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制备了含Ti氧化物弥散强化钢.使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方式研究了这种钢的晶粒形貌,使用透射电镜和高分辨率透射电镜表征了钢中析出相的形貌及种类,使用以同步辐射装置作为光源的小角度X射线散射技术和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技术研究了钢中纳米尺寸析出相的分布特征和氧化物弥散强化钢中Y元素的存在形式,并测量了钢的力学性能.结果 表明,含Ti氧化物弥散强化钢的晶粒多呈等轴状、平均晶粒尺寸为1.24 μm.钢中富Y、Ti、O纳米尺寸析出相的分布密度为1.39×1024/m3,平均直径为2.23 nm.向材料中添加T
【机 构】
:
沈阳建筑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110168;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沈阳110819;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沈阳1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制备了含Ti氧化物弥散强化钢.使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方式研究了这种钢的晶粒形貌,使用透射电镜和高分辨率透射电镜表征了钢中析出相的形貌及种类,使用以同步辐射装置作为光源的小角度X射线散射技术和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技术研究了钢中纳米尺寸析出相的分布特征和氧化物弥散强化钢中Y元素的存在形式,并测量了钢的力学性能.结果 表明,含Ti氧化物弥散强化钢的晶粒多呈等轴状、平均晶粒尺寸为1.24 μm.钢中富Y、Ti、O纳米尺寸析出相的分布密度为1.39×1024/m3,平均直径为2.23 nm.向材料中添加Ti元素改变了材料中Y原子的存在形式,生成了具有烧绿石结构的Y2Ti2O7相和少量的富Cr、Mn相.这种钢的室温抗拉强度达到1324MPa,随着测试温度的提高抗拉强度逐渐降低,延伸率逐渐提高.
其他文献
采用固相合成法高温烧结Mn3SnC和Mn3CuN两种化合物制备出相变温区连续变化的Mn3Sn1-xCuxC1-cNx系列化合物,再将不同相变温区的Mn3Sn1-xCuxC1-xNx化合物进行物理混合制备出反钙钛矿复合磁制冷材料.这种磁制冷材料在室温附近具有“平台”状的磁熵变-温度曲线,与Mn3SnC单体材料相比其磁制冷温区由275~285 K扩展为220~300 K,磁熵变-温度曲线的半高宽从5K增大到70 K,但是其磁熵变值大幅降低.推导了这种磁制冷材料的最大磁熵变值与磁熵变曲线半高宽和单体材料相对制冷
锂离子电池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已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中.然而,它们在电动汽车和电网储能方面的潜在应用需要更高的能量密度.开发下一代电化学能源存储器件仍然存在巨大的挑战.同步加速X射线成像技术由于具有无损性、元素敏感性和高穿透性等天然优势,正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本文重点介绍了同步辐射的X射线成像技术及其相关应用,以了解能量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反应机理.讨论了几种主要的X射线成像技术,包括X射线投影成像、透射X射线显微镜(TXM)、扫描透射X射线显微镜(STXM)、X射线荧光显微镜(XFM)和相干衍射成
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以碳五元环为结构基元的氟化五边形石墨烯的拉伸性能和变形破坏机制,以及氟化率对其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 表明:氟化能改变五边形石墨烯的变形破坏机制.低氟化率的五边形石墨烯在拉伸载荷作用下发生从碳五元环到碳多元环的转变,而完全氟化的五边形石墨烯没有发生明显的碳环转变.随着氟化率的提高五边形石墨烯的杨氏模量、断裂应力和应变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低氟化率(<15%)的五边形石墨烯,其力学性能参数均随氟化率的提高明显降低.完全氟化能提高五边形石墨烯的杨氏模量(约为29.56%),并大幅度降低其断
以聚乙烯醇(PVA)为原料、金纳米簇(Au NCs)和纳米羟基磷灰石(HA)为掺杂物、戊二醛作为交联剂,用化学交联法和循环冷冻-解冻法制备双网络Au NCs/HA/PVA复合水凝胶并检测其荧光特性、力学性能和溶胀率,研究了Au NCs含量和冷冻-解冻循环次数对其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这种凝胶具有较好的荧光特性;Au NCs与PVA的质量比为2.6%和冷冻-解冻循环次数为9次时,这种凝胶的力学性能最优并具有显著的荧光性能,其拉伸弹性模量、断裂强度以及断裂能分别达到63.09 kPa、152.84 kPa和
理解电化学储能系统的构效关系将极大推动电极材料中新现象和新性能的发现与调控.然而,没有任何一种单一技术可以澄清电化学体系中复杂界面反应的所有问题,只有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才能看清被埋藏的界面和工作状态下的演变历程.由于大量储能材料富含过渡金属元素,其磁学性质与晶格结构、电子能带、电化学性能密切相关.因此,磁学测试分析可以揭示能源材料中的结构相变和局部电子分布等变化,解析物理化学反应机理,指导材料设计.围绕磁性表征技术,本文首先讨论了磁性测试的技术原理,随后总结介绍了磁性测试在研究电极材料物性结构表征以及电化
“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萌发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其正在引领我国乃至全球能源结构发生翻天覆地之变化.与此同时,习近平主席于2021年4月22日在全球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也重申: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碳循环技术作为“双碳计划”成功实施的关键,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和需求.因此,如何高效地实现降耗减排成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课题.能源化学与电化学储能技术在早期技术革新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而近年来随着电化学储能技术相关的物理、化学底蕴不断加深导致的多学科深度融
以Co基氢氧化物为基础用异质元素掺杂方式引入Mn并与Co协同,制备出Mn掺杂Co-Al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Mn-CoAl LDH).在1 mol/L的KOH碱性电解质中,电流密度达到10 mA·cm-2时Mn-CoAl LDH的全解水电势为1.66V,其性能远优于Co-A1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CoAl LDH)、Ni2/3S1/3/Nickel Foam (1.76 V)和已经商业化的Pt/C (1.75 V).这表明,Mn-CoAl LDH催化剂在碱性环境下具有较高的析氢和析氧活性,是一种低成本高性能的
将二氧化硅作为模板,通过原位聚合-溶剂热-煅烧工艺合成中空碳/Fe3O4磁性量子点复合材料,通过改变硝酸铁的添加量即相对碳含量来调控复合材料的电磁参数从而调节其微波吸收性能.使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表征了材料的结构和形貌,用拉曼光谱表征了材料的内部结构缺陷和相对石墨化程度,使用X射线晶体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了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化学组成.结果 表明,厚度为2.55 mm的材料具有7.06 GHz的最大有效吸收带宽(EAB),最小反射损耗值(RLmm)可以达到-43
储能电池的关键是材料.继实验观测、理论研究和计算模拟之后,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具有快速捕捉材料成分-结构-工艺-性能间复杂构效关系的优势,有望为电化学储能材料的研发提供新的范式.本文从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驱动两方面,系统评述了机器学习在电化学储能材料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全面概括了可用于电化学储能材料机器学习的国内外材料数据库,分析了其数据的收集、共享和质量检测存在的问题;重点阐述了电化学储能材料中机器学习的工作流程和应用,包括结构化数据驱动下数据收集、特征工程和机器学习建模以及图形、表征图像和文献文本这类非结
用化学改性方式将环氧大豆油(ESO)与用马来酸酐(MAH)改性过的PLA接枝(MPLA),制备了反应性增容剂ECP并提出其可能的接枝机理.用FT-IR、DSC、SEM等手段表征ECP,研究了制备ECP时4种加料方式和ESO与MAH基团的摩尔比对其接枝率和酸值的影响.结果 表明:在MPLA阶段先加入1/3配方比的ESO,在化学接枝阶段加入剩余的ESO和全部的三乙胺,制备出的ECP接枝率最高达4.1514%;ESO与MAH基团的摩尔比为1时产物的接枝效果最好.ECP改性的PLA材料其综合性能优于ESO改性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