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海原新区“一城、一山、两水、四轴、五区”空间框架,体现依山傍水、城在林中、园在城中的景观特色,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回乡风清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
关键词:海原;概况;总体规划;现代特色城市
一、概况
海原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干旱带,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和自治区最贫困的县(区)之一。全县总人口约42万人,其中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1.1%,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1.5%。 自治区党委、政府根据宁夏中部干旱带经济社会发展和海原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经多方讨论研究后确定易地建设海原新区,以 “一县两城”的空间发展战略构想,使老城和新区能比翼齐飞,进而推动海原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带动中部干旱带发展.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中卫市和海原县党委政府对新区建设的目标要求,规划对新区做出了“具有地方特色和回乡风情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定位,城市布局突出“一城、一山、两水、四轴、五区”空间架构,景观特色体现“依山傍水、城在林中、园在城中”及“富有回乡文化特点”,规划建设要达到“追求城市生态性、突出城市文化性、增强城市地域性、体现规划合理性”等四项目标。 把新区建设成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
二、新城区总体规划
从城市总体规划层面上海原新区城市特色的创造主要建立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总体布局
海原新区城市建设选址于宁夏中部地区,宁夏南北空间发展的主轴上。建设用地西北临凤凰山,东部临高速公路,南部有苋麻河,地势呈现为西北高,东南低,最大坡度7%-10%。根据地形地貌条件和规划原则,总体布局依用地坡向采取格网式逐步退台,功能用地相对集中,有机分散的布局形态,充分体现缓山坡地城市依山而建,高低有别,错落有致,自然流畅的特色风貌。空间布局中充分利用山体(生态绿化)、沟渠(恋家大沟和固扩十一干渠疏浚植绿)、河体(苋麻河筑坝蓄水)等空间物质要素,使之与城市整体结构浑然一体,在营造“依山傍水”城市景观的同时表达出北方山地城市生活空間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有机统一的山地城市特点和景观特色。通过分析和总结海原新区建设条件和发展目标,总体规划确定“一城、一山、两水、四轴、五区”的空间架构。
(二) 景观绿地系统规划
新区属黄土高原干旱地区,虽有山有河,但缺绿缺水。因此,规划伊始便把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建立宜人优美的园林绿地系统,创造良好城市景观环境作为创造城市特色的目标之一。从充分考虑人们对于城市环境构成要素的认知与景观绿地体系的系统分析和运用为出发点,规划以凤凰山为城市生态绿色背景,以布局有宽幅绿带的勤政大道和旺海街为城市人文景观轴,以固扩十一干渠、恋家大沟为生态景观轴,以苋麻河及其相关区域为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区,以城市中心、城市入口及各功能区中心和主题建筑为景观节点,以乡土树种(槐树、柳树、白蜡等)为主,适当配置常绿(云杉、侧柏、樟子松等)和观赏树木(榆叶梅、碧桃、丁香、山杏、连翘等)的绿化环境的创造,突出文化内涵和城市气质及山水有机结合的优美环境效果。
(三)城市空间控制和引导
从城市开放的公共空间(包括城市入口、中心广场、街道等)到半私密生活空间,从开放空间的大尺度到居住生活空间的小尺度,从主体建筑的庄重大方到居住建筑的小巧活泼,都在从各个方面反映着城市的风貌和品质。规划按照建设一个“现代化生态园林特色城市”为目标,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从总体规划层面上对新区城市空间加以控制和引导。
1、尺度和形状
按照功能定位分析和发展规模预测,海原新区将是宁夏南北空间发展轴上联系北部较发达地区和南部贫困山区的一个新兴的“节点性”小城市,远期城市人口规模10万人,用地规模14.6平方公里(规划控制区30平方公里)。但其建设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为了建设一座新城,海原新区的规划建设必须呈现具有强烈的地域特点和现代城市精神。因此,通过空间形状(不同半径的圆形半圆形广场、街道长条形空间)的变化突出现代城市空间的开放性和引导性,通过尺度大小的变化反映出城市空间理性而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形成完整的城市空间体系,表达不同的情感意向,满足不同的认知需求。
2、高度和密度
新区位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缓山坡地上,从地形地貌方面来说本身已经具有了空间高度上的变化,沿山而建的各类建筑只能起到丰富天际轮廓线,取得城市空间形象变化的作用。按照新区所处地理位置、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目标以及土地使用性质,同时考虑防灾减灾要求,对不同功能区建筑高度提出控制要求和建设密度引导,以利于良好城市空间和环境的创造。规划确定新区行政综合区建筑层数以2层为主,根据建筑空间使用性质可适当布置3-5层建筑,建筑高度控制在18米以内;居住综合区建筑层数以3层为主,适当配建2层或4层建筑,建筑高度控制在13米以内;商贸物流区建筑层数以多层为主,居住综合区商业建筑以2-3层为主,实适布局4-5层建筑。通过建筑高低不同的层次感,不同尺度空间的变化和穿插,在求得城市整体空间的良好品质和城市形象的创造的同时,达到节约土地,创造优美生活环境和生态园林城市的目的。
3、形象和色彩
城市整体形象和色彩对于城市特色的创造以及城市性格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海原新区城市的整体形象应能够反映地域特点和回族传统风貌,城市色彩既要突出共性还要表现个性。通过两者的完美结合即会创造出适合海原新区的风格特点和整体风貌。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利用,山青水秀的自然环境配上具有地方建筑风格的坡屋顶、粉墙和灰蓝色瓦建筑,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清新素雅,简洁明快、落落大方,表现出极其强烈的地域特色和城市风格。
(四)建筑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形式为木结构、瓦坡屋顶。随着地域的变化在屋顶的尺度、大小以及材质、色彩等方面有所变化。从海原民间的建筑形式和色彩来看仍沿袭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做法,只是由于建筑结构及其维护材料、装饰材料的不同,从形式到材料,从色彩到装饰图案在充分吸收中国和伊斯兰建筑优秀文化基础上有所发扬和改进。如墙体材料有青砖、砖包土等;屋面有单坡、双坡之分;屋面形式有歇山、硬山、庑顶等;屋脊有筒瓦叠合、中间突起、两侧装饰飞鸟(一般为和平鸽)的,也有突起而满挂琉璃瓦的;屋脊两头有接龙头的,也有接凤头的;屋檐或墙侧有砖雕装饰图案,大多以花草水果为主,但也有小型动物图案。屋顶颜色以黛瓦为主,近些年才以红瓦代替黛瓦,墙面颜色以青砖本色和白色居多。优美的建筑造型,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生动形象的雕饰(也有绘画)图案共同构成了回族(海原地域)建筑的传统文化特点和风格。
(五) 历史文化
海原县的历史可追溯到秦昭王时期。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既有过灿烂辉煌的文化,也有过惊天动地的故事事件(如1920年海原大地震)。素有西北特色说唱艺术的“花儿”,至今是海原群众最为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剪纸、绘画也是海原乡村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还有彩陶、砖雕等艺术均有比较悠长的历史和运用。在海原的历史中也不乏为海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这些都是构成海原瑰丽文化和灿烂历史的重要内容。在海原新区建设中通过提炼、升华这些艺术形式,纪念和宣传光辉人物和历史文化,都将构成新区独特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形式诸如纪念性建筑或雕塑小品,地面铺装材料上的雕刻图案,建筑物的花饰门窗和符号运用,以及各类人文景观的文化注入,充分体现海原新区将所担负的承载历史,沿续文化的光荣使命。
结束语
把历史和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城市功能、自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充分利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秀建筑文化元素和符号,才能使城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基础,才能使城市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也才能使城市树立起自己的旗帜,建立自己的品牌,营造出自己的特色,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城市特色和建筑风格。
关键词:海原;概况;总体规划;现代特色城市
一、概况
海原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干旱带,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和自治区最贫困的县(区)之一。全县总人口约42万人,其中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1.1%,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1.5%。 自治区党委、政府根据宁夏中部干旱带经济社会发展和海原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经多方讨论研究后确定易地建设海原新区,以 “一县两城”的空间发展战略构想,使老城和新区能比翼齐飞,进而推动海原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带动中部干旱带发展.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中卫市和海原县党委政府对新区建设的目标要求,规划对新区做出了“具有地方特色和回乡风情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定位,城市布局突出“一城、一山、两水、四轴、五区”空间架构,景观特色体现“依山傍水、城在林中、园在城中”及“富有回乡文化特点”,规划建设要达到“追求城市生态性、突出城市文化性、增强城市地域性、体现规划合理性”等四项目标。 把新区建设成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
二、新城区总体规划
从城市总体规划层面上海原新区城市特色的创造主要建立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总体布局
海原新区城市建设选址于宁夏中部地区,宁夏南北空间发展的主轴上。建设用地西北临凤凰山,东部临高速公路,南部有苋麻河,地势呈现为西北高,东南低,最大坡度7%-10%。根据地形地貌条件和规划原则,总体布局依用地坡向采取格网式逐步退台,功能用地相对集中,有机分散的布局形态,充分体现缓山坡地城市依山而建,高低有别,错落有致,自然流畅的特色风貌。空间布局中充分利用山体(生态绿化)、沟渠(恋家大沟和固扩十一干渠疏浚植绿)、河体(苋麻河筑坝蓄水)等空间物质要素,使之与城市整体结构浑然一体,在营造“依山傍水”城市景观的同时表达出北方山地城市生活空間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有机统一的山地城市特点和景观特色。通过分析和总结海原新区建设条件和发展目标,总体规划确定“一城、一山、两水、四轴、五区”的空间架构。
(二) 景观绿地系统规划
新区属黄土高原干旱地区,虽有山有河,但缺绿缺水。因此,规划伊始便把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建立宜人优美的园林绿地系统,创造良好城市景观环境作为创造城市特色的目标之一。从充分考虑人们对于城市环境构成要素的认知与景观绿地体系的系统分析和运用为出发点,规划以凤凰山为城市生态绿色背景,以布局有宽幅绿带的勤政大道和旺海街为城市人文景观轴,以固扩十一干渠、恋家大沟为生态景观轴,以苋麻河及其相关区域为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区,以城市中心、城市入口及各功能区中心和主题建筑为景观节点,以乡土树种(槐树、柳树、白蜡等)为主,适当配置常绿(云杉、侧柏、樟子松等)和观赏树木(榆叶梅、碧桃、丁香、山杏、连翘等)的绿化环境的创造,突出文化内涵和城市气质及山水有机结合的优美环境效果。
(三)城市空间控制和引导
从城市开放的公共空间(包括城市入口、中心广场、街道等)到半私密生活空间,从开放空间的大尺度到居住生活空间的小尺度,从主体建筑的庄重大方到居住建筑的小巧活泼,都在从各个方面反映着城市的风貌和品质。规划按照建设一个“现代化生态园林特色城市”为目标,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从总体规划层面上对新区城市空间加以控制和引导。
1、尺度和形状
按照功能定位分析和发展规模预测,海原新区将是宁夏南北空间发展轴上联系北部较发达地区和南部贫困山区的一个新兴的“节点性”小城市,远期城市人口规模10万人,用地规模14.6平方公里(规划控制区30平方公里)。但其建设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为了建设一座新城,海原新区的规划建设必须呈现具有强烈的地域特点和现代城市精神。因此,通过空间形状(不同半径的圆形半圆形广场、街道长条形空间)的变化突出现代城市空间的开放性和引导性,通过尺度大小的变化反映出城市空间理性而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形成完整的城市空间体系,表达不同的情感意向,满足不同的认知需求。
2、高度和密度
新区位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缓山坡地上,从地形地貌方面来说本身已经具有了空间高度上的变化,沿山而建的各类建筑只能起到丰富天际轮廓线,取得城市空间形象变化的作用。按照新区所处地理位置、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目标以及土地使用性质,同时考虑防灾减灾要求,对不同功能区建筑高度提出控制要求和建设密度引导,以利于良好城市空间和环境的创造。规划确定新区行政综合区建筑层数以2层为主,根据建筑空间使用性质可适当布置3-5层建筑,建筑高度控制在18米以内;居住综合区建筑层数以3层为主,适当配建2层或4层建筑,建筑高度控制在13米以内;商贸物流区建筑层数以多层为主,居住综合区商业建筑以2-3层为主,实适布局4-5层建筑。通过建筑高低不同的层次感,不同尺度空间的变化和穿插,在求得城市整体空间的良好品质和城市形象的创造的同时,达到节约土地,创造优美生活环境和生态园林城市的目的。
3、形象和色彩
城市整体形象和色彩对于城市特色的创造以及城市性格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海原新区城市的整体形象应能够反映地域特点和回族传统风貌,城市色彩既要突出共性还要表现个性。通过两者的完美结合即会创造出适合海原新区的风格特点和整体风貌。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利用,山青水秀的自然环境配上具有地方建筑风格的坡屋顶、粉墙和灰蓝色瓦建筑,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清新素雅,简洁明快、落落大方,表现出极其强烈的地域特色和城市风格。
(四)建筑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形式为木结构、瓦坡屋顶。随着地域的变化在屋顶的尺度、大小以及材质、色彩等方面有所变化。从海原民间的建筑形式和色彩来看仍沿袭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做法,只是由于建筑结构及其维护材料、装饰材料的不同,从形式到材料,从色彩到装饰图案在充分吸收中国和伊斯兰建筑优秀文化基础上有所发扬和改进。如墙体材料有青砖、砖包土等;屋面有单坡、双坡之分;屋面形式有歇山、硬山、庑顶等;屋脊有筒瓦叠合、中间突起、两侧装饰飞鸟(一般为和平鸽)的,也有突起而满挂琉璃瓦的;屋脊两头有接龙头的,也有接凤头的;屋檐或墙侧有砖雕装饰图案,大多以花草水果为主,但也有小型动物图案。屋顶颜色以黛瓦为主,近些年才以红瓦代替黛瓦,墙面颜色以青砖本色和白色居多。优美的建筑造型,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生动形象的雕饰(也有绘画)图案共同构成了回族(海原地域)建筑的传统文化特点和风格。
(五) 历史文化
海原县的历史可追溯到秦昭王时期。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既有过灿烂辉煌的文化,也有过惊天动地的故事事件(如1920年海原大地震)。素有西北特色说唱艺术的“花儿”,至今是海原群众最为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剪纸、绘画也是海原乡村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还有彩陶、砖雕等艺术均有比较悠长的历史和运用。在海原的历史中也不乏为海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这些都是构成海原瑰丽文化和灿烂历史的重要内容。在海原新区建设中通过提炼、升华这些艺术形式,纪念和宣传光辉人物和历史文化,都将构成新区独特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形式诸如纪念性建筑或雕塑小品,地面铺装材料上的雕刻图案,建筑物的花饰门窗和符号运用,以及各类人文景观的文化注入,充分体现海原新区将所担负的承载历史,沿续文化的光荣使命。
结束语
把历史和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城市功能、自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充分利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秀建筑文化元素和符号,才能使城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基础,才能使城市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也才能使城市树立起自己的旗帜,建立自己的品牌,营造出自己的特色,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城市特色和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