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幼儿期是人生旅程的重要奠基时期,也是儿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事实证明: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如何正确的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在关键期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注重言传身教,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我们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为他们树立着榜样。我们的言谈举止时刻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以一个高高在上的形象出现在孩子面前,而是以满腔热情、用慈母般的爱去呵护每一个孩子,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和独立性!
我们要从自身做起,注重言传身教。比如:当我们买东西,谁不喜欢去挑、去捏呢?可是你捏完他捏,他捏完之后也不买,最后别人怎么买?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孩子看了这些便会形成条件反射,挑选什么东西都想试一试、捏一捏,这一陋习会接影响到了孩子。当班上分水果时,让孩子们自己拿,谁不挑一挑、比一比,每次总是挑了这个还是觉得那个好“这山还望那山高”。因此我们要时刻注意自身行为,凡是要求孩子要做到的,我们自己先要按照这些要求做。如见面有礼貌的问好,吃完饭擦桌子、漱口,别人有困难时主动帮忙,在教室里尽量小声说话,轻轻走路等。让幼儿知道好习惯是每个人都需要养成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集体生活中,同伴群体也为幼儿提供了相互模仿的对象,影响孩子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所以,我经常在班级中表扬能按要求做好的学生,让其它学生模仿学习,发挥同伴间的榜样作用。孩子们有了学习的榜样,就清楚的知道自己该如何做,马上就会改正。
二、注重营造环境,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孩子自出身起,便生活在家庭这个大环境中,时时、事事耳濡目染。因此我们要为孩子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愉快地生活空间,如:在集体环境中,我们要为孩子创设团结友爱的、活泼有趣、益智的活动,这些会将孩子带入遐想的空间,培养孩子敢于想象、创造、探索的欲望。一个良好、温馨的教育环境,一个示意、期望的眼神都可以去启迪孩子,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平时,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孩子对待事物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兴趣和习惯会影响人的一生。曾有这样一篇报道:有一位父亲,他是个“新闻迷”,早上听收音机,晚上看新闻节目,便成了他的必修课。他的儿子,从小受到了他的影响,久而久之,也迷上了看新闻。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入小学后,老师发现这个孩子的听说能力、记忆力特别强,读起课文来,语感也特好,对看课外书,对身边的事也很感兴趣。刚入小学就能看《西游记》的学生版本了,问她,字认到吗?他说有的认识,有的不认识,但大概能知道讲了什么事。而他认识的那些字基本上通过问父母,一遍又一遍的接触学会的。你看,孩子一旦有了兴趣,根本就用不着机械、死板的教他认字、写字了。这样,对这个孩子的一生来说,将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他将会学得很轻松。
三、注重动手实践,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以提升孩子的能力,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比如:做作业,家长可以监督孩子,但不要替代孩子去做,包括不要帮助孩子检查作业。检查是孩子对自己行为承担责任和后果的一个重要步骤,如果这一步由家长代替,实际上是家长替孩子承担了行为后果。而家长成为仲裁者也减轻了孩子的责任感,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责任意识。
再如,让孩子收拾房间、整理物品,这可以锻炼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父母都希望能培养孩子的领导能力。但是可能很多父母没想到,动手能力的强弱也同领导能力密切相关,一个整理房间有技巧的人,一定是一个懂得组织、分层负责的人,也是一个能懂得轻重缓急、做事有条不紊的人,因此注重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让他们成为聪明能干的人。
教师要耐心倾听儿童的谈话,了解他们的想法,再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比如,要求幼儿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鞋袜、并折叠好放在指定的地方,午睡及离园前摆好自己的小椅子,自己学会进餐,不依赖成人喂等等,这些事情要求他们立刻做好不是件容易的事,而是我们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示范、耐心诱导、督促、鼓励幼儿反复练习巩固,经过不断地日积月累和强化提醒,幼儿良好的习惯才能得到巩固和提高。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他们从小事做起。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它不仅影响到幼儿成人后对劳动的认识,还关系着日后能不能有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问题。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我们更应该高度重视孩子的习惯培养,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抓好幼儿的养成教育!
一、注重言传身教,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我们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为他们树立着榜样。我们的言谈举止时刻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以一个高高在上的形象出现在孩子面前,而是以满腔热情、用慈母般的爱去呵护每一个孩子,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和独立性!
我们要从自身做起,注重言传身教。比如:当我们买东西,谁不喜欢去挑、去捏呢?可是你捏完他捏,他捏完之后也不买,最后别人怎么买?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孩子看了这些便会形成条件反射,挑选什么东西都想试一试、捏一捏,这一陋习会接影响到了孩子。当班上分水果时,让孩子们自己拿,谁不挑一挑、比一比,每次总是挑了这个还是觉得那个好“这山还望那山高”。因此我们要时刻注意自身行为,凡是要求孩子要做到的,我们自己先要按照这些要求做。如见面有礼貌的问好,吃完饭擦桌子、漱口,别人有困难时主动帮忙,在教室里尽量小声说话,轻轻走路等。让幼儿知道好习惯是每个人都需要养成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集体生活中,同伴群体也为幼儿提供了相互模仿的对象,影响孩子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所以,我经常在班级中表扬能按要求做好的学生,让其它学生模仿学习,发挥同伴间的榜样作用。孩子们有了学习的榜样,就清楚的知道自己该如何做,马上就会改正。
二、注重营造环境,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孩子自出身起,便生活在家庭这个大环境中,时时、事事耳濡目染。因此我们要为孩子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愉快地生活空间,如:在集体环境中,我们要为孩子创设团结友爱的、活泼有趣、益智的活动,这些会将孩子带入遐想的空间,培养孩子敢于想象、创造、探索的欲望。一个良好、温馨的教育环境,一个示意、期望的眼神都可以去启迪孩子,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平时,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孩子对待事物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兴趣和习惯会影响人的一生。曾有这样一篇报道:有一位父亲,他是个“新闻迷”,早上听收音机,晚上看新闻节目,便成了他的必修课。他的儿子,从小受到了他的影响,久而久之,也迷上了看新闻。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入小学后,老师发现这个孩子的听说能力、记忆力特别强,读起课文来,语感也特好,对看课外书,对身边的事也很感兴趣。刚入小学就能看《西游记》的学生版本了,问她,字认到吗?他说有的认识,有的不认识,但大概能知道讲了什么事。而他认识的那些字基本上通过问父母,一遍又一遍的接触学会的。你看,孩子一旦有了兴趣,根本就用不着机械、死板的教他认字、写字了。这样,对这个孩子的一生来说,将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他将会学得很轻松。
三、注重动手实践,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以提升孩子的能力,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比如:做作业,家长可以监督孩子,但不要替代孩子去做,包括不要帮助孩子检查作业。检查是孩子对自己行为承担责任和后果的一个重要步骤,如果这一步由家长代替,实际上是家长替孩子承担了行为后果。而家长成为仲裁者也减轻了孩子的责任感,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责任意识。
再如,让孩子收拾房间、整理物品,这可以锻炼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父母都希望能培养孩子的领导能力。但是可能很多父母没想到,动手能力的强弱也同领导能力密切相关,一个整理房间有技巧的人,一定是一个懂得组织、分层负责的人,也是一个能懂得轻重缓急、做事有条不紊的人,因此注重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让他们成为聪明能干的人。
教师要耐心倾听儿童的谈话,了解他们的想法,再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比如,要求幼儿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鞋袜、并折叠好放在指定的地方,午睡及离园前摆好自己的小椅子,自己学会进餐,不依赖成人喂等等,这些事情要求他们立刻做好不是件容易的事,而是我们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示范、耐心诱导、督促、鼓励幼儿反复练习巩固,经过不断地日积月累和强化提醒,幼儿良好的习惯才能得到巩固和提高。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他们从小事做起。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它不仅影响到幼儿成人后对劳动的认识,还关系着日后能不能有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问题。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我们更应该高度重视孩子的习惯培养,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抓好幼儿的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