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简史:这副又硬又韧的骨头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an_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3年11月,鲁迅在北京师范大学学生面前发表演讲。

  无声的中国,何处秋声破寂寥。
  1881年9月25日,一声婴啼。绍兴新台门周家新添一名男丁,赋名周樟寿,字豫才。
  后来,他叫鲁迅。
  不知道前一个名字的人不少,不知道后一个名字的人不多。
  鲁迅。
  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在1918年5月的《新青年》,一篇叫《狂人日记》的短篇小说下面。
  这是一个专门用来发出洪钟般巨响的名字。无声的中国,从此有了一个震耳的声音。周樟寿是一个人,而鲁迅则是一副骨头,又硬又韧的骨头。
  朋而不比,周而不党。在众人沉睡的铁屋里,放声呐喊;在千夫所指的旷野中,荷戟彷徨。
  毛泽东说,“鲁迅先生没有一丝奴颜和媚骨”。

从周樟寿到周树人


  他生于忧患,长于幻灭。
  出生时,《南京条约》早已签订,京郊五园已是一片焦土,同治中兴和洋务运动仍在持续,中法战争的脚步已渐近。
  十几年后,甲午战争将宣告一切改良的破灭。
  书香门第周家,最后一位士大夫是爷爷周福清。生性桀骜但“晚节不保”,为了家族前景,晚年的周福清遂行科举贿赂,事发拿问,被判处“斩监候”。
  父亲周凤仪,就在此时得了重病。
  绍兴的名医都来看过,开出了各种古怪的药方,药引有“秋天的桐叶”“经霜三年的甘蔗”“同穴的雌雄蟋蟀”。年幼的鲁迅在野地、当铺、药店、三味书屋之间疲于奔命。
挚友许寿裳回忆,那时的周树人,每天都在思考着三个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这也是他一生的思索,以及战斗的指向。

  为了逃避牵连,一家人流离星散。“闰土”的友情和长妈妈的故事,都成美好的过去。
  周樟寿被安排到大舅舅家,受尽冷眼,被视为“乞食者”,连下人都看不起他。后来他对学生回忆说:“从前人们看我像是王子一样,但是后来又看成叫花子都不如了。我觉得,这不是一个人住的社会,于是从那时候起,我就痛恨它了。”
  父亲终究还是病死了。孤儿寡母,被同族欺凌。他向来尊敬的长辈,在利益面前变得面目狰狞;他抱有好感的邻居,造谣生事让他深陷窘境。
  《阿Q正传》的原型,已在早年的经验里塑就。
  他决意要离开了。1898年,戊戌年,他进入南京水师学堂。学堂官员周椒生,是他的爷爷辈,身为学官,却对所在的洋务学堂十分蔑视。他说,豫才,你改名吧,出于书香门第却来当兵,若用宗谱名号,辱没祖先令誉。
  从那以后,周樟寿改名周树人。

战士的诞生


  周树人很快转入了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并在1902年公派日本留学。
  在江南班,他第一个剪去了被西洋人称为“猪尾巴”的辫子。政府派来的“监督”姚文甫雷霆大怒,要对他严加制裁,遣送回国。
  偏在这时,姚文甫通奸事发,被周树人的同学、《革命军》的作者邹容等人捉住,一剪刀去掉“猪尾巴”,悬在厅堂的房梁上,日日示众。
  回国的是姚文甫,周树人继续留学。
  在他的周围,有秋瑾、邹容、陈天华、陶成章、徐锡麟、钱玄同、许寿裳……还有他的老师章太炎,以及不断争执的康有为、孙中山。
  在精神上包围着他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则有赫胥黎、卢梭、尼采、托尔斯泰……
  赫胥黎介绍的进化论思想,卢梭的自由民主、天赋人权,尼采个人主义的“超人哲学”,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构建著未来的鲁迅。
  对于他喜爱的著作片段,周树人往往能背诵如流,比如《天演论》的开篇。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撒未到之时,此间有何景物……”
  挚友许寿裳回忆,那时的周树人,每天都在思考着三个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
  这也是他一生的思索,以及战斗的指向。
  他总结,中国历史只在两种时代里循环往复:“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他希望有第三种时代出现,这一时代,在他留日期间所写的《文化偏至论》中,称之为“人国”。
  1904年从弘文学院毕业后,周树人选择了学医,去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碰到了他的藤野先生。
  综合亲友的回忆,他学西医的动机大约有三个。一是儿时父亲生病的经历让他对中医不再信任,二是他寄希望于西医的手术可以矫正中国妇女被摧残的小脚,三是西医和日本的自强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藤野先生是一个尊敬中国文化的学者,也很喜爱他的中国学生周树人。可惜,周树人学至半途就要退学。因为课堂上一组幻灯片展示的中国人被杀头的场面,周树人受到了强烈的刺激。他看到那些围观的同胞,脸上没有愤怒也没有哀伤,“一个个木然无所表示”。
  他知道,任何高明的医学也救不了这样的人,因为从存在的价值上,这并不能算作真正的人。在当时的日本,报纸和广告上,都把中国人称为“动物”。
  于是,他决心从事文艺。中国人之病,不在身体,而在精神。
  在日本数年,他看到了一个事实:日本的维新成功而中国的维新失败,很大程度上与民族性格—国民性有关。
  他国的生机让他震撼,而本国的死寂令他神伤。在送给许寿裳的一张照片后面,他写下了一首诗,概括着那时的精神冲突: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首诗里,是他的一生。这一刻弃医从文,一个战士诞生。

鲁 迅


  1909年6月,周树人归国。
  先回到浙江,在杭州教书,在绍兴办学。辛亥革命,他热情高涨,为了捍卫革命,甚至领着学生手持刀剑走上街头。
  然而在这段时间里,他看到的是《药》的愚昧,是《孔乙己》的悲凉,是《阿Q正传》里的精神醉虾、自私自利和新旧勾兑。
  意气风发的同乡加同学—鉴湖女侠秋瑾,1907年血洒绍兴古轩亭口,但泱泱中国,依旧寂静无声。
  没有人知道英雄洒出来的是碧血。在后来的小说《药》里,碧血只是用来涂抹一个据说可以治疗肺痨的馒头。
  辛亥革命成功,但在成功之后,他的朋友陶成章死了、范爱农死了,这些年轻的激烈者、温和者都归于黄土,而中国并未看到多少改变。
没有人知道英雄洒出来的是碧血。在后来的小说《药》里,碧血只是用来涂抹一个据说可以治疗肺痨的馒头。

  血,也泼不醒睡着的人。
  “约翰·穆勒说,专制使人变成冷嘲。而他不知道,共和使人变成沉默。”
  周树人深深感受到个人的无力。1912年,他随教育部迁至北京,数年里耽溺于古籍、金石、佛经。
  1917年8月,钱玄同找到了周树人,希望他扔掉那些古碑抄本,起来“做点文章”。于是发生了一段著名的对话。
  周树人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去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痛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钱玄同答:“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于是周树人起来了。
  次年5月,《狂人日记》在《新青年》发表,“鲁迅”横空出世。
  他假借狂人之口,高声呐喊:中国是一个吃人的民族,我们在被吃的同时也一样吃人!
  这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滥觞,而它一旦出现,就成为了一个令人仰望的高峰。
  此时,新文化运动正在展开,传统与现代的斗争,藉由愚昧与科学、专制与民主的论辩,狼烟正浓。
  以“文白之争”为前导,新式知识分子集结火力,打击国粹派,张扬新思想。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周作人、钱玄同……新文化运动的一众干将,纵横恣肆,慷慨激昂,支撑起一派轰轰烈烈的革命气象。
  正如西方启蒙运动召唤了法国大革命一样,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是一次真正的觉醒。
  《新青年》不久就因内部分裂而解体,但鲁迅的写作经它诱导出来后,已经不可收拾。1921年12月,《阿Q正传》这部整合了几乎所有国民“劣根性”的中篇小说在《晨报副刊》连载。
  人人都在猜测作者“巴人”是谁,人人都认为小说是在映射自己,脸上火辣,心中愤恨,却假装若无其事。
  那些小说,到今天仍然熠熠生辉。

越来越深的黑暗


  鲁迅,你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是什么样子?
  他不回答,因为他几乎从不描画未来。
  “城头变换大王旗”,对专制政治的反抗固然是他的重要行动,但他始终坚信,深入揭露和清除民族文化里的污秽,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历史任务。
1936年10月,鲁迅在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上与青年木刻家座谈。

  他說,中国社会就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去什么东西,结果都变成了漆黑。染缸不打破,中国没有希望。“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
  历史按照他的预言在进展。
  共和没有带来更好的社会,袁世凯复辟,禁绝言论;北洋政府把手伸向学术,在学校里玩官僚专制。一些文人学者被豢养起来,以上流社会的优裕嘴脸,蔑视一切大众的权利与抗争。
  政治的压制越严酷,社会的抗争也越激烈。
  用小说思考中国无疑更为从容,但身在旋涡的人无法从容。现实迫使鲁迅日渐转向了“杂感”—一种最直接、有力地对现实发声的文体。
  也正是这种被称为杂文的文体,让鲁迅拥有了越来越强大的战斗力。
  他是一个天生的思想战士,只要有纸和笔,加上一卷纸烟,独自一人就能力抗一整个集团势力。
  在和现代评论派陈西滢、徐志摩的论争中,他以一己之力直打得对方发文求饶,呼吁“带住”。而他却说:“我还不能带住。”
  他是一个“火鸦”,无论去到哪里,放火烧社会,也烧自己。唯有在战斗中,他才能感知到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存在。
  然而笔墨终究无法对抗枪弹。
  1926年,刘和珍、杨德群等女师大学生在“三·一八惨案”中被段祺瑞执政府杀死,鲁迅被通缉。
  悲愤之余,他在《记念刘和珍君》里写道:“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三·一八”这一天,被鲁迅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但后面的经历,却证明这一判断过于乐观。
  1926年9月,他受朋友林语堂之邀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又辞职离去,经孙伏园牵线转到广州中山大学。
  南下的鲁迅是怀着憧憬的—因为领略够了北洋政府的黑暗,他的南行带着寻找光明的意图。   南方的革命策源地,应当别有一番气象罢。然而厦门的4个月,带给他的是寂寞和厌恶,广州的8个月,经历的则是彻底的幻灭。
  初到广州时,北伐正酣,革命气氛浓厚。在黄埔军校演讲时,他还不自觉地流露出对革命的乐观。
  “我一向只会做几篇文章,自己也做得厌了,而捏枪的诸君,却又要听讲文学。我呢,自然倒愿意听听大炮的声音,仿佛觉得大炮的声音或者比文学的声音要好听得多似的。”
  一段时间里,鲁迅认为“文学无用”,“改革最快,还是火与剑”。
  随后发生“四·一二政变”,一大批原本的同志—共产党员被屠杀。清党运动中,中山大学一些学生被抓走。鲁迅试图动员学校高层组织营救无果,愤而辞职。
  革命,革命。
  半生追寻革命,但鲁迅发现有的人“革命”喊得越响,天色就变得越黑暗。即使北洋军阀,也从未敢像号称“革命”的国民党那样地杀人。
  这一年,他创造了一个新名词叫“可恶罪”—先因为被人认为“可恶”,这才终于犯了罪。“凡为当局诛者皆有罪。”
  后来鲁迅曾对斯诺说:“民国以前,人民是奴隶,民国以后,我们变成了前奴隶的奴隶了。”
  “阿Q现在在管理着国家哩。”
  整个1920年代,如果说鲁迅在人生中收获了什么真正的喜悦,也许就只有和许广平的爱情。
  许广平是广州人,因抗拒包办婚姻,远离乡土,先到天津再到北京,入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成为鲁迅的学生。曾经她是和秋瑾一样的热血巾帼,主张以暗杀推动革命,在写给鲁迅的信中,有一段话可谓豪气干云。
  “仗三尺剑,杀万人头,饮千盏血,然后仰天长啸,伏剑而殉。”
  1927年10月,鲁迅携许广平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鲁迅死了吗?


  在上海等着他的,是另一种过去不曾应对过的局面。
  在思想和行动上,鲁迅一直是不断革命的,他离开广州,是满怀着对牺牲的革命者的同情和对“独夫”“屠伯”的义愤的。
  但一到上海,面对的却是创造社、太阳社一群“革命文学”青年的群起而攻。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钱杏邨、彭康……
  一拥而上。
后来鲁迅曾对斯诺说:“民国以前,人民是奴隶,民国以后,我们变成了前奴隶的奴隶了。”“阿Q现在在管理着国家哩。”

  “以趣味为中心”“蒙蔽一切社会恶”“对于社会认识完全盲目”“故意的歪曲事实”“麻醉青年”“老头子”“阴阳脸的老人”“文坛的老骑士”“中国的堂吉诃德”“反动的煽动家”“梦游的人道主义者”“最丑猥的个人主义者”……
  无数的帽子飞了过来。
  他们宣布,“阿Q的时代已经死去”,“鲁迅也死了”。
  鲁迅对于这一波攻击是莫名其妙的,而因其原因复杂,至今也难以一言定论。
  在当时的文坛,骂鲁迅是一个很好的扩大影响的办法。在广州时,中山大学学生筹备出版刊物,希望鲁迅为创刊号写文章,这样可以增加销量,支持刊物的可持续运转,鲁迅就说:“你们可以写文章骂我,骂我的文章,销路总是好的。”
  鲁迅不怕战斗,害怕的正是缺少战斗的对象。
  五四过后一片沉寂,他就写过“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在所谓“反省五四”的调调下公然怀念战斗的激情。在广州,有人约他写文章,他则表示因为生活过于平静,没什么可写。
  创造社和太阳社的挑衅,唤醒了他的孤傲和好斗。
  “我倒觉得有趣起来,想试试我究竟能够挨多少刀箭。”
  在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成批发表的文章中,充斥着革命浪漫主义的空洞口号,对鲁迅的攻击也非常浅薄,令他倍觉孤独。
  1928年5月4日,他在给章廷谦的信中说:“大家拼命攻击,但我一点不痛,以其打不着致命伤也。以中国之大,而没有一个好手段者,可悲也夫。”
  “革命文学”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但回看文章往来,鲁迅显得更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这是他在“革命”再次幻灭后获得的新的理论修养。
  他认为这些自称马克思主义者的人其实不懂马克思主义,于是在几个回合的交手之后,干脆转而译介普列汉诺夫、托洛茨基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著作,以此表明态度。
  正因认清了空洞口号的大而无当,后来他曾对冯乃超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农民每天挑水,一天突然想,皇帝用什么挑水呢?一定是用金扁担!
  所谓“无产阶级文学”,从作者到受众,他都看不到影子。
  1930年,为了要成立左翼作家联盟,“革命文学”缓和了对鲁迅的口气,鲁迅也和其中的一部分人冰释前嫌。
1936年,上海工人、学生及各界人士5000余人自发为魯迅送灵。

  比如,其中攻击最烈的冯乃超,因其展现的真诚忠厚,鲁迅马上就放下了一切恩怨。
  鲁迅对左联倾注了热情与心血。
  过往加入或“被加入”的社会组织,他都很少参加会议和活动,而左联的会议和活动他基本上从不缺席。
  然而这样一个政治意味浓厚的组织,从根本上说也不适合鲁迅的性格。内部的派系争斗、“由同志从背后射来的冷箭”让他不胜其扰,也更感到灰暗。
  这样的日子构成了他最后的人生。
  但也有慰藉。身为“左联盟主”的鲁迅,在上海的日子与中国共产党人有了频繁的往来。冯雪峰、胡风、冯乃超、柔石都是他的好友。
  柔石是一个忠厚纯洁的青年,他的牺牲让鲁迅疼痛得无以复加。正如林贤治先生在《人间鲁迅》里写的那样:“浩瀚的心海顿时呜咽起来……”
鲁迅是莱漠斯,是野兽的奶汁所喂养大的,是封建宗法社会的逆子,绅士阶级的贰臣。他诅咒自己的过去,竭力地要肃清这个肮脏的茅厕。

  共产党人中,和鲁迅交情最深的是瞿秋白。高层领导人,他早年就和陈独秀、李大钊并肩作战,后来又接触过李立三,但真正引为知己的只有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以,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一幅字,就是写给秋白的。
  共产党人中,对鲁迅评价最宏大而深刻的是毛泽东,但最知心的则仍是秋白。他说,鲁迅是莱漠斯,是野兽的奶汁所喂养大的,是封建宗法社会的逆子,绅士阶级的贰臣。他诅咒自己的过去,竭力地要肃清这个肮脏的茅厕。
  1935年,秋白也被杀害了。
  鲁迅的一生,是“忍看朋辈成新鬼”的一生,陈天华、徐锡麟、秋瑾、陶成章、范爱农、刘和珍、杨德群、毕磊、柔石、杨铨、瞿秋白……“耳际频闻故人死”。
  柔石死后,鲁迅写:“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杨铨死后,鲁迅说:“只要我还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
  他至死都保持着战斗的激情,从未改变过自己的立场。当胡适、林语堂、周作人等旧日战友都纷纷在思想和文字上变得面目全非时,鲁迅仍然是鲁迅。
  1936年10月19日上午5时25分,鲁迅逝世。在当局的严密监视下,上海滩万人送行。
  众多挽联中,女性胡子婴的一对,最为平实而真挚:“国家事岂有此理,正需要先生不断咒骂;悲痛中别无他说,只好劝大众继续斗争。”
其他文献
在今年6月之前,恐怕大多数人会认为,英国首相特蕾莎·梅的日子,要比法国总统马克龙好过得多。  原因不外乎:梅是资深政治家,长期在内阁中担任重要部门阁员,政绩、口碑尚可,而马克龙此前的内阁生涯加起来不过两三年,且政绩乏善可陈;梅一直是保守党中坚,保守党乃是英国乃至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政党之一,而马克龙在法国总统大选前匆匆成立的新党“前进!”从正式注册算起“岁数”不到3个月;近几年英国经济状况好过法国,
2018年4月12日,日产全新SUVTERRA途达正式上市。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陈吴在发布会上宣布:自即日起,TERRA途达正式全球首发上市,共推出6款车型,官方指导价格为16.98万元-24.58万元。TERRA途达官方售价(万元)  2.5L XV 4WD四驱旗舰版7速手自一体  24.58  2.5L XL Upper 4WD四驱豪华版7速手自一体  22.58  2.5LXV智享版7
“年老年轻一代接着一代,代代世人接踵去来。谁也无法永远占据这个世界。有来有去,有去又有人来。”这是11世纪波斯诗人欧玛尔·海亚姆的名句。  伊朗岁末年初的抗议浪潮,突如其来又倏忽而去。以诗人的视野来看,抗议归于沉寂符合历史的逻辑,抗争再起也会是历史的必然。因民生问题而起的示威活动,最终演变成骚乱并指向伊朗的政治体制,虽然没有给伊朗权力结构造成冲击,但震动在所难免。留下的悬念是,未来伊朗将走向何方?
朱仲南  3月16日,“两会”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相当于在全国人民面前,接受一场考试。  这场考试真难啊,“考生”陈宝生进场了,他身穿深色西服,戴一条斜纹花点领带,白色衬衣,架一副“度数”尚未准确核定的眼镜,露出陈宝生式的可亲的笑容。陈宝生这一长相,便取得不少分数了。他是属于那种温中有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气度,是好人见
混合所有制改革(下称“混改”),是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重中之重。踏入12月,就有多项与混改相关的大事件出现,最受关注的是格力电器的改革方案。高瓴资本旗下的珠海明骏从格力集团手中接过15%股权,正式成为受让方,这也意味着格力电器将脱下“国资控制”的帽子,变为无实际控制人的企业。  汽车行业也传出混改的动作。12月4日,青島五道口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企业(有限合伙)通过注资144.5亿元,同时持有奇瑞控股集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目前处在一个很微妙的状态下。一方面,中国生产着世界上最多的工业产品,经济总量坐二望一,增速虽趋缓,但仍然是增长最快的,超过美国是早晚的事,很多人对崛起感到乐观;另一方面,经济也进入了困难时期,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腾笼换鸟等声音此起彼伏,寻找着未来增长的支点。未来该怎么走,人们存在分歧,在产能过剩难以消化的条件下,不少人认为中国的工业化已经完成,未来的发展重点应该转移到第三产业上。
“我喜欢文学,开始想做一个严肃文学作家。”说这句话的时候郑执被自己感动了,2018年12月15日,他站在首届“匿名作家计划”的颁奖舞台上,他的短篇小说《仙症》获得首奖。  以黑马之势,1987年出生的郑执迅速获得文学界关注。在此之前没什么人听过他的名字,而匿名参赛的不乏阎连科、路内、马伯庸、骆以军等知名作家,终评评委是苏童、毕飞宇和格非三位著名作家。  郑执是谁?为什么说想做严肃文学作家?什么又是
2019年10月23日,第126屆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第二期开幕,图为境外采购商在广交会寻找心仪的商品  2019年前三季度,广州经济呈现出稳健回升的势头。期间,全市GDP增长6.9%,比去年同期高出0.6个百分点,并高于全国(6.2%)和全省(6.4%)的水平。  除了经济增速回升,广州经济还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实体经济不断被夯实,工业投资特别是民营和外商投资增速等核心经济指标显著回暖
从长乐国际机场到福州市中心,非常“遥远”,有40多公里的路程。这是全国省会城市中距离中心市区最远的机场之一,原因是福州多山,在市区很难找到可以修建大型机场的土地。  从经济地理的意义上讲,背后是崇山峻岭,而面前是汪洋大海,这意味着地区经济腹地的狭小。因此,那些有着雄心的商人必须往外开拓。  往外有两条路。一条是北上,在中国富有特色的金融市场“逐鹿中原”,结交上流,搞要素套利和资本运作。  这条路颇
林如鹏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新闻学教授他曾经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妈妈是马来西亚归侨,1986年那年高考,林如鹏选择了暨南大学(以下简称:暨大)新闻学专业。毕业后他选择留校任教,“喜欢站在讲台上当老师的感觉”,于是也就在学校里一路走了下来。2016年暨大110周岁,此前一年的年末,林如鹏任暨大党委书记,那年,他47岁。到暨大读书之前,他喜读书、爱写作。在广州30多年,对林如鹏来说,这是一座包容性很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