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年前一次饭局上,哈佛大学一个基金会的执行主任询问王石是否有闲去哈佛念书,时间可选三个月、半年或一年。对于这个非正式邀请,王石的即时反应是:“去,游一年。”
其时,这位声名正隆的万科领袖刚入花甲之年。一位企业家听说王石要去哈佛读书,非常吃惊,“我去哈佛讲课,王石却到哈佛游学?”
从2011年初正式入学哈佛至今,王石一再申请课程延期,已进入第五个学期。他和一帮20岁左右的毛头孩子们一起,在哈佛的课堂研习资本主义思想史、城市规划与投资管理、新能源经济政策。虽然波士顿的冬天阴冷,公寓暖气不足,却难睡懒觉,王石视之为适合学习的好环境。
当一名教书匠,恰是王石60岁~70岁之间的人生理想。他希望能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授业解惑。2009年,他受聘为香港科技大学客座教授。2012年,他开始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MBA和EMBA授课。王石透露,今年结束哈佛的课程后,接下来的游学地点先后是英国剑桥大学、耶路撒冷和伊斯坦布尔。
应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华南分部、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北京大学深圳校友会等机构的邀请,2013年1月17日,在深圳短暂停留的王石,花了三个多小时讲述他的游学经历。
初入哈佛(以下为王石的自述:)
我是2011年初到的哈佛,时间安排是一年。在一次饭桌上,哈佛一个基金的执行主任向我发出一个非正式的邀请,问我有没有计划去游学,时间有三个月、半年和一年。我当时即刻回答说:“有,游一年。”
刚到哈佛的时候,觉得时间非常漫长,简直是度日如年。怎么安排课程,英语单词背多少。在这个学校,很少有深夜两点钟之前睡觉的。我总是盼着周末,因为周末可以睡懒觉,周末不用做作业,不用早起。
当时最早的课程是星期五,早上七点就得起床。有时真熬不住,真的想过放弃,混混混一年就回去了。到了第二个学期,才觉得时间过得快,时间一晃过去了。
我入读的是哈佛大学的亚洲中心。但你要是想和教授交流,听什么课,整个哈佛都是开放的,可以旁听。选什么课程,你可以试听,试听完再选。我为了找点事干也试听,选了一些课。现在的哈佛亚洲中心主任,是一位精神心理学家,也是我的老师之一。
我为什么去哈佛?当然这也是我的一个人生规划。50岁之前,我是企业家这样的一个形象,当然也当过工人、工程师。50岁到60岁之间,我的规划是实现个人的梦想,个人英雄主义,个性张扬,个人与自然的战斗,有点嚣张。到了60岁,正好过完60岁生日,启程到了哈佛。
我在57、58岁左右就一直放话,想到学校学习。无论是清华、北大、复旦、香港科大,凡是见到教授我就谈,也收到许多邀请。
我的人生规划是,60岁~70岁当一名教书匠,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教书,也有人让我挂教授,我宁愿只做王石,是不喜欢头衔的人。2009年到香港科技大学讲课,去年和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签了合同。有人跟我说,你应该到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在不同的商学院和学生交流,更多地把你做企业的价值和理念结合起来,发出中国的声音。
“后进生”
去哈佛读书的非正式邀请,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下来。实际上,我应该是2010年秋天去,当时哈佛发通知过来问,你到底来不来。我一看,已经发来“通缉令”了,不去不行,所以当时的情况很狼狈。我登峰,登珠峰,多难啊,人家一次,你两次,从3000米,6100米,到登珠峰前登了个8100米,但是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难。
我决定去哈佛,还没去就觉得很难,到了之后,比我想象的难得多。所以我明白,物理山峰和知识山峰比,知识山峰更高,更有障碍,更要动脑筋攀登。但是我登上了。我曾经设想,70岁再去等珠峰,现在放弃了,觉得没必要和物理山峰较真。
到了哈佛后,有两个不容易:一个是突然发现60岁,重新一个人生活,一切重新来,你出来后发现你自己是个傻瓜一样,很狼狈;第二是语言也不通,哑巴英语。但突然发现,你回到了40年前,这让你感觉脑筋开动起来。
工作的时候整个按照直觉来,不动脑子,而且觉得这理所当然。但到了哈佛,这班同学,看上去都特文艺。对着十几岁的小孩,所以60岁的脑子“咔兹咔兹”开动起来。当然,这种“咔”很可能不是脑溢血就是脑髓崩。你发现已经久违的脑子的转动,好多东西启动起来,你突然增加了心理的健壮程度,哎呦,那种感觉,这么难都这样熬,差点熬成抑郁症了。哈哈,这就是哈佛的体会呀。
现在,英语口语从念稿到脱稿。在哈佛大学、剑桥大学、MIT、世界经济论坛用英语演讲。2012年11月和12月,先后接受BBC、CNN节目的采访。对于我的英语,BBC记者说:“可以听懂80%。”
如何管理公司?
很多同学可能会问,你这个万科董事长不做事,整天在玩?我来讲一下我扮演什么角色。
做董事做主席来讲不外乎三件事,第一是决策,第二是用人,第三是担当。简单来讲,决策来讲,搞多元化是一种战略,决策你们看这一项就够。第二,决策谁来做,往往这个很多人放不下,觉得只能自己来做,别人不行,换句话来讲,没法放下。第三,出了事你怎么决定。
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在博客回应万科的捐款说,“200万是个适当的数额”,每次募捐,万科“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其意就是不要因慈善成为负担”,引起了风波。
当时我就说,出现几个条件之一我就辞职:第一,如果因为我的言论,万科的股价下跌,我会引咎辞职,因为你的言行影响了投资者的利益;第二,如果因为我的言论影响了万科正常销售,我作为第一把手辞职;第三,如果我的言论引起了万科管理层的集体压力,引起了“80后”员工的集体反抗,我也辞职,因为2008年的时候万科“80后”占65%,主要员工由“80后”构成。但这件事引起疑惑但没有引起怠工,股票没有一日罢市,万科的房子没有一日辍工。同样,这两年的流言蜚语也是。
在万科的这些年,我为万科做了四件事:第一是选择了一个行业,第二是建立了现代企业文化制度。留学哈佛的三代人,更多来说不是技术上学到的东西,而是更加注重现代企业制度,这是西方文化的产物,所以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如何去做是不够的,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第三,是培养了一个团队。万科的团队是非常非常优秀的,别人问,你怎么招到这么优秀的人呢,我说他们优秀是我的幸运,而用人我就是用最优秀的人。对人来讲,制度更重要,文化更重要。如果制度不对,文化不对,优秀的人才在一块也是没有用的,如果制度对了,就是超常发挥。就像赛艇,为什么最好的时候不低于25分钟但比赛就可以到19分钟呢,因为赛艇讲究的是科学配合,在这个基础上用精神的力量结合起来,真是天下无敌。所以团队是非常强的配合,有优秀的团队,你作为领导者,你想不优秀,都很难。第四,是建立了一个地产品牌。
其时,这位声名正隆的万科领袖刚入花甲之年。一位企业家听说王石要去哈佛读书,非常吃惊,“我去哈佛讲课,王石却到哈佛游学?”
从2011年初正式入学哈佛至今,王石一再申请课程延期,已进入第五个学期。他和一帮20岁左右的毛头孩子们一起,在哈佛的课堂研习资本主义思想史、城市规划与投资管理、新能源经济政策。虽然波士顿的冬天阴冷,公寓暖气不足,却难睡懒觉,王石视之为适合学习的好环境。
当一名教书匠,恰是王石60岁~70岁之间的人生理想。他希望能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授业解惑。2009年,他受聘为香港科技大学客座教授。2012年,他开始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MBA和EMBA授课。王石透露,今年结束哈佛的课程后,接下来的游学地点先后是英国剑桥大学、耶路撒冷和伊斯坦布尔。
应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华南分部、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北京大学深圳校友会等机构的邀请,2013年1月17日,在深圳短暂停留的王石,花了三个多小时讲述他的游学经历。
初入哈佛(以下为王石的自述:)
我是2011年初到的哈佛,时间安排是一年。在一次饭桌上,哈佛一个基金的执行主任向我发出一个非正式的邀请,问我有没有计划去游学,时间有三个月、半年和一年。我当时即刻回答说:“有,游一年。”
刚到哈佛的时候,觉得时间非常漫长,简直是度日如年。怎么安排课程,英语单词背多少。在这个学校,很少有深夜两点钟之前睡觉的。我总是盼着周末,因为周末可以睡懒觉,周末不用做作业,不用早起。
当时最早的课程是星期五,早上七点就得起床。有时真熬不住,真的想过放弃,混混混一年就回去了。到了第二个学期,才觉得时间过得快,时间一晃过去了。
我入读的是哈佛大学的亚洲中心。但你要是想和教授交流,听什么课,整个哈佛都是开放的,可以旁听。选什么课程,你可以试听,试听完再选。我为了找点事干也试听,选了一些课。现在的哈佛亚洲中心主任,是一位精神心理学家,也是我的老师之一。
我为什么去哈佛?当然这也是我的一个人生规划。50岁之前,我是企业家这样的一个形象,当然也当过工人、工程师。50岁到60岁之间,我的规划是实现个人的梦想,个人英雄主义,个性张扬,个人与自然的战斗,有点嚣张。到了60岁,正好过完60岁生日,启程到了哈佛。
我在57、58岁左右就一直放话,想到学校学习。无论是清华、北大、复旦、香港科大,凡是见到教授我就谈,也收到许多邀请。
我的人生规划是,60岁~70岁当一名教书匠,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教书,也有人让我挂教授,我宁愿只做王石,是不喜欢头衔的人。2009年到香港科技大学讲课,去年和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签了合同。有人跟我说,你应该到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在不同的商学院和学生交流,更多地把你做企业的价值和理念结合起来,发出中国的声音。
“后进生”
去哈佛读书的非正式邀请,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下来。实际上,我应该是2010年秋天去,当时哈佛发通知过来问,你到底来不来。我一看,已经发来“通缉令”了,不去不行,所以当时的情况很狼狈。我登峰,登珠峰,多难啊,人家一次,你两次,从3000米,6100米,到登珠峰前登了个8100米,但是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难。
我决定去哈佛,还没去就觉得很难,到了之后,比我想象的难得多。所以我明白,物理山峰和知识山峰比,知识山峰更高,更有障碍,更要动脑筋攀登。但是我登上了。我曾经设想,70岁再去等珠峰,现在放弃了,觉得没必要和物理山峰较真。
到了哈佛后,有两个不容易:一个是突然发现60岁,重新一个人生活,一切重新来,你出来后发现你自己是个傻瓜一样,很狼狈;第二是语言也不通,哑巴英语。但突然发现,你回到了40年前,这让你感觉脑筋开动起来。
工作的时候整个按照直觉来,不动脑子,而且觉得这理所当然。但到了哈佛,这班同学,看上去都特文艺。对着十几岁的小孩,所以60岁的脑子“咔兹咔兹”开动起来。当然,这种“咔”很可能不是脑溢血就是脑髓崩。你发现已经久违的脑子的转动,好多东西启动起来,你突然增加了心理的健壮程度,哎呦,那种感觉,这么难都这样熬,差点熬成抑郁症了。哈哈,这就是哈佛的体会呀。
现在,英语口语从念稿到脱稿。在哈佛大学、剑桥大学、MIT、世界经济论坛用英语演讲。2012年11月和12月,先后接受BBC、CNN节目的采访。对于我的英语,BBC记者说:“可以听懂80%。”
如何管理公司?
很多同学可能会问,你这个万科董事长不做事,整天在玩?我来讲一下我扮演什么角色。
做董事做主席来讲不外乎三件事,第一是决策,第二是用人,第三是担当。简单来讲,决策来讲,搞多元化是一种战略,决策你们看这一项就够。第二,决策谁来做,往往这个很多人放不下,觉得只能自己来做,别人不行,换句话来讲,没法放下。第三,出了事你怎么决定。
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在博客回应万科的捐款说,“200万是个适当的数额”,每次募捐,万科“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其意就是不要因慈善成为负担”,引起了风波。
当时我就说,出现几个条件之一我就辞职:第一,如果因为我的言论,万科的股价下跌,我会引咎辞职,因为你的言行影响了投资者的利益;第二,如果因为我的言论影响了万科正常销售,我作为第一把手辞职;第三,如果我的言论引起了万科管理层的集体压力,引起了“80后”员工的集体反抗,我也辞职,因为2008年的时候万科“80后”占65%,主要员工由“80后”构成。但这件事引起疑惑但没有引起怠工,股票没有一日罢市,万科的房子没有一日辍工。同样,这两年的流言蜚语也是。
在万科的这些年,我为万科做了四件事:第一是选择了一个行业,第二是建立了现代企业文化制度。留学哈佛的三代人,更多来说不是技术上学到的东西,而是更加注重现代企业制度,这是西方文化的产物,所以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如何去做是不够的,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第三,是培养了一个团队。万科的团队是非常非常优秀的,别人问,你怎么招到这么优秀的人呢,我说他们优秀是我的幸运,而用人我就是用最优秀的人。对人来讲,制度更重要,文化更重要。如果制度不对,文化不对,优秀的人才在一块也是没有用的,如果制度对了,就是超常发挥。就像赛艇,为什么最好的时候不低于25分钟但比赛就可以到19分钟呢,因为赛艇讲究的是科学配合,在这个基础上用精神的力量结合起来,真是天下无敌。所以团队是非常强的配合,有优秀的团队,你作为领导者,你想不优秀,都很难。第四,是建立了一个地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