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的3月14日,中央电视台2015“寻找最美医生”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隆重举行,有10位医生获得“最美医生”称号,中华健康快车团队获得“最美医生”团队称号,其中胡大一等10人被推选为“特别关注医生”。胡大一教授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最美人物”。
乘客突发心梗
幸遇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
去年10月25日,一位叫李翔的年轻人和妻子以及不到一岁的双胞胎孩子,坐在G672次列车15号车厢的座椅上,等待进入郑州东站时,他突然感到胸口有些发闷,额头上开始渗出了虚汗,很快呼吸急促起来。李翔下意识地用右手捂住了胸口,身体渐渐地从座椅上滑了下去。面对丈夫突然的变化,妻子抱着孩子慌乱地寻找列车员寻求帮助,列车员通过广播向乘客寻求援助。不多时,只见一老者和一位年轻人快速从2号车厢一路小跑地赶到了李翔的身旁。老者当即断定李翔是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此时的血管被堵死了,心脏严重缺血,需要想办法尽快疏通血管。老者从李翔妻子的话语中得知他在2006年就做过心脏支架手术,但是2013年因病情稳定便自行停了药。非常庆幸的是,列车上配备了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辅助药物阿司匹林,而前排一位乘客掏出了自己随身携带的速效救心丸。老者让病人服药后,对旁边的年轻人说:“快与河南省人民医院联系,让医院做好救治的准备。”大约11点30分,一辆救护车停在了郑州东站。12点的时候,躺在车里的李翔被送到了河南省人民医院。
此时的郑州阴雨绵绵,但是老者始终陪伴在李翔的身边,甚至相医护人员一起推送病人。12点20分左右,李翔被推进了河南省人民医院的手术室里。而这位老者将病人亲手交给了他的学生——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高传玉,并一起制定好抢救方案。手术持续到下午2点,李翔的心律逐渐稳定,血压和心跳都开始恢复正常。然而,当一切都平稳下来之后,李翔的妻子却看不到这位老者了。其实,李翔的手术正在进行中时,这位老者悄悄地离开了医院,坐飞机赶往淄博,当天还有27个病人等待着他的义诊。
很多参与救助李翔的普通乘客当时并不知道老者的身份,这段感人的视频被发到网上后,有人惊奇的发现,这位老者竟是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有人惊叹:“李翔太有福气了,在关键时刻遇见了中国顶尖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网友们纷纷赞扬:“生命危在旦夕。幸运的是我国著名心血管内科‘大咖’胡大一碰巧也在这趟列车上,是他的救助让病人转危为安!”“感动在身边,胡大一教授,感谢您传递正能量温暖人心!”“胡大一教授是我们心中的最美医生!”
其实,胡大一教授不仅是2015年度最美医生中的“特别关注医生”,而且在刚刚进入2016年时,由中宣部、中组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环保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文联、中国残联,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等部门组织的全国“最美志愿者”评选活动中,胡大一教授还被评选为“最美志愿者”。入选理由为:“大医精诚博爱天下,留下不走医疗队。”胡大一教授发起成立的“大医博爱志愿服务总队”,十余年来,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践行“大医精诚博爱天下”理念,率领专家、志愿者坚持走基层,走西部,进农村,下社区,为群众送健康送温暖,为基层医生送技术、送知识,传播健康科学知识,培训基层医技人员,就近就地救治贫困患者,留下了不走的医疗队。
令人欣喜的是胡大一教授救助的李翔是一位非常知名的公益人,他帮助过很多人,曾拿出结婚费用为留守儿童做公益。有网友说:“他做了这么多志愿者活动,帮助了非常多的人,所以这次当他需要帮助的时候,也有人为他伸出了关爱之手。”
出生名医之家 大一成大医
胡大一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疾病防治专家,是首席健康教育专家,他的健康科普“电话号码”好记好用,家喻户晓。他有着众多的职务和无数的荣誉,但他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家训:“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要做个好医生,让穷人能看得起病。”胡大一教授出生在名副其实的名医之家。父亲李公恕,是位眼科名医,曾为中南地区铁路系统医疗卫生事业的创建和发展作过突出贡献。母亲胡佩兰于1944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她迎接的新生命不计其数。
胡大一教授成名后,很多人都曾问其母亲胡佩兰,当初为他取名“大一”,是不是期盼他成为一名“大医”?母亲笑着说:“完全是阴差阳错。”1946年7月,时年30岁的胡佩兰生下了自己的大儿子,和天下所有母亲一样,期盼着儿子将来能出人头地。最终和丈夫商量后,为儿子取名“天一”,“天下第一嘛,希望他出类拔萃”。同时,因为嘏佩兰娘家没有儿子,经过丈夫同意,大儿子跟随母姓叫“胡天一”。只是,令母亲胡佩兰没想到的是,儿子上学后,就给自己改了名字,“天”少写了一画。久而久之,老师和同学叫他“胡大一”,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1965年高考时,胡大一以“河南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即现在的北京医科大学。在大学期间和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头几年,胡大一教授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农村基层和各种巡回医疗队中度过。胡大一教授在医学的道路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断前行,后来成为中国心血管界的顶级专家,担任国内外多家学术团体主任委员和专业杂志主编、副主编、编委,获各类褒奖几十项。胡大一教授说:“我觉得人生中,很多时候,不是爱一行干一行,而是千一行爱一行。我当年高考报考医学,并不是出于喜爱,而是由于家庭出身,可选择面比较受限。”
母亲胡佩兰是感动中国人物
胡大一对母亲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工作敬业、拼命。她是全国最年长的青年志愿者;她是解放战争初期的全国劳模;她曾被周总理亲自接见;她被称为全国年龄最大的上班族……
1986年70岁的胡佩兰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退休后,坚持在社区坐诊20多年,每周一至周六,风雨无阻。2013年,胡佩兰老人成了“网络红人”,已经97岁高龄的她,依然每天坚持坐诊的事迹,感动着众多的人。
随着母亲年龄的增长,胡大一教授曾多次恳请母亲到北京共同生活,但都被“婉拒”了,母亲对儿子说:“这么大年纪,北京的工作不好找,不能去。”“老人就业不容易,要守住阵地。人活着总得有点儿用处,否则多没意思啊。”作为同行,胡大一对母亲的这种坚持,更多的是理解。2013年4月2日,胡大一专门为老妈发了一条微搏:“老妈97岁生日,我回郑州看望。老妈现在仍坚持每天上午出诊……她看每个患者,不但要问诊记录,还要站起来为患者做妇科检查,会更劳累、辛苦。我想,她可能是目前坚持上班最年长的医生……”言语中满是心疼和敬佩。 在2014年2月10日晚,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胡佩兰被誉为“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在录播的颁奖典礼上,央视著名主持人自岩松现场采访了胡佩兰老人。交谈中,胡佩兰老人真挚地表达了“医生一定要有医德”、“医生不要想着挣钱,要为群众多做有意义的事”,“要做个好医生,让穷人能看得起病。”的执着信念。胡佩兰的一生没有当过学会主委,也不是博士生导师,更没有院士的光环,但她一生都在为病人看病,在无数百姓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丰碑!颁奖典礼上给予她的颁奖词是:“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一位73岁的患者说:“我们一家三代都是胡大夫的追随者。胡佩兰不仅医术好,看病仔细,同时开的药一直是经济实惠,很少有超过一百元的。”
一南一北坐诊 母与子同为患者看病
这一对母子,虽然不在一起,却常在同一时间为患者看病。
2014年的元月2日,是第一个工作日,虽然天气晴冷,但在早上7点多,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科诊室门口,已经有十来名患者开始等待。这时,一辆面包车停下,98岁的胡佩兰被扶下车,坐上轮椅。一看见胡佩兰进来,等待的患者都露出了笑容,而胡佩兰也笑着和大家打招呼。一进屋,胡佩兰慢慢地从轮椅上站起,脱掉外套,换上自大褂,坐在凳子上。随后,忙碌的坐诊时间开始了。就在同一天上午,位于北京和睦家医院心脏中心诊室内,当时67岁的胡大一也正在忙碌着,预约就诊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同时出诊的还有精神心理科大夫,为患者提供的是“双心”服务:不仅医治心血管疾病,还关注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
这一对母子在用不同的方式迎接着新年的到来,传承和诠释着同样的“大医精神”——以妙手造福百姓健康,用善行义举回报社会公众。然而母与子这“一南一北”的日子刚刚过去20天,1月22日清晨,胡大一教授突然从弟弟电话中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他含着眼泪说:“母亲整天在看病,1986年,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妇产科主任的位置上退休后,就来到郑州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一直到98岁高龄去世前一天。我原想等母亲累了把老人家接到北京住一段儿时间,而母亲却给我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陈启明回忆起和胡佩兰共事的难忘岁月时说:“胡主任走了,却在病人心里留下了永远的温暖,我今年64岁了,也要像她那样奉献一辈子!”
胡佩兰的学生唐利平提起恩师泣不成声:“胡老师的习惯是每天无论看到多晚,都要坚持给患者看完,才提自己休息的事儿。正常每天接诊患者20多个,下午1点左右下班是常有的事。老师每天早上5点起床,不论刮风下雨,8点半准时赶到门诊部,有时天气不好劝她别去了,可她说:‘这样的天气,病人还来找,说明他们很着急,我咋能不去呢!’老师有时病了也坚持坐诊,她开玩笑说:‘病人就是她的止疼针!’弥留之际,老师双手摸摸索索地拉过来床边的自大褂,捋了捋两边的衣袖,将两支胳膊伸出来,示意我们给她穿上。老人家在世上最后一句话还是:‘病人看完了,咱回家吧!’。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千。这就是我的老师,用她98年的岁月,诠释了何为治病救人!这就是我的老师,在生命的尽头,心里仍然念念不忘的还是她的病人!”
传承大爱 感动中国
母亲嘏佩兰还千了件让胡大一教授非常钦佩和自豪的事儿。2000年,胡佩兰听说共青团郑州市委正在召集志愿者,就多次打电话“软磨硬泡”,最终成为郑州市年龄最大的志愿者。自2005年起,胡佩兰把退休金和坐诊收入积攒起来,捐建“希望书屋”,每个月准时捐款800元。临去世前已捐款7万多元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而老人原定的目标是,坐诊到100岁,捐够10万元。胡大一教授说:“我也是后来才知道母亲一直在捐建‘希望书屋’。”2014年的元旦,胡大一教授在北京给母亲打电话时,母亲还让他帮忙列一些农业科技方面的书名,“估计是打算给农村捐建这方面的书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要做个好医生,让穷人能看得起病。”这是胡佩兰一直坚持的信念。而她的这种理念和行为,也在潜移默化之间深深地影响着儿子胡大一。母亲的公益行动,也让胡大一教授更加执着于自己的医学公益事业:讲健康、做预防、走基层、扶民营。
为传承母亲胡佩兰“大医仁爱”的精神,2014年4月,在胡佩兰生前工作过的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胡佩兰爱心门诊暨胡大一心脏康复中心揭牌,胡大一教授定期给社区医生举办讲座,还积极协调由国内200余名医学专家组成“大医博爱志愿者服务总队”,每月至少安排2名专家到中心免费工作1天。
2015年10月,反映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电影作品《仁医胡佩兰》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开机。这部影片以十大感动中国人物胡佩兰生前感人事迹为题材,以胡佩兰老人从医70年,扎根社区基层28年的心路历程为主线,全景式展现了老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大医博爱、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该影片由国家卫计委宣传司、河南省委宣传部、省卫计委联合监制,国家一级青年导演马会雷执导,谢芳、金铭、廖京生、徐敏、李勤勤、王艺禅等众多实力派明星加盟。预计今年6月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及全国新农村院线上映。
胡大一和母亲胡佩兰,一位是中国最美,一位是感动中国……
乘客突发心梗
幸遇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
去年10月25日,一位叫李翔的年轻人和妻子以及不到一岁的双胞胎孩子,坐在G672次列车15号车厢的座椅上,等待进入郑州东站时,他突然感到胸口有些发闷,额头上开始渗出了虚汗,很快呼吸急促起来。李翔下意识地用右手捂住了胸口,身体渐渐地从座椅上滑了下去。面对丈夫突然的变化,妻子抱着孩子慌乱地寻找列车员寻求帮助,列车员通过广播向乘客寻求援助。不多时,只见一老者和一位年轻人快速从2号车厢一路小跑地赶到了李翔的身旁。老者当即断定李翔是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此时的血管被堵死了,心脏严重缺血,需要想办法尽快疏通血管。老者从李翔妻子的话语中得知他在2006年就做过心脏支架手术,但是2013年因病情稳定便自行停了药。非常庆幸的是,列车上配备了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辅助药物阿司匹林,而前排一位乘客掏出了自己随身携带的速效救心丸。老者让病人服药后,对旁边的年轻人说:“快与河南省人民医院联系,让医院做好救治的准备。”大约11点30分,一辆救护车停在了郑州东站。12点的时候,躺在车里的李翔被送到了河南省人民医院。
此时的郑州阴雨绵绵,但是老者始终陪伴在李翔的身边,甚至相医护人员一起推送病人。12点20分左右,李翔被推进了河南省人民医院的手术室里。而这位老者将病人亲手交给了他的学生——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高传玉,并一起制定好抢救方案。手术持续到下午2点,李翔的心律逐渐稳定,血压和心跳都开始恢复正常。然而,当一切都平稳下来之后,李翔的妻子却看不到这位老者了。其实,李翔的手术正在进行中时,这位老者悄悄地离开了医院,坐飞机赶往淄博,当天还有27个病人等待着他的义诊。
很多参与救助李翔的普通乘客当时并不知道老者的身份,这段感人的视频被发到网上后,有人惊奇的发现,这位老者竟是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有人惊叹:“李翔太有福气了,在关键时刻遇见了中国顶尖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网友们纷纷赞扬:“生命危在旦夕。幸运的是我国著名心血管内科‘大咖’胡大一碰巧也在这趟列车上,是他的救助让病人转危为安!”“感动在身边,胡大一教授,感谢您传递正能量温暖人心!”“胡大一教授是我们心中的最美医生!”
其实,胡大一教授不仅是2015年度最美医生中的“特别关注医生”,而且在刚刚进入2016年时,由中宣部、中组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环保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文联、中国残联,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等部门组织的全国“最美志愿者”评选活动中,胡大一教授还被评选为“最美志愿者”。入选理由为:“大医精诚博爱天下,留下不走医疗队。”胡大一教授发起成立的“大医博爱志愿服务总队”,十余年来,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践行“大医精诚博爱天下”理念,率领专家、志愿者坚持走基层,走西部,进农村,下社区,为群众送健康送温暖,为基层医生送技术、送知识,传播健康科学知识,培训基层医技人员,就近就地救治贫困患者,留下了不走的医疗队。
令人欣喜的是胡大一教授救助的李翔是一位非常知名的公益人,他帮助过很多人,曾拿出结婚费用为留守儿童做公益。有网友说:“他做了这么多志愿者活动,帮助了非常多的人,所以这次当他需要帮助的时候,也有人为他伸出了关爱之手。”
出生名医之家 大一成大医
胡大一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疾病防治专家,是首席健康教育专家,他的健康科普“电话号码”好记好用,家喻户晓。他有着众多的职务和无数的荣誉,但他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家训:“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要做个好医生,让穷人能看得起病。”胡大一教授出生在名副其实的名医之家。父亲李公恕,是位眼科名医,曾为中南地区铁路系统医疗卫生事业的创建和发展作过突出贡献。母亲胡佩兰于1944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她迎接的新生命不计其数。
胡大一教授成名后,很多人都曾问其母亲胡佩兰,当初为他取名“大一”,是不是期盼他成为一名“大医”?母亲笑着说:“完全是阴差阳错。”1946年7月,时年30岁的胡佩兰生下了自己的大儿子,和天下所有母亲一样,期盼着儿子将来能出人头地。最终和丈夫商量后,为儿子取名“天一”,“天下第一嘛,希望他出类拔萃”。同时,因为嘏佩兰娘家没有儿子,经过丈夫同意,大儿子跟随母姓叫“胡天一”。只是,令母亲胡佩兰没想到的是,儿子上学后,就给自己改了名字,“天”少写了一画。久而久之,老师和同学叫他“胡大一”,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1965年高考时,胡大一以“河南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即现在的北京医科大学。在大学期间和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头几年,胡大一教授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农村基层和各种巡回医疗队中度过。胡大一教授在医学的道路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断前行,后来成为中国心血管界的顶级专家,担任国内外多家学术团体主任委员和专业杂志主编、副主编、编委,获各类褒奖几十项。胡大一教授说:“我觉得人生中,很多时候,不是爱一行干一行,而是千一行爱一行。我当年高考报考医学,并不是出于喜爱,而是由于家庭出身,可选择面比较受限。”
母亲胡佩兰是感动中国人物
胡大一对母亲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工作敬业、拼命。她是全国最年长的青年志愿者;她是解放战争初期的全国劳模;她曾被周总理亲自接见;她被称为全国年龄最大的上班族……
1986年70岁的胡佩兰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退休后,坚持在社区坐诊20多年,每周一至周六,风雨无阻。2013年,胡佩兰老人成了“网络红人”,已经97岁高龄的她,依然每天坚持坐诊的事迹,感动着众多的人。
随着母亲年龄的增长,胡大一教授曾多次恳请母亲到北京共同生活,但都被“婉拒”了,母亲对儿子说:“这么大年纪,北京的工作不好找,不能去。”“老人就业不容易,要守住阵地。人活着总得有点儿用处,否则多没意思啊。”作为同行,胡大一对母亲的这种坚持,更多的是理解。2013年4月2日,胡大一专门为老妈发了一条微搏:“老妈97岁生日,我回郑州看望。老妈现在仍坚持每天上午出诊……她看每个患者,不但要问诊记录,还要站起来为患者做妇科检查,会更劳累、辛苦。我想,她可能是目前坚持上班最年长的医生……”言语中满是心疼和敬佩。 在2014年2月10日晚,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胡佩兰被誉为“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在录播的颁奖典礼上,央视著名主持人自岩松现场采访了胡佩兰老人。交谈中,胡佩兰老人真挚地表达了“医生一定要有医德”、“医生不要想着挣钱,要为群众多做有意义的事”,“要做个好医生,让穷人能看得起病。”的执着信念。胡佩兰的一生没有当过学会主委,也不是博士生导师,更没有院士的光环,但她一生都在为病人看病,在无数百姓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丰碑!颁奖典礼上给予她的颁奖词是:“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一位73岁的患者说:“我们一家三代都是胡大夫的追随者。胡佩兰不仅医术好,看病仔细,同时开的药一直是经济实惠,很少有超过一百元的。”
一南一北坐诊 母与子同为患者看病
这一对母子,虽然不在一起,却常在同一时间为患者看病。
2014年的元月2日,是第一个工作日,虽然天气晴冷,但在早上7点多,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科诊室门口,已经有十来名患者开始等待。这时,一辆面包车停下,98岁的胡佩兰被扶下车,坐上轮椅。一看见胡佩兰进来,等待的患者都露出了笑容,而胡佩兰也笑着和大家打招呼。一进屋,胡佩兰慢慢地从轮椅上站起,脱掉外套,换上自大褂,坐在凳子上。随后,忙碌的坐诊时间开始了。就在同一天上午,位于北京和睦家医院心脏中心诊室内,当时67岁的胡大一也正在忙碌着,预约就诊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同时出诊的还有精神心理科大夫,为患者提供的是“双心”服务:不仅医治心血管疾病,还关注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
这一对母子在用不同的方式迎接着新年的到来,传承和诠释着同样的“大医精神”——以妙手造福百姓健康,用善行义举回报社会公众。然而母与子这“一南一北”的日子刚刚过去20天,1月22日清晨,胡大一教授突然从弟弟电话中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他含着眼泪说:“母亲整天在看病,1986年,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妇产科主任的位置上退休后,就来到郑州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一直到98岁高龄去世前一天。我原想等母亲累了把老人家接到北京住一段儿时间,而母亲却给我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陈启明回忆起和胡佩兰共事的难忘岁月时说:“胡主任走了,却在病人心里留下了永远的温暖,我今年64岁了,也要像她那样奉献一辈子!”
胡佩兰的学生唐利平提起恩师泣不成声:“胡老师的习惯是每天无论看到多晚,都要坚持给患者看完,才提自己休息的事儿。正常每天接诊患者20多个,下午1点左右下班是常有的事。老师每天早上5点起床,不论刮风下雨,8点半准时赶到门诊部,有时天气不好劝她别去了,可她说:‘这样的天气,病人还来找,说明他们很着急,我咋能不去呢!’老师有时病了也坚持坐诊,她开玩笑说:‘病人就是她的止疼针!’弥留之际,老师双手摸摸索索地拉过来床边的自大褂,捋了捋两边的衣袖,将两支胳膊伸出来,示意我们给她穿上。老人家在世上最后一句话还是:‘病人看完了,咱回家吧!’。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千。这就是我的老师,用她98年的岁月,诠释了何为治病救人!这就是我的老师,在生命的尽头,心里仍然念念不忘的还是她的病人!”
传承大爱 感动中国
母亲嘏佩兰还千了件让胡大一教授非常钦佩和自豪的事儿。2000年,胡佩兰听说共青团郑州市委正在召集志愿者,就多次打电话“软磨硬泡”,最终成为郑州市年龄最大的志愿者。自2005年起,胡佩兰把退休金和坐诊收入积攒起来,捐建“希望书屋”,每个月准时捐款800元。临去世前已捐款7万多元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而老人原定的目标是,坐诊到100岁,捐够10万元。胡大一教授说:“我也是后来才知道母亲一直在捐建‘希望书屋’。”2014年的元旦,胡大一教授在北京给母亲打电话时,母亲还让他帮忙列一些农业科技方面的书名,“估计是打算给农村捐建这方面的书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要做个好医生,让穷人能看得起病。”这是胡佩兰一直坚持的信念。而她的这种理念和行为,也在潜移默化之间深深地影响着儿子胡大一。母亲的公益行动,也让胡大一教授更加执着于自己的医学公益事业:讲健康、做预防、走基层、扶民营。
为传承母亲胡佩兰“大医仁爱”的精神,2014年4月,在胡佩兰生前工作过的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胡佩兰爱心门诊暨胡大一心脏康复中心揭牌,胡大一教授定期给社区医生举办讲座,还积极协调由国内200余名医学专家组成“大医博爱志愿者服务总队”,每月至少安排2名专家到中心免费工作1天。
2015年10月,反映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电影作品《仁医胡佩兰》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开机。这部影片以十大感动中国人物胡佩兰生前感人事迹为题材,以胡佩兰老人从医70年,扎根社区基层28年的心路历程为主线,全景式展现了老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大医博爱、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该影片由国家卫计委宣传司、河南省委宣传部、省卫计委联合监制,国家一级青年导演马会雷执导,谢芳、金铭、廖京生、徐敏、李勤勤、王艺禅等众多实力派明星加盟。预计今年6月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及全国新农村院线上映。
胡大一和母亲胡佩兰,一位是中国最美,一位是感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