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肢体语言艺术,它借助人类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去塑造多重的艺术形象,具 有多重功能及作用。可以说舞蹈既是人性的自然展现,又是社会生活和艺术升华的结晶,是人们审美和素质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今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美育在 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而舞蹈作为美育的手段之一,又有着它独特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舞蹈在高校艺术类课程中大部分是以实践课的形式出现的。在高校的艺术类课程设置上,重点注重通过知识性鉴赏性的培养以 加强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造成了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和其他艺术类课程相比处于弱势状态。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大学生舞蹈教育改革的对策措施,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舞蹈教育较其它艺术教育起步较晚。在对一些高等院校舞蹈教育的广泛调查中发现,各个大学实施舞蹈教育的标准和方法各不相同,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各个大学的经济状况、舞蹈教室、舞蹈师资还不够完备。不过短短几年内,随着人们对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视,舞蹈教育不断发展,成为今天学校素质教育里一项重要内容。尽管各高校实施舞蹈教育的方法和标准各异,但都重视舞蹈教育所具有的娱乐功能和教育功用,充分发挥舞蹈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塑造良好的体态美中的重要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一直倡导对高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教育。舞蹈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目的是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更加优秀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单纯的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和表演能力。否则,舞蹈教育在艺术教育中与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难以接轨。从这个视角出发,我国高等院校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舞蹈课的内容设置没有与创造性人才素质的培养相结合
目前,普通高校培养人才大多以科学思维能力为重点,艺术思维的形象性,可以完善并影响、促进科学的逻辑思维。虽然科学思维严谨、抽象,与艺术思维的感性化、形象化有本质区别,但事实上,人的思维方式是复杂的,非线性的,具有复合性的特点。艺术思维具有感性形象的特点,当其与科学思维相结合时,两者的有机结合、互相作用,更能拓展人的思维空间,启发与弥补逻辑思维,有助于科学思维获得成功。所以,高等院校特别是农科类占主流的院校的艺术教育若忽视与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相结合,就会与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脱节。
(二)舞蹈教育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脱节
舞蹈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艺术技能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艺术评价能力以及对事物特有的艺术洞察力,还应该将舞蹈与其它人文社会学科转化成综合的感受力,即舞蹈教育的重点应从舞蹈本体转移到与其它学科结合上,如与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建筑学的结合。举例来说,在实践课上要强调舞蹈知识普及。在上欣赏课时,当我们讲完作者、创作动机、表现内容、结构欣赏后,应将课堂内容再延伸一步,启发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从艺术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哲学的角度阐述出来,从而丰富、完善艺术素质教育的内容。
(三)舞蹈教育未在艺术类教育体系中确立明晰的地位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开设的艺术课程大多以选修课为主,所开设的课程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技能技巧为主的课程,如歌唱技巧、各种乐器的学习、舞蹈作品的选学等,此类选修课程的开课门数、规模因受各高校所具备的场地、经费、师资力量所限制而各不相同;另一类是为解决学生选学艺术类课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而开设的,如基本乐理和舞蹈基训等,此类选修课各高校一般都有;第三类是欣赏类的课程,不同学校开设此类选修课的内容各不相同,有古典音乐欣赏、有民族音乐欣赏、有西方音乐欣赏、有经曲音乐欣赏、有歌剧舞剧或剧目欣赏、还有单纯的专题音乐欣赏和舞蹈作品欣赏(高校有的不多)等。以上三类课程在各普通高校艺术类选修课中所占有比例各不相同,并没有统一完整的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
二、归因分析
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来说是认识不足,在思想认识上对舞蹈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受传统观念限制,舞蹈教育的规模有待以充分的扩展,在思想认识上更注重艺术类以外的文化知识的教育,而轻视舞蹈教育在人的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从客观的角度讲,高等院校从事舞蹈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比例在从事艺术素质教育的教师中比例很小,甚至有的学校艺术教育没有舞蹈教师。而且从事舞蹈教学的教师受过专业舞蹈训练的不是很多。另外单纯的受过舞蹈专业学习的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教师的非复合性也成为我们推进舞蹈教育的障碍。舞蹈教师由于受传统艺术教育的影响,自身素质的缺陷,教学方法的传统化、舞蹈专业化、教学体系的不完善加之教师在学校中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影响对学生的培养。同时由于普通高校从事舞蹈艺术教育的教师少而且没有形成气候,学术交流普遍不足。
三、对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在引导大学生走进艺术殿堂的同时,更要注意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艺术思维能力,才能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开发科学的智慧为科学教育服务。针对当前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状况,本人认为,舞蹈教育应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进行改革。
实行“一主多辅”的课程体系显然将舞蹈艺术类课程列为各高校主干课程的想法并不现实。实际上舞蹈艺术类课程开设的种类越多,分科越细,越让学生无从选择。所以,应将众多舞蹈选修课科学地化整归一,加长课时,减少门类。无论开设什么类别的科目,应首先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设一门在内容体系上具有渐近性、复合性的课程,即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和学习能力,以讲解基本的舞蹈艺术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分析并从其它艺术社会科学的角度评价、鉴赏艺术作品。舞蹈艺术类的课程应以此门课程为主,其它课程为辅。同时要贯彻好艺术素质教育的目的,在辅助性舞蹈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上,开设一些舞蹈美学、舞蹈心理学、舞蹈社会学、艺术哲学等交叉学科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注意实践性教育形式,在进行舞蹈艺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课堂讲授的形式外,还应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例如,舞蹈交流协会、沙龙、专题讨论等。在开展此类活动的过程中,除了要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外,还应针对不同艺术水准的学生组织活动。可以以艺术骨干分子作为“点”去带动普通学生,激发大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兴趣与爱好,自发成立舞蹈团、艺术工作室等。扩大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在创作与实践的过程中学以致用,使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深化进而达到通过艺术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
总之,目前普通高校的舞蹈教育,需要重新确立培养目标,即由以技法教育为主转向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综合发展教育。艺术素质综合发展,还需要把舞蹈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和良性互动,从而为培养出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起到交叉互补的作用。培养目标是人才成长的方向和标准,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和指导。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转向,将会影响到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活动组织等舞蹈教学实践,将会对舞蹈艺术教育师资提出更多的要求,将把普通高校学生的艺术素质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最终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舞蹈在高校艺术类课程中大部分是以实践课的形式出现的。在高校的艺术类课程设置上,重点注重通过知识性鉴赏性的培养以 加强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造成了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和其他艺术类课程相比处于弱势状态。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大学生舞蹈教育改革的对策措施,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舞蹈教育较其它艺术教育起步较晚。在对一些高等院校舞蹈教育的广泛调查中发现,各个大学实施舞蹈教育的标准和方法各不相同,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各个大学的经济状况、舞蹈教室、舞蹈师资还不够完备。不过短短几年内,随着人们对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视,舞蹈教育不断发展,成为今天学校素质教育里一项重要内容。尽管各高校实施舞蹈教育的方法和标准各异,但都重视舞蹈教育所具有的娱乐功能和教育功用,充分发挥舞蹈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塑造良好的体态美中的重要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一直倡导对高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教育。舞蹈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目的是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更加优秀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单纯的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和表演能力。否则,舞蹈教育在艺术教育中与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难以接轨。从这个视角出发,我国高等院校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舞蹈课的内容设置没有与创造性人才素质的培养相结合
目前,普通高校培养人才大多以科学思维能力为重点,艺术思维的形象性,可以完善并影响、促进科学的逻辑思维。虽然科学思维严谨、抽象,与艺术思维的感性化、形象化有本质区别,但事实上,人的思维方式是复杂的,非线性的,具有复合性的特点。艺术思维具有感性形象的特点,当其与科学思维相结合时,两者的有机结合、互相作用,更能拓展人的思维空间,启发与弥补逻辑思维,有助于科学思维获得成功。所以,高等院校特别是农科类占主流的院校的艺术教育若忽视与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相结合,就会与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脱节。
(二)舞蹈教育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脱节
舞蹈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艺术技能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艺术评价能力以及对事物特有的艺术洞察力,还应该将舞蹈与其它人文社会学科转化成综合的感受力,即舞蹈教育的重点应从舞蹈本体转移到与其它学科结合上,如与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建筑学的结合。举例来说,在实践课上要强调舞蹈知识普及。在上欣赏课时,当我们讲完作者、创作动机、表现内容、结构欣赏后,应将课堂内容再延伸一步,启发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从艺术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哲学的角度阐述出来,从而丰富、完善艺术素质教育的内容。
(三)舞蹈教育未在艺术类教育体系中确立明晰的地位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开设的艺术课程大多以选修课为主,所开设的课程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技能技巧为主的课程,如歌唱技巧、各种乐器的学习、舞蹈作品的选学等,此类选修课程的开课门数、规模因受各高校所具备的场地、经费、师资力量所限制而各不相同;另一类是为解决学生选学艺术类课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而开设的,如基本乐理和舞蹈基训等,此类选修课各高校一般都有;第三类是欣赏类的课程,不同学校开设此类选修课的内容各不相同,有古典音乐欣赏、有民族音乐欣赏、有西方音乐欣赏、有经曲音乐欣赏、有歌剧舞剧或剧目欣赏、还有单纯的专题音乐欣赏和舞蹈作品欣赏(高校有的不多)等。以上三类课程在各普通高校艺术类选修课中所占有比例各不相同,并没有统一完整的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
二、归因分析
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来说是认识不足,在思想认识上对舞蹈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受传统观念限制,舞蹈教育的规模有待以充分的扩展,在思想认识上更注重艺术类以外的文化知识的教育,而轻视舞蹈教育在人的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从客观的角度讲,高等院校从事舞蹈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比例在从事艺术素质教育的教师中比例很小,甚至有的学校艺术教育没有舞蹈教师。而且从事舞蹈教学的教师受过专业舞蹈训练的不是很多。另外单纯的受过舞蹈专业学习的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教师的非复合性也成为我们推进舞蹈教育的障碍。舞蹈教师由于受传统艺术教育的影响,自身素质的缺陷,教学方法的传统化、舞蹈专业化、教学体系的不完善加之教师在学校中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影响对学生的培养。同时由于普通高校从事舞蹈艺术教育的教师少而且没有形成气候,学术交流普遍不足。
三、对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在引导大学生走进艺术殿堂的同时,更要注意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艺术思维能力,才能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开发科学的智慧为科学教育服务。针对当前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状况,本人认为,舞蹈教育应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进行改革。
实行“一主多辅”的课程体系显然将舞蹈艺术类课程列为各高校主干课程的想法并不现实。实际上舞蹈艺术类课程开设的种类越多,分科越细,越让学生无从选择。所以,应将众多舞蹈选修课科学地化整归一,加长课时,减少门类。无论开设什么类别的科目,应首先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设一门在内容体系上具有渐近性、复合性的课程,即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和学习能力,以讲解基本的舞蹈艺术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分析并从其它艺术社会科学的角度评价、鉴赏艺术作品。舞蹈艺术类的课程应以此门课程为主,其它课程为辅。同时要贯彻好艺术素质教育的目的,在辅助性舞蹈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上,开设一些舞蹈美学、舞蹈心理学、舞蹈社会学、艺术哲学等交叉学科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注意实践性教育形式,在进行舞蹈艺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课堂讲授的形式外,还应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例如,舞蹈交流协会、沙龙、专题讨论等。在开展此类活动的过程中,除了要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外,还应针对不同艺术水准的学生组织活动。可以以艺术骨干分子作为“点”去带动普通学生,激发大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兴趣与爱好,自发成立舞蹈团、艺术工作室等。扩大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在创作与实践的过程中学以致用,使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深化进而达到通过艺术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
总之,目前普通高校的舞蹈教育,需要重新确立培养目标,即由以技法教育为主转向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综合发展教育。艺术素质综合发展,还需要把舞蹈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和良性互动,从而为培养出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起到交叉互补的作用。培养目标是人才成长的方向和标准,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和指导。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转向,将会影响到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活动组织等舞蹈教学实践,将会对舞蹈艺术教育师资提出更多的要求,将把普通高校学生的艺术素质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最终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