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温补脾肾;肠易激综合征;腹泻
中图分类号:R256.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05-0034-0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共观察患者38例,其中男18例,女20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72岁,以35~50岁之间最多;腹泻伴腹痛21例,无腹痛17例;腹泻伴黏液便者12例,无黏液便26例;腹泻伴失眠者11例。
1.2 诊断标准患者出现便溏、腹泻、或粪便不成形、或便下稀水、或黎明排便,日排便2次以上,脐周或左下腹隐痛,或排便前腹痛便后缓解,或便下黏液;经电子肠镜检查排除肠道炎症性肠病及肿瘤、息肉等器质性病变,粪便检验隐血试验阴性并排除肠道寄生虫,病情持续3个月以上者即可诊断。
2 治疗方法
治宜温补脾肾,药物组成:补骨脂20g,肉豆蔻10g,吴茱萸10g,人参10g,白术10g,砂仁10g,扁豆10g,木香15g,薏苡仁30g,淮山药15g,莲子10g,山楂30g,莱菔子15g,石榴皮6g,赤石脂(煅)20g。上药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15 d为1个疗程,一般用2~4个疗程,服药期间忌食生冷、面食、酒及油腻饮食。停药2个月后观察疗效。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症状消失,粪便成形、日排便转为1次或2次者为治愈;日排便次数较服药前减少1半或1半以上,且症状大部分缓解者为好转;症状有所缓解,但停药后又复发者或治疗后无改善者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治愈19例,治愈率为50%;好转10例,好转率为26.3%;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6.3%。
4 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约占胃肠疾病的30%~50%。现代医学虽然对本病的病因尚不明了,但初步怀疑精神紧张、情志抑郁、神经质体质者可能是好发的基础,胃肠道感染、菌群失调、食物过敏可能是发病的诱因。祖国医学将本病归入泻泄,认为与外感、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有关,这与西医的病因很相似。中医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因多为外感寒、湿、暑、热等六淫之邪,致中阳被遏,脾失健运;或因饮食所伤,脾胃不和,大肠传导失司;或因肝气犯胃;或因脾虚;或因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运脾土等病变,慢性腹泻患者。或因先天肾阳不足,或因久病伤肾,致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而致脾胃虚寒。汪昂日:“久泻皆由肾命火衰,不能专责脾胃”,脾肾阳气在生理上具有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作用,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最终发展为脾肾阳虚之证,导致腹泻日久不愈,对患者身体造成很大伤害。笔者用温肾暖脾之法治疗此类患者,获得较好疗效。方中补骨脂辛苦性热而补命门,为壮火益土之要药;肉豆蔻温脾肾而涩肠止泻;吴茱萸暖脾胃而散寒湿;人参、白术益气健脾;因脾喜燥而恶湿、喜香而恶秽、喜甘而恶苦,故配木香调气导滞、砂仁芳香醒脾、山楂消油腻、莱菔子消面食,配扁豆、薏苡仁、淮山药、莲子之甘淡,既健脾,又渗湿而止泻;石榴皮酸敛止泻,配赤石脂甘缓护肠、固脱止泻。诸药合用,使脾肾之阳得充、脾运得健、积滞得消、水湿得化,共奏温补脾肾而止泻之功。临床上若遇腹泻经久不愈,有脾肾阳虚表现的患者,可以本法为基础,视其兼证而加减运用,以期获效。
中图分类号:R256.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05-0034-0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共观察患者38例,其中男18例,女20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72岁,以35~50岁之间最多;腹泻伴腹痛21例,无腹痛17例;腹泻伴黏液便者12例,无黏液便26例;腹泻伴失眠者11例。
1.2 诊断标准患者出现便溏、腹泻、或粪便不成形、或便下稀水、或黎明排便,日排便2次以上,脐周或左下腹隐痛,或排便前腹痛便后缓解,或便下黏液;经电子肠镜检查排除肠道炎症性肠病及肿瘤、息肉等器质性病变,粪便检验隐血试验阴性并排除肠道寄生虫,病情持续3个月以上者即可诊断。
2 治疗方法
治宜温补脾肾,药物组成:补骨脂20g,肉豆蔻10g,吴茱萸10g,人参10g,白术10g,砂仁10g,扁豆10g,木香15g,薏苡仁30g,淮山药15g,莲子10g,山楂30g,莱菔子15g,石榴皮6g,赤石脂(煅)20g。上药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15 d为1个疗程,一般用2~4个疗程,服药期间忌食生冷、面食、酒及油腻饮食。停药2个月后观察疗效。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症状消失,粪便成形、日排便转为1次或2次者为治愈;日排便次数较服药前减少1半或1半以上,且症状大部分缓解者为好转;症状有所缓解,但停药后又复发者或治疗后无改善者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治愈19例,治愈率为50%;好转10例,好转率为26.3%;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6.3%。
4 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约占胃肠疾病的30%~50%。现代医学虽然对本病的病因尚不明了,但初步怀疑精神紧张、情志抑郁、神经质体质者可能是好发的基础,胃肠道感染、菌群失调、食物过敏可能是发病的诱因。祖国医学将本病归入泻泄,认为与外感、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有关,这与西医的病因很相似。中医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因多为外感寒、湿、暑、热等六淫之邪,致中阳被遏,脾失健运;或因饮食所伤,脾胃不和,大肠传导失司;或因肝气犯胃;或因脾虚;或因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运脾土等病变,慢性腹泻患者。或因先天肾阳不足,或因久病伤肾,致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而致脾胃虚寒。汪昂日:“久泻皆由肾命火衰,不能专责脾胃”,脾肾阳气在生理上具有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作用,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最终发展为脾肾阳虚之证,导致腹泻日久不愈,对患者身体造成很大伤害。笔者用温肾暖脾之法治疗此类患者,获得较好疗效。方中补骨脂辛苦性热而补命门,为壮火益土之要药;肉豆蔻温脾肾而涩肠止泻;吴茱萸暖脾胃而散寒湿;人参、白术益气健脾;因脾喜燥而恶湿、喜香而恶秽、喜甘而恶苦,故配木香调气导滞、砂仁芳香醒脾、山楂消油腻、莱菔子消面食,配扁豆、薏苡仁、淮山药、莲子之甘淡,既健脾,又渗湿而止泻;石榴皮酸敛止泻,配赤石脂甘缓护肠、固脱止泻。诸药合用,使脾肾之阳得充、脾运得健、积滞得消、水湿得化,共奏温补脾肾而止泻之功。临床上若遇腹泻经久不愈,有脾肾阳虚表现的患者,可以本法为基础,视其兼证而加减运用,以期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