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道考察手记三则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rui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渭水源头话四岳
  寻访渭河源头,为此次玉帛之路渭河道考察的开场大戏,大家都满怀期待。但昨天从兰州奔赴渭源时却是细雨蒙蒙,让人颇为忧虑,唯恐天公不作美影响行程,满眼青绿的山川美景也未带来更多的兴致。
  未曾想一觉醒来,竟然是晴空万里,蓝天如洗,考察队员们自然是大喜过望,每人一碗牛肉面后即驱车出发。先至五竹寺遥望渭河源的远景,让大家可以宏观地感受源头之地南依西秦岭的主峰露骨山,西傍鸟鼠同穴山的南脉,处于两山相夹处低山缓岭的川塬胜形。茂盛的秋庄稼一抹葱绿,成熟待刈的黄色麦田点缀其间,恰似翠玉嵌金,美不胜收,更激起每个人渴望尽快亲近源头之地的心情。
  车解人意,谈笑间就到了渭水之源的景区大门口。过多人为装点的门饰虽与自然美景不太协调,但门旁立石上所刻晚清名臣左宗棠题写的“大禹导渭”四个红色大字还是立刻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这不是出自《尚书·禹贡》的名言吗?没有错,大禹治水“导渭自鸟鼠同穴”。敢情不是梦里依稀啊?4000年的历史竟然就这么和我们不期而遇!对史书中的记载我们都较稔熟,渭河之源与此有关也不足为奇,可这么设计出来让人迎面相撞还是有些意外的惊喜。
  果然,景区内多有纪念大禹治水的相关内容,我们简单浏览后便快速向源头走去。一路清流激湍,绿树重荫,赏心悦目自不待言。而靠近源头的壁立山崖上,才是左公“大禹导渭”题名的原版所在。突然想到,大禹治水的一位重要助手——四岳,整个景区却没有丝毫涉及,不免感到有点若有所失了。
  四岳,这位出自西部的英雄,按照史书的说法是大禹治水的功臣。《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望吕尚者……其先祖尝为四岳(一说为西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索隐》引三国谯周之说,太公望“姓姜,名子牙,炎帝之裔,伯夷之后,掌四岳有功”。由此可知,西周的开国功臣、齐国之始祖姜子牙,本为炎帝的后裔,其又一先世在尧舜禹之时,曾掌管过四方山川之事,而称四岳,并在大禹治水时立有功绩,获封吕与申地。姜子牙称吕尚就是因封地而来。《史记·夏本纪》还说,四岳在帝尧时期就曾推荐大禹的父亲鲧治过水,“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只是方法失当,未获成功。显然在大禹治水时四岳又参与其间,终有成果,故被认为“甚有功”。
  由此说明,四岳确是大禹治水工程的有功之臣。而后世子孙纪念大禹却不提四岳,这是否有失公允?而更重要的是,炎帝族的姜姓后裔实际与古代的羌族关系匪浅。《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可见姜、羌本为一体,是居于西方的大部族。《西羌传》说:“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滨于赐支,至乎河首,绵地千里。”大体包括今青海、甘肃东部靠近陕西、四川的区域,当然也涵盖渭河源头所在的渭源及周边地区。
  而考古发现说明,相当于距今4000年前后,约为史书记载的夏代初期,也就是大禹的时代,甘、青地区主要分布的是齐家文化,也就可以说齐家文化应为当时古羌族的考古学文化。此时,在中原地区的尧舜禹王朝为官的人物中,有一位古羌族的首领曾因掌管天下山川,任四岳之职而著名,而参与治水实与其职责有关。可以设想,大禹要到西部地区治理渭河、黄河,当然更需要四岳组织动员以齐家文化为代表的羌族民众参与。四岳因此建立大功,也就不足为怪了。这实际也说明了一个重要的问题,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或说古羌)先民为治水大业做出过伟大的贡献。
  此外,考古学还发现以中原地区二里头为代表的夏文化,与西部的齐家文化已存在诸多联系,甚至夏文化的青铜文明有可能是在齐家青铜文化的推动下,得到了更迅速的发展。二里头文化带流盉等典型陶器,也见于齐家文化,两者的玉器多有相同或相似。这些发现和历史的记载如此之契合,绝不应该是一种偶然现象,而应是文献与考古发现的极佳印证。渭水上游以及下游都可见齐家文化的踪迹,表明这条水系是两种文化联系的重要通道,也是当时中原和西部沟通的命脉。
  因此,在渭水源头纪念大禹的同时,也颂扬一下古羌民族的代表人物——四岳以及他的人民,不是顺理成章吗?在祭祀大禹的祠庙里,安置一个西部先民的英雄,让不同部族的代表在后世子孙心中同样树立起一个不朽的形象吧!
  这,正是我们应修的功德。
  徜徉在西周的边防站——西河滩
  渭河道考察的第二站陇西县,因秦最早实行郡县制所设陇西郡而得名。上午考察的三个古遗址之一的西河滩,是我多年以前就非常向往的地方。因为,这是一处最偏西的西周遗址,至今尚无逾此而存在的发现,也可以说这就是周王朝的西部边陲。可始终无缘造访,以致抱憾不已,今得如愿,怎一个喜字了得!
  驱车穿城区及铝业公司而过,到达遗址后发现,这是一处发育良好的台地,三面环水,生态条件优越。当地的文物同行介绍,遗址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上世纪60年代发掘的地点,在我们踏查处数百米开外的铝业公司家属区,说明此地为较大的西周遗址。周围到处都是生长茂盛的秋田庄稼,好不容易找了一处约200平方米的空旷地,随便走走就发现不少典型的西周陶器残片,可辨出鬲、罐等器形,足见遗址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
  按我的设想,这里可能是一处很小的西周聚落,当年也许都已发掘完了,不会见到什么东西。确实不曾想到遗址会有如此之大,地表竟能采到不少遗物。那么,这个遗址就应该入住过不少的西周先民,典型的西周陶器暗示了他们是来自陇山以东之人。采集的标本中未见到寺洼文化遗物,却让人颇感意外,要知道渭河上游地区可是以寺洼文化为代表的西戎民族领地。至于当年发现过的墓葬,原想可能是周人一度扩张到此,偶尔葬了几个人。但内涵丰富的大型周文化遗址的存在,完全颠覆了原来的认识,其应属一处重要的西周聚落。
  这里的地形三面临河、一侧援山,让人立刻感悟到选址是出于军事防卫考虑,也可说是边塞城堡的西周形式。可惜的是,发掘资料没有公布,又无新的考古收获,没有办法了解聚落的持续过程和时间范围。周人在这里活动了多久?如何坚守于此?与寺洼文化为代表的西戎如何相持?这一切都不得而知,只能期待将来的考古发现来为我们解释了。   有感于此,遂吟小诗以记之:
  陇西西河滩,西周最西边。
  将士有阿谁?戍守在此间。
  夕阳戎歌里,回首望乡关。
  干戈与玉帛,何者更占先。
  重回关桃园
  玉帛之路考察团的汽车在渭河峡谷中穿行,两岸苍翠赏心悦目,在大家的一片赞叹中,勾起了我的许多记忆。
  那是14年前的2002年,春寒料峭的正月,我率考古队一行人乘坐汽车也在这座峡谷行进,只是初春的河谷草木枯黄,满目寥落。我们要去发掘陇山南端、渭河北岸的一个小遗址——关桃园。因为陇海铁路的宝鸡—天水段复线工程建设,需经过这个遗址,故要进行考古发掘保护文物。此前已有宝鸡的同行对这里进行了初步调查,报告说文化内涵不丰富,故单位领导告诉我带几个人去简单发掘一下,估计不会有什么重要发现,个把月也就可以完成任务了,好让铁路工程建设早日进行。
  可谁知我们布了探方发掘下去后,竟然发现多是7000~8000年以前的前仰韶文化遗迹,有房子、灰坑及墓葬等。我知道这一时期的遗址是很难发现的,全国也没有多少。所以计划一个月的工作就持续到年底,当然也取得了重要的收获。发现了大量的前仰韶时期遗迹和数百件陶器、石器、骨器等重要文物,而且进入了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预选项目,可惜因微小的差距而未获选。
  这里的前仰韶文化遗存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是渭河流域此类遗址中文化发展序列最完整的一个。早期属大地湾一期遗存,中期为此次新识别的关桃园类型,晚期属宝鸡北首岭下层遗存,年代为距今8000~7000年。这里出土的骨器几乎可说是达到新石器时代的最好工艺水平,发现了与商周时期铜削刀相似的骨刀,被当年的考古队员戏称为“天下第一刀”,以及代表了北方旱作农业的生产工具骨耜20余件,同时发现了渭水流域最早的玉环。有趣的是,最终落选十大考古发现的原因恰是因为此环。因为在评审会上有专家提出质疑:“这么早的遗址怎么会有玉器?”但他怎么就不明白,古人偶遇一块漂亮的石头,加工成器物为何不可能呢?也许是他不知道《山海经》的记载,渭河上游的鸟鼠山就是出白玉的地方吧。
  此外,还有少量仰韶文化、西周、春秋战国等时期的遗迹、墓葬等。
  思绪飞流间,已看见了遗址北侧骆驼山的驼峰,我忙喊:“关桃园遗址到了!”随着我的指向,大家从左侧的车窗看到奔流的渭河在遗址西侧高台地下环绕东去。这是自天水以东渭河进入峡谷地区以后唯一的一个高亢台塬,平旷开阔,两水环绕,自然条件良好,当然是先民居留的佳地。看到这些,大家一阵忙乱,停车拍照,还分别要和当年的发掘者合影,好不热闹。
  此时已过12点,到遗址旁的拓石镇用过简餐后,大家便热情洋溢地奔向遗址,纷纷采集标本。因为雨后的庄稼地不便行动,只能在路旁溜达,收获不多。但就在临走前,叶舒宪教授居然发现了一大片前仰韶二期的陶罐残片,有口沿及肩部,让我们兴奋不已,这就是缘分吧?要知道这是此次渭河考察发现的最早文物标本,年代在距今7500年前后。
  而7000~8000年前的先民,以及其后的古人,都是如何在这渭河的峡谷中穿行?
  我望着远去的火车陷入沉思。
其他文献
六朝陈郡谢氏家族文才相继,累世有集,出现了一门文学的兴盛局面,这一文学局面的生成离不开社会、家庭、个人的多方合力。社会重视文学,文学被看成门第的标识,家族子弟可凭文
岁月如梭,今年纳氏75岁,卡氏已77岁高龄。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所系的哈萨克族是历史上的游牧民族,牧民传统的特点是驰骋辽阔大草原,居高临下选择目标后奔向最佳草场;卡里莫夫总统属于农耕民族,农民传统的特点是勤劳耕耘自家的三分地,渴盼着老天开恩风调雨顺。他们两位都是古突厥后裔,都起家于重工业,都是当时苏共政治局委员,1990年均由共和国第一书记当选首任总统,都是苏解体后独联体仅有的两位直到今天屡选屡胜的“
[摘要]“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是汉代画像石中一种特殊类型的题材,在全国很多地区都有发现,其中以山东地区为主。本文对山东地区“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图像及其社会意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山东地区;汉代画像石;“孔子见老子”画像石  [中图分类号]K87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8-0039-02  画像石是汉代墓葬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出现于西汉晚期,兴盛于东汉
清源河  渭河流淌过陕甘大地,千年万载,历经沧桑,古老而又年轻。  在我的记忆里,它最初伴随着姜子牙垂钓的神话故事流注进童年的天真,从那时起,它的名字深深嵌入到幼小的脑海,几十年挥之不去。  然而,第一次见到它是十年前参加陕西省在黄陵举办的清明祭祖大典。汽车驶过长安西北的一座大桥,河面宽阔,河水湍急,钢筋混凝土的河桥规模宏大,还以为是过黄河呢!主人说,这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渭河。  这条雄伟的大
"圣人之心"是理学着重讨论的内容之一,朱子作为集大成者,对于"圣人之心"的探讨十分深入和丰富,且有其自身的学问和修养特色。简言之,"圣人之心"是"心"与"理"的"合一",首出庶物而为先知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