式。
咆哮而过的流行文体
“流行文体的问题在于,它本身是一个很值得深究的现象,但是却总是那么容易让人一笑置之。”吕明臣如是说。流行文体的出现,有社会的、心理的各种因素在起作用,有时候一些流行文体看起来总是不严肃,总是携着一股网络特有的轻浮的快餐味道,但作为一个语言文化现象,它是值得深刻研究的。
离魏晋的清谈时代已经好远了,使用流行文体的人也必然有其主观意识,这种主观意识,可以算做流行文体文化的一部分。吕明臣也认为流行文体承载着当前社会的精神需要:“为什么人们大量使用咆哮体?不是因为他们寂寞无聊,是因为他们需要,他们需要释放、需要倾听。流行文体的广泛使用,正在反映了当前社会中许多人的需要。不管你是那种需要,反映这种需要的文字就是一种语言文化。”比如梨花体的出现能够反映公众对文学艺术的实力与氛围的高期待。
流行文体的外在文化体现为一种交流与融合,许多研究网络语言的专家都认为网络语言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方言,存在于网络上,为网络人所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具有工具意义的沟通方式,这也是流行文体体现其语言价值的重要方面。
人们为什么需要流行文体,可以有很多种可能,也许是那种文体正好满足你将要表达的东西,不妨用它来一抒胸臆;也有可能是需要别人通过这种形式来了解你;抑或纯粹为了赶时髦凑热闹。每一种流行文体可以独成一派,但使用同一种流行文体的人却不能简单归类,毕竟网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地方,流行文体恰好造就了不同人群在表达方式上的殊途同归,将不同背景不同身份的人群结合起来了,这些人利用流行文体这种特殊的工具建立交流了的通道,构建了情感的平台。
流行文体充沛而独特的文化内涵致使它产生了对传统语言的冲击。“流行语体确实会造成对现代汉语的规范性的冲击,但是也没必要视其为洪水猛兽。”张云辉认为,“流行语体是种文化现象,值得研究。现代汉语的很多用法几百年前可能就是不规范的用法,所以流行文体也一样,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就变成将来的规范用法,那它就是文化创新;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就会走出历史舞台,那就永远是不规范的用法。这些现象不是专家也不是权威能完全控制的。我认为顺其自然,适度规范是对待流行语体的合适态度。”
至于流行文体的发展趋势,也许在这篇文章面世的时候,咆哮体已经被另一种流行文体替代,“呻吟体”?“唏嘘体”?谁说不会呢?据说“景涛同好组”就又在酝酿一个新的流行文体“吟霜体”。
网络语言像政权动荡时期的皇帝一样急促地更新着,旧的语言会不会就短暂出现便迅速消亡呢?吕明臣认为现在倒没有必要过多担心,流行的速度虽然很快,但“一种流行文体的周期很有可能比想象中长,因为它是文字的东西,文字是容易保存的习惯”。他预测说:“也许过一段时间,咆哮体会渐渐淡出主流,但它不一定会消亡,从语言学的观点看,流行文体的流传与否取决于社会、文化等很多因素。”张云辉也认为:“流行文体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大浪淘沙、适者生存。有的会进入稳定的现代汉语词汇,有的也许就是昙花一现。”
责任编辑:黄倩
网络流行文本
网友的创意是强大的,人的智慧是无穷尽的。富有创造力的网友创造了不少新的网络文体,不但走红网络,也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大量引用和传播。
凡客体
凡客体可称得上是迄今为止流传最广泛的网络文体,即凡客诚品(VANCL)广告文案宣传的文体。该广告意在戏谑主流文化,彰显该品牌的个性形象。然其另类手法也招致不少网友围观,网络上出现了大批恶搞凡客体的帖子,代言人也被调包成小沈阳、郭德纲等名人。其广告词更是极尽调侃,令人捧腹,被网友恶搞为“烦客体”。
梨花体
“梨花体”谐音“丽华体”,因女诗人赵丽华名字谐言而來,因其有些作品形式相对简明,又被有些网友戏称为“口语诗”。赵丽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曾担任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兼任《诗选刊》社编辑部主任。现在,赵丽华的诗歌风格和仿制她诗歌风格的诗歌,被人们称为“梨花体”。
知音体
知音体是指用煽情的标题来吸引读者的文章标题。名称来源于《知音》杂志。《知音》的煽情手法为文章内容提要加煽情式,标题的前半句是煽情,后半句是内容提要,让读者的情绪在阅读前就已经被调动到高潮。知音体是被网友拿来恶搞的频率最高的流行文体之一,比如,《白雪公主》——苦命的妹子啊,七个义薄云天的哥哥为你撑起小小的一片天。
微博体
微博体,也叫“段子体”、“语录体”,是网民在微博上发表不多于140字的短消息,为了适应这种情况而产生的一种文体。微博体主要是在微博里发表的,读者是博客、微博圈里甚至于潜在手机、电子阅读器的用户,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博越来越流行,一般作者用简短又有意思的词句吸引读者眼球。
甚至还有人用微博体写小说:“外婆离开人世的那个黄昏,外公在病房里陪伴着她走完了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外婆临去前对外公说‘放学了’。一直假装平静的外公听完这句话后像个孩子似的大哭起来。葬礼结束后我问起外公这三个字的含义,外公告诉我说这是从前他和外婆还在上小学时外婆常说的一句话:放学了,我们一起回家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