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需求的改变,校外教育教师迫切需要从思想观念、策略方法、创新实践、教育研究等方面提升,以适应校外教育供给侧改革和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
1.以目标导向设计培训课程
培训课程设计要先明确校外教师的定位。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校外教育转型、升级成为发展的必然,校内外形成合力,实现融合育人,要求校外教师要具有新思维、新理念、新策略、新技能;校外教师多样化的工作特点,也要求随时代发展更新教育教学主题和内容。这对校外教师的其师德修养、政策水平、专业素养、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培训课程设计应抓住校外教育的特点——活动育人。因此,培训课程的目标设定为活动项目建设、能力建设、师德修养三个维度。
活动项目建设方面。全面解读新形势下校外教育创新发展的政策、方向及要求,解析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外教育变革,提供项目建设自我更新的策略与方法,促进校外教育活动内容专业化、活动组织管理专业化、活动效果优质化。
教师能力建设方面。通过教育科学前沿理论学习、社会资源借鉴、实战操作等,加深关于学习科学的认知,丰富教育教学活动策划实施的策略和方法,促进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
教师师德修养方面。通过师德修养的教育、具体案例的解析,提高职业认同、责任感与使命感。
以北京市为例,2016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开展了教育系统校外教育“三个一”优质项目建设工程,拉开全市校外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大幕。专业必修课培训需要与校外教育的深刻变革紧密结合,助力校外教育教师专业成长,助力校外教育的内涵发展,成为供给侧改革的“催化剂”。因此,“十三五”时期校外教育教师专业必修课培训围绕校外教育供给侧改革,从理论认知、文化涵养、技术视野、实践应用等维度设计课程模块,强调师德为先、项目(课程)建设为重心、理论与政策为支撑和策略与技术为路径的内容构成。
课程资源开放、优选,课程内容丰富、多样。重点阐释当前校外教育的具体问题,解答困惑,提升理论认知,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促进教师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认识、对校外教育供给侧改革及校外教育优质项目建设的理解,实现教师理论知识更新、资源视野的开拓、政策前沿的了解,真正做到通过市级培训推动改革创新。
2.以能力导向设计实施方式
我们主要探索了以下三种实施方式。
一是通过专题培训聚焦教改需求视角下的观念提升。
关于专题培训,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通过教育改革相关政策分析,使教师能够找准改革的重点;通过校外教育优质项目建设标准解读,使教师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解惑。例如,在北京市“十三五”教育系统校外教育教师专业必修课培训内容中,设定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教育变革”“教育政策法规与校外教育供给侧改革”两个专题,聚焦改革中的观念更新。
二是通过参与式培训聚焦实践需求视角下的能力提升。
让教师跳出惯性思维进入创设的教育情境,通过亲身体验并结合自身实践的讨论、梳理、提炼,在群体思想碰撞中呈现观点和方法、提升能力是参与式培训的关键。在培训课程的实施中,有四个方面尤为关键。
第一,活动材料要准备充分。充分准备活动材料,确保在“没想法”的时候提供支架。第二,创设情境,建立适度挑战的任务。需要培训设计者结合培训目标,从以往的校外教育实践中具有共性的真实问题、教育事件、现象、场景等进行有目的的提取,转化为参与式培训的任务,在问题解决中促进教师们合作,激发深度思考,提升综合能力。第三,提高助教比例,及时反馈和帮助。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训者要观察、反馈出现的疑惑,对生成的问题进行判断和分析,给予合理指导。第四,群体分享与研讨。通过各组系统、结构化地分享观点、策略,组间的互动研讨交流,在思想的交锋中澄清观点,梳理解决教育问题的策略、方法,并呈现其背景和原因,促进参训者对培训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内化。
在北京市“十三五”教育系统校外教育教师专业必修课培训内容中,第三单元为参与式培训,聚焦项目建设与相应能力建设,采用小组任务驱动形式,主题一、二为引入项目管理理念和做法,主题三、四从校外实践角度进行应用能力的提升。
三是通过通识培训聚焦理论补充视角下的知识更新。
通识培训中,将理论学习安排在参与式、实践性学习后面,这样能够确保听者“有备而听”,促进教师带入自己的问题,激发内在需求;引入丰富的案例解析、基于发展的新颖做法,能够开阔教师视野,了解社会需求和形势。尤其是校外一线教师的案例分享解析能够引起参训教师的共鸣。
在北京市“十三五”教育系统校外教育教师专业必修课培训内容的第二阶段的课程内容,由师德修养开始,立足未来发展提出教师师德的新要求,理论与应用相结合进行螺旋式的认知提升,也为后续的技术视野、文化涵养和实践案例的分享交流,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和信息。
3.以价值导向延伸持续影响
培训课程的价值体现在对教师产生的持续影响。校外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和教育教学实施能力的提升,需要时间的积淀、经验的积累。在培训设计上,应关注教师对所学内容与已有经验之间的联系,通过主动和被动梳理、整合,促进新观点、新观念的产生。这也是培训效果评价的一部分。
以价值導向设计延伸性培训活动,促进培训的持续影响,可以通过三种基本方法实现。第一,通过案例设计讨论活动,打开教师们的思路。第二,通过与实践结合的作业设计,促进培训内容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第三,通过评价对课程内容进行持续改进。评价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如调研问卷、随机访谈、作业反馈等可以反映整体情况;追踪观察,了解、掌握一些案例的改进情况,能够进一步找准核心问题,使培训更具针对性。
1.以目标导向设计培训课程
培训课程设计要先明确校外教师的定位。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校外教育转型、升级成为发展的必然,校内外形成合力,实现融合育人,要求校外教师要具有新思维、新理念、新策略、新技能;校外教师多样化的工作特点,也要求随时代发展更新教育教学主题和内容。这对校外教师的其师德修养、政策水平、专业素养、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培训课程设计应抓住校外教育的特点——活动育人。因此,培训课程的目标设定为活动项目建设、能力建设、师德修养三个维度。
活动项目建设方面。全面解读新形势下校外教育创新发展的政策、方向及要求,解析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外教育变革,提供项目建设自我更新的策略与方法,促进校外教育活动内容专业化、活动组织管理专业化、活动效果优质化。
教师能力建设方面。通过教育科学前沿理论学习、社会资源借鉴、实战操作等,加深关于学习科学的认知,丰富教育教学活动策划实施的策略和方法,促进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
教师师德修养方面。通过师德修养的教育、具体案例的解析,提高职业认同、责任感与使命感。
以北京市为例,2016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开展了教育系统校外教育“三个一”优质项目建设工程,拉开全市校外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大幕。专业必修课培训需要与校外教育的深刻变革紧密结合,助力校外教育教师专业成长,助力校外教育的内涵发展,成为供给侧改革的“催化剂”。因此,“十三五”时期校外教育教师专业必修课培训围绕校外教育供给侧改革,从理论认知、文化涵养、技术视野、实践应用等维度设计课程模块,强调师德为先、项目(课程)建设为重心、理论与政策为支撑和策略与技术为路径的内容构成。
课程资源开放、优选,课程内容丰富、多样。重点阐释当前校外教育的具体问题,解答困惑,提升理论认知,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促进教师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认识、对校外教育供给侧改革及校外教育优质项目建设的理解,实现教师理论知识更新、资源视野的开拓、政策前沿的了解,真正做到通过市级培训推动改革创新。
2.以能力导向设计实施方式
我们主要探索了以下三种实施方式。
一是通过专题培训聚焦教改需求视角下的观念提升。
关于专题培训,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通过教育改革相关政策分析,使教师能够找准改革的重点;通过校外教育优质项目建设标准解读,使教师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解惑。例如,在北京市“十三五”教育系统校外教育教师专业必修课培训内容中,设定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教育变革”“教育政策法规与校外教育供给侧改革”两个专题,聚焦改革中的观念更新。
二是通过参与式培训聚焦实践需求视角下的能力提升。
让教师跳出惯性思维进入创设的教育情境,通过亲身体验并结合自身实践的讨论、梳理、提炼,在群体思想碰撞中呈现观点和方法、提升能力是参与式培训的关键。在培训课程的实施中,有四个方面尤为关键。
第一,活动材料要准备充分。充分准备活动材料,确保在“没想法”的时候提供支架。第二,创设情境,建立适度挑战的任务。需要培训设计者结合培训目标,从以往的校外教育实践中具有共性的真实问题、教育事件、现象、场景等进行有目的的提取,转化为参与式培训的任务,在问题解决中促进教师们合作,激发深度思考,提升综合能力。第三,提高助教比例,及时反馈和帮助。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训者要观察、反馈出现的疑惑,对生成的问题进行判断和分析,给予合理指导。第四,群体分享与研讨。通过各组系统、结构化地分享观点、策略,组间的互动研讨交流,在思想的交锋中澄清观点,梳理解决教育问题的策略、方法,并呈现其背景和原因,促进参训者对培训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内化。
在北京市“十三五”教育系统校外教育教师专业必修课培训内容中,第三单元为参与式培训,聚焦项目建设与相应能力建设,采用小组任务驱动形式,主题一、二为引入项目管理理念和做法,主题三、四从校外实践角度进行应用能力的提升。
三是通过通识培训聚焦理论补充视角下的知识更新。
通识培训中,将理论学习安排在参与式、实践性学习后面,这样能够确保听者“有备而听”,促进教师带入自己的问题,激发内在需求;引入丰富的案例解析、基于发展的新颖做法,能够开阔教师视野,了解社会需求和形势。尤其是校外一线教师的案例分享解析能够引起参训教师的共鸣。
在北京市“十三五”教育系统校外教育教师专业必修课培训内容的第二阶段的课程内容,由师德修养开始,立足未来发展提出教师师德的新要求,理论与应用相结合进行螺旋式的认知提升,也为后续的技术视野、文化涵养和实践案例的分享交流,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和信息。
3.以价值导向延伸持续影响
培训课程的价值体现在对教师产生的持续影响。校外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和教育教学实施能力的提升,需要时间的积淀、经验的积累。在培训设计上,应关注教师对所学内容与已有经验之间的联系,通过主动和被动梳理、整合,促进新观点、新观念的产生。这也是培训效果评价的一部分。
以价值導向设计延伸性培训活动,促进培训的持续影响,可以通过三种基本方法实现。第一,通过案例设计讨论活动,打开教师们的思路。第二,通过与实践结合的作业设计,促进培训内容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第三,通过评价对课程内容进行持续改进。评价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如调研问卷、随机访谈、作业反馈等可以反映整体情况;追踪观察,了解、掌握一些案例的改进情况,能够进一步找准核心问题,使培训更具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