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政治文明的建设离不开人的政治素质的提高和政治人格的完整与独立。政治人格作为具体政治文化特质,通过作用于政治人的政治行为来影响社会存在,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为此,我们必须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塑造现代政治人格的可行路径,塑造符合时代发展识的现代公民政治人格。
关键词:政治文明;政治人格;塑造
中图分类号:C91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0)04-0034-01
一、当代中国公民政治人格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虽然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人们的政治心态发生了初始的变化,但是当代中国公民政治人格的发展仍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阶段,政治人格在总体上表现出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冲突。
首先,从独立意识来看,我国民众依附性强,政治心理存在两面性。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造成了权力崇拜、权威崇拜和家长作风盛行,而民众的政治權利则被弱化,存在严重的依附心理。官民两者政治人格形成鲜明对比,为官者往往因手中掌握着特殊的权力而目空一切,为民者臣服思想严重,意为息事宁人,不知据理抗争。而且官民这两极之间政治人格也会随着角色的转化而交替,奴隶意识和专制意识可以同时在同一个人身上得以体现。其次,从制度约束层面来看,注重道德规范,人治认同依旧存在。注重伦理道德,强调修身自省是我国政治人格一个独特内容,但道德约束毕竟是一种“软约束”,在强调法治的现代社会,社会生活日益细化和复杂,人们观念上的“合理”与“合法”不相一致的情况日益突出。由于体制建设的不完善和利益表达渠道的不通畅,致使民众运用非制度化手段解决问题,制度约束的观念并没有能从根本上树立起来。社会伦理带入政治也会导致“小集团人格”的出现,政治行为的目的变成为自己圈子里的人服务,各种纵横交错的非正式组织结成了人情关系网,在政治生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第三,从政治参与层面来讲,我国公民缺乏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淡薄。绝大多数中国人对政治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主要理由是“我参与进去也起不了什么作用”,没有培养起足够的参政信念和自信心。此外,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也应积极投入到社会公共生活中去。这类参与出于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是对公民的一种较高的道德要求,也是公民政治人格的组成部分。但现实却表现出与标准的极大差距,人们对于“路见不平”的反应,大多是麻木,或者是“敢怒不敢言”,很少有人进行直接的干预。第四,从意识开放程度来讲,我国公民因循守旧意识残留,政治非理性依旧存在。意识的开放,也要求理性的存在。随着社会转型的进一步深入,大多数人的心态已经逐渐从改革初期的浪漫亢奋状态中摆脱出来,趋于冷静、现实。但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非理性的情绪间或会冲破理性的监视而爆发。无论是在广大民众之中,还是知识精英之中,都存在着未能从理性化的角度深入思考问题,其心态特征不可避免地带有激进性和浪漫性色彩。
二、现代政治人格:当代中国公民政治人格塑造的基本走向
针对目前我国公民的政治人格状况,我们应当探索各种有效途径,对政治人格进行全方位的塑造,以利于政治的稳定发展以及政治文明的建设。政治人格的塑造是一个比改造客观世界更为复杂和艰难的工程,必须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外至内的深入与转换过程。
(一)现代政治人格的目标定位。现代政治人格应当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政治主体通过政治社会化逐渐形成和展现出来的促进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稳定的心理机制和外显形象的统一。现代政治人格的目标定位是公民型政治人格,需要具有公民精神,它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体,必须具备独立的政治主体意识、强烈的法治意识、明确的权责意识、深刻的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这几个方面的要素是完整的、内在统一的。在具备了这几个基本要素之后,人们要想付诸于政治行动,还应具备一定的政治技能,政治技能为现代政治人格的最终确立提供保证。政治技能包括政治认知、文化水平及参政能力等。公民政治能力的形成将进一步激发和强化公民的主体意识与参政意识,使之成为拥有现代政治人格的积极公民。
(二)当代中国公民现代政治人格塑造的路径探索。首先,从意识引导方面来讲,应强化并完善公民教育。第一,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提高民众的基本文化素质。民众只有具备了基本的读写能力,一定的思考能力,才能拓宽信息来源的渠道,对一系列的政治活动形成自己的看法,坚持自己的立场和政治主张,不随波逐流,不轻意为他人所蒙蔽。而且,只有在一定的文化素质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人们政治参与的技能和技巧,增强人们政治参与的积极性。第二,加强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政治理想和信念影响和制约着人们政治活动的动机、态度和行为。只有加强对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教育,人们才会发现政治参与活动的意义,并且对政治体系有强烈的认同感,对未来政治发展的前途充满信心,从而增强政治人格中的主动性。其次,从政治文化层面来讲,应加快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政治文化世俗化使得人们不再盲目崇拜、畏惧权威,而是能够从自身利益的角度进行理性的思考,相信科学和理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对政治活动持开放的态度,并使自己的政治价值取向真正以个人生活境遇的改善为依归。随着社会各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对传统政治文化的反思,我国的政治文化也逐渐倾向于世俗化,凸显出现世性、理性化、开放性等特征,但缺陷也与之相伴而生。面对着种种缺陷,迫切需要先进、科学的政治文化对之进行引导和匡正,使政治文化世俗化逐渐形成系统的精神现象,塑造和培养现代政治人。再次,就宏观环境而言,文明的社会环境是现代政治人格塑造的外部条件。第一,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作和有效发挥作用的条件和环境,以便激发个人的主动性,发挥人的各种潜能,不断塑造新的自我。第二,从制度建设入手,把现代政治人格的塑造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构建现代政治人格塑造的制度性框架。第三,发展市民社会,培养人们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使人们依据自己的观点做出判断和政治表达,孕育现代政治人格。
作者单位:中国矿大文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李胜.制度文明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38.
[2]柏维春.政治文化传统[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7.
[3]秦廷国.人的发展与政治文明建设[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4(4):20.
[4]蒋云根.政治人的心理世界[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52.
关键词:政治文明;政治人格;塑造
中图分类号:C91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0)04-0034-01
一、当代中国公民政治人格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虽然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人们的政治心态发生了初始的变化,但是当代中国公民政治人格的发展仍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阶段,政治人格在总体上表现出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冲突。
首先,从独立意识来看,我国民众依附性强,政治心理存在两面性。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造成了权力崇拜、权威崇拜和家长作风盛行,而民众的政治權利则被弱化,存在严重的依附心理。官民两者政治人格形成鲜明对比,为官者往往因手中掌握着特殊的权力而目空一切,为民者臣服思想严重,意为息事宁人,不知据理抗争。而且官民这两极之间政治人格也会随着角色的转化而交替,奴隶意识和专制意识可以同时在同一个人身上得以体现。其次,从制度约束层面来看,注重道德规范,人治认同依旧存在。注重伦理道德,强调修身自省是我国政治人格一个独特内容,但道德约束毕竟是一种“软约束”,在强调法治的现代社会,社会生活日益细化和复杂,人们观念上的“合理”与“合法”不相一致的情况日益突出。由于体制建设的不完善和利益表达渠道的不通畅,致使民众运用非制度化手段解决问题,制度约束的观念并没有能从根本上树立起来。社会伦理带入政治也会导致“小集团人格”的出现,政治行为的目的变成为自己圈子里的人服务,各种纵横交错的非正式组织结成了人情关系网,在政治生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第三,从政治参与层面来讲,我国公民缺乏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淡薄。绝大多数中国人对政治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主要理由是“我参与进去也起不了什么作用”,没有培养起足够的参政信念和自信心。此外,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也应积极投入到社会公共生活中去。这类参与出于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是对公民的一种较高的道德要求,也是公民政治人格的组成部分。但现实却表现出与标准的极大差距,人们对于“路见不平”的反应,大多是麻木,或者是“敢怒不敢言”,很少有人进行直接的干预。第四,从意识开放程度来讲,我国公民因循守旧意识残留,政治非理性依旧存在。意识的开放,也要求理性的存在。随着社会转型的进一步深入,大多数人的心态已经逐渐从改革初期的浪漫亢奋状态中摆脱出来,趋于冷静、现实。但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非理性的情绪间或会冲破理性的监视而爆发。无论是在广大民众之中,还是知识精英之中,都存在着未能从理性化的角度深入思考问题,其心态特征不可避免地带有激进性和浪漫性色彩。
二、现代政治人格:当代中国公民政治人格塑造的基本走向
针对目前我国公民的政治人格状况,我们应当探索各种有效途径,对政治人格进行全方位的塑造,以利于政治的稳定发展以及政治文明的建设。政治人格的塑造是一个比改造客观世界更为复杂和艰难的工程,必须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外至内的深入与转换过程。
(一)现代政治人格的目标定位。现代政治人格应当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政治主体通过政治社会化逐渐形成和展现出来的促进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稳定的心理机制和外显形象的统一。现代政治人格的目标定位是公民型政治人格,需要具有公民精神,它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体,必须具备独立的政治主体意识、强烈的法治意识、明确的权责意识、深刻的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这几个方面的要素是完整的、内在统一的。在具备了这几个基本要素之后,人们要想付诸于政治行动,还应具备一定的政治技能,政治技能为现代政治人格的最终确立提供保证。政治技能包括政治认知、文化水平及参政能力等。公民政治能力的形成将进一步激发和强化公民的主体意识与参政意识,使之成为拥有现代政治人格的积极公民。
(二)当代中国公民现代政治人格塑造的路径探索。首先,从意识引导方面来讲,应强化并完善公民教育。第一,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提高民众的基本文化素质。民众只有具备了基本的读写能力,一定的思考能力,才能拓宽信息来源的渠道,对一系列的政治活动形成自己的看法,坚持自己的立场和政治主张,不随波逐流,不轻意为他人所蒙蔽。而且,只有在一定的文化素质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人们政治参与的技能和技巧,增强人们政治参与的积极性。第二,加强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政治理想和信念影响和制约着人们政治活动的动机、态度和行为。只有加强对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教育,人们才会发现政治参与活动的意义,并且对政治体系有强烈的认同感,对未来政治发展的前途充满信心,从而增强政治人格中的主动性。其次,从政治文化层面来讲,应加快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政治文化世俗化使得人们不再盲目崇拜、畏惧权威,而是能够从自身利益的角度进行理性的思考,相信科学和理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对政治活动持开放的态度,并使自己的政治价值取向真正以个人生活境遇的改善为依归。随着社会各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对传统政治文化的反思,我国的政治文化也逐渐倾向于世俗化,凸显出现世性、理性化、开放性等特征,但缺陷也与之相伴而生。面对着种种缺陷,迫切需要先进、科学的政治文化对之进行引导和匡正,使政治文化世俗化逐渐形成系统的精神现象,塑造和培养现代政治人。再次,就宏观环境而言,文明的社会环境是现代政治人格塑造的外部条件。第一,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作和有效发挥作用的条件和环境,以便激发个人的主动性,发挥人的各种潜能,不断塑造新的自我。第二,从制度建设入手,把现代政治人格的塑造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构建现代政治人格塑造的制度性框架。第三,发展市民社会,培养人们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使人们依据自己的观点做出判断和政治表达,孕育现代政治人格。
作者单位:中国矿大文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李胜.制度文明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38.
[2]柏维春.政治文化传统[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7.
[3]秦廷国.人的发展与政治文明建设[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4(4):20.
[4]蒋云根.政治人的心理世界[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