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在创新中提高对数学的理解。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把教学工作落到实处,通过各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因此,找出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怎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课题,要全体教师一起努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引言:
创新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而小学是打造学习基础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都存在好奇心强、注意力难集中、好动的特点,但是思维也比较活跃,因此教师必须把握住这一好时机,在教学中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自由民主、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一、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创新意识
要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离不开教具和课件的制作,只有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实现主体地位的发挥,才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活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能充分联系所学过的知识,让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使其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数学课程的内容是现实的,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自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学生能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1]。例如:在“8和9的认识”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活动素材,并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探究和讨论交流等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动手能力是对于创新意识提升的有效手段。因为年龄层次较低,思维能力尚不够发达,此时就需要一些实际的材料来加深印象。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我们可以特意增加一些能够让学生们动手的机会,让所有同学都参与在其中,这样不但能让学生们有深刻的学习印象,还能够提高动手能力,也能直接提高同学们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手探索的同时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而问題意识则是创新的前提。科学的创设问题情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地创新思维活动[2]。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运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一群猴子在山上玩耍,无意中发现了一棵大树上挂着一个大仙桃,令它们垂涎欲滴!抢着上树摘。恰好猴王走进来,看见它们,就一声令下:“不准摘!谁想摘,必须先过我这一关!”猴王便出了两道计算题:(1)27×25+25×13=?(2)25(27+13)=?来考它们。结果,有一只伶俐的小猴子抢先答出这两道题的答案都是100,猴王听后,马上把那个大仙桃奖给了这只小猴子,其它的猴子都很奇怪:“这两题的算式不同,怎么结果一样呢?”……在这生动、有趣的情景的吸引下,学生都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探讨活动中。
三、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升创新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对生活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对自己熟悉的知识大胆质疑与猜测进而强化创新意识[3]。例如:在学习“按比分配”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体育课上教师分球的场景展开教学:体育教师想给隔壁班的学生分球,教师一共有14个球,想要分给男、女两组同学进行练习,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分?经过自由思考和研究,有的学生说平均分,男女各7个球,然而,隔壁班的男同学不同意这种方法,因为他们班的男生人数比较多,女生少,男女分得一样数量的球,他们认为体育教师偏心。学生继续进行思考和研究,有的学生说要根据男、女学生人数的多少来分,人数多的多分,人数少的少分。教师问:人多的要多分,人少的要少分,那么有没有一定的依据呢?之后,学生自己总结出“应按人数的比来分配,就比较合理了”。通过这种生活化的教学,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问题探究中,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
四、分组教学,合作学习
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分组合作学习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有显著的效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广泛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指出别人的不足,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江西的某小学数学课堂为例,该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特征的基础上,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并选出小组的组长[4]。例如:在学习“分数”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被看做一个整体,然后进行分割。学生在小组内热烈讨论,每个人都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举例说明原因,最后学生在充分了解整体1这个单位概念后,引出了分数的知识点,并举出很多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说明,将具象的实例转化为书本上的抽象概念,透彻地理解了分数这一知识点的内涵。
结束语:
小学数学是一门教育基础课,必须要完善小学教学创新的形式,不断地让学生感受到创新教学的新意,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在提高成绩的同时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其不断提问和发现的能力。创新火花无处不在,只有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中心,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会让教育散发其应有的魅力,才能让创新的活力永不停息。
参考文献:
[1]高 洁.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考试周刊,2017,21(01):184-185.
[2]董柏清.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考试周刊,2017,22(06)181-182.
[3]吴思明.论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现代交际,2018,22(05)140-141.
[4]张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考试周刊,2016,15(02):114-115.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引言:
创新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而小学是打造学习基础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都存在好奇心强、注意力难集中、好动的特点,但是思维也比较活跃,因此教师必须把握住这一好时机,在教学中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自由民主、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一、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创新意识
要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离不开教具和课件的制作,只有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实现主体地位的发挥,才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活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能充分联系所学过的知识,让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使其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数学课程的内容是现实的,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自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学生能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1]。例如:在“8和9的认识”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活动素材,并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探究和讨论交流等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动手能力是对于创新意识提升的有效手段。因为年龄层次较低,思维能力尚不够发达,此时就需要一些实际的材料来加深印象。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我们可以特意增加一些能够让学生们动手的机会,让所有同学都参与在其中,这样不但能让学生们有深刻的学习印象,还能够提高动手能力,也能直接提高同学们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手探索的同时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而问題意识则是创新的前提。科学的创设问题情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地创新思维活动[2]。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运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一群猴子在山上玩耍,无意中发现了一棵大树上挂着一个大仙桃,令它们垂涎欲滴!抢着上树摘。恰好猴王走进来,看见它们,就一声令下:“不准摘!谁想摘,必须先过我这一关!”猴王便出了两道计算题:(1)27×25+25×13=?(2)25(27+13)=?来考它们。结果,有一只伶俐的小猴子抢先答出这两道题的答案都是100,猴王听后,马上把那个大仙桃奖给了这只小猴子,其它的猴子都很奇怪:“这两题的算式不同,怎么结果一样呢?”……在这生动、有趣的情景的吸引下,学生都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探讨活动中。
三、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升创新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对生活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对自己熟悉的知识大胆质疑与猜测进而强化创新意识[3]。例如:在学习“按比分配”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体育课上教师分球的场景展开教学:体育教师想给隔壁班的学生分球,教师一共有14个球,想要分给男、女两组同学进行练习,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分?经过自由思考和研究,有的学生说平均分,男女各7个球,然而,隔壁班的男同学不同意这种方法,因为他们班的男生人数比较多,女生少,男女分得一样数量的球,他们认为体育教师偏心。学生继续进行思考和研究,有的学生说要根据男、女学生人数的多少来分,人数多的多分,人数少的少分。教师问:人多的要多分,人少的要少分,那么有没有一定的依据呢?之后,学生自己总结出“应按人数的比来分配,就比较合理了”。通过这种生活化的教学,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问题探究中,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
四、分组教学,合作学习
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分组合作学习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有显著的效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广泛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指出别人的不足,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江西的某小学数学课堂为例,该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特征的基础上,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并选出小组的组长[4]。例如:在学习“分数”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被看做一个整体,然后进行分割。学生在小组内热烈讨论,每个人都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举例说明原因,最后学生在充分了解整体1这个单位概念后,引出了分数的知识点,并举出很多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说明,将具象的实例转化为书本上的抽象概念,透彻地理解了分数这一知识点的内涵。
结束语:
小学数学是一门教育基础课,必须要完善小学教学创新的形式,不断地让学生感受到创新教学的新意,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在提高成绩的同时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其不断提问和发现的能力。创新火花无处不在,只有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中心,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会让教育散发其应有的魅力,才能让创新的活力永不停息。
参考文献:
[1]高 洁.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考试周刊,2017,21(01):184-185.
[2]董柏清.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考试周刊,2017,22(06)181-182.
[3]吴思明.论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现代交际,2018,22(05)140-141.
[4]张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考试周刊,2016,15(02):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