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的课堂中,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关 键 词】 数学;走进;贴近;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喜闻乐见的可操作的学习内容,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那么,我们该如何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贴近生活呢?
一、走近生活,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亲近感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作为数学老师要让学生不害怕数学、不讨厌数学,就要让学生走近生活,要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点,学生就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如学习《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时,我刚进教室,学生就哄堂大笑,我故作困惑:“大家为什么要笑呢?”班长举手答道:“老师,你西服的纽扣扣错了。”一名学生大声说:“两边不对称呗。”我随机抓住此话导入教学。又如,我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刚好学校安排收水费,我谈到天气炎热,学生需要喝大量的水,而学校给同学们准备了干净的纯净水时,大家都很高兴,但一听每期要交12元钱,都“啊”了起来,我便问怎么了,学生问“会不会很贵?”这一问让我灵机一动,心想这是个好机会,何不让学生自己算一算呢?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上“一桶水4元钱,我们班55人,假如每天最多喝2桶,请你算一算每一个人一个月喝水大概应交多少钱?一个学期大概应交多少钱?”问题出来后,学生都兴致勃勃地算了起来。我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泛,如“一星期上几天课?一个月大概有几星期?一个学期大概有多少个星期?算出总钱数后怎么办?用什么办法算得快(估算)?如果没估算,算出详细的价钱,结果除不尽或小数太多,如何保留?”等等,我要求他们小组合作,看谁想得最周全,算得最快。这是一道学生最熟悉和最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
二、步入生活,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欲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既要提炼教材中的知识要素,又要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要素,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切入点,使枯燥的数学知识传授变为生动有趣的自觉学习行为,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求欲。如在教学《利息》一课时,课前我从学生的压岁钱入手,提出“如何处理这些钱”“存入银行有什么好处”等问题,让学生理解储蓄的意义。然后安排学生到银行调查存款利率,并要求学生亲自存一次钱,结果学生在银行收集到各种不同的存款利率,懂得了存款期限不同,利率就不同,期限越长,利率越高,并纷纷拿出存单让我教他们算出自己存款到期后所得的利息。像这样步入生活并联系生活讲解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求欲和创新精神。
三、融入生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要求学生测量操场边的旗杆高度。旗杆那么高,如何测量?多数同学都在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着旗杆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量,即:先用绳子量旗杆,下来后再量绳子。这可是个好办法,可又如何上去?最后大家都用迷茫的眼光看着我,我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正是阳光灿烂,地面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于是我让学生测量影子的长度,刚好1米。于是我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量旗杆高度的办法吗?学生想出:旗杆高也应该是它的影长的2倍,我及时补充“在同一时间”。这个想法得到教师的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旗杆影的长,算出了旗杆的高度。接着,我又问:“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旗杆高度公式吗?”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竿长∶竿影长=旗杆高度∶旗杆影长;或旗杆高度∶竿长=旗杆影长∶竿影长。这样教学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使学生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感受到解决问题是一种享受,从而形成了持久的兴趣,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的课堂中,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 远山启. 数学与生活[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 皮纳德. 身边的数学[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3] 李仕富. 生活中的数学[J]. 新课程(教研版),2013(1).
【关 键 词】 数学;走进;贴近;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喜闻乐见的可操作的学习内容,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那么,我们该如何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贴近生活呢?
一、走近生活,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亲近感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作为数学老师要让学生不害怕数学、不讨厌数学,就要让学生走近生活,要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点,学生就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如学习《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时,我刚进教室,学生就哄堂大笑,我故作困惑:“大家为什么要笑呢?”班长举手答道:“老师,你西服的纽扣扣错了。”一名学生大声说:“两边不对称呗。”我随机抓住此话导入教学。又如,我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刚好学校安排收水费,我谈到天气炎热,学生需要喝大量的水,而学校给同学们准备了干净的纯净水时,大家都很高兴,但一听每期要交12元钱,都“啊”了起来,我便问怎么了,学生问“会不会很贵?”这一问让我灵机一动,心想这是个好机会,何不让学生自己算一算呢?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上“一桶水4元钱,我们班55人,假如每天最多喝2桶,请你算一算每一个人一个月喝水大概应交多少钱?一个学期大概应交多少钱?”问题出来后,学生都兴致勃勃地算了起来。我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泛,如“一星期上几天课?一个月大概有几星期?一个学期大概有多少个星期?算出总钱数后怎么办?用什么办法算得快(估算)?如果没估算,算出详细的价钱,结果除不尽或小数太多,如何保留?”等等,我要求他们小组合作,看谁想得最周全,算得最快。这是一道学生最熟悉和最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
二、步入生活,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欲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既要提炼教材中的知识要素,又要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要素,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切入点,使枯燥的数学知识传授变为生动有趣的自觉学习行为,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求欲。如在教学《利息》一课时,课前我从学生的压岁钱入手,提出“如何处理这些钱”“存入银行有什么好处”等问题,让学生理解储蓄的意义。然后安排学生到银行调查存款利率,并要求学生亲自存一次钱,结果学生在银行收集到各种不同的存款利率,懂得了存款期限不同,利率就不同,期限越长,利率越高,并纷纷拿出存单让我教他们算出自己存款到期后所得的利息。像这样步入生活并联系生活讲解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求欲和创新精神。
三、融入生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要求学生测量操场边的旗杆高度。旗杆那么高,如何测量?多数同学都在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着旗杆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量,即:先用绳子量旗杆,下来后再量绳子。这可是个好办法,可又如何上去?最后大家都用迷茫的眼光看着我,我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正是阳光灿烂,地面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于是我让学生测量影子的长度,刚好1米。于是我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量旗杆高度的办法吗?学生想出:旗杆高也应该是它的影长的2倍,我及时补充“在同一时间”。这个想法得到教师的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旗杆影的长,算出了旗杆的高度。接着,我又问:“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旗杆高度公式吗?”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竿长∶竿影长=旗杆高度∶旗杆影长;或旗杆高度∶竿长=旗杆影长∶竿影长。这样教学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使学生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感受到解决问题是一种享受,从而形成了持久的兴趣,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的课堂中,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 远山启. 数学与生活[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 皮纳德. 身边的数学[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3] 李仕富. 生活中的数学[J]. 新课程(教研版),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