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张鹏雨见面准备握手的时候,她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握了,她的手很小巧,跟身量一样,难以想象这是一双跟尸体打交道的手。
“想回头时已经来不及了”
成都市青羊区公安局官方微博上,张鹏雨的形象是身着警服,一手端着头骨模型,一手握着止血钳、手术刀,“剖开罪恶隐藏的谜底,捍卫死者‘说话’权利”的冷酷女警。她在朋友圈转发这张“官宣”海报的配文是:不接受差评。
但眼前的她,粉色T恤,白色板鞋,染过色的短卷发,轻快地走进来,让人有种走错片场的错觉。“你看起来根本不像法医。”她爽朗地笑,“法医应该是啥样?”
作为青羊区仅有的4名法医之一,24小时待命值班时,永远无法预知半夜什么时刻电话会响。长期值班让张鹏雨总结出一个规律,那就是“值班千万不能敷面膜”,因为每次一敷上电话就会响,就要出警,而“熬一个夜等于一个月的面膜白敷了。”“半夜三点,皮皮虾,快起床跟我出警。”
长期作息不规律,经常半夜出警,张鹏雨有失眠的毛病,但安眠药是不能吃的,“因为害怕吃了药电话响了会听不到。”问她睡不着怎么办,她笑说,“努力尝试入睡。”好像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她没有如人预想的那些失眠者的苦恼,就只是作息不规律导致的生理性失眠。
在张鹏雨被媒体报道过的所有典型故事里,最“著名”的一段是“尸体叹气”的“灵异事件”:一次在接下上吊自杀死者的时候,绳索解开,尸体的喉咙发出了一声“长叹”,那时的她入行不久,经验不足,心理素质也还不够好,着实被吓了一跳,但实际上那不过是被压迫的胸腔的气体在排出体外时发出的声音。
心理素质都是练出来的。常常在深夜里去与不知名的尸体打交道,进而做解剖检查的画面在外人看来毛骨悚然。张鹏雨还记得刚入行时,有一次晚上出现场,自己打着电筒勘验尸体,虽然心里犯怵,但也只有硬着头皮上。
看过《法医秦明》的读者都无法忘记水库捞尸那一段,在水中浸泡后高度腐烂的尸体,光是想想画面都想作呕,还有腐尸的房间里爬满蛆虫的情景,仅仅是文字都令人作呕,无法想象直面这些场景需要多大的勇气。
张鹏雨学法医纯属偶然,当初本来报考的是临床医学专业,因为分数问题才被调剂过来,在这之前,她对于法医的认知来自港剧《鉴证实录》,大学前四年的课程都是基础课程,和临床没有区别,直到大四下期开始学习专业课程,去公安局实习,她才发现法医跟临床完全是天壤之别,但是回头已经来不及了。
后来她才知道,学校里上课用的尸体都是“和风细雨”。“老师处理过的,不管从颜色也好,条件还有样子都会比较好,而且也做了防腐的工作处理。”从业后,她再没有接触过那种有福尔马林味道的冰冷滑腻的实验室尸体,“真实的”尸体可能是温热的、冰冷的、完好的、腐烂的、破碎的、只剩骨头的……
毕业后的头几年,她在重庆公安局合川区分局工作,遇到人手不够的时候,也参与捞过尸体。“河里捞出来,泡了一两个星期的,高坠下来,全部都是脑组织,或者是独自在家去世半个月才被邻居发现的……”
说这些的时候,我能感觉得到她尽量在轻描淡写,并试图不去想象这些场景。“第一次看到满屋都是血,第一次看到碎尸块,第一次看到高腐尸体……有很多第一次之后才能有现在的心态。没有谁一开始就能接受,从事法医最大的挑战就是克服心理恐惧。”
心理素质上进阶的过程,可以从吃饭的状态看出来。法医通常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就是活儿干完了再吃饭,我问她,那会儿还吃得下吗?她的回答是,当然,刚开始的时候会吃不下,但现在完全没问题。有人开玩笑说,吃了饭再干活,说不定还得再吃一次。法医是个体力活儿,简单的尸体解剖也需要三个小时,复杂的可能就是五六个小时,对体力要求很高,“做下来又累又饿,哪儿还顾得了那么多。”她用冷静的语气告诉我,她有喜欢吃烤脑花儿的同事。
为生者权,为死者言
很多人因为看了影視剧,就盲目地想当法医,作为前辈,张鹏雨的建议是:慎入!
法医勘验是刑侦案件当中重要的环节,其判断往往能决定案件的侦破走向,并作为重要的罪证。“责任重大,为生者权,为死者言。”她说,一时冲动是做不了法医的,真的喜欢的话,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静下心来,把基本功做扎实。从工作流程来说,尸检报告出来之后,法医的工作就已告一段落,但张鹏雨说,她和很多同行都有一个习惯,会关注经手的案子,直至最终判决。“得知犯罪分子伏法的时候,会觉得松了一口气。”也许,除了悲痛的亲属以外,与死者对话、从死者身上搜寻犯罪分子踪迹的法医是最有资格说这句话的人了。
每一名法医都会有遗憾,从业多年,张鹏雨也遇到过棘手和遗憾的案子,但这些遗憾是不能说出来的,“因为那意味着案子还没破”。
死是作为生的对立面,冷硬残酷的存在,成天与死尸打交道,任谁都不可能强大到百毒不侵。张鹏雨最崩溃的时候也想过放弃。那是一次周末三天连续勘验了13具尸体,凌晨回家刚刚躺下睡了一两个小时,一个电话响了马上就又要起身出现场。不仅面临心理的极限挑战,也更是身体状况的挑战。但她并不是个例,“所有的同事都是这样”,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大伙儿一样都在撑,所以她坚持下来了。
“基层单位法医本来就不多,你走了之后这个位置就没有人做了。”张鹏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大学开始算起,五年学制,毕业出来由老法医带一到两年后,可以出一些简单的案子,独当一面则要三五年。也就是说,培养一名成熟的法医至少要八年时间。当年他们专业有49名同学,18名女生,目前只有一半的人还留在这个行业。“转行的多”,因为很少有时间照顾家庭。原本支持她的父母,在工作之后也抱怨过,因为除了怀孕那年以外,她每一年过年都在值班。
法医入行门槛高,专业度强,收入应该也很高吧?面对记者的提问,张鹏雨跟同事对视了一眼,默契地说,“并没有”。从业11年,她目前专业职称是主检法医师,往上走还有副主任法医师、主任法医师,“还有很多怪要打。” 对于理科生张鹏雨来说,刑侦技术和DNA数据库的建立让法医工作的开展越来越从容,相对而言,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抚慰活着的人。曾经有一个案子,一名七岁小女孩高坠死亡,由于坠楼地点监控不完整,家属一口咬定小孩一定是被人推下去了,想让警方立案调查。现场勘查后张鹏雨发现,孩子的手和脚上都有灰,经过鉴定,鞋印也和墙壁上的痕迹吻合,所以他们判断小女孩是在玩耍的过程中不小心失足掉下去的。但那个时候家属们沉浸在丧女之痛中,无法接受这一说法。
“作为母亲,我完全能理解家属痛失孩子的心情。”张鹏雨说。在其它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法医的勘验结果直接关乎案子的定性,“法医的职责,是替死者代言,让他们说出无法说出的话,你不能凭感觉,而需要细致专业的分析,找出证据。”
如果说这一行有什么敬畏的话,她说,那就是“对死者抱以最大的敬畏”。每一次站上解剖台,下刀之前,她会想,是为了找出真相,就不再害怕了。
理想是成为甘道夫那样的“大法师”
在工作中一丝不苟,朋友圈里的张鹏雨是另一个人。照片上的她,捧脸嘟嘴,是个寻常的可爱少女;同事眼中,她“中二少女”的形象跃然朋友圈。
“冲鸭”“btw”,这样的网络用语信手拈来,这个时候,她还原成一名80后,你无法将她跟影视剧中穿着白大褂深夜独自面对尸体的冷酷法医画上等号。
亲赴过暗夜中无数个凶案现场,穿过无数个面对尸体的深夜,透过形形色色的尸体,洞悉过人性最恶的部分,面对过亲人的哀痛,她活得如此有生气,如此动人。她说,“因為明白生的珍贵。”
“我不是顶尖的那一类法医,所以有的问题我可能还谈不到那么多的高度。”但她说,她的理想是成为“甘道夫”(电影《指环王》中的大魔法师。)
身为“解剖人”的记者,很乐于见到跟想象中不一样的法医,她愿意打开心扉,展现那个职业身份之外的自己。
一个见过了无数的“死”,还能活得如此轻快的人,死亡的阴冷,尸体背后的人性的恶,那些仇恨、怨毒、扭曲,没有侵噬到她,相反,她正是透过太多的死,死亡背后太多的悲伤,体悟到了生的脆弱和美好。
她脸上没有一丁点死亡的冰冷阴郁,没有影视剧中那样出神入化,甚至传奇色彩都是被个别媒体过度渲染出来的。但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她符合记者心中完美职业女性的形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如此。
“想回头时已经来不及了”
成都市青羊区公安局官方微博上,张鹏雨的形象是身着警服,一手端着头骨模型,一手握着止血钳、手术刀,“剖开罪恶隐藏的谜底,捍卫死者‘说话’权利”的冷酷女警。她在朋友圈转发这张“官宣”海报的配文是:不接受差评。
但眼前的她,粉色T恤,白色板鞋,染过色的短卷发,轻快地走进来,让人有种走错片场的错觉。“你看起来根本不像法医。”她爽朗地笑,“法医应该是啥样?”
作为青羊区仅有的4名法医之一,24小时待命值班时,永远无法预知半夜什么时刻电话会响。长期值班让张鹏雨总结出一个规律,那就是“值班千万不能敷面膜”,因为每次一敷上电话就会响,就要出警,而“熬一个夜等于一个月的面膜白敷了。”“半夜三点,皮皮虾,快起床跟我出警。”
长期作息不规律,经常半夜出警,张鹏雨有失眠的毛病,但安眠药是不能吃的,“因为害怕吃了药电话响了会听不到。”问她睡不着怎么办,她笑说,“努力尝试入睡。”好像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她没有如人预想的那些失眠者的苦恼,就只是作息不规律导致的生理性失眠。
在张鹏雨被媒体报道过的所有典型故事里,最“著名”的一段是“尸体叹气”的“灵异事件”:一次在接下上吊自杀死者的时候,绳索解开,尸体的喉咙发出了一声“长叹”,那时的她入行不久,经验不足,心理素质也还不够好,着实被吓了一跳,但实际上那不过是被压迫的胸腔的气体在排出体外时发出的声音。
心理素质都是练出来的。常常在深夜里去与不知名的尸体打交道,进而做解剖检查的画面在外人看来毛骨悚然。张鹏雨还记得刚入行时,有一次晚上出现场,自己打着电筒勘验尸体,虽然心里犯怵,但也只有硬着头皮上。
看过《法医秦明》的读者都无法忘记水库捞尸那一段,在水中浸泡后高度腐烂的尸体,光是想想画面都想作呕,还有腐尸的房间里爬满蛆虫的情景,仅仅是文字都令人作呕,无法想象直面这些场景需要多大的勇气。
张鹏雨学法医纯属偶然,当初本来报考的是临床医学专业,因为分数问题才被调剂过来,在这之前,她对于法医的认知来自港剧《鉴证实录》,大学前四年的课程都是基础课程,和临床没有区别,直到大四下期开始学习专业课程,去公安局实习,她才发现法医跟临床完全是天壤之别,但是回头已经来不及了。
后来她才知道,学校里上课用的尸体都是“和风细雨”。“老师处理过的,不管从颜色也好,条件还有样子都会比较好,而且也做了防腐的工作处理。”从业后,她再没有接触过那种有福尔马林味道的冰冷滑腻的实验室尸体,“真实的”尸体可能是温热的、冰冷的、完好的、腐烂的、破碎的、只剩骨头的……
毕业后的头几年,她在重庆公安局合川区分局工作,遇到人手不够的时候,也参与捞过尸体。“河里捞出来,泡了一两个星期的,高坠下来,全部都是脑组织,或者是独自在家去世半个月才被邻居发现的……”
说这些的时候,我能感觉得到她尽量在轻描淡写,并试图不去想象这些场景。“第一次看到满屋都是血,第一次看到碎尸块,第一次看到高腐尸体……有很多第一次之后才能有现在的心态。没有谁一开始就能接受,从事法医最大的挑战就是克服心理恐惧。”
心理素质上进阶的过程,可以从吃饭的状态看出来。法医通常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就是活儿干完了再吃饭,我问她,那会儿还吃得下吗?她的回答是,当然,刚开始的时候会吃不下,但现在完全没问题。有人开玩笑说,吃了饭再干活,说不定还得再吃一次。法医是个体力活儿,简单的尸体解剖也需要三个小时,复杂的可能就是五六个小时,对体力要求很高,“做下来又累又饿,哪儿还顾得了那么多。”她用冷静的语气告诉我,她有喜欢吃烤脑花儿的同事。
为生者权,为死者言
很多人因为看了影視剧,就盲目地想当法医,作为前辈,张鹏雨的建议是:慎入!
法医勘验是刑侦案件当中重要的环节,其判断往往能决定案件的侦破走向,并作为重要的罪证。“责任重大,为生者权,为死者言。”她说,一时冲动是做不了法医的,真的喜欢的话,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静下心来,把基本功做扎实。从工作流程来说,尸检报告出来之后,法医的工作就已告一段落,但张鹏雨说,她和很多同行都有一个习惯,会关注经手的案子,直至最终判决。“得知犯罪分子伏法的时候,会觉得松了一口气。”也许,除了悲痛的亲属以外,与死者对话、从死者身上搜寻犯罪分子踪迹的法医是最有资格说这句话的人了。
每一名法医都会有遗憾,从业多年,张鹏雨也遇到过棘手和遗憾的案子,但这些遗憾是不能说出来的,“因为那意味着案子还没破”。
死是作为生的对立面,冷硬残酷的存在,成天与死尸打交道,任谁都不可能强大到百毒不侵。张鹏雨最崩溃的时候也想过放弃。那是一次周末三天连续勘验了13具尸体,凌晨回家刚刚躺下睡了一两个小时,一个电话响了马上就又要起身出现场。不仅面临心理的极限挑战,也更是身体状况的挑战。但她并不是个例,“所有的同事都是这样”,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大伙儿一样都在撑,所以她坚持下来了。
“基层单位法医本来就不多,你走了之后这个位置就没有人做了。”张鹏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大学开始算起,五年学制,毕业出来由老法医带一到两年后,可以出一些简单的案子,独当一面则要三五年。也就是说,培养一名成熟的法医至少要八年时间。当年他们专业有49名同学,18名女生,目前只有一半的人还留在这个行业。“转行的多”,因为很少有时间照顾家庭。原本支持她的父母,在工作之后也抱怨过,因为除了怀孕那年以外,她每一年过年都在值班。
法医入行门槛高,专业度强,收入应该也很高吧?面对记者的提问,张鹏雨跟同事对视了一眼,默契地说,“并没有”。从业11年,她目前专业职称是主检法医师,往上走还有副主任法医师、主任法医师,“还有很多怪要打。” 对于理科生张鹏雨来说,刑侦技术和DNA数据库的建立让法医工作的开展越来越从容,相对而言,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抚慰活着的人。曾经有一个案子,一名七岁小女孩高坠死亡,由于坠楼地点监控不完整,家属一口咬定小孩一定是被人推下去了,想让警方立案调查。现场勘查后张鹏雨发现,孩子的手和脚上都有灰,经过鉴定,鞋印也和墙壁上的痕迹吻合,所以他们判断小女孩是在玩耍的过程中不小心失足掉下去的。但那个时候家属们沉浸在丧女之痛中,无法接受这一说法。
“作为母亲,我完全能理解家属痛失孩子的心情。”张鹏雨说。在其它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法医的勘验结果直接关乎案子的定性,“法医的职责,是替死者代言,让他们说出无法说出的话,你不能凭感觉,而需要细致专业的分析,找出证据。”
如果说这一行有什么敬畏的话,她说,那就是“对死者抱以最大的敬畏”。每一次站上解剖台,下刀之前,她会想,是为了找出真相,就不再害怕了。
理想是成为甘道夫那样的“大法师”
在工作中一丝不苟,朋友圈里的张鹏雨是另一个人。照片上的她,捧脸嘟嘴,是个寻常的可爱少女;同事眼中,她“中二少女”的形象跃然朋友圈。
“冲鸭”“btw”,这样的网络用语信手拈来,这个时候,她还原成一名80后,你无法将她跟影视剧中穿着白大褂深夜独自面对尸体的冷酷法医画上等号。
亲赴过暗夜中无数个凶案现场,穿过无数个面对尸体的深夜,透过形形色色的尸体,洞悉过人性最恶的部分,面对过亲人的哀痛,她活得如此有生气,如此动人。她说,“因為明白生的珍贵。”
“我不是顶尖的那一类法医,所以有的问题我可能还谈不到那么多的高度。”但她说,她的理想是成为“甘道夫”(电影《指环王》中的大魔法师。)
身为“解剖人”的记者,很乐于见到跟想象中不一样的法医,她愿意打开心扉,展现那个职业身份之外的自己。
一个见过了无数的“死”,还能活得如此轻快的人,死亡的阴冷,尸体背后的人性的恶,那些仇恨、怨毒、扭曲,没有侵噬到她,相反,她正是透过太多的死,死亡背后太多的悲伤,体悟到了生的脆弱和美好。
她脸上没有一丁点死亡的冰冷阴郁,没有影视剧中那样出神入化,甚至传奇色彩都是被个别媒体过度渲染出来的。但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她符合记者心中完美职业女性的形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