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群众”-“老百姓”的词语变迁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2006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中国官方的各种媒体,都使用“老百姓”一词泛指一般的人民大众。这可以说是恢复了中国古代沿续下来的称谓。我说“恢复了”,是指这个“老百姓”的称谓大约从上一世纪50年代开始消失了30多年。那时对人民大众的一般称谓是“群众”,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权力体制中的各级官员。
  “群众”是毛泽东思想中的主题词之一,在多数时候虽然有泛指的意义,其实是有政治区分的。到“文化大革命”期间,“群众”一词前面还特地加上“革命”二字,成为“革命群众”,更突显了其中的政治含义。
  “老百姓”这一词语之所以为“群众”或“革命群众”这些具有一定政治含义的词语所取代,其意义是深远和耐人寻味的。“老百姓”其实也就是不介入体制、与体制分开的“平民”。但“老百姓”一词在中国得以流行,我以为并非因为它的“通俗”,而是因为它含着官方加于的和大众自身加于自己的某种贬抑,有“子民”、“草民”、“贱民”、“愚民”、“平头百姓”、“被统治者”的含义,隐喻着一种政治地位和政治态度。这一词语所含的隐喻意义,当然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所反感,也完全有悖于革命精神。大众不但是革命的主力军,也是“人民当家作主”这一革命成果的享受者,无论如何都不再是既无权力又无权利的“老百姓”。所以,自革命取得政权后,这一词语的消失和以“群众”取代,既很自然,也表明了人民大众政治身份、政治地位和政治态度所实际发生的历史性变化。
  这里,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老百姓”这一概念的另一种含义:政治体制之外的“平民”。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之外的“平民”,虽然无权无势、只是皇权治下的“草民”,但同时,却也自然存在一个相对独立的“民间”。它没有政治权力,也没有政治权利,但却有那么一点不参与政治、不操心政治、也不大为政治光顾的“自然权利”。这也就是为孙中山和诸多启蒙知识分子所鄙弃的中国人“一盘散沙”式的“自由”。那时的“老百姓”谈不到有什么政治要求,只要能安居乐业就行。只要不是“官逼民反”,断不会生出“彼可取而代之”的狂想。
  由“老百姓”转为“群众”,名副其实地反映了这样的事实:他们不再是与权力体制相对应的“平民”了,因而也不再谈到“民间”;他们已经成为“革命政治事业”的“群众基础”,换言之,也就是革命队伍中的“革命战士”。“老百姓”与“革命战士”有一个根本区别:即“老百姓”在社会上有一个虽然屈辱、但相对属于自己的“家”,一个不经本人允许就不能进入的“私我领域”,而革命战士的“家”就是革命本身,除了革命这个“大家”,他们不再有属于自己的“小家”和任何“私我领域”。不是“老百姓”而是“革命战士”,就是说他的“小家”和“私我”没有了,只有一个“革命大家庭”。那时有一句话:“革命战士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般老百姓。”说的就是“革命战士”不能像“没有觉悟”的“老百姓”那样有“小家”和“私我”。
  1980年代,改革开放于人们的不自觉中慢慢取代了革命。接着,与人们久违了的“老百姓”称谓也随着文革硝烟的弥散渐渐浮现出来,开始流行于坊间和媒体的话语世界中。如今,你如果注意一下主流媒体,可以发现“老百姓”一词已经充斥于记者、播音主持人的书面和口头语言,虽然“群众”还没有完全消失,但也一点点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差不多变成了“老百姓”的同义语。这仿佛是一个标志,“群众”开始恢复了“老百姓”身份,多少有了大社会之外的“小家”和“私我领域”。
  与“老百姓”一词的消失一样,“老百姓”一词重新回到历史也是意味深长的。它传达了一个信息:早已有了的,经过旷日持久的“不断革命”,已丧失殆尽;如今,改革开放,人民大众又赢得“老百姓”的身份,在捡拾那曾经丢失的一切。
其他文献
出任皇家铸币局局长,是大科学家牛顿一生中最重要的分水岭,也引发了英国乃至世界货币发展进程中一场意义深远的改革。    1693年,伦敦,三一学院。    数学系办公室的一张软椅中,躺着年过半百的剑桥大学首席教授艾萨克牛顿。他手里攥着瑞士数学家丢勒寄给他的信,沮丧和绝望击中了他——结束了,他们之间,一切都结束了。  24年前,他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被天才数学家巴鲁教授视为掌上明珠,他在剑桥大学一众学
期刊
主讲人: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制度,农村政治与文化,著有《武夫治国梦》、《乡土心路八十年》,《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等学术著作,以及《直截了当的独白》、《关于两脚羊的故事》、《历史的底稿》等历史文化随笔)  时间:2009年4月29日下午14:00  地点:北京105中学礼堂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90年过去了,对于这一事件的意义及其对中国历史后来走向影响的解读已经汗
期刊
中国的西北——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仍然能不时看到自上世纪50年代起兴建的农村供销社或合作社,或完好或废弃或已经坍塌。当然,它们今天的名称、形式或用途很多已经被改变。但它们共同的特征,就是门楣上都有一颗五角星,相信它们当年都有着鲜红的颜色,并绽放黄色的光芒——那是一个通常的装饰样式,只可惜除了少数重新装修过的,基本上大多只能见到水泥的苍白。以致我出于好奇心,拍下它们并用图像处理软件试着找回了一些退去
期刊
“兰芳”,不是一个女孩子的名字,而是200多年前一群中国人在数千里之外的热带海洋岛屿上建立的自治体。他们在完全没有祖国支持的条件下,以惊人的意志,顽强求生。  公元1777年,中国的乾隆42年。罗芳伯站在西婆罗帅i(今印度尼西亚的西加里曼丹省)东万律的“兰芳大总制”府邸前,接受弟兄们的朝贺。离开祖国已是第六年,脚下这块土地,距离他的故乡广东嘉应府(今梅州市)有三千公里之遥,但这里的一切礼仪规制都是
期刊
马玉崑一定是经过了相当激烈的思想斗争,才决心帮助日本人的,这固然有上峰的密令,但更多的是他也如同那个年代大多数中国一样,坚信日本人总要比老毛子好些。  作为一位68岁的老人,马玉崑还得继续带兵上前线。虽说是前线,可马玉崑和他的部下们并不需要参加任何战斗,因为他们只是这场战争的旁观者:日本和沙俄在中国东北大打出手。大清政府已宣告局外中立,并且划定了交战区和中立区。马玉崑的任务,就是带兵驻守交战区和中
期刊
在一个长期以来主张“文字传道”,视摄影技术为舶来品的国度,摄影不可避免地得不到应有的关注,也缺乏全面客观的摄影史,更别提从文化的层面上思考与反省中国摄影问题。近十年来,一方面是由于域外摄影文论的传入与流播,如罗兰·巴特及嫡系弟子苏珊·桑塔格的摄影文化评论,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迈进“图像时代”,对摄影的关注度水涨船高,关于摄影的高水平论著已然多了起来,但却从此出现了一个怪圈:这些“新文本”似乎都把摄
期刊
6月这个月份,可以称为“教育月”。从2003年高考,由7月调整为6月以来,这个月份,牵动了千万家庭的视线。而我将其归为“教育月”,原因还不止高考,在这个月里,太多人的“命运”,被教育改变:初中毕业生中考,小学毕业生上初中,适龄儿童上小学,家庭送幼儿上托儿所、幼儿园。  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幼儿教育机构,并于1840年正式命名为幼儿园,被世界誉为“幼儿园之父”的福禄培尔(F.W.A.Fro
期刊
江安,四川长江边的一个小城,在抗战期间庇护了一群中国最优秀的戏剧家,也是话剧最终成熟的家园与戏剧圣地。众多唤醒民众、激发爱国热情、宣传抗日救亡的优秀剧目,一大批戏剧艺术的精英都出自这里,江安被誉为“中国戏剧家的摇篮”、“中国戏剧艺术的圣地”。  1939年4月,历经两度西迁的国立剧校再度搬迁,从陪都重庆迁往更西的江安。对于这一次西迁,师生们是不满意的。在他们眼里,那个全国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县城根本
期刊
最近我应一家文学杂志的邀请,进行一次简短的美国之旅。途中要在旧金山做个小范围的演讲,题目就是《黑色的意志》。这是指一种超越了种族界限的自由意志,也是关于权利平等和政治民主的遐想。  马丁路德金是我的人本主义精神的启蒙者。他的政治表述里没有怨恨,却带着宽阔的博爱被击中,倒在孟菲斯市的阳台上。  而在马丁身后,另外一个黑人跃入我的视界,那就是迈克尔杰克逊。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奇特的黑人,向我们展示出生命的
期刊
当举国不再焦虑“大师”的问题之时,“大师”才有应运而生的机会。  此题有二解,其一,“大师”本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所焦虑之事未必关于“大师”。其二,全社会就能否出大师或是何以还不能出“大师”的种种质疑,其中也包括“大师”们对于教育和学术文化乃至政治环境及体制的思考担忧。除了一些行业的职称评定明确有此资格外,“大师”的头衔,多由别人指称,口耳相传,媒体鼓吹,很少有人忝然自封“大师”。即使有,也不易得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