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党员教育课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建微电影因其具有故事性强、趣味性浓、可视性高等“优势”,越来越受到基层党员群众的青睐,自然也越来越值得我们党教制片工作者去关注、研究、探索。那么与通常的党教专题片相比,党建微电影有什么独特的创作经验呢?笔者认为,可以用“五个服从”来概括。
主题服从形势需要
党建微电影的形式是电影,但内核或内涵却是“党教”。就因为它具有这个核心属性,决定了所拍摄的选题不能像其他电影那样,去搞那些“五花八门”的内容,而必须遵循党员教育宣传的规律和党建工作的现实需要;须利用好本身的独特定位和“鲜活”形式,反映时代的主旋律,并针对党建工作的宣传需要来研判出选题。
具体原则,一是要吃透紧跟党中央发布的各类政策信息和召开的重要会议,从中分析、了解、掌握所要宣传的要点、重点、关键点,梳理归纳出选题;二是要紧密联系本地当前的党建工作重心,做到工作重心是什么,党建微电影的主题就反映什么;三是紧紧围绕所在组织部门的现阶段工作重点,让微电影为所需开展、推进的工作做好舆论宣传服务。
党建微电影《清廉 因易碎而珍贵》讲述的是某局一把手海局长坚持党性、拒腐倡廉的故事,以一件“涰水莲花盘”为线索贯穿全片,用这件瓷器来象征保持不易的廉洁品德。此片的主题就是反腐倡廉,与当前我们党所推动的反腐工作合拍得很,可以说抓住了当前时代以及整体工作的宣传重点、节点、关键点,这样的微电影自然能体现出很强的形势教育功能。
长度服从播放需要
党建微电影既然有个“微”字,那么至少在长度上就不能像普通电影那样占有过多时长,否则就失去了“短平快”开展党员教育的价值。那么这个“微”在长度上究竟该如何把握,时长到底应该在什么范围内呢?笔者觉得这取决于播放平台的性质。应该根据播放形式的需要来事先设计好党建微电影的时长。
其具体原则,一是根据制片目的来预先策划播放平台,再根据播放平台的种类来规划好全片时长。一般来说,如果是在电视、电脑等平台上播放,那么时长可以长一些,参考标准是15~20分钟左右;如果是在手机、户外LED屏上播放,那么时长就应该短一些,参考标准是5~10分钟。二是微电影的时长必须满足清晰叙事的需要,要能将基本剧情介绍清楚,不要为了短而短、为了微而微。这点尤其要切记。三是有些微电影在拍摄时对播放平台并没有做预先策划,那么为了能更好发挥宣教作用,时长要尽可能压缩。
党建微电影《考试》讲的是小学生宋小爱在去学校考试的路上遇到了经典的“扶不扶”问题,最终他勇敢地扶起并帮助了老人,但却没能参加考试。故事虽小,却很有教育意义。在片长上,编导控制在了9分47秒,这个时长就利于在手机平台上传播。当然,实事求是地讲,党建微电影如果能控制在5分钟以下,那么就更有利于通过手机收看和传播。但这太考究编导的艺术功底,需要精彩的策划水准和高超的编导能力,这也是党教制片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画面服从观众需要
党建微电影的最大优势是什么?当然是可视性很强——演员的选择、叙事的角度、画面的风格都不同于党教专题片,而更向电影贴近。要突出可视性,最关键的是发挥好画面优势,在画面表现上尽量采取电影化的拍摄模式,使成片迎合基层党员群众的兴趣和欣赏习惯,这样才能让观众愿意看,并最终入脑入心。
具体原则,一是尽量采取快速镜头,如推拉摇移等,少用长镜头、慢镜头;二是过渡画面要尽可能少,直接进行切换即可;三是画面的色彩表现要丰富,要给观众一种“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视觉效果;四是要多运用原生态的细节表现手法,用小细节来托起大画面。总之,先满足观众的视觉享受,再引发深层的心灵感受,这才是党建微电影的目的所在。
党建微电影《工作队》讲述的是驻村工作队在基层切实为民服务的故事。全片的画面感很强,蓝天、白云、草场、民居……还有群众那黑黑的却又充满神采的脸庞,简直就是一幅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的写实油画,让观众一边欣赏着独特的高原风光,一边去用心聆听片中所讲述的故事,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叙事服从兴趣需要
党建微电影终究是要讲故事的,而且要把故事讲好。讲好故事的关键是什么?就是抓牢观众的兴趣点。要安排好叙事格局,处理好叙事手段,将故事讲得生动而有趣,使叙事的兴趣点和观众的兴趣点做到一致,这样观众才能看得津津有味,并有耐心去挖掘片中所倡导的宣教点,从中受到教育。
具体原则,一是必须撰写好脚本。同党教专题片不同的是,专题片可以进行无本拍摄,但微电影必须事先撰写好文字脚本以及分镜头脚本,将剧情、画面、台词等相对固定下来。二是充分利用剧情化元素,要通过对矛盾、悬疑、意外及反转、反串等元素的设置,让故事呈现出矛盾冲突、起伏跌宕、一波三折,吊住观众的胃口。三是节奏感要强。要在相对有限的时长里讲好故事,那么剧情推进就要快,千万不能温吞水,但也要注意决不能“一快到底”,要快得有节奏、快得自然。
党建微电影《认舅舅》,说的是一位普通的农民面对大旱,无奈下冒充旗委书记的舅舅,从而得到了乡领导的“关照”;旗委书记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到实地召开现场会,了解真相后,不仅批评了相关同志,还主动将这位农民认成了舅舅,从而赢得群众一片欢呼。这种巧妙的剧情结构,里面有解决旱情的矛盾,有冒充舅舅的悬疑,有实情揭露的意外,有最终认亲的反转,故事讲得极为生动,而且在趣味中反映了搞好干群关系的重要性。
制作服从现实需要
制作微电影,客观来说,由于演员聘请需要费用,服装要专门准备,道具要专门摆放,还需要灯光、照明、化妆等等,因此总体制片费用往往高于正常的专题片。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微电影这种形式的展现是需要经济因素来进行保障的。但作为党教制片部门,不可好大喜功,必须根据包括形势要求、工作部署、经济条件等在内的现实条件来决定拍摄费用的投入规模,总的原则就是一句话——量力而行。
具体原则,一是在演员选择上,尽量采用原型本色出演的形式,这样能节省掉拍摄的最大支出——演员聘请费用。当然要做好原型的出演培训工作,以求能上镜。二是服装、道具应在拍摄现场搜集,尽量利用现有条件。三是拍摄场景最好通过个人关系沟通或者与相关单位协调,以求免费获得;四是灯光、化妆、舞美等在不影响全片艺术性的基础上因陋就简。
党建微电影《扶墙》讲述的是江西省赣州市开展“三送”工作中的一个真实故事,展现了此项工作为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讴歌了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为群众办实事、解实难的作风。主人公曽作兴就是找了其原型、盲人曽作兴来本色出演,入村扶貧干部曾濂也是找的相对镜头感强的当地干部来出演,其他角色都是本乡本土的干部或群众。不管初衷是什么,但这种本色出演的形式的确节省了演员聘请费用,也更加保证了微电影拍出来后能够真实地去反映原生态的现实生活,可谓一举多得。
(作者袁伟航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
主题服从形势需要
党建微电影的形式是电影,但内核或内涵却是“党教”。就因为它具有这个核心属性,决定了所拍摄的选题不能像其他电影那样,去搞那些“五花八门”的内容,而必须遵循党员教育宣传的规律和党建工作的现实需要;须利用好本身的独特定位和“鲜活”形式,反映时代的主旋律,并针对党建工作的宣传需要来研判出选题。
具体原则,一是要吃透紧跟党中央发布的各类政策信息和召开的重要会议,从中分析、了解、掌握所要宣传的要点、重点、关键点,梳理归纳出选题;二是要紧密联系本地当前的党建工作重心,做到工作重心是什么,党建微电影的主题就反映什么;三是紧紧围绕所在组织部门的现阶段工作重点,让微电影为所需开展、推进的工作做好舆论宣传服务。
党建微电影《清廉 因易碎而珍贵》讲述的是某局一把手海局长坚持党性、拒腐倡廉的故事,以一件“涰水莲花盘”为线索贯穿全片,用这件瓷器来象征保持不易的廉洁品德。此片的主题就是反腐倡廉,与当前我们党所推动的反腐工作合拍得很,可以说抓住了当前时代以及整体工作的宣传重点、节点、关键点,这样的微电影自然能体现出很强的形势教育功能。
长度服从播放需要
党建微电影既然有个“微”字,那么至少在长度上就不能像普通电影那样占有过多时长,否则就失去了“短平快”开展党员教育的价值。那么这个“微”在长度上究竟该如何把握,时长到底应该在什么范围内呢?笔者觉得这取决于播放平台的性质。应该根据播放形式的需要来事先设计好党建微电影的时长。
其具体原则,一是根据制片目的来预先策划播放平台,再根据播放平台的种类来规划好全片时长。一般来说,如果是在电视、电脑等平台上播放,那么时长可以长一些,参考标准是15~20分钟左右;如果是在手机、户外LED屏上播放,那么时长就应该短一些,参考标准是5~10分钟。二是微电影的时长必须满足清晰叙事的需要,要能将基本剧情介绍清楚,不要为了短而短、为了微而微。这点尤其要切记。三是有些微电影在拍摄时对播放平台并没有做预先策划,那么为了能更好发挥宣教作用,时长要尽可能压缩。
党建微电影《考试》讲的是小学生宋小爱在去学校考试的路上遇到了经典的“扶不扶”问题,最终他勇敢地扶起并帮助了老人,但却没能参加考试。故事虽小,却很有教育意义。在片长上,编导控制在了9分47秒,这个时长就利于在手机平台上传播。当然,实事求是地讲,党建微电影如果能控制在5分钟以下,那么就更有利于通过手机收看和传播。但这太考究编导的艺术功底,需要精彩的策划水准和高超的编导能力,这也是党教制片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画面服从观众需要
党建微电影的最大优势是什么?当然是可视性很强——演员的选择、叙事的角度、画面的风格都不同于党教专题片,而更向电影贴近。要突出可视性,最关键的是发挥好画面优势,在画面表现上尽量采取电影化的拍摄模式,使成片迎合基层党员群众的兴趣和欣赏习惯,这样才能让观众愿意看,并最终入脑入心。
具体原则,一是尽量采取快速镜头,如推拉摇移等,少用长镜头、慢镜头;二是过渡画面要尽可能少,直接进行切换即可;三是画面的色彩表现要丰富,要给观众一种“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视觉效果;四是要多运用原生态的细节表现手法,用小细节来托起大画面。总之,先满足观众的视觉享受,再引发深层的心灵感受,这才是党建微电影的目的所在。
党建微电影《工作队》讲述的是驻村工作队在基层切实为民服务的故事。全片的画面感很强,蓝天、白云、草场、民居……还有群众那黑黑的却又充满神采的脸庞,简直就是一幅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的写实油画,让观众一边欣赏着独特的高原风光,一边去用心聆听片中所讲述的故事,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叙事服从兴趣需要
党建微电影终究是要讲故事的,而且要把故事讲好。讲好故事的关键是什么?就是抓牢观众的兴趣点。要安排好叙事格局,处理好叙事手段,将故事讲得生动而有趣,使叙事的兴趣点和观众的兴趣点做到一致,这样观众才能看得津津有味,并有耐心去挖掘片中所倡导的宣教点,从中受到教育。
具体原则,一是必须撰写好脚本。同党教专题片不同的是,专题片可以进行无本拍摄,但微电影必须事先撰写好文字脚本以及分镜头脚本,将剧情、画面、台词等相对固定下来。二是充分利用剧情化元素,要通过对矛盾、悬疑、意外及反转、反串等元素的设置,让故事呈现出矛盾冲突、起伏跌宕、一波三折,吊住观众的胃口。三是节奏感要强。要在相对有限的时长里讲好故事,那么剧情推进就要快,千万不能温吞水,但也要注意决不能“一快到底”,要快得有节奏、快得自然。
党建微电影《认舅舅》,说的是一位普通的农民面对大旱,无奈下冒充旗委书记的舅舅,从而得到了乡领导的“关照”;旗委书记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到实地召开现场会,了解真相后,不仅批评了相关同志,还主动将这位农民认成了舅舅,从而赢得群众一片欢呼。这种巧妙的剧情结构,里面有解决旱情的矛盾,有冒充舅舅的悬疑,有实情揭露的意外,有最终认亲的反转,故事讲得极为生动,而且在趣味中反映了搞好干群关系的重要性。
制作服从现实需要
制作微电影,客观来说,由于演员聘请需要费用,服装要专门准备,道具要专门摆放,还需要灯光、照明、化妆等等,因此总体制片费用往往高于正常的专题片。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微电影这种形式的展现是需要经济因素来进行保障的。但作为党教制片部门,不可好大喜功,必须根据包括形势要求、工作部署、经济条件等在内的现实条件来决定拍摄费用的投入规模,总的原则就是一句话——量力而行。
具体原则,一是在演员选择上,尽量采用原型本色出演的形式,这样能节省掉拍摄的最大支出——演员聘请费用。当然要做好原型的出演培训工作,以求能上镜。二是服装、道具应在拍摄现场搜集,尽量利用现有条件。三是拍摄场景最好通过个人关系沟通或者与相关单位协调,以求免费获得;四是灯光、化妆、舞美等在不影响全片艺术性的基础上因陋就简。
党建微电影《扶墙》讲述的是江西省赣州市开展“三送”工作中的一个真实故事,展现了此项工作为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讴歌了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为群众办实事、解实难的作风。主人公曽作兴就是找了其原型、盲人曽作兴来本色出演,入村扶貧干部曾濂也是找的相对镜头感强的当地干部来出演,其他角色都是本乡本土的干部或群众。不管初衷是什么,但这种本色出演的形式的确节省了演员聘请费用,也更加保证了微电影拍出来后能够真实地去反映原生态的现实生活,可谓一举多得。
(作者袁伟航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