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1月4日,“大道之行——陈仕彬书画世界巡展”第二站法国卢浮宫展览刚刚结束,记者虽没能亲到法国领略这场艺术盛宴,却有幸在陈仕彬的艺术工作室——大道堂艺术馆大饱眼福。
五年前,陈仕彬为汶川大地震创作的作品《众山皆响》撼动了美术圈,也因为这幅画的缘故,陈仕彬一直对汶川有着特别的感情。2013年是汶川大地震五周年,陈仕彬重回汶川,进行了数周的采风,亲历汶川从5年前的一片废墟到今天灾后重建后人民安康的蜕变,不能不让他生出无限感慨。于是陈仕彬寄情笔墨,创作了一组反映新汶川自然山水与风土人情的作品,以“汶川新貌”为主题的系列作品由此诞生。这些作品随陈仕彬的书法代表作品《奥林匹克(宣言)赋》书法长卷一起走出国门,在法国卢浮宫展现给了世界人民。
这一系列画中有一幅格外醒目,也许是陈仕彬工作室展厅的布局缘故,一幅《水磨古镇》独占一面墙。这幅画描绘的正是汶川灾后重建第一镇水磨镇,虽然记者未曾亲临水墨古镇游访,但这片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区,其内地风情和藏羌文化交相辉映,西蜀人文和禅佛文化联袂绽放的地理风情却让我向往已久。而今,陈仕彬竟用笔墨将这高山峡谷、湖光山色、古街淋漓、风情四溢的民俗风光合而为一,展现出了水磨古镇灾后的新颜,记者在观赏作品之时,神思其已漂游远方,神游他乡。
我虽未见过陈仕彬的代表作《众山皆响》的真貌,但这幅《水磨古镇》也已在我心中有了十足的分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句出自《礼记·礼运篇》的为人津津乐道的醒世名言,其阐述的是儒家的最高政治和社会理想——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为人民所共有。陈仕彬借用其“大道之行”,除了寄托这方面的理想,更是鞭策自己要“行大道,承古韵,力自新”,希望自己能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心态走好未来的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在陈仕彬个人美术馆的橱窗里陈列了数幅“古画”,我深知放在这样重要位置的画一定非常珍贵,但记者看半天却看不出作者为谁。然与陈仕彬聊起天来方知,那哪里是什么“古画”,那画竟然是陈仕彬19岁时创作的作品。19岁竟能创作出这样成熟老练的画作,的确让记者为之震惊!
时光荏苒,如今尚不到50岁的陈仕彬,从事书画创作却已有30余年。在陈仕彬筹备个人美术馆开馆之际,他汇总了人生各个阶段的作品,甚至找出了他创作的第一幅山水画。他想借此反思自己所走过的路,也算是对自己艺术之路的一个总结。
陈仕彬30岁出蜀入京,30岁前的15年,陈仕彬浸润在四川的山水之中,读书教学,闭门临池,实是奠定了自己书画创作乃至人生的根基;30岁后的15年,他寄身京城,问道师友,书画创作之余,受儒家“经世致用”思想之影响,对文化事业投入颇多,创办了PHE(和平、健康、环保的英文缩写)国际青少年书画大会,并策划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甘肃的白银打造成“中国儿童美术的敦煌”,在那里建立世界青少年儿童美术博览馆。这虽耗费不少精力,但亦算有所收获。陈仕彬希望以此进一步入世励炼,扩充胸襟,修好画外之功。
然而纵观陈仕彬走过的这30年,似乎看得见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那就是“行”。
古人云:“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陈仕彬深以为然。“行”不仅贯穿着陈仕彬之前的整个艺术旅程,也是他接下来书画创作与自我励炼的重点。
陈仕彬所谓的“行”分为两个方面。其一即行走于山川自然与书房画室之间。陈仕彬说,山水画家要为山水代言,非饱览沃看,胸中有丘壑不可。他从黄宾虹九登黄山,五上九华山,四游岱岳、西湖、富春江,足迹遍布神州,其一生所作速写达万件中感悟颇深。陈仕彬发现,黄宾虹就是通过这十几年的壮游而将自己融入自然,体验生命,寻证中国画的灵魂,同时也是在自然中寻证古人的画法与理法依据。而生于川南的陈仕彬,自小便有山水情结。他曾为搜尽群峰而险游野猴袭人的白熊沟;曾为感受自然而独居深山一周,并在突遇的雷电中幸存……其实每一位画家都有着不同的却难忘的关于“行走”的故事,陈仕彬的故事绝非只言片语就能道尽。然而这些年的游走却并没有让陈仕彬尽兴,接下来的几年,陈仕彬还要做一系列详细的外出采风写生计划,走出画室,搜尽奇峰打草稿。除去游走于神州大地,书房与画室之内的修炼又何尝不是一种特殊的“行走”?陈仕彬始终徜徉于书海与传统经典之中,他认为这才是每个中国画家的享受与必修课。
其二,陈仕彬还要通过交流展览行走世界各地,观照自己的创作。回顾之前的五次展览,对陈仕彬皆有着较为特殊的意义。在陈仕彬18岁师范毕业的时候,他就在学校里举办了人生中的首次个人展览,这给陈仕彬投身艺术莫大的信心。之后是20岁时策划组织的“五青年书画展”,当时在川南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第三次展览是2006年在广州会展中心举办的个展,那是陈仕彬走出四川之后的首次展览。然后就是2008年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的“大道无门”书画展,和今年4月份陈仕彬个人美术馆开馆时“大道之行”北京首场展览。而此次法国卢浮宫专场的展出,是陈仕彬首次在国外展览,他也希望藉此为书画艺术和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尽一分绵薄之力。
“书画双绝的巴蜀奇才”
陈仕彬是书画界有名的“书画双绝的巴蜀奇才”。这个称号绝不是记者送之的美名,其实在记者结识陈仕彬之前,就对此早有耳闻。
古人云:“画法全从书法出”,陈仕彬对此深信不疑,他说,中国的书法对中国画家而言就好比素描之于油画,如果国画家没有书法的基础,其美术创作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遇到瓶颈。陈仕彬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他的画作既有青藤的放逸,也有八大的圆浑,还有石涛的率朴和金农的奇崛,他充分将书法精神和人文气质放大在了大景象中,这不仅使画作造境与写境浑然其中,也使画作的题跋成了书法的精品。
陈仕彬的书法在其长达30年的探索道路中吸收了多方面的营养。他的书法贴近黄庭坚,又杂糅张旭、怀素、王铎、傅山等前贤,在大道堂艺术馆展厅中较为抓眼球的一件八尺四条屏的草书作品,通篇气韵连贯,洒脱不羁,而字里行间法度严谨,意境高古。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书法的境界最能反映艺术家的境界,但这种境界上的修炼,却不是一朝一夕的。陈仕彬的童年是在文革中度过的,在他5岁的时候就曾在自己家中的双扇大门上用宋体字写了五个大字——毛主席万岁。这五个大字吸引来了前庭后院的许多邻居,大家都不敢相信这是个5岁的孩子写的,正是这五个字开启了陈仕彬练习书法的大门。
在那样的年月,陈仕彬并没有投师问教,但在他的家里的每一个角落,他从小到大学习过的所有课本的边边角角上,都布满了陈仕彬的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陈仕彬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艺术的殿堂。
到了18岁的时候,陈仕彬就开始参加各类展览和竞赛,那时他的书法就已经在同仁中脱颖而出。后来,由于受到蜀中大收藏家李铁夫家传藏品和后人李其津先生以及王朝闻先生、钟佛履先生的影响,他的艺术潜质被开启了。到上世纪80年代初,陈仕彬也开始了书画收藏,他在谢无量、张采芹、张大千、冯建吾等诸多名家的真迹中吸取了丰厚的艺术营养,后又经20年的磨练,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
而纵观陈仕彬近20年的绘画作品,他对继承传统与对当代精神的转化探索是从未中断的。他大量吸收前辈绘画技艺的精华,仔细观察他的作品,其中隐隐所现者,黄宾虹、黄秋园、陈子庄、李可染、傅抱石……在此基础上,陈仕彬在笔墨技法上又有大胆的实践,他早在1990年就有了极具个人风格的冰川山水。但陈仕彬并没有就此定格,而依旧在不断地探索中寻求改变。
陈仕彬认为,在美术创作上,最优秀的艺术家不一定在很短的时间就有了固定的风格。那样艺术的探索精神将会逐渐消失,潜力也无从挖掘。
的确,探索精神吸引着无数人去不断挖掘自己与世界的无尽潜力。对于艺术家而言,对艺术世界的探索也是永无止境的,这也是艺术的魅力所在。“搜尽奇峰打草稿”不仅要求艺术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要求艺术家在艺术的博大精深中寻找闪亮的珍宝,并将其雕琢成被世人认可的艺术珍品。
陈仕彬的远行才刚刚启程,在他的座右铭中还有一句话,即荀子所言:“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所倾,夫是之谓君子。”“率道而行”四个字正好与“大道之行”相契合,陈仕彬以此自勉,默然前行。
五年前,陈仕彬为汶川大地震创作的作品《众山皆响》撼动了美术圈,也因为这幅画的缘故,陈仕彬一直对汶川有着特别的感情。2013年是汶川大地震五周年,陈仕彬重回汶川,进行了数周的采风,亲历汶川从5年前的一片废墟到今天灾后重建后人民安康的蜕变,不能不让他生出无限感慨。于是陈仕彬寄情笔墨,创作了一组反映新汶川自然山水与风土人情的作品,以“汶川新貌”为主题的系列作品由此诞生。这些作品随陈仕彬的书法代表作品《奥林匹克(宣言)赋》书法长卷一起走出国门,在法国卢浮宫展现给了世界人民。
这一系列画中有一幅格外醒目,也许是陈仕彬工作室展厅的布局缘故,一幅《水磨古镇》独占一面墙。这幅画描绘的正是汶川灾后重建第一镇水磨镇,虽然记者未曾亲临水墨古镇游访,但这片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区,其内地风情和藏羌文化交相辉映,西蜀人文和禅佛文化联袂绽放的地理风情却让我向往已久。而今,陈仕彬竟用笔墨将这高山峡谷、湖光山色、古街淋漓、风情四溢的民俗风光合而为一,展现出了水磨古镇灾后的新颜,记者在观赏作品之时,神思其已漂游远方,神游他乡。
我虽未见过陈仕彬的代表作《众山皆响》的真貌,但这幅《水磨古镇》也已在我心中有了十足的分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句出自《礼记·礼运篇》的为人津津乐道的醒世名言,其阐述的是儒家的最高政治和社会理想——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为人民所共有。陈仕彬借用其“大道之行”,除了寄托这方面的理想,更是鞭策自己要“行大道,承古韵,力自新”,希望自己能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心态走好未来的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在陈仕彬个人美术馆的橱窗里陈列了数幅“古画”,我深知放在这样重要位置的画一定非常珍贵,但记者看半天却看不出作者为谁。然与陈仕彬聊起天来方知,那哪里是什么“古画”,那画竟然是陈仕彬19岁时创作的作品。19岁竟能创作出这样成熟老练的画作,的确让记者为之震惊!
时光荏苒,如今尚不到50岁的陈仕彬,从事书画创作却已有30余年。在陈仕彬筹备个人美术馆开馆之际,他汇总了人生各个阶段的作品,甚至找出了他创作的第一幅山水画。他想借此反思自己所走过的路,也算是对自己艺术之路的一个总结。
陈仕彬30岁出蜀入京,30岁前的15年,陈仕彬浸润在四川的山水之中,读书教学,闭门临池,实是奠定了自己书画创作乃至人生的根基;30岁后的15年,他寄身京城,问道师友,书画创作之余,受儒家“经世致用”思想之影响,对文化事业投入颇多,创办了PHE(和平、健康、环保的英文缩写)国际青少年书画大会,并策划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甘肃的白银打造成“中国儿童美术的敦煌”,在那里建立世界青少年儿童美术博览馆。这虽耗费不少精力,但亦算有所收获。陈仕彬希望以此进一步入世励炼,扩充胸襟,修好画外之功。
然而纵观陈仕彬走过的这30年,似乎看得见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那就是“行”。
古人云:“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陈仕彬深以为然。“行”不仅贯穿着陈仕彬之前的整个艺术旅程,也是他接下来书画创作与自我励炼的重点。
陈仕彬所谓的“行”分为两个方面。其一即行走于山川自然与书房画室之间。陈仕彬说,山水画家要为山水代言,非饱览沃看,胸中有丘壑不可。他从黄宾虹九登黄山,五上九华山,四游岱岳、西湖、富春江,足迹遍布神州,其一生所作速写达万件中感悟颇深。陈仕彬发现,黄宾虹就是通过这十几年的壮游而将自己融入自然,体验生命,寻证中国画的灵魂,同时也是在自然中寻证古人的画法与理法依据。而生于川南的陈仕彬,自小便有山水情结。他曾为搜尽群峰而险游野猴袭人的白熊沟;曾为感受自然而独居深山一周,并在突遇的雷电中幸存……其实每一位画家都有着不同的却难忘的关于“行走”的故事,陈仕彬的故事绝非只言片语就能道尽。然而这些年的游走却并没有让陈仕彬尽兴,接下来的几年,陈仕彬还要做一系列详细的外出采风写生计划,走出画室,搜尽奇峰打草稿。除去游走于神州大地,书房与画室之内的修炼又何尝不是一种特殊的“行走”?陈仕彬始终徜徉于书海与传统经典之中,他认为这才是每个中国画家的享受与必修课。
其二,陈仕彬还要通过交流展览行走世界各地,观照自己的创作。回顾之前的五次展览,对陈仕彬皆有着较为特殊的意义。在陈仕彬18岁师范毕业的时候,他就在学校里举办了人生中的首次个人展览,这给陈仕彬投身艺术莫大的信心。之后是20岁时策划组织的“五青年书画展”,当时在川南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第三次展览是2006年在广州会展中心举办的个展,那是陈仕彬走出四川之后的首次展览。然后就是2008年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的“大道无门”书画展,和今年4月份陈仕彬个人美术馆开馆时“大道之行”北京首场展览。而此次法国卢浮宫专场的展出,是陈仕彬首次在国外展览,他也希望藉此为书画艺术和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尽一分绵薄之力。
“书画双绝的巴蜀奇才”
陈仕彬是书画界有名的“书画双绝的巴蜀奇才”。这个称号绝不是记者送之的美名,其实在记者结识陈仕彬之前,就对此早有耳闻。
古人云:“画法全从书法出”,陈仕彬对此深信不疑,他说,中国的书法对中国画家而言就好比素描之于油画,如果国画家没有书法的基础,其美术创作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遇到瓶颈。陈仕彬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他的画作既有青藤的放逸,也有八大的圆浑,还有石涛的率朴和金农的奇崛,他充分将书法精神和人文气质放大在了大景象中,这不仅使画作造境与写境浑然其中,也使画作的题跋成了书法的精品。
陈仕彬的书法在其长达30年的探索道路中吸收了多方面的营养。他的书法贴近黄庭坚,又杂糅张旭、怀素、王铎、傅山等前贤,在大道堂艺术馆展厅中较为抓眼球的一件八尺四条屏的草书作品,通篇气韵连贯,洒脱不羁,而字里行间法度严谨,意境高古。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书法的境界最能反映艺术家的境界,但这种境界上的修炼,却不是一朝一夕的。陈仕彬的童年是在文革中度过的,在他5岁的时候就曾在自己家中的双扇大门上用宋体字写了五个大字——毛主席万岁。这五个大字吸引来了前庭后院的许多邻居,大家都不敢相信这是个5岁的孩子写的,正是这五个字开启了陈仕彬练习书法的大门。
在那样的年月,陈仕彬并没有投师问教,但在他的家里的每一个角落,他从小到大学习过的所有课本的边边角角上,都布满了陈仕彬的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陈仕彬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艺术的殿堂。
到了18岁的时候,陈仕彬就开始参加各类展览和竞赛,那时他的书法就已经在同仁中脱颖而出。后来,由于受到蜀中大收藏家李铁夫家传藏品和后人李其津先生以及王朝闻先生、钟佛履先生的影响,他的艺术潜质被开启了。到上世纪80年代初,陈仕彬也开始了书画收藏,他在谢无量、张采芹、张大千、冯建吾等诸多名家的真迹中吸取了丰厚的艺术营养,后又经20年的磨练,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
而纵观陈仕彬近20年的绘画作品,他对继承传统与对当代精神的转化探索是从未中断的。他大量吸收前辈绘画技艺的精华,仔细观察他的作品,其中隐隐所现者,黄宾虹、黄秋园、陈子庄、李可染、傅抱石……在此基础上,陈仕彬在笔墨技法上又有大胆的实践,他早在1990年就有了极具个人风格的冰川山水。但陈仕彬并没有就此定格,而依旧在不断地探索中寻求改变。
陈仕彬认为,在美术创作上,最优秀的艺术家不一定在很短的时间就有了固定的风格。那样艺术的探索精神将会逐渐消失,潜力也无从挖掘。
的确,探索精神吸引着无数人去不断挖掘自己与世界的无尽潜力。对于艺术家而言,对艺术世界的探索也是永无止境的,这也是艺术的魅力所在。“搜尽奇峰打草稿”不仅要求艺术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要求艺术家在艺术的博大精深中寻找闪亮的珍宝,并将其雕琢成被世人认可的艺术珍品。
陈仕彬的远行才刚刚启程,在他的座右铭中还有一句话,即荀子所言:“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所倾,夫是之谓君子。”“率道而行”四个字正好与“大道之行”相契合,陈仕彬以此自勉,默然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