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金高作为中国油画艺术的探路者,用坚韧和达观的艺术主张谱写着中国的艺术史。金高以她特有的敏感,走遍农、林、牧区,在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居住区体验生活,积累创作素材。本文通过对金高大量作品的分析,来理清她的绘画思路,以此和同路人共享金高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鄂伦春妇女 抒情诗人 坚韧达观 草原文人画
金高是“自主而自在的抒情绘画诗人”,她和她们那一代油画家是中国油画艺术的探路者,她们经历挫折,用坚韧和达观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主张,有着历史性的意义和影响。
在阅读金高大量作品的同时,不禁为她谱写的抒情语境所感动,那苍茫天地间跳跃的马群、温馨绵柔的毡房里母与子温情的对视,诗情在她那介于装饰与写实的色彩画意中牵动着观者的心灵,她把内容、形式、精神融于画笔间,用她饱蓄激情、自觉的认识,忠贞的坚韧解读着生活中诗意般的情境,她的作品在平实真切之余让人感受到宁静、高洁。
一 金高绘画的不同时期
自金高在中央美术学院毕业支边来内蒙古以后,担任过记者、美工、美术创作员等职务。多次深入生活,走遍农、林、牧区,对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居住区体验生活,积累创作素材,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金高以她特有的敏感、细腻,将这一民族的质朴、醇厚、粗犷的性格表现出来。阅读金高的作品可以以时间为线索,把她的创作过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初,她以众多的连环画、年画、水彩水粉画、油画的方式完成了《胜利归来》、《河边》、《草原人们的喜悦》等,参加了国内重要的美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60至70年代是金高创作的第二个阶段,这是以油画为主的创作阶段,画面多强调主题性、故事性,人物多,场面大,人物造型严谨,色彩关系微妙,构图形式多以平衡式构图为主,画面平衡稳定。结构框架均衡,使画面呈现出量感,和谐统一,逐渐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从追求印象派的光感转变成带有平面装饰意味的表现方法上,这一时期的作品有《远方的客人到草原》、难忘的晚宴《摇篮》等,从70年代末金高在艺术创作上进入了成熟时期:从构图上,金高很偏爱安静的氛围,画中母亲或坐或卧,通常手中漫不经心地打着毛衣,一边用脚轻柔地蹬踏这孩子的摇篮,时不时与孩子用温情的目光交流,那种对眼神的刻画——温存、无条件的爱尽在其中,也许只有身为母亲,才有如此感悟。在对主人公之外的场景的描述很简洁,有时是一只猫或一个毛绒球,与母与子这种温情相呼应,把观者带入圣洁的情境中,共同感受着这一份温蓄之情。金高所表述的母与子是含蓄的,没有过度夸张的欢乐情境,也没有刻意渲染其乐融融,只是平常生活中的某个午后,某个瞬间。她在这一时期所表现的作品中强调了民族气质,不再突出内容的故事性和情节性,而是把精力放在对这一古老的狩猎民族勤劳质朴和宽阔心灵的描述上。
二 金高的绘画作品分析
金高在众多中西方的艺术传统中借鉴,并义无反顾地融入自己多年的生活体验,她的审美思想更多吸取了中西方经典之作的精髓,但从没动摇过学院派这块基石,在她的作品中追求精准的造型,画面偏重写实,用笔平和,略有一种装饰之感,突破了某种传统的绘画观念,在她的一系列鄂伦春题材的作品中放弃了色彩斑斓的表达手法,她在颜色的运用上趋于装饰,轮廓线清晰概括,她不断研究物体与空间之中“光线”的定位,光不仅把造型具体化,还能够营造出不同的色彩基调,运用光线的因素调整着色彩的配置,这是她后期创作中典型的艺术手段。金高在传统的写实技法中还结合了装饰的概念,实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寻找着一条新生道路,努力表达着不同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方向,从作品中你可以看到她在古典绘画与现代绘画的沿承上通过对装饰性的色彩连同装饰性的轮廓线以及传统的写实的结合作出了不懈努力。
“书为心画”。金高同所有女性画家一样,她的作品中都是用心所为,注意每个人物的位置动作安排,微微翘起的脚趾,孩子挥张的小手,地毯、床单、墙壁上出现的规则图案等诸如此类的举手投足,都表现得张弛有度,使画面具有强烈的秩序感,澄净了我们的心灵,同时也让观者体会了她本心温暖的生命力和灵性的存在。她所表达的画面沉稳、静寂,在作者这一切的精心设计无不流露出她的才情与心智,加之谙熟的绘画技法,就像一首母亲哼唱的摇篮曲,不知不觉地绵绵沁入心田。作品《摇篮》借用鄂伦春妇女对孩子深情的注视,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生命积累的深层含义,画面色调清新,朴素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感,母亲深情地凝视把人性潜在的温情刻画得一览无余,让观者毫无芥蒂地走入女性的世界,融入金高用画笔渲染的艺术气氛里,她从日常简单的动作和表情使画面真实、生动,又不乏生活诗意,她所表达的鄂伦春妇女都被赋予了艺术气息,恬静、柔美、感性,借此能够看到画家用自己的感知来诠释眼中世界的文化观念。画家画风的形成就是个性的体现。金高单纯、质朴的人性,成就了她带着温婉情韵的作品气质,她以一种女性细腻的观察角度,记录了母与子之间常态的温暖场景,作品简朴、直白、却充满真实富有亲切。
三 金高作品的创新理念
中国画家一直在挑战着“中西艺术如何共融,如何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样的论题在金高晚年的作品中有所体现,她把东方的感性语境与西方理性逻辑巧妙相联,在形式构成上采取西方的客观理性表达,而在情感情绪上又结合了东方的隐喻色彩,其在用色上也有所体现。她撇开了西方在色彩对比上的科学态度,而是大量运用相似色和相近色,东方主张的协调、含蓄、深藏不露之神韵尽显其中。而在她的风景中那种一气呵成,散点式的构图以及酷似不同层次墨色的运用更突显了金高一直追求的“神”,正与“东西方艺术的关联”相吻合,把生活中客观的真实与自己的情绪优缺互补,形成独立的智情合一的平衡绘画风格。金高的画中似带写意,又遵循西方严谨的造型意识,用色清淡如墨却又渗透了西方的冷暖科学观,达到色墨交融,让观者在这淡色浅墨中体悟到一种坚韧的柔情,这种墨与色的交融有别于中国文人画的淡泊、冷漠。把略带含蓄隐喻的东方之爱表达得恰到好处。 在金高身上表现出了擅于抒情的文人气质,她在色彩中掌握了以色造型的方式方法,对景抒情,追求每个色块在画面中表达的意境,她大量运用灰色调,运用色彩的和谐调整画面结构。这样的艺术观念一直引导着金高的艺术创作,鄂伦春的美景唤醒了金高的诗意灵性,那种文人的淡雅气质也悠悠地散发出来,对这种题材和色调的选择突显了她在艺术道路的偏爱,她主题明确,将主题及人物带入抒情情境中,尽可能地用绘画因素取代文学因素,色调运用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方式,形式上追求素然。从金高作品《小猫》、《捻羊毛》、《织新衣》中,可以看到在写意中寻求含蓄、沉稳之感,注重画的制作,运用中国传统的“兼工带写”的表现手法以及自由发挥的装饰性色彩加之传统的造型理念,把东方的线的神韵应用于西方的传统绘画技法中,使画面产生一种中国韵味的油画之美。
走向新时期,金高的创作作品在形式语言上更成熟、稳健。《爱》、《鄂伦春妇女像》等对人物的适度夸张,加强了人物的造型意识,使画面看起来饱满、简约。
金高的艺术创作为我们如何对待艺术创作与生活上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在如何从生活中提炼艺术理清思路,没有生活谈不上艺术创作,所有画面中体现出来的情感都是我们生活中的真情体验,从选材到艺术构思再到处理画面,都要赋予理性的思考,情感的干预,再加之主观认识,这个过程就是创作的过程,艺术创作是生活的升华。金高用她得天独厚的女性情感与敏锐果敢的秉性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出了自己的艺术道路。金高在美国生活期间,频繁出入大都是美术馆,即使晚年身体多有不便之时也会如约而至,她在经典的作品中汲取养分,更精于充分追求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在艺术创作中加强对形式上的提炼与升华,使画面更具生动性,使线、面、色、神、型完美结合,奏出韵律之美。
四 金高的鄂伦春绘画作品的现实意义
金高的画是宁静、深沉的,她所刻画的鄂伦春妇女形象中都蕴涵着质朴善良、在艰难的自然环境下不畏艰辛的淳朴女性,这与其作者的个人气质是紧密相联的,使这个特定地理环境赋予了艺术家内在的精神气质,她在自然的宁静中抒发着母性的温存,把性格中的坚韧、热情、宽阔自觉不自觉地带入艺术作品中,她对自然之美拥有歌吟的热情和向往的同时又对这种追求赋予了她对母性主题的关切,只有这种发自内心的关切才能产生真情的艺术,在刻画人物性格的同时,她自己的性格也从画面人物中慢慢渗透出来,敲击着观者的心灵。
金高的绘画作品不断带给我们新的领悟,她游刃有余地捕捉人物情感,这种感悟空灵见性,她的画带给我们一种难以言表的统一和谐,她所描绘的鄂伦春人物形象为这个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她用民族的语言持着对这个民族的热爱和尊重,用独特的表现手法为这个民族给后人留下印记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她记录了一个独特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呈现的精神气质和人性价值,她用独立的目光审视着这个急速变化的现实以及这一民族的演进轨迹。这不同于悠闲的人物风景绘画,她肩负着一个民族在某一时期的历史印象,从她的作品中我们体会到了一种神圣的历史使命感,她书写着某种记忆,某种生存体验,某种特殊的精神情感。这个即将弱化的民族或被人淡忘,终有一天会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我们会悲伤,会惋惜。然而,在我们留下的众多这个民族的作品中看到了精神的延续,文化价值的持久意义在于它会使会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慰藉。笔者认为,绘画的最终意义在于记录和欣赏。如果我们能够运用我们娴熟的绘画技法加之独立的历史理解,我们会使这些精神观念得到重视与关注,这些高度的概括和主观思考会使这片宁静获得永恒,那么我们所展现出来表象即将超越一般绘画上的意义,它具有了历史的深度。
勤奋刻苦的性格促使金高的一生总在不断学习,这种学习的力量让她坚韧地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前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思想,米开朗基罗在弥留之际不无遗憾地说:“在我刚刚对艺术有点入门的时候,我却要死了,可我正打算创作我的真正作品呢。”这种感悟在金高身上得以发扬,在她病重期间,她仍坚持经常到大都会博物馆看大师作品,这种淡然的坚韧悄悄地撞击着她的每幅作品,那种持久的张力也在她的作品中慢慢渗透出来,散发出缕缕幽香飘入我们的灵魂。金高的艺术目的不是模写而是传神,她在作品中极力表现内在深情,她主张纯朴无华的画风,她的思想感情都会通过她的色调和线条精准表达出来。米勒说:“虽然绘画以描绘出物体的外形而告终,但这不是艺术的目的,正如人们为了表达思想而使用语言那样,它仅仅是一种手段。”金高直接从自然给予的印象出发描述了她的精神世界,把全部心力都虔诚地奉献给艺术,不禁肃然起敬,她全力在艺术道路上前行。
参考文献:
[1] 陈丹青:《怀念金高大姐》,《金高作品集》,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2] 杨皓:《在疾风中屹立——记著名画家金高教授》,《金高作品集》,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3] 奎勇:《金高的艺术道路》,《美术》,1987年第9期。
[4] 朱朴编选:《林风眠艺术随笔》,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孙与平,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鄂伦春妇女 抒情诗人 坚韧达观 草原文人画
金高是“自主而自在的抒情绘画诗人”,她和她们那一代油画家是中国油画艺术的探路者,她们经历挫折,用坚韧和达观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主张,有着历史性的意义和影响。
在阅读金高大量作品的同时,不禁为她谱写的抒情语境所感动,那苍茫天地间跳跃的马群、温馨绵柔的毡房里母与子温情的对视,诗情在她那介于装饰与写实的色彩画意中牵动着观者的心灵,她把内容、形式、精神融于画笔间,用她饱蓄激情、自觉的认识,忠贞的坚韧解读着生活中诗意般的情境,她的作品在平实真切之余让人感受到宁静、高洁。
一 金高绘画的不同时期
自金高在中央美术学院毕业支边来内蒙古以后,担任过记者、美工、美术创作员等职务。多次深入生活,走遍农、林、牧区,对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居住区体验生活,积累创作素材,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金高以她特有的敏感、细腻,将这一民族的质朴、醇厚、粗犷的性格表现出来。阅读金高的作品可以以时间为线索,把她的创作过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初,她以众多的连环画、年画、水彩水粉画、油画的方式完成了《胜利归来》、《河边》、《草原人们的喜悦》等,参加了国内重要的美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60至70年代是金高创作的第二个阶段,这是以油画为主的创作阶段,画面多强调主题性、故事性,人物多,场面大,人物造型严谨,色彩关系微妙,构图形式多以平衡式构图为主,画面平衡稳定。结构框架均衡,使画面呈现出量感,和谐统一,逐渐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从追求印象派的光感转变成带有平面装饰意味的表现方法上,这一时期的作品有《远方的客人到草原》、难忘的晚宴《摇篮》等,从70年代末金高在艺术创作上进入了成熟时期:从构图上,金高很偏爱安静的氛围,画中母亲或坐或卧,通常手中漫不经心地打着毛衣,一边用脚轻柔地蹬踏这孩子的摇篮,时不时与孩子用温情的目光交流,那种对眼神的刻画——温存、无条件的爱尽在其中,也许只有身为母亲,才有如此感悟。在对主人公之外的场景的描述很简洁,有时是一只猫或一个毛绒球,与母与子这种温情相呼应,把观者带入圣洁的情境中,共同感受着这一份温蓄之情。金高所表述的母与子是含蓄的,没有过度夸张的欢乐情境,也没有刻意渲染其乐融融,只是平常生活中的某个午后,某个瞬间。她在这一时期所表现的作品中强调了民族气质,不再突出内容的故事性和情节性,而是把精力放在对这一古老的狩猎民族勤劳质朴和宽阔心灵的描述上。
二 金高的绘画作品分析
金高在众多中西方的艺术传统中借鉴,并义无反顾地融入自己多年的生活体验,她的审美思想更多吸取了中西方经典之作的精髓,但从没动摇过学院派这块基石,在她的作品中追求精准的造型,画面偏重写实,用笔平和,略有一种装饰之感,突破了某种传统的绘画观念,在她的一系列鄂伦春题材的作品中放弃了色彩斑斓的表达手法,她在颜色的运用上趋于装饰,轮廓线清晰概括,她不断研究物体与空间之中“光线”的定位,光不仅把造型具体化,还能够营造出不同的色彩基调,运用光线的因素调整着色彩的配置,这是她后期创作中典型的艺术手段。金高在传统的写实技法中还结合了装饰的概念,实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寻找着一条新生道路,努力表达着不同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方向,从作品中你可以看到她在古典绘画与现代绘画的沿承上通过对装饰性的色彩连同装饰性的轮廓线以及传统的写实的结合作出了不懈努力。
“书为心画”。金高同所有女性画家一样,她的作品中都是用心所为,注意每个人物的位置动作安排,微微翘起的脚趾,孩子挥张的小手,地毯、床单、墙壁上出现的规则图案等诸如此类的举手投足,都表现得张弛有度,使画面具有强烈的秩序感,澄净了我们的心灵,同时也让观者体会了她本心温暖的生命力和灵性的存在。她所表达的画面沉稳、静寂,在作者这一切的精心设计无不流露出她的才情与心智,加之谙熟的绘画技法,就像一首母亲哼唱的摇篮曲,不知不觉地绵绵沁入心田。作品《摇篮》借用鄂伦春妇女对孩子深情的注视,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生命积累的深层含义,画面色调清新,朴素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感,母亲深情地凝视把人性潜在的温情刻画得一览无余,让观者毫无芥蒂地走入女性的世界,融入金高用画笔渲染的艺术气氛里,她从日常简单的动作和表情使画面真实、生动,又不乏生活诗意,她所表达的鄂伦春妇女都被赋予了艺术气息,恬静、柔美、感性,借此能够看到画家用自己的感知来诠释眼中世界的文化观念。画家画风的形成就是个性的体现。金高单纯、质朴的人性,成就了她带着温婉情韵的作品气质,她以一种女性细腻的观察角度,记录了母与子之间常态的温暖场景,作品简朴、直白、却充满真实富有亲切。
三 金高作品的创新理念
中国画家一直在挑战着“中西艺术如何共融,如何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样的论题在金高晚年的作品中有所体现,她把东方的感性语境与西方理性逻辑巧妙相联,在形式构成上采取西方的客观理性表达,而在情感情绪上又结合了东方的隐喻色彩,其在用色上也有所体现。她撇开了西方在色彩对比上的科学态度,而是大量运用相似色和相近色,东方主张的协调、含蓄、深藏不露之神韵尽显其中。而在她的风景中那种一气呵成,散点式的构图以及酷似不同层次墨色的运用更突显了金高一直追求的“神”,正与“东西方艺术的关联”相吻合,把生活中客观的真实与自己的情绪优缺互补,形成独立的智情合一的平衡绘画风格。金高的画中似带写意,又遵循西方严谨的造型意识,用色清淡如墨却又渗透了西方的冷暖科学观,达到色墨交融,让观者在这淡色浅墨中体悟到一种坚韧的柔情,这种墨与色的交融有别于中国文人画的淡泊、冷漠。把略带含蓄隐喻的东方之爱表达得恰到好处。 在金高身上表现出了擅于抒情的文人气质,她在色彩中掌握了以色造型的方式方法,对景抒情,追求每个色块在画面中表达的意境,她大量运用灰色调,运用色彩的和谐调整画面结构。这样的艺术观念一直引导着金高的艺术创作,鄂伦春的美景唤醒了金高的诗意灵性,那种文人的淡雅气质也悠悠地散发出来,对这种题材和色调的选择突显了她在艺术道路的偏爱,她主题明确,将主题及人物带入抒情情境中,尽可能地用绘画因素取代文学因素,色调运用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方式,形式上追求素然。从金高作品《小猫》、《捻羊毛》、《织新衣》中,可以看到在写意中寻求含蓄、沉稳之感,注重画的制作,运用中国传统的“兼工带写”的表现手法以及自由发挥的装饰性色彩加之传统的造型理念,把东方的线的神韵应用于西方的传统绘画技法中,使画面产生一种中国韵味的油画之美。
走向新时期,金高的创作作品在形式语言上更成熟、稳健。《爱》、《鄂伦春妇女像》等对人物的适度夸张,加强了人物的造型意识,使画面看起来饱满、简约。
金高的艺术创作为我们如何对待艺术创作与生活上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在如何从生活中提炼艺术理清思路,没有生活谈不上艺术创作,所有画面中体现出来的情感都是我们生活中的真情体验,从选材到艺术构思再到处理画面,都要赋予理性的思考,情感的干预,再加之主观认识,这个过程就是创作的过程,艺术创作是生活的升华。金高用她得天独厚的女性情感与敏锐果敢的秉性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出了自己的艺术道路。金高在美国生活期间,频繁出入大都是美术馆,即使晚年身体多有不便之时也会如约而至,她在经典的作品中汲取养分,更精于充分追求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在艺术创作中加强对形式上的提炼与升华,使画面更具生动性,使线、面、色、神、型完美结合,奏出韵律之美。
四 金高的鄂伦春绘画作品的现实意义
金高的画是宁静、深沉的,她所刻画的鄂伦春妇女形象中都蕴涵着质朴善良、在艰难的自然环境下不畏艰辛的淳朴女性,这与其作者的个人气质是紧密相联的,使这个特定地理环境赋予了艺术家内在的精神气质,她在自然的宁静中抒发着母性的温存,把性格中的坚韧、热情、宽阔自觉不自觉地带入艺术作品中,她对自然之美拥有歌吟的热情和向往的同时又对这种追求赋予了她对母性主题的关切,只有这种发自内心的关切才能产生真情的艺术,在刻画人物性格的同时,她自己的性格也从画面人物中慢慢渗透出来,敲击着观者的心灵。
金高的绘画作品不断带给我们新的领悟,她游刃有余地捕捉人物情感,这种感悟空灵见性,她的画带给我们一种难以言表的统一和谐,她所描绘的鄂伦春人物形象为这个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她用民族的语言持着对这个民族的热爱和尊重,用独特的表现手法为这个民族给后人留下印记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她记录了一个独特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呈现的精神气质和人性价值,她用独立的目光审视着这个急速变化的现实以及这一民族的演进轨迹。这不同于悠闲的人物风景绘画,她肩负着一个民族在某一时期的历史印象,从她的作品中我们体会到了一种神圣的历史使命感,她书写着某种记忆,某种生存体验,某种特殊的精神情感。这个即将弱化的民族或被人淡忘,终有一天会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我们会悲伤,会惋惜。然而,在我们留下的众多这个民族的作品中看到了精神的延续,文化价值的持久意义在于它会使会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慰藉。笔者认为,绘画的最终意义在于记录和欣赏。如果我们能够运用我们娴熟的绘画技法加之独立的历史理解,我们会使这些精神观念得到重视与关注,这些高度的概括和主观思考会使这片宁静获得永恒,那么我们所展现出来表象即将超越一般绘画上的意义,它具有了历史的深度。
勤奋刻苦的性格促使金高的一生总在不断学习,这种学习的力量让她坚韧地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前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思想,米开朗基罗在弥留之际不无遗憾地说:“在我刚刚对艺术有点入门的时候,我却要死了,可我正打算创作我的真正作品呢。”这种感悟在金高身上得以发扬,在她病重期间,她仍坚持经常到大都会博物馆看大师作品,这种淡然的坚韧悄悄地撞击着她的每幅作品,那种持久的张力也在她的作品中慢慢渗透出来,散发出缕缕幽香飘入我们的灵魂。金高的艺术目的不是模写而是传神,她在作品中极力表现内在深情,她主张纯朴无华的画风,她的思想感情都会通过她的色调和线条精准表达出来。米勒说:“虽然绘画以描绘出物体的外形而告终,但这不是艺术的目的,正如人们为了表达思想而使用语言那样,它仅仅是一种手段。”金高直接从自然给予的印象出发描述了她的精神世界,把全部心力都虔诚地奉献给艺术,不禁肃然起敬,她全力在艺术道路上前行。
参考文献:
[1] 陈丹青:《怀念金高大姐》,《金高作品集》,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2] 杨皓:《在疾风中屹立——记著名画家金高教授》,《金高作品集》,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3] 奎勇:《金高的艺术道路》,《美术》,1987年第9期。
[4] 朱朴编选:《林风眠艺术随笔》,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孙与平,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