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PM10对糖尿病患病风险和空腹血糖的影响

来源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nyu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长期大气PM10暴露对糖尿病患病风险和空腹血糖(FPG)的影响。

方法

研究对象来源于“金昌队列”基线人群,剔除家庭住址信息和糖尿病诊断信息不完整者,最终纳入24 285名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收集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等信息。运用ArcGIS软件根据家庭住址匹配距离最近的环境监测站点,以调查前2年PM10平均浓度作为暴露估计值。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多重线性回归模型评估大气PM10对糖尿病患病风险和FPG的影响,限制性立方样条拟合两者之间剂量-反应关系,并进行分层分析和效应修饰分析。

结果

24 285名研究对象年龄(49.32±8.60)岁,体重指数(24.22±6.09)kg/m2,男性13 950名(57.44%),患糖尿病者2 066名(8.51%)。调整混杂因素后,调查前2年PM10平均浓度每升高10 μg/m3,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OR (95%CI)值为1.05(1.01~1.09)],FPG升高0.061(95%CI:0.047~0.076)mmol/L。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结果显示,PM10浓度与FPG水平之间存在非线性关联(P<0.001)(图1)。进一步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95%CI):1.10(1.03~1.18)]、年龄>50岁[OR(95%CI):1.06(1.02~1.11)]、有糖尿病家族史[OR(95%CI):1.13(1.04~1.23)]和患高血压[OR(95%CI):1.07(1.02~1.12)]者糖尿病患病风险与PM10暴露之间的关联更强(P交互值均<0.05);PM10对FPG的影响在年龄>50岁[β(95%CI):0.080(0.050~0.109)mmol/L]、有糖尿病家族史[β(95%CI):0.087(0.036~0.137)mmol/L]和患高血压[β(95%CI):0.077(0.046~0.108)mmol/L]者更显著(P交互值均<0.05)。

结论

大气PM10长期暴露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和FPG水平;年龄>50岁、有糖尿病家族史及患高血压者是敏感人群。

其他文献
70 kV灌注成像,做到低剂量、低造影剂量;双能量头颈CTA扫描,快速成像,自动去骨,彩色编码图像显示出更多信息。
期刊
肺隔离症CT检查运用4D动态成像,更好地把握动脉期像,重建图像清晰,将血管形态显示完整。
期刊
CT灌注成像可以较好地评价患者术前、术后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血流可视化分析技术可对每根血管创建一个新的图像,其中包含有血管中每个位置的最大增强时间;而全息仿生后处理技术使得重建的图像更逼真,从而为临床医师提供一个更为真实的客观评价方法。
期刊
本病例使用双能量心脏成像,通过心包腔的碘图来判断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以及推测是否有血栓形成。同时通过二维、三维、心脏电影及双能量等多模态成像,能够更全面地对假性动脉瘤情况进行评估,为临床的进一步处置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
期刊
双源CT形象直观清晰显示先心病异常表现:1、左冠状动脉异位起源于左下肺动脉;2、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状窦前上方,冠状动脉明显增粗、未见狭窄;3、右冠状窦发出见一侧枝血管影,与左肺下动脉发出左冠前降支连接。双源CT的低辐射剂量检查技术,实现了单心动周期冠脉CTA成像约三张胸片的辐射剂量。
期刊
儿童共同动脉干简称"共干",又称永存动脉干,为两侧心室底部仅发出有一组瓣膜的一条动脉干。双源CT具有双球管和低剂量扫描的特点,可采用个性化扫描方案,患者无需屏气,不考虑心率的影响,快速获得满意的儿童心血管图像,不仅明显降低了辐射剂量,更加适用于婴幼儿检查。
期刊
对于一些特殊部位和病灶,传统三期增强不能很好地显示其增强特点,采用灌注扫描,既可通过特定重建出精准三期图像又可分析灌注参数,对于胰腺肿瘤,尤为适合。
期刊
将灌注CT中的多期图像根据观察需要进行融合,可达到诊断目的。基于自定义容积图像的灌注CT有望取代常规双期单独用于胰岛素瘤的检出,以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及检查时间。
期刊
肾母细胞瘤是小儿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3个月至5岁的小儿,该年龄段患儿胸、腹部呼吸运动幅度大,配合度低,该术后复查患者肾脏负担大,故利用双源CT的炫速扫描模式可以实现,避免运动伪影、低辐射剂量、极低对比剂使用量等优势。
期刊
儿童及青少年是骨肉瘤的好发人群,影像学检查作为肿瘤切除加假体植入术的首选检查项,而假体的3D打印是基于三维CT数据才能完成,通过全新的重建方式cVRT技术逼真还原解剖结构,为临床提供可靠数据,双能量技术也能更好地显示细小病变血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