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时代发展的要求,生态产业在循环经济思想的指导下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文章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了生态产业的设计原则及步骤,并重点探讨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三种基本类型,包括它们的原理、特征和我国在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产业 设计 基本类型
一、引言
传统产业是对自然掠夺性的开发和利用,导致了可怕的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实质是资源的失衡:一边是资源的耗竭,另一边是“垃圾”——生产副产物的堆积。传统产业对“垃圾”的处理,采用的是末端治理即“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但这种方式仅仅是将污染物从一种介质向另一种介质转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因而探索新的产业运作方式,成为应对日益紧迫的地区性乃至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
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①。其基本运作单元是产业生态系统,以社会服务功能为经营目标,通过对不同行业的生产工艺横向耦合的同时将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环保和能力建设纵向结合,使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高效产出,力求实现资源的可持续生产。
二、生态产业的设计
生态产业设计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设计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层面,前者是指区域产业经济规划,是建设部门或地区的生产能力,调整产业结构的手段;后者则是指产业实体设计,旨在为企业提供具体的产品或工艺的生态理念下的工程、评价、设计及管理方法,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管理水平。
(一)区域水平产业经济规划
区域产业经济规划在设计中应当遵循可持续性、结构平衡、和谐共生、公平、人文原则及原景观原则。具体说来,即以维持或恢复区域原生景观功能为前提,充分利用景观优势的特征,在地区资源承载力范围内确定产业的资源消耗水平,并保证经济实体、机构和居民拥有平等地享受自然资源的权利,同时平等地承担生态建设的义务。
区域生态产业规划包括六个步骤:①区域资源调查。又包括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调查。通过对区域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运行主体和发展环境的充分了解,为区域的资源承载力核算提供工作基础。②生态适宜性分析。根据发展目标分析资源环境要求,综合生态、经济、农业、地理等学科方法,划分出不同的适宜性等级,为区域的产业规划提供决策依据。③资源承载力分析。对水、土地、生物和气候资源等基础物质资源进行承载力分析是避免区域资源耗竭的重要前提,也是合理的产业规划的一部分。主要方法有能值分析法,生态足迹法,生态承载力计算法等。④生态产业规划。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辨识区域产业优势,兼顾各个产业结构匹配,功能协调,过程衔接,实现复合效益以及物质的闭合循环。⑤复合效益评估。复合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避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将环境和社会的成本纳入评价范围,改变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其有效方法是能值分析。⑥可持续性评价。是界定、明确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要手段。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可持续发展研究形成了单指标(或复合指标)与多指标或指标体系两类评价方法。前者如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修正、人类活动强度指标(HAI)、发展贡献指数、生态价值、真实储蓄、生态足迹净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的人类占用”等指标;后者包括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框架(PSR)、信息金字塔、反应——行动循环(RAC)、Daly三角形等。
(二)生态产业设计的原则和步骤
生态产业设计的实质是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除了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reduce资源投入最小化)、资源化(reuse废物利用最大化)、无害化(recycle污染排放最小化)和重组化(reorganize生态经济系统最优化)的4R原则以外,还有自身的基本原则②,包括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区域耦合、社会整合、功能导向、能源替代、信息开放、人类生态等,力求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对环境影响最小和劳动者身价值的实现。不同工艺流程、生产环节间的横向耦合,企业内部的功能组合,产业生态复合体以及功能一体化使得资源共享、循环共生成为被广泛接受的新理念。除了提供生产功效,企业也逐渐把目标转向为社区提供生态服务。新能源的开发、信息及技术网络的进步、生命周期管理和有害污染物的全回收、零排放,使污染的负效益转变为资源正效益,另外,对劳动的评价由一种投入成本到劳动者实现自我的途径的改变,也是生态产业的价值观升华。
生态产业产品设计的关键在于,在对企业产品“从摇篮到坟墓”生命周期过程的设计中,每个环节都减少对外部环境的废物排放,在企业内部以至产业界内创造出“生产—消费和维护—回收—再生产”的循环体系。设计分为四个阶段:①产品生态辨识。建立产品参照模型,根据产品寿命期内受到的环境影响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识别,进行生命周期评价。②产品生态诊断。确定参照产品潜在的生态环境影响及来源,如资源能源消耗、全球性环境压力,以及职业健康和生态系统健康等方面的综合评价。③产品生态定义。使产品的商业价值中包含生态环境价值,确定影响产品竞争能力的生态环境参数并制定产品具体的生态规范。④生态产品评价。改善产品环境特征的技术方案,设计出环境友好新产品,再次进行生命周期评价和生命周期工程模拟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法。
生态产业的过程是优化调整资源利用、多次重复的过程,而资源的最优使用基于可持续性、集约使用两大战略。这两种战略使生产和运输过程大量地减少了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并引起就业机会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可持续性战略降低了资源流动的速度,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物质财富的集约使用则是最好的非物质化战略之一,它使得竞争力不再依赖廉价劳动力和大规模生产,材料和能源消耗的降低导致制造成本大幅下降,技术、经验以及职工队伍的素质、才能和良好的机动性成为最重要的资源。 三、生态产业基本类型
对于生态产业的分类,研究者们并没有得出确切的统一的标准,根据产业的结构和功能,模拟生态系统的划分方法,可以将生态产业大体分为五类:一是以光合资源和矿产资源生产为目的的自然资源业,二是以制造物质、能量产品为目的的有形加工业,三是以提供社会服务为目的的人类生态服务业,四是以究、开发、教育和管理为目的的智力服务业,五是以物资还原、环境保育和生态建设为目的的自然生态服务业。下面分别介绍一下我国生态一、二、三产业中发展较为成熟的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
(一)生态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传统的高能量、高污染的“石油农业”破坏了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重要的资源,因此,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产业生态化的重要内容和目标。生态农业是指建立在遵循生态规律、保持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和谐的前提条件下的农业经营模式,是人们所追求的代表农业未来前进方向的农业经营模式,也是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农业经营模式③,又被称为有机农业。
生态农业的发展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遵循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生物链制约、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再生、结构稳定性及功能协调性原理。首先,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既有一致也有背离的关系,要求生态农业在合理配置土地和资源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劳动力,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并突破自然经济范畴,向专业化、社会化转变。其次,食物链和食物网体现了生物和环境的密切联系,双方在生态系统中相互作用、协同进化,而生态农业正是在其物质能量流动、转化的过程中,发掘并构造了价值增殖链,因地制宜,开发潜力。再次,生态农业必须遵守生态规律,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在长期进化和演变中建立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发挥生物共生优势,利用生物相克趋利弊害和利用生物相生相养。
生态农业以发展大农业为出发点,综合规划农、林、牧、副、渔各领域,建立最佳农业生产结构。它以生物组分为核心,以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为载体,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一方面,对内部深度开发生产潜力,建立开放的生产技术体系,对外部则着重开发土地和拓展其他资源;另一方面,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来充实生态位,以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优化系统结构,提高其资源承受力。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生态农业模式也十分丰富,大体可分为种养殖业复合系统、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产品消费及物质循环和能量利用以及种植—养殖—加工复合模式三类。生态农业适合我国的国情,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扩大农业就业,用价高质优品种多样的农产品打开市场,推动农业改革。
(二)生态工业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主导了人类社会,它曾极大地增进了人类的福利, 创造了现代工业文明和物质财富的天堂,但也使人类走向自然的对立面,走到环境崩溃的边缘。传统工业是一种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环运动的线性经济,虽然末端治理试图尽可能的减少污染,但真正重构了工业系统的,却是生态工业。“资源利用—清洁生产—资源再生”的封闭型物质能量循环,使经济生产能够在低消耗、高质量、低废弃的前提下,高效有序地运行。
生态工业是遵循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规律的,依托先进科技和管理理念的综合工业发展模式。生态工业体系由各产业或企业间的承担着物质、能量逐级传递任务的工业生态链或生态网络构成,宏观上耦合工业系统和生态系统,促进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信息流和人力资源的有序运转,微观上则提高子系统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效率,达到宏微观的动态平衡。生态工业不受地域限制,可以实现资源区域共享,并具有清洁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
生态工业有四个重要运行机制。第一,开拓适应与竞争共生。在效率法则的支配下,生态工业系统与其它社会子系统争夺资源、参与市场竞争。而在内部,一方面,环境因子及容量影响着工业系统对能源的利用和企业数量,工业系统则对环境逐渐适应并利用;另一方面,各相关企业在循环经济中分别充当“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构成了和谐共生的有机整体。第二,乘补协同与连锁反馈。生态工业系统的有序运行来自于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的协调,使其在宏观结构上通过自组织方式形成有序的整体效应。但从协同学角度看,反馈机制在对生态工业自组织演化进程中出现的偏离行为所进行的调控十分重要。第三,生态发育与循环再生。这是生态工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因。生态工业倡导企业从“产品经济”走向“功能经济”,即最大限度地利用产品的使用价值,优化产品、服务功能、财富管理的非物质化经济。第四,多样性主导与最小风险。生态工业经济的不确定性来自生态环境要素以及上、下游企业的经营等,其稳定性受到工业食物链的数量、产业关系和新增产业的影响。因此,生态工业系统应增加柔性,以优势组分和拳头产品为主导,以多元化的结构和多样化的产品为基础提高稳定性。
核心产业是生态工业产业链中的主导链,是链接区域内其他产业,组成生态工业网络系统的基础,且生态工业建立在关联(物质、能量流的传递流动关系)产业的基础上。因此,在推动区域生态工业时,应首先选择有特殊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或多类别产业结构的区域,以及具有发展前景和竞争力的朝阳产业作为核心产业,保证核心资源的稳定性,并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协调。
(三)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一种到自然地区的责任旅游,它可以促进环境保育,并维护当地人民的生活福祉。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居民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强调保护生态旅游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原生性④。在绿色消费浪潮中,生态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
与传统的以娱乐消费、观光享受为目的大众旅游相比,生态旅游以自然为取向,兼顾自然保护和发展,具有自然性、保护性、参与性和专业性。生态旅游具有很强的原生态性质,改变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旅游模式,将资源价值纳入成本核算,提供给旅游者更多的生态享受服务和生态体验。
生态旅游服务系统由供给系统、需求系统和生态旅游市场三部分构成。供给系统即生态旅游的上游产业,包括生态旅游产品、生态旅游服务和生态旅游教育。需求系统是旅游活动的源动力,包括客源、旅游行为和旅游者结构的需求方面的因素集合。生态旅游的市场营销涉及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定价、促销、规划、实施过程,包括产品开发、设计和售后一系列经营管理活动。作为市场的组成部分,它的竞争来自于供给系统对旅游资源和客源的争夺,并遵循市场机制。
生态旅游开发首先要遵守保护第一,适度开发的原则,杜绝竭泽而渔的做法,将景区环境监测结果纳入管理措施。开发质量重于数量,游人数量不能过多,并且应该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旅游消费给当地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而当地居民和政府也应该并将部分收益投入到资源环境保护中,保证旅游者获得满意的体验,实现双赢。最后,生态旅游应当注重自然和人文的教化意义,增进游人对自然和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并加强对当地政府、社区、组织以及行业的教育。
参考文献:
①沈满洪.生态经济学[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②王如松,欧阳志云. 生态整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方法[J].科学通报,1996(S1)
③黄玉源.生态经济学[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④张跃西. 生态旅游理论创新与中国生态旅游示范区标准问题探讨[J]. 生态经济,2007(11)
〔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经济学哲学名篇中元经济学问题研究”(项目编号:L11BZX010)研究成果〕
(汤薇,1983年生,山东枣庄人,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经济、经济学方法论)
关键词:生态产业 设计 基本类型
一、引言
传统产业是对自然掠夺性的开发和利用,导致了可怕的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实质是资源的失衡:一边是资源的耗竭,另一边是“垃圾”——生产副产物的堆积。传统产业对“垃圾”的处理,采用的是末端治理即“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但这种方式仅仅是将污染物从一种介质向另一种介质转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因而探索新的产业运作方式,成为应对日益紧迫的地区性乃至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
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①。其基本运作单元是产业生态系统,以社会服务功能为经营目标,通过对不同行业的生产工艺横向耦合的同时将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环保和能力建设纵向结合,使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高效产出,力求实现资源的可持续生产。
二、生态产业的设计
生态产业设计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设计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层面,前者是指区域产业经济规划,是建设部门或地区的生产能力,调整产业结构的手段;后者则是指产业实体设计,旨在为企业提供具体的产品或工艺的生态理念下的工程、评价、设计及管理方法,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管理水平。
(一)区域水平产业经济规划
区域产业经济规划在设计中应当遵循可持续性、结构平衡、和谐共生、公平、人文原则及原景观原则。具体说来,即以维持或恢复区域原生景观功能为前提,充分利用景观优势的特征,在地区资源承载力范围内确定产业的资源消耗水平,并保证经济实体、机构和居民拥有平等地享受自然资源的权利,同时平等地承担生态建设的义务。
区域生态产业规划包括六个步骤:①区域资源调查。又包括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调查。通过对区域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运行主体和发展环境的充分了解,为区域的资源承载力核算提供工作基础。②生态适宜性分析。根据发展目标分析资源环境要求,综合生态、经济、农业、地理等学科方法,划分出不同的适宜性等级,为区域的产业规划提供决策依据。③资源承载力分析。对水、土地、生物和气候资源等基础物质资源进行承载力分析是避免区域资源耗竭的重要前提,也是合理的产业规划的一部分。主要方法有能值分析法,生态足迹法,生态承载力计算法等。④生态产业规划。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辨识区域产业优势,兼顾各个产业结构匹配,功能协调,过程衔接,实现复合效益以及物质的闭合循环。⑤复合效益评估。复合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避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将环境和社会的成本纳入评价范围,改变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其有效方法是能值分析。⑥可持续性评价。是界定、明确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要手段。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可持续发展研究形成了单指标(或复合指标)与多指标或指标体系两类评价方法。前者如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修正、人类活动强度指标(HAI)、发展贡献指数、生态价值、真实储蓄、生态足迹净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的人类占用”等指标;后者包括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框架(PSR)、信息金字塔、反应——行动循环(RAC)、Daly三角形等。
(二)生态产业设计的原则和步骤
生态产业设计的实质是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除了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reduce资源投入最小化)、资源化(reuse废物利用最大化)、无害化(recycle污染排放最小化)和重组化(reorganize生态经济系统最优化)的4R原则以外,还有自身的基本原则②,包括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区域耦合、社会整合、功能导向、能源替代、信息开放、人类生态等,力求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对环境影响最小和劳动者身价值的实现。不同工艺流程、生产环节间的横向耦合,企业内部的功能组合,产业生态复合体以及功能一体化使得资源共享、循环共生成为被广泛接受的新理念。除了提供生产功效,企业也逐渐把目标转向为社区提供生态服务。新能源的开发、信息及技术网络的进步、生命周期管理和有害污染物的全回收、零排放,使污染的负效益转变为资源正效益,另外,对劳动的评价由一种投入成本到劳动者实现自我的途径的改变,也是生态产业的价值观升华。
生态产业产品设计的关键在于,在对企业产品“从摇篮到坟墓”生命周期过程的设计中,每个环节都减少对外部环境的废物排放,在企业内部以至产业界内创造出“生产—消费和维护—回收—再生产”的循环体系。设计分为四个阶段:①产品生态辨识。建立产品参照模型,根据产品寿命期内受到的环境影响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识别,进行生命周期评价。②产品生态诊断。确定参照产品潜在的生态环境影响及来源,如资源能源消耗、全球性环境压力,以及职业健康和生态系统健康等方面的综合评价。③产品生态定义。使产品的商业价值中包含生态环境价值,确定影响产品竞争能力的生态环境参数并制定产品具体的生态规范。④生态产品评价。改善产品环境特征的技术方案,设计出环境友好新产品,再次进行生命周期评价和生命周期工程模拟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法。
生态产业的过程是优化调整资源利用、多次重复的过程,而资源的最优使用基于可持续性、集约使用两大战略。这两种战略使生产和运输过程大量地减少了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并引起就业机会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可持续性战略降低了资源流动的速度,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物质财富的集约使用则是最好的非物质化战略之一,它使得竞争力不再依赖廉价劳动力和大规模生产,材料和能源消耗的降低导致制造成本大幅下降,技术、经验以及职工队伍的素质、才能和良好的机动性成为最重要的资源。 三、生态产业基本类型
对于生态产业的分类,研究者们并没有得出确切的统一的标准,根据产业的结构和功能,模拟生态系统的划分方法,可以将生态产业大体分为五类:一是以光合资源和矿产资源生产为目的的自然资源业,二是以制造物质、能量产品为目的的有形加工业,三是以提供社会服务为目的的人类生态服务业,四是以究、开发、教育和管理为目的的智力服务业,五是以物资还原、环境保育和生态建设为目的的自然生态服务业。下面分别介绍一下我国生态一、二、三产业中发展较为成熟的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
(一)生态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传统的高能量、高污染的“石油农业”破坏了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重要的资源,因此,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产业生态化的重要内容和目标。生态农业是指建立在遵循生态规律、保持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和谐的前提条件下的农业经营模式,是人们所追求的代表农业未来前进方向的农业经营模式,也是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农业经营模式③,又被称为有机农业。
生态农业的发展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遵循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生物链制约、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再生、结构稳定性及功能协调性原理。首先,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既有一致也有背离的关系,要求生态农业在合理配置土地和资源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劳动力,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并突破自然经济范畴,向专业化、社会化转变。其次,食物链和食物网体现了生物和环境的密切联系,双方在生态系统中相互作用、协同进化,而生态农业正是在其物质能量流动、转化的过程中,发掘并构造了价值增殖链,因地制宜,开发潜力。再次,生态农业必须遵守生态规律,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在长期进化和演变中建立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发挥生物共生优势,利用生物相克趋利弊害和利用生物相生相养。
生态农业以发展大农业为出发点,综合规划农、林、牧、副、渔各领域,建立最佳农业生产结构。它以生物组分为核心,以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为载体,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一方面,对内部深度开发生产潜力,建立开放的生产技术体系,对外部则着重开发土地和拓展其他资源;另一方面,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来充实生态位,以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优化系统结构,提高其资源承受力。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生态农业模式也十分丰富,大体可分为种养殖业复合系统、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产品消费及物质循环和能量利用以及种植—养殖—加工复合模式三类。生态农业适合我国的国情,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扩大农业就业,用价高质优品种多样的农产品打开市场,推动农业改革。
(二)生态工业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主导了人类社会,它曾极大地增进了人类的福利, 创造了现代工业文明和物质财富的天堂,但也使人类走向自然的对立面,走到环境崩溃的边缘。传统工业是一种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环运动的线性经济,虽然末端治理试图尽可能的减少污染,但真正重构了工业系统的,却是生态工业。“资源利用—清洁生产—资源再生”的封闭型物质能量循环,使经济生产能够在低消耗、高质量、低废弃的前提下,高效有序地运行。
生态工业是遵循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规律的,依托先进科技和管理理念的综合工业发展模式。生态工业体系由各产业或企业间的承担着物质、能量逐级传递任务的工业生态链或生态网络构成,宏观上耦合工业系统和生态系统,促进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信息流和人力资源的有序运转,微观上则提高子系统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效率,达到宏微观的动态平衡。生态工业不受地域限制,可以实现资源区域共享,并具有清洁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
生态工业有四个重要运行机制。第一,开拓适应与竞争共生。在效率法则的支配下,生态工业系统与其它社会子系统争夺资源、参与市场竞争。而在内部,一方面,环境因子及容量影响着工业系统对能源的利用和企业数量,工业系统则对环境逐渐适应并利用;另一方面,各相关企业在循环经济中分别充当“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构成了和谐共生的有机整体。第二,乘补协同与连锁反馈。生态工业系统的有序运行来自于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的协调,使其在宏观结构上通过自组织方式形成有序的整体效应。但从协同学角度看,反馈机制在对生态工业自组织演化进程中出现的偏离行为所进行的调控十分重要。第三,生态发育与循环再生。这是生态工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因。生态工业倡导企业从“产品经济”走向“功能经济”,即最大限度地利用产品的使用价值,优化产品、服务功能、财富管理的非物质化经济。第四,多样性主导与最小风险。生态工业经济的不确定性来自生态环境要素以及上、下游企业的经营等,其稳定性受到工业食物链的数量、产业关系和新增产业的影响。因此,生态工业系统应增加柔性,以优势组分和拳头产品为主导,以多元化的结构和多样化的产品为基础提高稳定性。
核心产业是生态工业产业链中的主导链,是链接区域内其他产业,组成生态工业网络系统的基础,且生态工业建立在关联(物质、能量流的传递流动关系)产业的基础上。因此,在推动区域生态工业时,应首先选择有特殊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或多类别产业结构的区域,以及具有发展前景和竞争力的朝阳产业作为核心产业,保证核心资源的稳定性,并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协调。
(三)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一种到自然地区的责任旅游,它可以促进环境保育,并维护当地人民的生活福祉。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居民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强调保护生态旅游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原生性④。在绿色消费浪潮中,生态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
与传统的以娱乐消费、观光享受为目的大众旅游相比,生态旅游以自然为取向,兼顾自然保护和发展,具有自然性、保护性、参与性和专业性。生态旅游具有很强的原生态性质,改变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旅游模式,将资源价值纳入成本核算,提供给旅游者更多的生态享受服务和生态体验。
生态旅游服务系统由供给系统、需求系统和生态旅游市场三部分构成。供给系统即生态旅游的上游产业,包括生态旅游产品、生态旅游服务和生态旅游教育。需求系统是旅游活动的源动力,包括客源、旅游行为和旅游者结构的需求方面的因素集合。生态旅游的市场营销涉及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定价、促销、规划、实施过程,包括产品开发、设计和售后一系列经营管理活动。作为市场的组成部分,它的竞争来自于供给系统对旅游资源和客源的争夺,并遵循市场机制。
生态旅游开发首先要遵守保护第一,适度开发的原则,杜绝竭泽而渔的做法,将景区环境监测结果纳入管理措施。开发质量重于数量,游人数量不能过多,并且应该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旅游消费给当地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而当地居民和政府也应该并将部分收益投入到资源环境保护中,保证旅游者获得满意的体验,实现双赢。最后,生态旅游应当注重自然和人文的教化意义,增进游人对自然和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并加强对当地政府、社区、组织以及行业的教育。
参考文献:
①沈满洪.生态经济学[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②王如松,欧阳志云. 生态整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方法[J].科学通报,1996(S1)
③黄玉源.生态经济学[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④张跃西. 生态旅游理论创新与中国生态旅游示范区标准问题探讨[J]. 生态经济,2007(11)
〔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经济学哲学名篇中元经济学问题研究”(项目编号:L11BZX010)研究成果〕
(汤薇,1983年生,山东枣庄人,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经济、经济学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