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在前面
发展心理学具体关注些什么呢?怎样运用能帮助孩子?新的一年,有着系统发展心理学理论研究、丰富实践经验,同时也是俩娃妈妈的陈忻博士来啦!她将和大家讲讲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分享基于儿童成长普遍规律的养育方法。爸爸妈妈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学点发展心理学,更好地读懂孩子,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有趣有益的沟通吧!
我听过一些爸爸妈妈抱怨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磨磨蹭蹭。比如,大人们早上急着送孩子到幼儿园,然后自己去上班。可孩子总喜欢在路上东张西望,捡捡树叶,摸摸小狗,父母有点不耐烦了,觉得孩子拖沓。又如,放学回家,孩子吃吃东西、看看电视,就是赖着不想做作业,要么磨蹭很久才做完。有的父母甚至问,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拖延症啊?
孩子做事拖延,有客观原因
当我们分析孩子的某种行为时,需从他们的发展现状出发,而不要用成人的行为标准去要求孩子。孩子有时做事容易分心,或没什么时间概念,这与其成长规律有关。学龄前儿童的大脑前额叶发育远未成熟,从而影响大脑的执行功能,而做事专注、有计划、不拖拉等又与大脑的执行功能息息相关。
小知识 什么是大脑的执行功能?
这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包含了对认知/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比如注意力、推理、学习的灵活性、解决问题以及计划和执行能力。这些都和大脑的前额叶发展有关。它不是一两年就能发育成熟的,而是贯穿了整个儿童期,甚至青少年期。
当我们了解了儿童前额叶的发展需要很长岁月,就不会以成人的高要求去对待儿童。所以,我觉得把儿童的某些现象称为拖延症是不合适的,也不要因此给孩子贴上“拖拉”、“懒惰”等不好的标签。因为孩子有自己的发展特点,父母不需要过度焦虑。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对孩子放任自流,而是需要从小慢慢培养和提醒,让孩子的大脑执行功能在锻炼中得到提高。
培养两大能力,缓解拖延的习惯
能力① 抑制冲动
抑制自己的冲动,让注意力集中在要做的事情上,这些能力从3岁到7岁在慢慢地稳定增长。比方说,幼儿园老师讲故事时,孩子们已经有能力抑制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冲动,知道要先举手示意老师。当然,要记得孩子的前额叶远未发育成熟,所以不能指望他们任何时候都能做得到抑制冲动。我们需要帮助和提醒孩子,锻炼这方面的能力。
1.用外部提示帮助和提醒
有些幼儿园的老师也很有经验,他们利用一些小道具来提醒孩子。比如上课时,需要孩子们保持安静,可是孩子有时一高兴就容易失控,这时老师会说:“安静。”然后,她竖起食指和中指。这是老师和孩子们一开学就商量好的手势,代表安静。孩子们一看到这个手势,立刻就明白了,很快安静下来。有些孩子也会主动举起手指,帮助自己安静。所以,孩子们还是需要一些外部的提示来控制自己。经常这样做,孩子慢慢就不需要手势提醒了,当老师一说安静,他们就能安静下来。
2.玩假想游戏帮助和提醒
在开篇提到有的父母抱怨送孩子去幼儿园时,孩子在路上喜欢磨蹭。这很大原因是孩子精力充沛,好奇心强。理解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注意力容易被分散的特点,乐观地想:其实这正有助于孩子的学习,因为他们对很多事情都好奇,也能去注意,会关心成年人认为无用或者无关的事物,这正是他们学习的过程。
这种现象并不代表孩子有意拖延,但确实和他们不成熟的前额叶有关,那我们怎么办呢?可以和孩子玩些假想游戏。如父母对孩子说:“啊!我看到一个城堡(幼儿园)就在前方,骑士,你准备好了吗?要进入城堡了哦!”孩子可能就会高兴地假装骑马到城堡去,不再磨蹭了。又如,有阵子我家两个孩子很迷海绵宝宝,该睡觉了,他们还没上床。我就说:“注意啦!小蜗,现在是你的上床时间,赶紧去哦!”小宝立刻“小蜗”上身,叫着爬着就到床上去了。父母可按孩子的喜好和心情跟他玩些游戏,不知不觉中帮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到需要做的事情上。
在美国,很多幼儿园的老师会使用一些办法,引导孩子集中注意力,使其抑制冲动的能力得到锻炼,完成马上需要做的事。假想游戏便是其中一大法宝。比如,小朋友们把椅子排在一起,假装是校车。然后大家商量,一个孩子是司机,其余是放学的孩子。游戏时,假装乘客的小朋友要到了他的站才可站起来下车,而不能想起来就随便走。通过类似游戏,让孩子们的抑制冲动能力得到提升。
特别提示 有研究发现,对比从未接受过帮助和提醒的孩子,经常被老师或父母提醒和帮助的孩子,在完成一些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任务时能更好地完成。这些孩子在将来正式入学时更能适应,独立解决问题、与人交往的能力都更好。
能力② 计划和时间管理
在开头也提到,有些父母说起孩子做作业不专心,有时先玩再做作业,或做作业时人到心不到。还有的孩子干什么都拖拉,该做作业不做,该刷牙洗脸睡觉,却慢慢腾腾。这和孩子的计划能力也有关。
小知识 计划的力量
计划就是事先明白一系列的行动,并且一步步实现它。研究发现,对于幼儿来说,熟悉的事情,不太复杂的事情,他们就可以事先有计划,然后依照计划完成目标。如果不熟悉的事情,或者任务比较复杂,他们就容易分心,不能专心在自己的任务上。
所以,如果父母逐渐培养孩子有规律的生活,让他熟悉自己的生活,多知道一些步骤,会减少拖拉的可能性。
首先,家里要建立比较有规律的生活。比如,睡觉前有哪些基本步骤。在我们家,依次是洗澡、喝牛奶、刷牙、妈妈陪读一会儿书,然后爸爸妈妈说晚安,他们就知道要睡觉了。
其次,放学后若有特别的活动安排,最好也事先告诉孩子。比如,放学后先上游泳课,然后回家吃饭,再做作业,准备洗澡、睡觉等。因为孩子还缺乏自己制定计划的能力,需要父母慢慢让他明白什么是计划、时间表。这有助于孩子今后学会管理时间。对于刚上学的孩子,也可以把时间表贴在墙上,做好一件事就划掉一项,这样孩子会非常有成就感。
最后,需注意的是,不过高要求孩子,父母说话也要算数。有的父母看不得孩子闲。孩子做完作业,又给他习题做。这会使孩子觉得,反正我做得再快也没有用,干脆慢慢来好了。所以,我们要说话算数,若父母之前对孩子说做完这些就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就应遵守许诺。事实上,给孩子一些自由活动甚至发呆的时间,或让他们到户外去玩,反而让他们更有效地完成任务。
结语:上面提到的这些能力都不是短期能养成的,我们需要耐心,做好长期的准备,坚持提醒,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办法帮助他们。越早有这个意识去做这件事,越能帮助孩子在正式入学后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作者简介
陈忻,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博士,世界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专注于研究婴幼儿心理发展,著有《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全新修订版)等。在教学、研究、带俩娃的过程中,感悟和分享有趣又充满启迪的发展心理学常识。
发展心理学具体关注些什么呢?怎样运用能帮助孩子?新的一年,有着系统发展心理学理论研究、丰富实践经验,同时也是俩娃妈妈的陈忻博士来啦!她将和大家讲讲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分享基于儿童成长普遍规律的养育方法。爸爸妈妈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学点发展心理学,更好地读懂孩子,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有趣有益的沟通吧!
我听过一些爸爸妈妈抱怨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磨磨蹭蹭。比如,大人们早上急着送孩子到幼儿园,然后自己去上班。可孩子总喜欢在路上东张西望,捡捡树叶,摸摸小狗,父母有点不耐烦了,觉得孩子拖沓。又如,放学回家,孩子吃吃东西、看看电视,就是赖着不想做作业,要么磨蹭很久才做完。有的父母甚至问,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拖延症啊?
孩子做事拖延,有客观原因
当我们分析孩子的某种行为时,需从他们的发展现状出发,而不要用成人的行为标准去要求孩子。孩子有时做事容易分心,或没什么时间概念,这与其成长规律有关。学龄前儿童的大脑前额叶发育远未成熟,从而影响大脑的执行功能,而做事专注、有计划、不拖拉等又与大脑的执行功能息息相关。
小知识 什么是大脑的执行功能?
这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包含了对认知/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比如注意力、推理、学习的灵活性、解决问题以及计划和执行能力。这些都和大脑的前额叶发展有关。它不是一两年就能发育成熟的,而是贯穿了整个儿童期,甚至青少年期。
当我们了解了儿童前额叶的发展需要很长岁月,就不会以成人的高要求去对待儿童。所以,我觉得把儿童的某些现象称为拖延症是不合适的,也不要因此给孩子贴上“拖拉”、“懒惰”等不好的标签。因为孩子有自己的发展特点,父母不需要过度焦虑。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对孩子放任自流,而是需要从小慢慢培养和提醒,让孩子的大脑执行功能在锻炼中得到提高。
培养两大能力,缓解拖延的习惯
能力① 抑制冲动
抑制自己的冲动,让注意力集中在要做的事情上,这些能力从3岁到7岁在慢慢地稳定增长。比方说,幼儿园老师讲故事时,孩子们已经有能力抑制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冲动,知道要先举手示意老师。当然,要记得孩子的前额叶远未发育成熟,所以不能指望他们任何时候都能做得到抑制冲动。我们需要帮助和提醒孩子,锻炼这方面的能力。
1.用外部提示帮助和提醒
有些幼儿园的老师也很有经验,他们利用一些小道具来提醒孩子。比如上课时,需要孩子们保持安静,可是孩子有时一高兴就容易失控,这时老师会说:“安静。”然后,她竖起食指和中指。这是老师和孩子们一开学就商量好的手势,代表安静。孩子们一看到这个手势,立刻就明白了,很快安静下来。有些孩子也会主动举起手指,帮助自己安静。所以,孩子们还是需要一些外部的提示来控制自己。经常这样做,孩子慢慢就不需要手势提醒了,当老师一说安静,他们就能安静下来。
2.玩假想游戏帮助和提醒
在开篇提到有的父母抱怨送孩子去幼儿园时,孩子在路上喜欢磨蹭。这很大原因是孩子精力充沛,好奇心强。理解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注意力容易被分散的特点,乐观地想:其实这正有助于孩子的学习,因为他们对很多事情都好奇,也能去注意,会关心成年人认为无用或者无关的事物,这正是他们学习的过程。
这种现象并不代表孩子有意拖延,但确实和他们不成熟的前额叶有关,那我们怎么办呢?可以和孩子玩些假想游戏。如父母对孩子说:“啊!我看到一个城堡(幼儿园)就在前方,骑士,你准备好了吗?要进入城堡了哦!”孩子可能就会高兴地假装骑马到城堡去,不再磨蹭了。又如,有阵子我家两个孩子很迷海绵宝宝,该睡觉了,他们还没上床。我就说:“注意啦!小蜗,现在是你的上床时间,赶紧去哦!”小宝立刻“小蜗”上身,叫着爬着就到床上去了。父母可按孩子的喜好和心情跟他玩些游戏,不知不觉中帮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到需要做的事情上。
在美国,很多幼儿园的老师会使用一些办法,引导孩子集中注意力,使其抑制冲动的能力得到锻炼,完成马上需要做的事。假想游戏便是其中一大法宝。比如,小朋友们把椅子排在一起,假装是校车。然后大家商量,一个孩子是司机,其余是放学的孩子。游戏时,假装乘客的小朋友要到了他的站才可站起来下车,而不能想起来就随便走。通过类似游戏,让孩子们的抑制冲动能力得到提升。
特别提示 有研究发现,对比从未接受过帮助和提醒的孩子,经常被老师或父母提醒和帮助的孩子,在完成一些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任务时能更好地完成。这些孩子在将来正式入学时更能适应,独立解决问题、与人交往的能力都更好。
能力② 计划和时间管理
在开头也提到,有些父母说起孩子做作业不专心,有时先玩再做作业,或做作业时人到心不到。还有的孩子干什么都拖拉,该做作业不做,该刷牙洗脸睡觉,却慢慢腾腾。这和孩子的计划能力也有关。
小知识 计划的力量
计划就是事先明白一系列的行动,并且一步步实现它。研究发现,对于幼儿来说,熟悉的事情,不太复杂的事情,他们就可以事先有计划,然后依照计划完成目标。如果不熟悉的事情,或者任务比较复杂,他们就容易分心,不能专心在自己的任务上。
所以,如果父母逐渐培养孩子有规律的生活,让他熟悉自己的生活,多知道一些步骤,会减少拖拉的可能性。
首先,家里要建立比较有规律的生活。比如,睡觉前有哪些基本步骤。在我们家,依次是洗澡、喝牛奶、刷牙、妈妈陪读一会儿书,然后爸爸妈妈说晚安,他们就知道要睡觉了。
其次,放学后若有特别的活动安排,最好也事先告诉孩子。比如,放学后先上游泳课,然后回家吃饭,再做作业,准备洗澡、睡觉等。因为孩子还缺乏自己制定计划的能力,需要父母慢慢让他明白什么是计划、时间表。这有助于孩子今后学会管理时间。对于刚上学的孩子,也可以把时间表贴在墙上,做好一件事就划掉一项,这样孩子会非常有成就感。
最后,需注意的是,不过高要求孩子,父母说话也要算数。有的父母看不得孩子闲。孩子做完作业,又给他习题做。这会使孩子觉得,反正我做得再快也没有用,干脆慢慢来好了。所以,我们要说话算数,若父母之前对孩子说做完这些就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就应遵守许诺。事实上,给孩子一些自由活动甚至发呆的时间,或让他们到户外去玩,反而让他们更有效地完成任务。
结语:上面提到的这些能力都不是短期能养成的,我们需要耐心,做好长期的准备,坚持提醒,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办法帮助他们。越早有这个意识去做这件事,越能帮助孩子在正式入学后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作者简介
陈忻,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博士,世界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专注于研究婴幼儿心理发展,著有《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全新修订版)等。在教学、研究、带俩娃的过程中,感悟和分享有趣又充满启迪的发展心理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