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上级转来一期政协的《民情民意》,反映辖区有的法院对律师坚持执行安检,而按照最高法院《司法警察安全检查规则》的规定,公诉人、律师进入法院履行职务,只需出示有效证件并登记,无须对其进行人身及随身物品的安全检查。院里闻过则改,文件很快下发到各基层法院得到执行。
其实,法院安检的是与非是老话题了,每当有当事人或来访者抱怨法院门禁森严与社会隔离,法官们却多是苦笑。司法的特性本身要求法官必须保持与当事人和社会的适度距离,同时,发生在各地法院的冲闹、伤害和自伤、自残事件,安检出来的管制刀具,门口不时聚集辱骂的信访人,近些年已经屡见不鲜、防不胜防。决策者无奈之下,只能一再念起“紧箍咒”,严令加大安检力度,确保法庭审判秩序和法官办案安全。
曾几何时,法院是没有安检的,跟很多单位一样常年门户洞开,只有一个懒洋洋的传达室老大爷,眯着眼看世人穿梭往来。那时候,“无讼”的传统观念深入人心。“有问题,找政府”是老百姓的首要选项。法院每年审理执行的案子也远没有现在这么多。法院置身于党政部委办局中,谦卑而沉默,安静而闲适。
日历翻过新世纪,转型期社会势不可挡地来临了。经济飞速发展,立法日趋繁荣,法制进程加速,法院开始被视为“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有麻烦,找法院”,海量的矛盾纠纷随之潮涌而入。与此相伴的是,法官们卸下肩章披上法袍,敲响法槌定分止争,大院里四处传唱着“知我者,谓我心忧”。那是热播电视连续剧《大法官》里的主题曲,其间洋溢的温暖悲悯情怀让人至今难忘。在那个理想主义的时代,我们都曾有一种乐观情绪,深信必能溯流而上,与这个国度一起抵达一个新的目标。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改革进入深水区,矛盾进入高发期,而一些刻在大理石上的宣誓和写在纸上的法条仍未被彻底唤醒时,无论槛内还是槛外,也许都还没有做好“一切皆斷于法”的身心准备。现实语境下,孱弱的法院承载了大量社会情绪的集体宣泄,却渐渐无力独自守护这“最后一道防线”。于是,那段“看上去很美”的岁月很快进入纠结期,还原底色后的法庭疲惫不堪,面壁图存的法官们坐困愁城,常常被一种深深的失落和挫败感所包围。而在一些被公之于众的法官遇害事件中,网络跟帖里那些幸灾乐祸的叫好声,更让法官们在忍气吞声之余,脊背生凉、黯然神伤,每年都有人萌生退意或另谋高就。
前几天,北京某中级法院3名骨干法官离职的新闻,再次引发了法律人的集体唏嘘。最高法院法官何帆也在微博上感叹道:“许多人是带着法治理想进入法院的,虽然世人常言‘给理想一点时间’,但理想不能永远滞后于现实,更不能指望承受各种压力的法官光靠理想活着。司法改革必须有所作为,真正赋予法官尊荣感、话语权和硬保障,才能真正留住并吸引有能力的法律人才。”
网上常会有小女生哀叹“感觉不会再爱了”。大院里的法官们有时也会像这些小女生一样,在微博上吐槽“法律虐我千百遍,我待法律如初恋”。但更多的时候,他们一直在千千万万个案件中沉默躬行。新一轮司法改革推进在即、隐露曙光,他们看尽了千帆,却仍在固执守望。
其实,法院安检的是与非是老话题了,每当有当事人或来访者抱怨法院门禁森严与社会隔离,法官们却多是苦笑。司法的特性本身要求法官必须保持与当事人和社会的适度距离,同时,发生在各地法院的冲闹、伤害和自伤、自残事件,安检出来的管制刀具,门口不时聚集辱骂的信访人,近些年已经屡见不鲜、防不胜防。决策者无奈之下,只能一再念起“紧箍咒”,严令加大安检力度,确保法庭审判秩序和法官办案安全。
曾几何时,法院是没有安检的,跟很多单位一样常年门户洞开,只有一个懒洋洋的传达室老大爷,眯着眼看世人穿梭往来。那时候,“无讼”的传统观念深入人心。“有问题,找政府”是老百姓的首要选项。法院每年审理执行的案子也远没有现在这么多。法院置身于党政部委办局中,谦卑而沉默,安静而闲适。
日历翻过新世纪,转型期社会势不可挡地来临了。经济飞速发展,立法日趋繁荣,法制进程加速,法院开始被视为“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有麻烦,找法院”,海量的矛盾纠纷随之潮涌而入。与此相伴的是,法官们卸下肩章披上法袍,敲响法槌定分止争,大院里四处传唱着“知我者,谓我心忧”。那是热播电视连续剧《大法官》里的主题曲,其间洋溢的温暖悲悯情怀让人至今难忘。在那个理想主义的时代,我们都曾有一种乐观情绪,深信必能溯流而上,与这个国度一起抵达一个新的目标。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改革进入深水区,矛盾进入高发期,而一些刻在大理石上的宣誓和写在纸上的法条仍未被彻底唤醒时,无论槛内还是槛外,也许都还没有做好“一切皆斷于法”的身心准备。现实语境下,孱弱的法院承载了大量社会情绪的集体宣泄,却渐渐无力独自守护这“最后一道防线”。于是,那段“看上去很美”的岁月很快进入纠结期,还原底色后的法庭疲惫不堪,面壁图存的法官们坐困愁城,常常被一种深深的失落和挫败感所包围。而在一些被公之于众的法官遇害事件中,网络跟帖里那些幸灾乐祸的叫好声,更让法官们在忍气吞声之余,脊背生凉、黯然神伤,每年都有人萌生退意或另谋高就。
前几天,北京某中级法院3名骨干法官离职的新闻,再次引发了法律人的集体唏嘘。最高法院法官何帆也在微博上感叹道:“许多人是带着法治理想进入法院的,虽然世人常言‘给理想一点时间’,但理想不能永远滞后于现实,更不能指望承受各种压力的法官光靠理想活着。司法改革必须有所作为,真正赋予法官尊荣感、话语权和硬保障,才能真正留住并吸引有能力的法律人才。”
网上常会有小女生哀叹“感觉不会再爱了”。大院里的法官们有时也会像这些小女生一样,在微博上吐槽“法律虐我千百遍,我待法律如初恋”。但更多的时候,他们一直在千千万万个案件中沉默躬行。新一轮司法改革推进在即、隐露曙光,他们看尽了千帆,却仍在固执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