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是探究小学生资讯伦理与网络使用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同伴关系所起到的调节作用。本文对江山市地区的604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資讯伦理、同伴关系和网络使用行为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同伴关系在资讯伦理与网络使用行为之间起到正向显著的调节作用。因此开展相关的资讯教育课程,塑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纠正小学生的网络不良行为。
关键词:资讯伦理;同伴关系;网络使用行为;调节作用
一、研究背景
《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报告》指出在2015年青少年网民规模扩大至2.87亿人,而手机网民规模达到2.59亿人。同时青少年触网年龄的低龄化发展和上网时间的持续增长,带来如沉迷网络游戏和忽视网络安全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引起社会与家长们的广泛关注。
而资讯伦理作为个人在进行资讯行为的一种对错判断,是用来解决伦理行动的一种道德准则。当人与人之间通过各种通讯设备及网络工具进行资讯互动时,都需要遵守资讯伦理的规范。因此一般来说资讯使用者都要接受资讯伦理的相关教育。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推广使用,使得资讯伦理议题成为资讯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它能帮助学生纠正网络使用的不当行为,培养学生的网络礼仪,从而建设和谐与安全的网络资讯环境。因此进行学生资讯素养的培育活动,建立相关的评估体系与评估模型,成为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普及的重点。并且有研究表明资讯伦理态度可以显著预测网络使用行为意向。
另外随着青少年的年龄增长,人际关系的重点由家庭逐渐转向同伴,可以说同伴关系对个人影响深远。而青少年彼此互动关系的良莠,则关系着他们在学校的生活适应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同侪关系可以激励学生参与学校事务和课外活动,提升自身的成就感与自信心。因此对学生而言,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在社会方面受到欢迎,亦可获得待人处事的成功经验,从而获得正向回馈。同时有研究发现同伴关系能预测网络成瘾。因此,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网络使用行为的调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信息社会里新生代的学生群体被覆盖在网络焦点之下,庞大的受众群体使网络成为其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互联网产生诸多网络问题如网络暴力、网络色情和网络欺诈等,使众多学生成为加害者与被害者。更有部分学生会沉迷于网络聊天工具,寻找虚拟的精神寄托,用网络人际关系来取代现实的人际关系,从而满足心灵的慰藉。因此,建立合理的校园秩序,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生活适应和学习成长。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样本母体为浙江省江山市小学生。共发放712份问卷,回收604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289人(47.84%),女生315人(52.16%);四年级271人(44.87%),五年级145人(24%),六年级188人(31.13%);每日上网时间1小时以内的有513人(84.93%),1~3小时的有66人(10.93%),3小时以上的有25人(4.14%)。
(二)研究工具
1.资讯伦理问卷。采用黃慧真编制的资讯伦理量表,一共16个题项。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分值越高,则同意度越高。该量表Cronbach’s α 值为 0.90,KMO值为0.89。
2.同伴关系问卷。采用卢峰裕的同伴关系量表,一共20个题项。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分值越高,则同意度越高。该量表Cronbach’s α值为0.85。
3.网络使用行为问卷。采用林昭汶的网络使用行为动机量表,一共14个题项。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分值越高,则同意度越高。该量表Cronbach’s α值为0.83,KMO值为0.81。
三、分析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对资讯伦理、同伴关系和网络使用行为进行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得出结果表1。从表1可以看出同伴关系和网络使用行为的得分都处于中等水平,而资讯伦理得分处于中上水平,说明江山市小学生资讯伦理水平较好。另外资讯伦理、同伴关系和网络使用行为均为显著正向的低相关。
(二)资讯伦理对网络使用行为的回归分析
以资讯伦理自变量,网络使用行为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得出结果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资讯伦理对网络使用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三)同侪关系的调节作用
将资讯伦理与同伴关系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将两者的标准化结果相乘得到一个交互作用项。然后进行分层回归检验,第一步导入标准化后的资讯伦理与同伴关系,第二步导入交互作用项,得到结果表3。由表3可得知资讯伦理能显著预测网络使用行为( p<0.01),而同伴关系不能显著预测网络使用行为( p>0.05)。另外资讯伦理与同伴关系的交互项对网络使用行为具有正向显著作用( p<0.01),这代表调节作用成立。
为了进一步检验资讯伦理与同伴关系对网络使用行为的具体作用,参照Aiken和West提出的简单斜率分析法,将同伴关系分为低分组与高分组来探讨资讯伦理对网络使用行为的预测作用。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当同伴关系水平较高时,资讯伦理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小学生网络使用行为(b=0.084, p<0.05);当同伴关系水平较低时,资讯伦理对小学生网络使用行为并无显著预测作用(b=-0.056, p>0.05)。这表明同伴关系较高时,小学生的资讯伦理水平可以更有效地改善其网络使用行为。
四、讨论
在本研究中,资讯伦理、同伴关系和网络使用行为均为显著正向的低相关,而资讯伦理又能显著预测网络使用行为,资讯伦理态度越优,小学生网络使用行为越正向。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在当今时代因为网络不当行为引发的社会问题时有发生,如未成年人偷用父母金钱、沉迷于网络游戏、缺少与父母沟通等。资讯伦理对于青少年的网络使用行为有着保护和预防的功能,因此加强青少年资讯伦理水平的培养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并且教育部开始从注重学生资讯技术的培养而转变为注重资讯伦理的培养,这对学校开展相关的资讯课程、提升学生的资讯素养、增进与家长的合作交流提供了良好的转机。 另外,研究还发现同伴关系可以调节资讯伦理对网络使用行为的正向影响。积极参与团体社交活动能使青少年将注意力转移到同伴交往之中,从而避免网络成瘾的不良影响。并且良好的同伴交往能使得青少年保持开朗向上的心态,对其身心发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另外家长也需积极引导和规划孩子的上网时间与上网内容,增强现实的沟通与交流,才能使孩子正视现实的人际关系。
五、结论
资讯伦理、同伴关系和网络使用行为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同伴关系在资讯伦理与网络使用行为之间起到正向显著的调节作用。因此提高青少年的资讯伦理水平与同伴关系能够有助于预防和保护网络不当行为的發生。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报告[EB/OL].https://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6-08-12.
[2]Barbie Keiser.Foundations of Information Ethics[J].Journal of Electronic Resources in Medical Libraries,2019,16(2).
[3]林维珉.国小高年级学生资讯伦理态度与行为意向之研究——以台北市某国小为例[D].台北:台北市教育大学,2009.
[4]王政元.国小高年级学生亲子关系、性别角色与同侪关系之相关研究[D].台东:国立台东大学研究所,2011.
[5]任心宇.大学生同伴关系对网络成瘾的影响: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效应[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7,5(09):521-529.
[6]黃慧真.资讯教育对资讯素养与资讯伦理的影响——以国小六年级学生为例[D].高雄:义守大学,2012.
[7]卢峰裕.网络使用行为对同侪关系之影响——以云林县沿海地区国小高年级学童为例[D].台北:康宁大学,2011.
[8]Aiken,L. S,&West,S.G.Multiple regression:Testing and interpreting interactions[M].Newbury Park:Sage Publications,1991:56.
[9]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904/t20190402_376493.html
[10]罗品欣.国小学童的家庭结构、亲子互动关系、情绪智力与同侪互动关系之研究[D].台北:台湾师范大学,2004.
作者简介
陈泯合(1994—),男,浙江台州人,博仁大学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关键词:资讯伦理;同伴关系;网络使用行为;调节作用
一、研究背景
《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报告》指出在2015年青少年网民规模扩大至2.87亿人,而手机网民规模达到2.59亿人。同时青少年触网年龄的低龄化发展和上网时间的持续增长,带来如沉迷网络游戏和忽视网络安全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引起社会与家长们的广泛关注。
而资讯伦理作为个人在进行资讯行为的一种对错判断,是用来解决伦理行动的一种道德准则。当人与人之间通过各种通讯设备及网络工具进行资讯互动时,都需要遵守资讯伦理的规范。因此一般来说资讯使用者都要接受资讯伦理的相关教育。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推广使用,使得资讯伦理议题成为资讯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它能帮助学生纠正网络使用的不当行为,培养学生的网络礼仪,从而建设和谐与安全的网络资讯环境。因此进行学生资讯素养的培育活动,建立相关的评估体系与评估模型,成为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普及的重点。并且有研究表明资讯伦理态度可以显著预测网络使用行为意向。
另外随着青少年的年龄增长,人际关系的重点由家庭逐渐转向同伴,可以说同伴关系对个人影响深远。而青少年彼此互动关系的良莠,则关系着他们在学校的生活适应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同侪关系可以激励学生参与学校事务和课外活动,提升自身的成就感与自信心。因此对学生而言,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在社会方面受到欢迎,亦可获得待人处事的成功经验,从而获得正向回馈。同时有研究发现同伴关系能预测网络成瘾。因此,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网络使用行为的调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信息社会里新生代的学生群体被覆盖在网络焦点之下,庞大的受众群体使网络成为其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互联网产生诸多网络问题如网络暴力、网络色情和网络欺诈等,使众多学生成为加害者与被害者。更有部分学生会沉迷于网络聊天工具,寻找虚拟的精神寄托,用网络人际关系来取代现实的人际关系,从而满足心灵的慰藉。因此,建立合理的校园秩序,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生活适应和学习成长。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样本母体为浙江省江山市小学生。共发放712份问卷,回收604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289人(47.84%),女生315人(52.16%);四年级271人(44.87%),五年级145人(24%),六年级188人(31.13%);每日上网时间1小时以内的有513人(84.93%),1~3小时的有66人(10.93%),3小时以上的有25人(4.14%)。
(二)研究工具
1.资讯伦理问卷。采用黃慧真编制的资讯伦理量表,一共16个题项。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分值越高,则同意度越高。该量表Cronbach’s α 值为 0.90,KMO值为0.89。
2.同伴关系问卷。采用卢峰裕的同伴关系量表,一共20个题项。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分值越高,则同意度越高。该量表Cronbach’s α值为0.85。
3.网络使用行为问卷。采用林昭汶的网络使用行为动机量表,一共14个题项。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分值越高,则同意度越高。该量表Cronbach’s α值为0.83,KMO值为0.81。
三、分析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对资讯伦理、同伴关系和网络使用行为进行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得出结果表1。从表1可以看出同伴关系和网络使用行为的得分都处于中等水平,而资讯伦理得分处于中上水平,说明江山市小学生资讯伦理水平较好。另外资讯伦理、同伴关系和网络使用行为均为显著正向的低相关。
(二)资讯伦理对网络使用行为的回归分析
以资讯伦理自变量,网络使用行为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得出结果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资讯伦理对网络使用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三)同侪关系的调节作用
将资讯伦理与同伴关系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将两者的标准化结果相乘得到一个交互作用项。然后进行分层回归检验,第一步导入标准化后的资讯伦理与同伴关系,第二步导入交互作用项,得到结果表3。由表3可得知资讯伦理能显著预测网络使用行为( p<0.01),而同伴关系不能显著预测网络使用行为( p>0.05)。另外资讯伦理与同伴关系的交互项对网络使用行为具有正向显著作用( p<0.01),这代表调节作用成立。
为了进一步检验资讯伦理与同伴关系对网络使用行为的具体作用,参照Aiken和West提出的简单斜率分析法,将同伴关系分为低分组与高分组来探讨资讯伦理对网络使用行为的预测作用。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当同伴关系水平较高时,资讯伦理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小学生网络使用行为(b=0.084, p<0.05);当同伴关系水平较低时,资讯伦理对小学生网络使用行为并无显著预测作用(b=-0.056, p>0.05)。这表明同伴关系较高时,小学生的资讯伦理水平可以更有效地改善其网络使用行为。
四、讨论
在本研究中,资讯伦理、同伴关系和网络使用行为均为显著正向的低相关,而资讯伦理又能显著预测网络使用行为,资讯伦理态度越优,小学生网络使用行为越正向。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在当今时代因为网络不当行为引发的社会问题时有发生,如未成年人偷用父母金钱、沉迷于网络游戏、缺少与父母沟通等。资讯伦理对于青少年的网络使用行为有着保护和预防的功能,因此加强青少年资讯伦理水平的培养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并且教育部开始从注重学生资讯技术的培养而转变为注重资讯伦理的培养,这对学校开展相关的资讯课程、提升学生的资讯素养、增进与家长的合作交流提供了良好的转机。 另外,研究还发现同伴关系可以调节资讯伦理对网络使用行为的正向影响。积极参与团体社交活动能使青少年将注意力转移到同伴交往之中,从而避免网络成瘾的不良影响。并且良好的同伴交往能使得青少年保持开朗向上的心态,对其身心发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另外家长也需积极引导和规划孩子的上网时间与上网内容,增强现实的沟通与交流,才能使孩子正视现实的人际关系。
五、结论
资讯伦理、同伴关系和网络使用行为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同伴关系在资讯伦理与网络使用行为之间起到正向显著的调节作用。因此提高青少年的资讯伦理水平与同伴关系能够有助于预防和保护网络不当行为的發生。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报告[EB/OL].https://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6-08-12.
[2]Barbie Keiser.Foundations of Information Ethics[J].Journal of Electronic Resources in Medical Libraries,2019,16(2).
[3]林维珉.国小高年级学生资讯伦理态度与行为意向之研究——以台北市某国小为例[D].台北:台北市教育大学,2009.
[4]王政元.国小高年级学生亲子关系、性别角色与同侪关系之相关研究[D].台东:国立台东大学研究所,2011.
[5]任心宇.大学生同伴关系对网络成瘾的影响: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效应[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7,5(09):521-529.
[6]黃慧真.资讯教育对资讯素养与资讯伦理的影响——以国小六年级学生为例[D].高雄:义守大学,2012.
[7]卢峰裕.网络使用行为对同侪关系之影响——以云林县沿海地区国小高年级学童为例[D].台北:康宁大学,2011.
[8]Aiken,L. S,&West,S.G.Multiple regression:Testing and interpreting interactions[M].Newbury Park:Sage Publications,1991:56.
[9]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904/t20190402_376493.html
[10]罗品欣.国小学童的家庭结构、亲子互动关系、情绪智力与同侪互动关系之研究[D].台北:台湾师范大学,2004.
作者简介
陈泯合(1994—),男,浙江台州人,博仁大学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