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韩先生对你这一支八极拳的薪火相传有何打算?
答:对薪火相传这种事,我没有明确的打算,我只是乐意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小伙子经过我的调教练得拳脚凌厉,能有效地对付暴力侵害。
我制订的训练是按每天一个半小时、每周对抗两次安排的。我当然希望学生能多练,最好每天练三个小时,把对抗练习的次数增到四次。问题是不现实,小伙子们都是有工作的,有的还有老婆孩子的拖累,每天能练一个多小时、每周能集中两次就不错了。大家知道,我是极力坚持武术要照顾普通爱好者的,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便是考虑到爱好者是在业余时间练武术,武术对他们是爱好,不是职业。我们没有理由要求小伙子们一天练两三个小时。
在教授拳术之外,武术文字的传播,是否属于另一种范围更广泛的传香火?譬如赵道新,他的文章影响了多少人?相比他徒弟的数量(指个别长期接受赵道新训练的人),继承他的观念和广义训练法的人,数量会多无数倍吧?
问:八极拳的“逆思维”格斗训练有何价值和意义?
答:我第一次提出“逆思维”格斗训练,是在2001年的一本武术杂志上,当时我想探求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训练方法,后来所以冠以“八极拳的逆思维格斗训练”,只不过因为我是练八极拳的,对八极拳最熟,在文章中经常把八极拳当例证使,其实看过文章的人都明白,我谈的是武术的逆思维格斗训练。
逆思维训练法有这样一些特征:在训练的指导观念上,大张旗鼓地强调“用实战指挥训练、检验训练,让训练围着实战转”。具体到日常训练,在内容上。把对抗做为一项常规训练确定F来,并且突出对抗在整个训练链条中的核心地位。从训练程序上,将对抗训练前置,放在入门之初或入门后的一两个月(执行一套由简单到复杂的方法),且在日后的训练中,贯穿始终:打→练→再打→再练→再打,往复循环。
很明显,逆思维的理念和方法。与流行的传统正相反,流行的传统虽然也高举格斗旗帜,但其思路,走的是以“拳论掌故演练说手”指挥训练、指挥实战,强令训练围着“拳论掌故演练说手”转。具体到训练方法,在训练内容上不设对抗一项,从训练程序上,把散手练习(即对抗训练)放在最后——在现实中,绝大多数的爱好者即便练了十年、二十年,仍不曾在其师的训练中见到对抗训练。
逆思维其实只是与流行的传统相逆,一旦我们抛开流行的传统,会立马发现,逆思维实在是再正不过的正思维。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我们来看散打、拳击、足球等所有对抗运动项目,它们的训练思路,就全部是“实战指挥训练,训练围着实战转”。具体到训练中,也是以对抗为核心内容,在程序上。也是经过短期的基础练习后即转入对抗(简单的对抗)——没有一个拳击手是空练十年直、勾、摆,然后才准许打对抗的(或终生不打对抗)。其次,我们看真正的传统武术,真正的传统练法虽然在散手练习之前,要经过几年基础和功力训练,在训练程序上确实比较落后,不过一旦转入散手练习阶段,它的思路又正过来(或者说与流行的传统相逆),遵循的是“实战指挥训练,训练围着实战转”。当年我老师在吴秀峰身边,从中期开始后,执行的就是“训练围着实战转。”
说到逆思维的价值,这么说吧,凡跟我练的人,除胆量极小和身体极弱者之外,只要按照我的要求“每天练一个多小时,每周练习不低于五次,持续训练一年(有人不到一年)”,几乎都能打。当然有人很能打,有的人能力一般。
问:假武术家“好古”而不“敏求”,依先生高见,真武术家当如何?
答:武术里古的东西不是一点不能“好”,某些有效的训练方式(如八极拳的踢桩打袋、兔子蹦、铁牛耕地等),某些有效的技击动作(如八极拳的一些摔法和抱肘护耳、栽捶、掼耳、侧踹、穿桩腿、扫踢腿),都是可以“好”而继承的。但对古的认识仅到这一层还不行,更关键的是看对待“古”的态度。求实的武术家在审视古传时,一定不会一味膜拜而放弃探索。
有些人一提古传拳术,就认为从训练法到技术无一不是最好的。不需要改进,也没有改进的可能。这样的态度,与其说虔诚,不如说是缺乏足够的鉴别力和在智力上的瘫痪。因为这世界不存在完美的东西,艺术作品好,科学原理也好,技能技巧也好,你都能找出它身上的缺点和局限性。对缺点和局限性的认识需要足够的鉴别力,对缺点和局限性的改进则需要大量的智力工作。
我们说八极拳的踢桩打袋是有效的、好的,但是,我问你,假如用踢沙袋来取代踢树桩,是否效果更好?更有利于保护踝关节和膝关节?还有打沙袋。把古传的只填充沙子的“硬沙袋”换成现代的“软沙袋”(且戴上拳套来打),是否更能避免指节坏损、于腕挫伤?这样的改进,还别说能弥补古传的缺陷,即便不能改进,探索失败了,它也值得肯定。因为只有寻求改变,事情才有变得更好的可能,放弃创新,连这种可能性都不存在了。千人一面、万口一辞的重复古传,只有把古传拖进深渊这一种结果。
敏于探索的武术家,不但致力于使有效的古传变得更有效,他还能填补古传中从来没有的东西,譬如打拳脚靶,大家知道,不止八极拳,其它的古传拳法也都没有打拳脚靶这项洲练,拳脚靶是纯外国的。要不要引进拳脚靶,涉及到对待古传的态度问题。迷信古传的人自然是拒绝的——任何外来的、新的东西都不如古传好嘛。寻求发展的武术家不然,他能很快发现,不停移动的拳脚靶,在提高反应速度、拳脚速度、距离感、拳脚的实战运用等能力上,是踢桩打袋(包括独自空练),所无法做到的。
刘翔的教练孙海平对待训练方法持有一种态度:“实用,求新”。人家孙教练用老方法都已带出奥运冠军、刷新世界纪录了,仍在探求更实用、更新式的方法,多丁不起,相比孙海平,咱武林痴迷古传的所谓武术家,真什么都不是了。孙海平若是在武林,肯定堪称大武术家。不过,他也肯定挨骂。因为他戳了以继承古传为荣者的软肋。
问:赵道新之后,你认为谁是真武术的守护者?
答:真武术的守护者,他在阐述武术时不搀假,不夸大,不有意误导大众。在教学中,能用有效的方法普遍提高学生的技击能力。
守护真武术的人,其言论和方法也难免出现错误,但这种错误是出于人认知上的局限性,而非主观上的故意。主观上的故意误导,属于欺骗行为。
咱武林里谁是真武术的守护者?谁是讲武术神话的骗子?大家自己去判断吧。
问:你对赵道新的理论永远会五体投地吗?
答:赵道新有让别人对他的理论“五体投地”而且还是“永远”的意思吗?赵道新是反对宗教式崇拜的。人,不管是谁,想让别人视自已为永远正确的神,都是居心不良的。我这么说了之后,等于是告诉大家,我眼里没有神圣。至于赵道新的 理论,譬如他特别热衷对爆发力的阐述。而对全面的身体力量训练强调不多,这一点我就不认同,我认为赵道新的这种侧重带有很大的个性特征,普遍性差了。当然,这是就我能看到的赵文而论,至于他尚未公开的文稿里。是否有专门论述力量训练的文字,不得而知。
问:套路真的一点无用吗?
答:套路不能使人学会格斗。另外从“运动训练学”的角度看,用练套路的方式以求功力(或者说提高身体素质),实为“高投入低产出”的低效训练法。
“运动训练学”专门研究运动训练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武术这种运动训练。至今尚未证实能够跳“运动训练中的普遍规律”。有人说八极“小架”是用来练功力的。换用“运动训练学”的术语表示。一般身体训练+专项身体训练=练功力。
身体训练,不用说是为了提高身体素质的(包括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耐力)。一般的身体训练,就是为了提高从事任何一项运动(不管拳击、武术,还是足球、田径)。都必须具备的身体素质。又因为各项运动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各有偏重,譬如,足球跟摔跤比,对力量的要求不如摔跤高。而同样是力量,摔跤虽然需要强大的“重力性力量”(推拉力)但对“速度性力量”(爆发力)的需求弱于拳击。于是,在一般身体训练的基础上,专项身体训练的提出,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武术的猛拳重腿需要强大的“速度性力量”,武术的摔法若单靠技术而不练“重力性力量”,也绝对玩不转。还有拳脚的动作速度、步法的移动速度,神经的反应速度,身法的灵敏等等功力。你都必须要有。
套路,具体到八极小架,它能够很有效地增长上述各项功力吗?倘若谁说能,他就应该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使学生通过“小架”大幅度地提高“速度性力量”、“重力性力量”、动作速度、移动速度、反应速度、灵敏性等功力——只要是有一点理智的人,他也不至于说“武术技击不需要上述功力”吧?
流行的传统功法不管名曰“练内劲”还是“练内功”、“练气力”,用到实战对抗中,最终仍表现为:力量、速度、灵敏、耐力。
当然,我不否认“小架”在强壮身体内部、促进有机体的机能方面有独到之处,因而能提高身体素质。不过,具体到提高的幅度,或者说效率上,我仍不得不说,它是低效率的,提高的幅度有限:譬如,从增加腿部力量来说,小架不如“深蹲”和“压胳膊”;从提高下肢爆发力来说,小架不如“兔子蹦”;从提高侧踹、扫踢和击拳的力度来说,小架不如踢打沙袋;其它,在提高腰、腹、背力量和移动速度上,小架的锻炼价值就更差,至于说用小架米提高反应速度、灵敏性,几乎是奢望。
此外,功力训练还有许多讲究,你不管是用小架还是什么手段来训练学生,都必须搞清如下的问题:比如,功力训练的总负荷量和强度,你是怎么安排的?总负荷量与强度在不同的训练阶段、在夏天与冬天,你是如何进行调整的?你是先增加负荷量还是先增加强度?如果有人认为我问得过细,我要说,很多问题我还没有提到呢。其它诸如:功力——如速度、力量,各应该安排在每次训练的哪一时段?功力练习和技术训练在每一周、每一阶段里该怎么安排?功力(一般与专项身体训练)你是每人同时安排。还是分开设置?具体到每一周里,你有一个详细的训练计划吗?对于功力——比如力量,你如何协调与技术结构、发力特征的关系?你如何调整消耗与恢复……这些问题你都要考虑,即便如此,这些仍是我想要问的一小部分问题而已。
我这还主要是谈功力,要是再谈技术的使用训练,扯出的问题就更多了,围绕武术技击的训练可以写出一本很厚的书来,套路?真不值一提。还有“拳论掌故演练说手”。跟科学的训练方法比,真小巫见大巫,萤火比月亮。为什么有的人教学生,教一个、一个不会打,教十个、十个出门挨揍?方法离谱,除了“演练、说手”就是“拳论、掌故”,别说练三年,练三十年也打不了人。
问:八极拳为何不起高腿?
答:不光是八极拳,近一百年来影响大的拳种多数都有排斥高腿的倾向。即使是不拒绝高腿的戳脚,高腿在其所有腿法中占的比例也不大。踢低腿、甚至根本就放弃踢腿,成为武林的主流。我在此不淡高、低腿的优劣,我只说,提倡或放弃任何一种技击动作,会导致不同的拳术风格。我举八极拳和泰国拳的例子,八极拳有抱肘护头接穿桩腿(或扫踢或侧踹)的打法,泰国拳则有抱肘护头而后接正蹬腿(或横扫踢),这两组动作组合,两个抱肘护头技术结构大同小异,两个腿法——穿桩腿和正蹬腿,也有相似的技术结构,但这两组动作连接,到了实战里,却是两种拳术风格。八极拳的抱肘护头一般采用低势(曲膝缩腰),泰国拳的抱肘护头多为高拳架。为什么有高、低架势之别呢?就是受制于随后连接的腿法(仅就接腿法而言),八极拳的低势是与接低腿——蹬踹对方的膝盖或小腹,相呼应的。假如你想接一个蹬面或蹬胸的高位穿桩腿。你连接起来准慢。曲膝缩腰的低势。要想接高位的穿桩腿,你就得有一个长腰的动作,而多做一个动作,不言而喻,连接自然要慢。但是接蹬踹膝盖或小腹的低位穿桩腿,则可省掉挺腰动作,腰缩着就能把腿蹬踹出去——若是接扫踢或侧踹,最顺畅快速的连接,也是低位的扫踢或侧踹。我举的这个例子,大家可以用对抗的方式去体验。至于八极拳选择低腿的其它原因,在此不说了。
也许有人问:八极拳可不可以像泰国拳那样,采用高拳架的抱肘护头,从而将腿法从单一的低踢解放出来,向低、高、中三路上全面发展?
我说:可以。而且任何一个偏爱腿法,有心想把腿踢得低、中、高三路穿梭翻飞的人,都可以做此尝试。不过,我要提醒一点的是,对某一种打法的选择,同时意味着对另一种打法的放弃。因为,八极拳选择低势的抱肘护头,它还有抱住罩钻(接摔法或胯打)和用肘尖顶对方的追求,当你为了踢高腿而采用高拳架时,对于这儿组连接,你就得忍痛割爱。天下没有两全的事。
如果有人说:起高腿偏离了八极拳的风格。我要问了,练武术,形成自己的风格重要、还是遵从拳术的风格重要?练拳如穿鞋,鞋是来适应脚的,鞋适应脚,人走路才舒服,把脚割一块去适应鞋,还怎么走路?再说了,八极拳的风格,与其说是拳术的风格,不如说是一些前辈自己的打斗风格,这些前辈打出名堂来了,人们纷纷去学他们的东西,教的人呢,自然是教自己擅长的东西,加之武林有小改拳的风气(很多人也没能力创新),于是几代之后,当初前辈的个人风格就被当成拳术的风格同定下来了。但这种风格,你适应,不见得别人也适应。还有,适应的人也不是全部的风格打法他都适应,而不适应的人,也不是说,他不能在拳术里找到一点他适应的东西。从这样的角度讲,练拳又是一个在拳术中分辨哪些东西适应自己、哪些东西不适应自己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形成自己风格的过程。能打的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一般的人有不甚鲜明的风格。水平高的人,则有十分鲜明的个人风格。我那些能打的学生,就一人一种风格,谁跟谁都不一样。
答:对薪火相传这种事,我没有明确的打算,我只是乐意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小伙子经过我的调教练得拳脚凌厉,能有效地对付暴力侵害。
我制订的训练是按每天一个半小时、每周对抗两次安排的。我当然希望学生能多练,最好每天练三个小时,把对抗练习的次数增到四次。问题是不现实,小伙子们都是有工作的,有的还有老婆孩子的拖累,每天能练一个多小时、每周能集中两次就不错了。大家知道,我是极力坚持武术要照顾普通爱好者的,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便是考虑到爱好者是在业余时间练武术,武术对他们是爱好,不是职业。我们没有理由要求小伙子们一天练两三个小时。
在教授拳术之外,武术文字的传播,是否属于另一种范围更广泛的传香火?譬如赵道新,他的文章影响了多少人?相比他徒弟的数量(指个别长期接受赵道新训练的人),继承他的观念和广义训练法的人,数量会多无数倍吧?
问:八极拳的“逆思维”格斗训练有何价值和意义?
答:我第一次提出“逆思维”格斗训练,是在2001年的一本武术杂志上,当时我想探求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训练方法,后来所以冠以“八极拳的逆思维格斗训练”,只不过因为我是练八极拳的,对八极拳最熟,在文章中经常把八极拳当例证使,其实看过文章的人都明白,我谈的是武术的逆思维格斗训练。
逆思维训练法有这样一些特征:在训练的指导观念上,大张旗鼓地强调“用实战指挥训练、检验训练,让训练围着实战转”。具体到日常训练,在内容上。把对抗做为一项常规训练确定F来,并且突出对抗在整个训练链条中的核心地位。从训练程序上,将对抗训练前置,放在入门之初或入门后的一两个月(执行一套由简单到复杂的方法),且在日后的训练中,贯穿始终:打→练→再打→再练→再打,往复循环。
很明显,逆思维的理念和方法。与流行的传统正相反,流行的传统虽然也高举格斗旗帜,但其思路,走的是以“拳论掌故演练说手”指挥训练、指挥实战,强令训练围着“拳论掌故演练说手”转。具体到训练方法,在训练内容上不设对抗一项,从训练程序上,把散手练习(即对抗训练)放在最后——在现实中,绝大多数的爱好者即便练了十年、二十年,仍不曾在其师的训练中见到对抗训练。
逆思维其实只是与流行的传统相逆,一旦我们抛开流行的传统,会立马发现,逆思维实在是再正不过的正思维。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我们来看散打、拳击、足球等所有对抗运动项目,它们的训练思路,就全部是“实战指挥训练,训练围着实战转”。具体到训练中,也是以对抗为核心内容,在程序上。也是经过短期的基础练习后即转入对抗(简单的对抗)——没有一个拳击手是空练十年直、勾、摆,然后才准许打对抗的(或终生不打对抗)。其次,我们看真正的传统武术,真正的传统练法虽然在散手练习之前,要经过几年基础和功力训练,在训练程序上确实比较落后,不过一旦转入散手练习阶段,它的思路又正过来(或者说与流行的传统相逆),遵循的是“实战指挥训练,训练围着实战转”。当年我老师在吴秀峰身边,从中期开始后,执行的就是“训练围着实战转。”
说到逆思维的价值,这么说吧,凡跟我练的人,除胆量极小和身体极弱者之外,只要按照我的要求“每天练一个多小时,每周练习不低于五次,持续训练一年(有人不到一年)”,几乎都能打。当然有人很能打,有的人能力一般。
问:假武术家“好古”而不“敏求”,依先生高见,真武术家当如何?
答:武术里古的东西不是一点不能“好”,某些有效的训练方式(如八极拳的踢桩打袋、兔子蹦、铁牛耕地等),某些有效的技击动作(如八极拳的一些摔法和抱肘护耳、栽捶、掼耳、侧踹、穿桩腿、扫踢腿),都是可以“好”而继承的。但对古的认识仅到这一层还不行,更关键的是看对待“古”的态度。求实的武术家在审视古传时,一定不会一味膜拜而放弃探索。
有些人一提古传拳术,就认为从训练法到技术无一不是最好的。不需要改进,也没有改进的可能。这样的态度,与其说虔诚,不如说是缺乏足够的鉴别力和在智力上的瘫痪。因为这世界不存在完美的东西,艺术作品好,科学原理也好,技能技巧也好,你都能找出它身上的缺点和局限性。对缺点和局限性的认识需要足够的鉴别力,对缺点和局限性的改进则需要大量的智力工作。
我们说八极拳的踢桩打袋是有效的、好的,但是,我问你,假如用踢沙袋来取代踢树桩,是否效果更好?更有利于保护踝关节和膝关节?还有打沙袋。把古传的只填充沙子的“硬沙袋”换成现代的“软沙袋”(且戴上拳套来打),是否更能避免指节坏损、于腕挫伤?这样的改进,还别说能弥补古传的缺陷,即便不能改进,探索失败了,它也值得肯定。因为只有寻求改变,事情才有变得更好的可能,放弃创新,连这种可能性都不存在了。千人一面、万口一辞的重复古传,只有把古传拖进深渊这一种结果。
敏于探索的武术家,不但致力于使有效的古传变得更有效,他还能填补古传中从来没有的东西,譬如打拳脚靶,大家知道,不止八极拳,其它的古传拳法也都没有打拳脚靶这项洲练,拳脚靶是纯外国的。要不要引进拳脚靶,涉及到对待古传的态度问题。迷信古传的人自然是拒绝的——任何外来的、新的东西都不如古传好嘛。寻求发展的武术家不然,他能很快发现,不停移动的拳脚靶,在提高反应速度、拳脚速度、距离感、拳脚的实战运用等能力上,是踢桩打袋(包括独自空练),所无法做到的。
刘翔的教练孙海平对待训练方法持有一种态度:“实用,求新”。人家孙教练用老方法都已带出奥运冠军、刷新世界纪录了,仍在探求更实用、更新式的方法,多丁不起,相比孙海平,咱武林痴迷古传的所谓武术家,真什么都不是了。孙海平若是在武林,肯定堪称大武术家。不过,他也肯定挨骂。因为他戳了以继承古传为荣者的软肋。
问:赵道新之后,你认为谁是真武术的守护者?
答:真武术的守护者,他在阐述武术时不搀假,不夸大,不有意误导大众。在教学中,能用有效的方法普遍提高学生的技击能力。
守护真武术的人,其言论和方法也难免出现错误,但这种错误是出于人认知上的局限性,而非主观上的故意。主观上的故意误导,属于欺骗行为。
咱武林里谁是真武术的守护者?谁是讲武术神话的骗子?大家自己去判断吧。
问:你对赵道新的理论永远会五体投地吗?
答:赵道新有让别人对他的理论“五体投地”而且还是“永远”的意思吗?赵道新是反对宗教式崇拜的。人,不管是谁,想让别人视自已为永远正确的神,都是居心不良的。我这么说了之后,等于是告诉大家,我眼里没有神圣。至于赵道新的 理论,譬如他特别热衷对爆发力的阐述。而对全面的身体力量训练强调不多,这一点我就不认同,我认为赵道新的这种侧重带有很大的个性特征,普遍性差了。当然,这是就我能看到的赵文而论,至于他尚未公开的文稿里。是否有专门论述力量训练的文字,不得而知。
问:套路真的一点无用吗?
答:套路不能使人学会格斗。另外从“运动训练学”的角度看,用练套路的方式以求功力(或者说提高身体素质),实为“高投入低产出”的低效训练法。
“运动训练学”专门研究运动训练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武术这种运动训练。至今尚未证实能够跳“运动训练中的普遍规律”。有人说八极“小架”是用来练功力的。换用“运动训练学”的术语表示。一般身体训练+专项身体训练=练功力。
身体训练,不用说是为了提高身体素质的(包括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耐力)。一般的身体训练,就是为了提高从事任何一项运动(不管拳击、武术,还是足球、田径)。都必须具备的身体素质。又因为各项运动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各有偏重,譬如,足球跟摔跤比,对力量的要求不如摔跤高。而同样是力量,摔跤虽然需要强大的“重力性力量”(推拉力)但对“速度性力量”(爆发力)的需求弱于拳击。于是,在一般身体训练的基础上,专项身体训练的提出,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武术的猛拳重腿需要强大的“速度性力量”,武术的摔法若单靠技术而不练“重力性力量”,也绝对玩不转。还有拳脚的动作速度、步法的移动速度,神经的反应速度,身法的灵敏等等功力。你都必须要有。
套路,具体到八极小架,它能够很有效地增长上述各项功力吗?倘若谁说能,他就应该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使学生通过“小架”大幅度地提高“速度性力量”、“重力性力量”、动作速度、移动速度、反应速度、灵敏性等功力——只要是有一点理智的人,他也不至于说“武术技击不需要上述功力”吧?
流行的传统功法不管名曰“练内劲”还是“练内功”、“练气力”,用到实战对抗中,最终仍表现为:力量、速度、灵敏、耐力。
当然,我不否认“小架”在强壮身体内部、促进有机体的机能方面有独到之处,因而能提高身体素质。不过,具体到提高的幅度,或者说效率上,我仍不得不说,它是低效率的,提高的幅度有限:譬如,从增加腿部力量来说,小架不如“深蹲”和“压胳膊”;从提高下肢爆发力来说,小架不如“兔子蹦”;从提高侧踹、扫踢和击拳的力度来说,小架不如踢打沙袋;其它,在提高腰、腹、背力量和移动速度上,小架的锻炼价值就更差,至于说用小架米提高反应速度、灵敏性,几乎是奢望。
此外,功力训练还有许多讲究,你不管是用小架还是什么手段来训练学生,都必须搞清如下的问题:比如,功力训练的总负荷量和强度,你是怎么安排的?总负荷量与强度在不同的训练阶段、在夏天与冬天,你是如何进行调整的?你是先增加负荷量还是先增加强度?如果有人认为我问得过细,我要说,很多问题我还没有提到呢。其它诸如:功力——如速度、力量,各应该安排在每次训练的哪一时段?功力练习和技术训练在每一周、每一阶段里该怎么安排?功力(一般与专项身体训练)你是每人同时安排。还是分开设置?具体到每一周里,你有一个详细的训练计划吗?对于功力——比如力量,你如何协调与技术结构、发力特征的关系?你如何调整消耗与恢复……这些问题你都要考虑,即便如此,这些仍是我想要问的一小部分问题而已。
我这还主要是谈功力,要是再谈技术的使用训练,扯出的问题就更多了,围绕武术技击的训练可以写出一本很厚的书来,套路?真不值一提。还有“拳论掌故演练说手”。跟科学的训练方法比,真小巫见大巫,萤火比月亮。为什么有的人教学生,教一个、一个不会打,教十个、十个出门挨揍?方法离谱,除了“演练、说手”就是“拳论、掌故”,别说练三年,练三十年也打不了人。
问:八极拳为何不起高腿?
答:不光是八极拳,近一百年来影响大的拳种多数都有排斥高腿的倾向。即使是不拒绝高腿的戳脚,高腿在其所有腿法中占的比例也不大。踢低腿、甚至根本就放弃踢腿,成为武林的主流。我在此不淡高、低腿的优劣,我只说,提倡或放弃任何一种技击动作,会导致不同的拳术风格。我举八极拳和泰国拳的例子,八极拳有抱肘护头接穿桩腿(或扫踢或侧踹)的打法,泰国拳则有抱肘护头而后接正蹬腿(或横扫踢),这两组动作组合,两个抱肘护头技术结构大同小异,两个腿法——穿桩腿和正蹬腿,也有相似的技术结构,但这两组动作连接,到了实战里,却是两种拳术风格。八极拳的抱肘护头一般采用低势(曲膝缩腰),泰国拳的抱肘护头多为高拳架。为什么有高、低架势之别呢?就是受制于随后连接的腿法(仅就接腿法而言),八极拳的低势是与接低腿——蹬踹对方的膝盖或小腹,相呼应的。假如你想接一个蹬面或蹬胸的高位穿桩腿。你连接起来准慢。曲膝缩腰的低势。要想接高位的穿桩腿,你就得有一个长腰的动作,而多做一个动作,不言而喻,连接自然要慢。但是接蹬踹膝盖或小腹的低位穿桩腿,则可省掉挺腰动作,腰缩着就能把腿蹬踹出去——若是接扫踢或侧踹,最顺畅快速的连接,也是低位的扫踢或侧踹。我举的这个例子,大家可以用对抗的方式去体验。至于八极拳选择低腿的其它原因,在此不说了。
也许有人问:八极拳可不可以像泰国拳那样,采用高拳架的抱肘护头,从而将腿法从单一的低踢解放出来,向低、高、中三路上全面发展?
我说:可以。而且任何一个偏爱腿法,有心想把腿踢得低、中、高三路穿梭翻飞的人,都可以做此尝试。不过,我要提醒一点的是,对某一种打法的选择,同时意味着对另一种打法的放弃。因为,八极拳选择低势的抱肘护头,它还有抱住罩钻(接摔法或胯打)和用肘尖顶对方的追求,当你为了踢高腿而采用高拳架时,对于这儿组连接,你就得忍痛割爱。天下没有两全的事。
如果有人说:起高腿偏离了八极拳的风格。我要问了,练武术,形成自己的风格重要、还是遵从拳术的风格重要?练拳如穿鞋,鞋是来适应脚的,鞋适应脚,人走路才舒服,把脚割一块去适应鞋,还怎么走路?再说了,八极拳的风格,与其说是拳术的风格,不如说是一些前辈自己的打斗风格,这些前辈打出名堂来了,人们纷纷去学他们的东西,教的人呢,自然是教自己擅长的东西,加之武林有小改拳的风气(很多人也没能力创新),于是几代之后,当初前辈的个人风格就被当成拳术的风格同定下来了。但这种风格,你适应,不见得别人也适应。还有,适应的人也不是全部的风格打法他都适应,而不适应的人,也不是说,他不能在拳术里找到一点他适应的东西。从这样的角度讲,练拳又是一个在拳术中分辨哪些东西适应自己、哪些东西不适应自己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形成自己风格的过程。能打的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一般的人有不甚鲜明的风格。水平高的人,则有十分鲜明的个人风格。我那些能打的学生,就一人一种风格,谁跟谁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