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他说:“当牵牛花初开的世界,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他说他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他说他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便决定活下去试试。
我永远不会忘记,2020年11月6日的晚上,二十岁生日的前一夜,我在图书馆二楼的小阁楼里看《我与地坛》,一边看一边心痛着流泪。
看到“死”这个字眼和史铁生对生与死的思考时,我想到了前几天晚上,室友在宿舍说她觉得活着好没意思,好想自杀,从学校最高的第二十五教学楼的楼顶跳下去。当时我心里想的是,如果一个人真的想死,她不会告诉任何人,不想别人阻止自己,说出来的人其实不想死,想要的是安慰,是在乎。我为什么会知道?因为曾经和父母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也是积蓄已久的争吵中,我几乎是嘶喊着说出“我好几次都不想活了”。不想活了,但是也不想死。哪怕在日记里说了不知多少次,哪怕多少个夜晚将窗户开到最大,任凭凉意刺入毛孔,可我,就是无法抬起脚。我撕心裂肺地说自己不想活了,不过是想要他们知道我的痛苦,不过是渴望他们对我多一些疼爱和包容。
总是很自私,希望身边的人对我百般温暖,万般呵护,将我捧在手心,不让我受到一丝一毫的伤害。我希望在生日的那天能得到室友们瞒着我准备已久的惊喜,但是自己从来没有过为她们准备惊喜。我希望能得到别人最好的对待,然后就可以凭此好对别人好,却不敢因为想要别人对我好所以先要对她们好。而且我要求自己付出与回报是同等的,心里有一个天秤,无时不刻不在测量计算,我对她的好比她对我的超出了一克……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变成了这样,内心脆弱得已经不能用“玻璃心”来形容了,分明比玻璃还脆弱,像一个被吹得很大,放凉了的糖人,脆弱得只需要一丁点的失望就碎成一地。
“胆小鬼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这句话,我终于可以感同身受了。
因为脆弱,所以怯懦。因为怯懦,所以自私。
那天晚上,另一个室友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说,一个人要自杀,他是因为想不开还是想开了?”这样的问题之前在网上看到过几次。想不开,认为无论怎样都没用了只有一死了之,想开了,便认为无论怎样都不如一死。这个是因人而异的,至少我知道自己是想不开,没有走到那一步是因为有很多东西可以转移我的注意力,让我时常离开“想不开”这件事情本身。但我想三毛、川端康成、太宰治,他们是想开了。想不开和想开了之间,究竟是一步之遥还是相距数十年光阴?
我对别人说自己不想活了,只有那一次面对我的父母。等开学再次离家千里由北而南后,我躺在宿舍的单人床上时,和室友聊天说笑时,坐在教室里听老师高谈阔论时,我发自内心地后悔自己曾有过的那个想法。为什么会不想活了?明明那么渴望回到父母身边,和他们朝夕相处,能活多长活多长。我曾不止一次地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归咎于父母,母亲对我言行举止的要求太过苛刻,甚至在每次聚餐回家后告诉我哪句话说得不对,以至于我养成了苛刻要求别人的习惯,达不到期望便很失望。细小的失望久了就彻底失望,彻底失望了也不会决裂,只是在心里告诉自己,这个人不值得我信任了。我也责怪父亲在我上初中时时常地否定我,“一事无成”“能做成什么大事”,那时候我的成绩不好,学习不自觉。慢慢地,懂事了,知道学了,压力大了,父亲就再也没说过这种话,但“一事无成”这四个字还是盘旋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散。心里默念久了,真的害怕一语成谶。
我在心里责怪了他们许多次,等离开以后才发现就算真的是他们造成了现在的我,我最爱的还是他们,只因他们无所保留地爱我。
小学、初中时怕鬼,看恐怖片或者听了恐怖故事,晚上一个人睡觉会怕得冷汗直冒。高中时看了许多推理小说,便怕变态杀人魔,路上看到一些表情奇怪的人都会在心里胡乱揣测一番,快步经过。然后现在,我既不怕鬼,也不怕杀人犯,不像以前那样怕死。记得十二岁时看《北京青年》这部电视剧着了迷,就祈祷自己千万不要在它剧终前死去。
我只是感到孤独,只是害怕失望,还没有强大到寄希望于自己,也不敢寄希望于别人。我更怕美好与希望就在不远的将来而自己却先一步绝望了,所以,我尽力地活着。
那天下课后我走到十教的天台,夕阳正在西沉,数只飞鸟在空中盘旋,远方的缙云山已笼罩了夜幕的静,最高峰上有一座古寺。我曾去过那里,其实不能说是古寺,因为里里外外都被翻修得崭新,正好赶上寺里做斋饭,透漏着丝丝的烟火气息。但是远看却正好相反,它与山连成一体,那么的渺小又那么的孤独,正是人类文化在自然世界中的孤独,也是一座寺庙在悠长历史中的孤独。
站在一个很高的地方俯瞰自己的一生,它才度过了短短二十年,还有几十年的岁月才能走完。一生很长,一些话语,一点心情,好像非常重要,轻而易举地把人逼到一个死角,但以一生为维度来看,它们只是一粒小小的尘埃。就像高考,我曾将它看得比一切都重要,好像它是我人生的房梁,塌了我的人生也塌了。我放弃所有的快乐,每天活在焦虑之下,最后考完那天,我看着身边的同学有说有笑地告别,忙忙碌碌地搬东西,自己站在原地,手足无措。走出教学楼,仰头看外面的万里晴空,全世界都好像在为我们庆祝,只有我,整个人一下子空了,不知道该做什么,何去何从。这就是将一件事情看作全部,当它结束时,人生好像也随之结束。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决定人的一生。人们所谓的“……决定了我的一生”,并不单单是这件事情,而是它的前因、后果联结起来,加上人本身的个性,所形成的整体。
如今遇到什么无法排解的苦闷时,我便会如此宽慰自己。告诉自己,不要想不开,在你漫长的一生中,它小得不能再小了。不要在未来回首往事时,让它们成为主角。
自己才应该是最爱自己的人,才应该视自己如珍宝,加倍呵护。别人没有耐心听自己说话,那就说给自己听,才华无人欣赏,那就孤芳自赏,我从来不认为“孤芳自赏”这个词是贬义的,这样的人可能是被逼无奈的,却也是最高贵迷人的。从《简·爱》到《小妇人》再到《傲慢与偏见》,从“我越是没有朋友,就越尊重自己”到我太爱自由了,才不要为了某个凡夫俗子而放弃她呢,再到“我只不过拿定主意,觉得怎么做会使我幸福,我就怎么做,你管不着,与我无关的人都管不着”,看了这么多刻画独立自强的女性角色的书,感动得热泪盈眶,也该向她们学学,如何为自己而活。
现在的我回首往事,占据心头的是那个自卑、脆弱又迷茫的我。但我并不因此厌恶自己,相反,我更加珍爱自己,因為她为了成长经历了那么多。好在现在找到了方向,尽管她选择的路还很长,这么久了还没有到达前方,但是只要坚持,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到达。
从四楼的窗户往下看,春,夏,秋,柳树挡住了池塘,唯有冬天,它们的枝条光秃秃,不再阻碍视野,但那时池塘也干涸了。
姥姥家在一个大院子里,路边的凤仙花被摘来涂染指甲,上面沾着的泥土把小手弄得脏兮兮的。
全市状元,考上北大的男孩,在小学天天和女生一起玩闹,长得白净又俊俏。那时和他玩得最好的、留着刘海梳着马尾的小女孩,再也没见过他。
上午最后一节体育课,明净的蓝天,耀眼的阳光,操场的主席台上是女孩们的笑,她也在其中。
阔气的校门,高大的钟楼,拥挤的教室,狭窄的走廊,教室里没有人,塞满了白花花的卷子,堆满空了的笔芯。
从北而南,大海到长江,连绵不断的雨,带着栀子芬芳的香,陌生的环境让她越来越看清自己。
阳光亮得晃眼,就在闭眼的瞬间,时光悄然经过。时常,她坐在教室里,感到自己不是有血有肉的实体,是一缕烟。生命,太沉重了,沉重到她承担不起。12岁时这样想,15岁时这样想,转眼睛,已经20岁了,她好久都没有再想过这种问题了。
这个小女孩,站在阳台往下看的小女孩,用凤仙花染指甲的小女孩,和小男孩一起玩耍的小女孩,体育课上奔跑嬉笑的女孩,坐在教室里低埋着头学习的女孩,背着书包,坐上飞机,离家万里求学的女孩,她们都是一个人,行走在一个又一个时光区间里。
就像那位正是大好青春却残疾了双腿的作家说的,活下去试试。既然还无法面对死亡,那就尽力地活下去。
我永远不会忘记,2020年11月6日的晚上,二十岁生日的前一夜,我在图书馆二楼的小阁楼里看《我与地坛》,一边看一边心痛着流泪。
看到“死”这个字眼和史铁生对生与死的思考时,我想到了前几天晚上,室友在宿舍说她觉得活着好没意思,好想自杀,从学校最高的第二十五教学楼的楼顶跳下去。当时我心里想的是,如果一个人真的想死,她不会告诉任何人,不想别人阻止自己,说出来的人其实不想死,想要的是安慰,是在乎。我为什么会知道?因为曾经和父母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也是积蓄已久的争吵中,我几乎是嘶喊着说出“我好几次都不想活了”。不想活了,但是也不想死。哪怕在日记里说了不知多少次,哪怕多少个夜晚将窗户开到最大,任凭凉意刺入毛孔,可我,就是无法抬起脚。我撕心裂肺地说自己不想活了,不过是想要他们知道我的痛苦,不过是渴望他们对我多一些疼爱和包容。
总是很自私,希望身边的人对我百般温暖,万般呵护,将我捧在手心,不让我受到一丝一毫的伤害。我希望在生日的那天能得到室友们瞒着我准备已久的惊喜,但是自己从来没有过为她们准备惊喜。我希望能得到别人最好的对待,然后就可以凭此好对别人好,却不敢因为想要别人对我好所以先要对她们好。而且我要求自己付出与回报是同等的,心里有一个天秤,无时不刻不在测量计算,我对她的好比她对我的超出了一克……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变成了这样,内心脆弱得已经不能用“玻璃心”来形容了,分明比玻璃还脆弱,像一个被吹得很大,放凉了的糖人,脆弱得只需要一丁点的失望就碎成一地。
“胆小鬼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这句话,我终于可以感同身受了。
因为脆弱,所以怯懦。因为怯懦,所以自私。
那天晚上,另一个室友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说,一个人要自杀,他是因为想不开还是想开了?”这样的问题之前在网上看到过几次。想不开,认为无论怎样都没用了只有一死了之,想开了,便认为无论怎样都不如一死。这个是因人而异的,至少我知道自己是想不开,没有走到那一步是因为有很多东西可以转移我的注意力,让我时常离开“想不开”这件事情本身。但我想三毛、川端康成、太宰治,他们是想开了。想不开和想开了之间,究竟是一步之遥还是相距数十年光阴?
我对别人说自己不想活了,只有那一次面对我的父母。等开学再次离家千里由北而南后,我躺在宿舍的单人床上时,和室友聊天说笑时,坐在教室里听老师高谈阔论时,我发自内心地后悔自己曾有过的那个想法。为什么会不想活了?明明那么渴望回到父母身边,和他们朝夕相处,能活多长活多长。我曾不止一次地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归咎于父母,母亲对我言行举止的要求太过苛刻,甚至在每次聚餐回家后告诉我哪句话说得不对,以至于我养成了苛刻要求别人的习惯,达不到期望便很失望。细小的失望久了就彻底失望,彻底失望了也不会决裂,只是在心里告诉自己,这个人不值得我信任了。我也责怪父亲在我上初中时时常地否定我,“一事无成”“能做成什么大事”,那时候我的成绩不好,学习不自觉。慢慢地,懂事了,知道学了,压力大了,父亲就再也没说过这种话,但“一事无成”这四个字还是盘旋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散。心里默念久了,真的害怕一语成谶。
我在心里责怪了他们许多次,等离开以后才发现就算真的是他们造成了现在的我,我最爱的还是他们,只因他们无所保留地爱我。
小学、初中时怕鬼,看恐怖片或者听了恐怖故事,晚上一个人睡觉会怕得冷汗直冒。高中时看了许多推理小说,便怕变态杀人魔,路上看到一些表情奇怪的人都会在心里胡乱揣测一番,快步经过。然后现在,我既不怕鬼,也不怕杀人犯,不像以前那样怕死。记得十二岁时看《北京青年》这部电视剧着了迷,就祈祷自己千万不要在它剧终前死去。
我只是感到孤独,只是害怕失望,还没有强大到寄希望于自己,也不敢寄希望于别人。我更怕美好与希望就在不远的将来而自己却先一步绝望了,所以,我尽力地活着。
那天下课后我走到十教的天台,夕阳正在西沉,数只飞鸟在空中盘旋,远方的缙云山已笼罩了夜幕的静,最高峰上有一座古寺。我曾去过那里,其实不能说是古寺,因为里里外外都被翻修得崭新,正好赶上寺里做斋饭,透漏着丝丝的烟火气息。但是远看却正好相反,它与山连成一体,那么的渺小又那么的孤独,正是人类文化在自然世界中的孤独,也是一座寺庙在悠长历史中的孤独。
站在一个很高的地方俯瞰自己的一生,它才度过了短短二十年,还有几十年的岁月才能走完。一生很长,一些话语,一点心情,好像非常重要,轻而易举地把人逼到一个死角,但以一生为维度来看,它们只是一粒小小的尘埃。就像高考,我曾将它看得比一切都重要,好像它是我人生的房梁,塌了我的人生也塌了。我放弃所有的快乐,每天活在焦虑之下,最后考完那天,我看着身边的同学有说有笑地告别,忙忙碌碌地搬东西,自己站在原地,手足无措。走出教学楼,仰头看外面的万里晴空,全世界都好像在为我们庆祝,只有我,整个人一下子空了,不知道该做什么,何去何从。这就是将一件事情看作全部,当它结束时,人生好像也随之结束。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决定人的一生。人们所谓的“……决定了我的一生”,并不单单是这件事情,而是它的前因、后果联结起来,加上人本身的个性,所形成的整体。
如今遇到什么无法排解的苦闷时,我便会如此宽慰自己。告诉自己,不要想不开,在你漫长的一生中,它小得不能再小了。不要在未来回首往事时,让它们成为主角。
自己才应该是最爱自己的人,才应该视自己如珍宝,加倍呵护。别人没有耐心听自己说话,那就说给自己听,才华无人欣赏,那就孤芳自赏,我从来不认为“孤芳自赏”这个词是贬义的,这样的人可能是被逼无奈的,却也是最高贵迷人的。从《简·爱》到《小妇人》再到《傲慢与偏见》,从“我越是没有朋友,就越尊重自己”到我太爱自由了,才不要为了某个凡夫俗子而放弃她呢,再到“我只不过拿定主意,觉得怎么做会使我幸福,我就怎么做,你管不着,与我无关的人都管不着”,看了这么多刻画独立自强的女性角色的书,感动得热泪盈眶,也该向她们学学,如何为自己而活。
现在的我回首往事,占据心头的是那个自卑、脆弱又迷茫的我。但我并不因此厌恶自己,相反,我更加珍爱自己,因為她为了成长经历了那么多。好在现在找到了方向,尽管她选择的路还很长,这么久了还没有到达前方,但是只要坚持,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到达。
从四楼的窗户往下看,春,夏,秋,柳树挡住了池塘,唯有冬天,它们的枝条光秃秃,不再阻碍视野,但那时池塘也干涸了。
姥姥家在一个大院子里,路边的凤仙花被摘来涂染指甲,上面沾着的泥土把小手弄得脏兮兮的。
全市状元,考上北大的男孩,在小学天天和女生一起玩闹,长得白净又俊俏。那时和他玩得最好的、留着刘海梳着马尾的小女孩,再也没见过他。
上午最后一节体育课,明净的蓝天,耀眼的阳光,操场的主席台上是女孩们的笑,她也在其中。
阔气的校门,高大的钟楼,拥挤的教室,狭窄的走廊,教室里没有人,塞满了白花花的卷子,堆满空了的笔芯。
从北而南,大海到长江,连绵不断的雨,带着栀子芬芳的香,陌生的环境让她越来越看清自己。
阳光亮得晃眼,就在闭眼的瞬间,时光悄然经过。时常,她坐在教室里,感到自己不是有血有肉的实体,是一缕烟。生命,太沉重了,沉重到她承担不起。12岁时这样想,15岁时这样想,转眼睛,已经20岁了,她好久都没有再想过这种问题了。
这个小女孩,站在阳台往下看的小女孩,用凤仙花染指甲的小女孩,和小男孩一起玩耍的小女孩,体育课上奔跑嬉笑的女孩,坐在教室里低埋着头学习的女孩,背着书包,坐上飞机,离家万里求学的女孩,她们都是一个人,行走在一个又一个时光区间里。
就像那位正是大好青春却残疾了双腿的作家说的,活下去试试。既然还无法面对死亡,那就尽力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