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反映到语文教学上,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中职语文教学要从转变观念、激发兴趣、教授方法、指导训练、养成习惯这五个方面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关键词:中职教育;语文教学;培养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149-02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中职学生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需要的是独立工作能力,这就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即自学能力。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独立学习语文,加强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感觉到:要教会学生独立学习语文,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克服“惯性”,转变教学观念
许多老师习惯于用老观念讲授课文,对课文作字字落实,句句清楚、面面具到的串讲,生怕学生听不懂。一堂语文课,老师从上到下的灌输,学生习惯于做听众和观众,没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没有讨论辩论的机会,一句话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使本应充满生机、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变得刻板、乏味。学生疲于应付老师滔滔不绝的分析,生怕记丢了,记错了。其效果如何呢?学生只能学到老师教给他的东西,却缺乏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更谈不上自主地探索。无论老师教给他多少,都是有限的,只有学生自己去学并学会自学,才能打破这种有限,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二 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自学
“兴趣和爱好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一种以精神需要为基础的认识兴趣,它表现为对语文学习本身具有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并强烈地倾向于去掌握语言表达艺术。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认识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最现实、最稳定的因素。因此,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培养其对语文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關键。中职学生大多处于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个矛盾期,在他们身上,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求知欲强,希望自己什么都懂,对什么都感兴趣,但分析力、鉴别力差。根据他们的这些心理特点,教师应尽量利用课堂教学唤起学生对所教科目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一堂课要使学生听得有趣,趣中有思,思有所得,学生有了愉快的情绪体验,才能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三 授之以法,使学生善于自学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学会生存》一书中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可见,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学习起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学习方法,既包括思维方法,也包括具体的操作方法。广义的思维方法是解决一类问题的,具有纲目性、原则性答案,如,说明文常见的四种说明顺序,小说的三要素,散文形与神的分析等;具体的操作方法很多,如查阅工具书、参考资料,朗读的技巧,抓文本重点,精读与略读相结合,根据上下文及构词法、造字法等推断词义,文章中文眼、题眼的位置等。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学习起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指导训练,使学生学会自学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说的是学生的能力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遵循科学的训练方法。训练是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化知为能,达到“不复需教,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目的。离开了这一点,任何训练便都失去了意义。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时,教师的教学行为则应由呈示行为转化为指导行为,强化对学生练习、阅读、活动的指导,使学生学会自学。 指导训练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预习。每节课未上之前,都要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并布置具体的预习习题,以备上课时检查。这样既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老师。学生有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许多问题学生自己已解决了,老师也避免作一些分析介绍,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上师生的位置也发生变化,学生成了学生的主体。学生会把预习成果拿来交流,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会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拿来讨论。在预习中,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经常发生分歧,经常展开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和兴趣都得到提高。
2.积累知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人的自学能力是建立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教师要指导学生将知识归类,归类时分出主次轻重。如:文言文教学中可根据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式特点等作为梳理重点,同时也要教给翻译、断句等知识。积累知识靠平时多观察、多读、多想、多记。记有自然记忆和笔录记忆两种,这两种记忆各有优缺点,要求学生对一些简单的知识,采用自然记忆法,对于复杂的重要的知识则用笔录记忆法,如编制卡片,编写索引等,这样查找起来就方便了。知识积累多了,再加以运用,自然而然就转化为自学能力了。
五 养成习惯,使学生坚持自学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凡是好的态度,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了习惯,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英国哲学家培根也曾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文自学能力的内容与标志之一。笔者认为,基本的自学习惯包括:
1.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在每天新课之前,要求学生按照“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进行预习,对生字词和课文内容有个初步的识记和思考,在教师指导下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2.培养有目的地学习的习惯,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习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有了它,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培养勤翻工具书的习惯,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见,勤翻工具书是十分重要的;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部首、音序、四角号码等几种查字法的训练。
4.培养专心学习的习惯,荀子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说明专心是成功的先决条件,学习也是如此。
5.培养一边读一边圈、点、批、划的习惯(把生字、难词圈出来并且查字典词典解决;把优美的、精彩的词、句、段下面加上点,把有疑难的地方勾划出来;在有体会、有看法的词、句、段旁边加上批注),这样的阅读,有助于抓住重点,深入理解。
总之,只要我们中职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那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就能勃发出生机和活力,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能真正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魏所康著.《主体教育论》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施良方主编.《教学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魏书生著.《魏书生谈语文教学》 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关键词:中职教育;语文教学;培养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149-02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中职学生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需要的是独立工作能力,这就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即自学能力。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独立学习语文,加强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感觉到:要教会学生独立学习语文,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克服“惯性”,转变教学观念
许多老师习惯于用老观念讲授课文,对课文作字字落实,句句清楚、面面具到的串讲,生怕学生听不懂。一堂语文课,老师从上到下的灌输,学生习惯于做听众和观众,没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没有讨论辩论的机会,一句话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使本应充满生机、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变得刻板、乏味。学生疲于应付老师滔滔不绝的分析,生怕记丢了,记错了。其效果如何呢?学生只能学到老师教给他的东西,却缺乏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更谈不上自主地探索。无论老师教给他多少,都是有限的,只有学生自己去学并学会自学,才能打破这种有限,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二 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自学
“兴趣和爱好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一种以精神需要为基础的认识兴趣,它表现为对语文学习本身具有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并强烈地倾向于去掌握语言表达艺术。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认识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最现实、最稳定的因素。因此,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培养其对语文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關键。中职学生大多处于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个矛盾期,在他们身上,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求知欲强,希望自己什么都懂,对什么都感兴趣,但分析力、鉴别力差。根据他们的这些心理特点,教师应尽量利用课堂教学唤起学生对所教科目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一堂课要使学生听得有趣,趣中有思,思有所得,学生有了愉快的情绪体验,才能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三 授之以法,使学生善于自学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学会生存》一书中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可见,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学习起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学习方法,既包括思维方法,也包括具体的操作方法。广义的思维方法是解决一类问题的,具有纲目性、原则性答案,如,说明文常见的四种说明顺序,小说的三要素,散文形与神的分析等;具体的操作方法很多,如查阅工具书、参考资料,朗读的技巧,抓文本重点,精读与略读相结合,根据上下文及构词法、造字法等推断词义,文章中文眼、题眼的位置等。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学习起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指导训练,使学生学会自学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说的是学生的能力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遵循科学的训练方法。训练是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化知为能,达到“不复需教,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目的。离开了这一点,任何训练便都失去了意义。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时,教师的教学行为则应由呈示行为转化为指导行为,强化对学生练习、阅读、活动的指导,使学生学会自学。 指导训练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预习。每节课未上之前,都要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并布置具体的预习习题,以备上课时检查。这样既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老师。学生有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许多问题学生自己已解决了,老师也避免作一些分析介绍,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上师生的位置也发生变化,学生成了学生的主体。学生会把预习成果拿来交流,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会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拿来讨论。在预习中,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经常发生分歧,经常展开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和兴趣都得到提高。
2.积累知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人的自学能力是建立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教师要指导学生将知识归类,归类时分出主次轻重。如:文言文教学中可根据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式特点等作为梳理重点,同时也要教给翻译、断句等知识。积累知识靠平时多观察、多读、多想、多记。记有自然记忆和笔录记忆两种,这两种记忆各有优缺点,要求学生对一些简单的知识,采用自然记忆法,对于复杂的重要的知识则用笔录记忆法,如编制卡片,编写索引等,这样查找起来就方便了。知识积累多了,再加以运用,自然而然就转化为自学能力了。
五 养成习惯,使学生坚持自学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凡是好的态度,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了习惯,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英国哲学家培根也曾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文自学能力的内容与标志之一。笔者认为,基本的自学习惯包括:
1.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在每天新课之前,要求学生按照“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进行预习,对生字词和课文内容有个初步的识记和思考,在教师指导下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2.培养有目的地学习的习惯,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习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有了它,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培养勤翻工具书的习惯,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见,勤翻工具书是十分重要的;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部首、音序、四角号码等几种查字法的训练。
4.培养专心学习的习惯,荀子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说明专心是成功的先决条件,学习也是如此。
5.培养一边读一边圈、点、批、划的习惯(把生字、难词圈出来并且查字典词典解决;把优美的、精彩的词、句、段下面加上点,把有疑难的地方勾划出来;在有体会、有看法的词、句、段旁边加上批注),这样的阅读,有助于抓住重点,深入理解。
总之,只要我们中职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那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就能勃发出生机和活力,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能真正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魏所康著.《主体教育论》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施良方主编.《教学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魏书生著.《魏书生谈语文教学》 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