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chen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文科历史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学习潜能开发出来,是不断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教育面向现代化、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今天,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身上,把提高学生素质当作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乃是当务之急。本文就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展开了论述,并提出了笔者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1-0013
  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在高中文科历史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学习潜能开发出来,是不断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教育面向现代化、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今天,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身上,把提高学生素质当作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乃是当务之急。笔者就此浅要谈谈自己在高中文科历史教学中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依据“双纲”(即《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中学历史考试大纲》),认真钻研课本,把课本中每一个历史阶段、每一章、每一节的具体要求和通过学习应该达到何种程度都告诉学生,让学生心中有数、目标明确。这样,既能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便于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
  二、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尤其是课本中的大字部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当然,对于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也必须指导学生去阅读,这对于加深理解主要内容及拓宽学生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就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内容,归纳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能力显得更加重要。笔者在近几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教学中通过对课本的大字与小字、文字与图表的联系贯通,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引伸和拓展,充分利用课本中智能因素,对掌握基础知识和提高能力大有好处。
  然而,许多学生却不重视或不知道应怎样重视课本。特别是在复习阶段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对课本内容已经熟悉了,于是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看社会上搞来的一些复习资料上。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除了对学生进行反复说明外,还利用课本上的有关内容,编制成一些问题,以此督促他们认真阅读课本。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三节中,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前后对日本侵华问题的四个材料,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1. 四则材料反映蒋介石对日本的侵略扩张持何态度?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2. 结合材料,说明东北三省迅速沦亡的原因。3. 你对蒋介石的上述言论有什么看法?
  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提供的有关材料,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课本主要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此外还可设计一些问题,使学生在阅读课本时,注意挖掘课本内容中的隐性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的能力。如,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应该是:(1)“公车上书”;(2)强学会成立;(3)《中外纪闻》的创办;(4)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开展。此题的正确答案是:”(1)(3)(2)(4),而许多学生认为应是(1)(2)(3)(4),出现这一错误就是由于忽视了课本中的“强学会成立以后《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这句话。所以,“《中外纪闻》的创办”是早于“强学会的成立”的。
  三、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讲完一个章节内容,学生可能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笔者就让学生把疑问提出来,交给全班讨论,教师只在一旁做点拨、引导、启迪工作。对于学生不能解决或不易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具体情况给学生予以答复或提示,必要时则给予个别辅导。实践证明,学生自己搞清楚的问题,其印象是很深刻的,记忆也牢,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
  四、要求学生做学习总结
  在每讲完一章、一单元及一本书之后,笔者总是要求学生写学习心得小结。写小结实际上是一次重新整理与复习已学内容的过程。学生们很可能在写小结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以前没有认识、理解的问题,以便弥补缺陷,并把分散在课本中的知识加以系统化,从而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为此,笔者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带有总结性的作业,让学生完成。如“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困难局面是怎样形成的?中共为克服困难采取了哪些措施?各有什么作用?”这样做可使学生的智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五、让学生讨论似是而非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答题过程中,常遇到一些似是而非或有争议的问题,对此,通过课堂讨论、查漏补缺,就能澄清概念、明辨是非,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问题。例如,对于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的产生这一问题,教师就要组织学生讨论“中国资本主义是不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为什么?”对此,要求学生先阅读课本、认真分析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结合思考题,进行自由讨论、各抒已见,然后由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的解答,这样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六、让学生分析错误
  学生在认识和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学习中的正常现象。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剖析错误、纠正错误。实践告诉我们,剖析错例往往比正面讲解印象更深。所以,对于错误,特别是大部分学生易犯的典型错误,一定要认真剖析,让学生不仅要知其错,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错,使学生在纠错过程中得到提高。
  总之,正确树立“学生主体观”的关键在于教师转变观念,备课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去解决,这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提高了,学习成绩也就能明显提高。
  (作者单位:河北省平泉职教中心 067500)
其他文献
我叫张波,是一名癌症患者。1998年卵巢癌Ⅲ期,2001年卵巢癌脾转移,2002年乳腺浸润导管癌,2013年乳腺浸润小叶癌。从1998年起,我做了4次癌症手术,四轮25次化疗,两轮65次放疗。至今18
我叫刘兰香,患乳腺癌整10年。2004年6月,单位体检时发现我的乳腺有肿块,当时就说不太好,让我去医院检查。到了医院,医生先手诊,就肯定90%的可能患乳腺癌,但当时还是心存一线
回想起来,第1次是在我主治医师那间昏暗的办公室里,从读片器上看到了一片亮白与模糊的影像,那就是癌症,这让我想起卡尔·萨根的“星尘”一说。你得脑洞大开才能接受人类是亿万年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实现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粗放的增长模式导致自然资源的耗竭性消费和生态系统的严重损害,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发达国
期刊
2015年“互联网+”成为最热门词汇之一,这一全新词汇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并被大量提及,凸显出互联网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中的重要地位。
7月1日,北京市公布了最新的《北京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规定必须先补偿后拆迁,开发商不能负责拆迁,这一《意见》目前已生效执行。
以前,有一个年轻的农夫,十分厌恶耕种生活,就丢弃了自家的田地,独自到城里闯荡.然而,由于他既没有学问,也没有技术,甚至还因为车祸而失去了一条腿,半年过去了,他始终没有找到
"发现难、制止难、查处难",被称为土地执法监察的"三难"。当许多地方还在为此头疼的时候,浙江的枫桥镇已通过实施执法监察网格化管理,有效化解了这"三难"。"上面有卫星,下面有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