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上指出:“领导干部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以优良作风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这是党中央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以及领导干部队伍现状向全党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是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之后,党中央向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又一个必须要正确树立和坚持的“新三观”。只有把“新三观”作为当前领导干部价值观的着力点,不断引导和促进领导干部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新三观”,才能保证党的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一、准确把握“新三观”对领导干部价值观提出的新要求
价值观是人们对自身利益、需要和行为取向的认识,它反映了人们对自身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与理解程度。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党和人民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问题,归根结底是价值观问题。“新三观”的提出,表明了党中央对领导干部价值观提出了新要求。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把实现个人追求与实现党的奋斗目标、人民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将党的主张、人民需求变为个人自觉的行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努力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可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1. 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其本质要求在于增强宗旨意识,心系群众,服务人民。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作为群众的一员,作为人民的勤务员,领导干部自然应当正确看待“官位”、正确行使权力,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在工作上服务群众,努力干出成绩、造福于民。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的绝大多数领导干部都是这样做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才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正确认识手中权力的性质,自觉地防止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由“公仆 ”变为“私仆”。只有对人民群众倾注真情,对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感同身受,才能始终保持对群众呼声和愿望的高度敏锐,才能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2. 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其根本要求在于增强责任意识,求真务实,踏实苦干。权力的本质是责任,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这是对领导干部最基本的要求。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领导干部,守土有责、富民有责、兴业有责,肩上的责任可谓重大。只有坚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才能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树立“事业大如天、责任重如山”的意识,拥有责任感,是一切领导者的灵魂,它折射出每一个领导干部道德水平的高低和人格的高下。领导干部有了责任感,就能经常进行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做了有利于人民的事,就会感到满足和欣慰;若为官一任,一事无成,甚至损公败业,就深感内疚、惭愧和悔恨。在现实生活中,少数干部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浑浑噩噩混日子。在他们看来,只要自己不犯什么大错误,好好守住这个“官位”,享受相应待遇,一切就都万事大吉。一旦由于失职或失察导致国家和集体利益受到重大损失或人员重大伤亡时,则人人唯恐避之不及,或轻描淡写地以“交学费”等为由将其大而化小,小而化了。这不仅贻误工作,造成一个单位、一个部门或一个地方工作受影响、事业受损失,而且助长了领导干部的不负责任意识,更重要的是削弱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感召力、凝聚力,动摇了党的执政基础。只有强化责任感,才会有事业心,才会有使命感和紧迫感,才会有工作的动力和激情,才能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奋力进取,一丝不苟,敢于碰硬,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对那些庸庸碌碌、浑浑噩噩的“昏官、庸官”,该追究责任的要追究,该警示的要警示,该“下课”的要“下课”,真正做到“庸者下,能者上”,形成干事创业光荣,不干事耻辱,“混日子”、当“太平官”没有藏身之地的良好氛围。
3. 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其核心要求在于增强长远意识,广纳民智,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复杂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不可能一蹴而就,既需要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需要我们着眼长远,埋头苦干,不懈奋斗,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工作。要坚决杜绝“一个艄公一道河”的短期行为,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出台之前,一定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科学论证,及时发现和纠正决策中的不合理因素,以争取获得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最大的成果,同时把代价或难以避免的损失减到最小程度。不但要听成绩,还要听问题,听失误,掌握全面、客观、公正的第一手材料,为科学决策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果整日高坐机关,仅凭文件、会议、汇报开展工作,则往往会为会上的美文华章所陶醉,被虚假的汇报材料所欺骗,难以真正了解基层实情,知晓百姓冷暖。要下大力气解决既事关长远,又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始终把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长远性,切实保证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
二、积极促进领导干部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新三观”
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领导者、组织者、推动者,领导干部承担着重大责任,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领导干部的价值观不仅关系党的形象、影响党的事业,而且会对广大人民群众产生示范作用,影响社会风气。因此,必须加强领导干部“新三观”建设,通过加强教育、完善机制、严格监督等措施,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将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转化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实际行动,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认认真真当好表率,尽心尽力做好工作,踏踏实实为民造福。只有这样,才能当好人民的公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
首先,必须加强教育,强化公仆观念。古人云:“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就不可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可能有正确的政治观点,不可能有良好的作风和坚强的党性。事实证明,有些人在关键时刻把握不住方向,在复杂斗争中站不稳立场,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分不清是非,究其根源,都与缺乏理论修养有关。加强干部教育,是推动作风建设深入落实,形成良好的党风政风的基础环节。要结合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重点加强党的宗旨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公仆意识。要把革命传统与时代创新精神结合起来,引导干部树立忠于理想的坚定信念,始终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坚持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要努力探索干部教育的有效途径,充分利用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等教育资源,开展优良革命传统教育,按照“寓理于史、寓理于情”的要求,在“情”、“理”、“史”的结合上下工夫,以实现理论与史实相统一、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激情与理性相统一,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继承和发扬优良革命传统同培育和树立新风正气结合起来,大力宣传当代楷模和优秀领导干部先进事迹,从时代精神如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中汲取养分,在领导干部中弘扬科学求实、亲民为民、清正廉明等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风尚。还要利用反面典型开展警示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引以为戒,警钟长鸣,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保持优良的作风和高尚的品质。
其次,必须完善机制,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正确的用人导向是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的关键所在。要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评体系、法纪制约机制和问责纠错机制,促使领导干部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在领导干部政绩考评指标体系的设置上要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情况,不能片面地用经济指标考核干部。不能只凭听一两次汇报就判定一个干部水平的高低,只看一两个“亮点”就评定一个干部政绩的大小,必须把党组织的考核与群众的评价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将老百姓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评价领导干部政绩的根本标准。要科学运用考核结果,把干部坚持正确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方面的考核情况,作为班子调整和干部提拔、奖惩、培训的重要依据,形成有利于树立正确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的制度环境和外在动力。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原则,把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作为干部“德”的核心内容,通过分析干部政绩的形成过程、实际效果、长远影响,看干部德才素质的优劣,让那些扎扎实实为群众干实事、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优秀干部能够得到提拔重用,而那些成日忙于投机钻营、拉拉扯扯、上窜下跳的“穷折腾”型干部则遭到组织和群众的唾弃。对那些被认为有政绩,但实际上是虚假政绩或造成重大损失的,决不能任其一走了之、心安理得地易地为官,必须加以认真追究。
再次,必须严格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历史经验表明,只有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取得执政地位;反之,如果违背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无论掌权者多么强大,都会为人民所抛弃。因此,只有加强对权力运行进行制约和监督,才能促使领导干部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服务于人民。由于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度上还需不断完善,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也存在薄弱环节。在现有的体制框架下,对党政“一把手”决策权的监督往往流于形式。由于缺乏对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掌握权力的人能够将个人利益、眼前利益置于群众的整体利益、当地长远发展的利益之上。针对于此,必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诫勉谈话、民主生活会、经济责任审计和质询制等制度,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监督。要充分发挥各级信访、政风行风热线、投诉中心等载体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各级行政机关及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民意调查制度。要加强信息公开,建立“透明政府”,让老百姓知晓政府运作的状况,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发生原因、处理进程和结果,以及政府的改进措施和落实情况,便于群众评价和监督,通过民众的广泛参与落实行政问责制。要加强各种要素交易监管力度,特别是要增强各项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完善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制度和监管办法。要进一步完善决策民主程序,对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实行公示、听证、咨询制度。
责任编辑:徐建秋
一、准确把握“新三观”对领导干部价值观提出的新要求
价值观是人们对自身利益、需要和行为取向的认识,它反映了人们对自身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与理解程度。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党和人民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问题,归根结底是价值观问题。“新三观”的提出,表明了党中央对领导干部价值观提出了新要求。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把实现个人追求与实现党的奋斗目标、人民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将党的主张、人民需求变为个人自觉的行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努力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可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1. 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其本质要求在于增强宗旨意识,心系群众,服务人民。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作为群众的一员,作为人民的勤务员,领导干部自然应当正确看待“官位”、正确行使权力,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在工作上服务群众,努力干出成绩、造福于民。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的绝大多数领导干部都是这样做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才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正确认识手中权力的性质,自觉地防止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由“公仆 ”变为“私仆”。只有对人民群众倾注真情,对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感同身受,才能始终保持对群众呼声和愿望的高度敏锐,才能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2. 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其根本要求在于增强责任意识,求真务实,踏实苦干。权力的本质是责任,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这是对领导干部最基本的要求。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领导干部,守土有责、富民有责、兴业有责,肩上的责任可谓重大。只有坚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才能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树立“事业大如天、责任重如山”的意识,拥有责任感,是一切领导者的灵魂,它折射出每一个领导干部道德水平的高低和人格的高下。领导干部有了责任感,就能经常进行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做了有利于人民的事,就会感到满足和欣慰;若为官一任,一事无成,甚至损公败业,就深感内疚、惭愧和悔恨。在现实生活中,少数干部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浑浑噩噩混日子。在他们看来,只要自己不犯什么大错误,好好守住这个“官位”,享受相应待遇,一切就都万事大吉。一旦由于失职或失察导致国家和集体利益受到重大损失或人员重大伤亡时,则人人唯恐避之不及,或轻描淡写地以“交学费”等为由将其大而化小,小而化了。这不仅贻误工作,造成一个单位、一个部门或一个地方工作受影响、事业受损失,而且助长了领导干部的不负责任意识,更重要的是削弱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感召力、凝聚力,动摇了党的执政基础。只有强化责任感,才会有事业心,才会有使命感和紧迫感,才会有工作的动力和激情,才能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奋力进取,一丝不苟,敢于碰硬,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对那些庸庸碌碌、浑浑噩噩的“昏官、庸官”,该追究责任的要追究,该警示的要警示,该“下课”的要“下课”,真正做到“庸者下,能者上”,形成干事创业光荣,不干事耻辱,“混日子”、当“太平官”没有藏身之地的良好氛围。
3. 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其核心要求在于增强长远意识,广纳民智,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复杂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不可能一蹴而就,既需要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需要我们着眼长远,埋头苦干,不懈奋斗,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工作。要坚决杜绝“一个艄公一道河”的短期行为,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出台之前,一定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科学论证,及时发现和纠正决策中的不合理因素,以争取获得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最大的成果,同时把代价或难以避免的损失减到最小程度。不但要听成绩,还要听问题,听失误,掌握全面、客观、公正的第一手材料,为科学决策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果整日高坐机关,仅凭文件、会议、汇报开展工作,则往往会为会上的美文华章所陶醉,被虚假的汇报材料所欺骗,难以真正了解基层实情,知晓百姓冷暖。要下大力气解决既事关长远,又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始终把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长远性,切实保证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
二、积极促进领导干部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新三观”
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领导者、组织者、推动者,领导干部承担着重大责任,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领导干部的价值观不仅关系党的形象、影响党的事业,而且会对广大人民群众产生示范作用,影响社会风气。因此,必须加强领导干部“新三观”建设,通过加强教育、完善机制、严格监督等措施,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将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转化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实际行动,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认认真真当好表率,尽心尽力做好工作,踏踏实实为民造福。只有这样,才能当好人民的公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
首先,必须加强教育,强化公仆观念。古人云:“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就不可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可能有正确的政治观点,不可能有良好的作风和坚强的党性。事实证明,有些人在关键时刻把握不住方向,在复杂斗争中站不稳立场,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分不清是非,究其根源,都与缺乏理论修养有关。加强干部教育,是推动作风建设深入落实,形成良好的党风政风的基础环节。要结合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重点加强党的宗旨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公仆意识。要把革命传统与时代创新精神结合起来,引导干部树立忠于理想的坚定信念,始终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坚持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要努力探索干部教育的有效途径,充分利用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等教育资源,开展优良革命传统教育,按照“寓理于史、寓理于情”的要求,在“情”、“理”、“史”的结合上下工夫,以实现理论与史实相统一、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激情与理性相统一,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继承和发扬优良革命传统同培育和树立新风正气结合起来,大力宣传当代楷模和优秀领导干部先进事迹,从时代精神如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中汲取养分,在领导干部中弘扬科学求实、亲民为民、清正廉明等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风尚。还要利用反面典型开展警示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引以为戒,警钟长鸣,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保持优良的作风和高尚的品质。
其次,必须完善机制,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正确的用人导向是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的关键所在。要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评体系、法纪制约机制和问责纠错机制,促使领导干部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在领导干部政绩考评指标体系的设置上要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情况,不能片面地用经济指标考核干部。不能只凭听一两次汇报就判定一个干部水平的高低,只看一两个“亮点”就评定一个干部政绩的大小,必须把党组织的考核与群众的评价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将老百姓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评价领导干部政绩的根本标准。要科学运用考核结果,把干部坚持正确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方面的考核情况,作为班子调整和干部提拔、奖惩、培训的重要依据,形成有利于树立正确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的制度环境和外在动力。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原则,把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作为干部“德”的核心内容,通过分析干部政绩的形成过程、实际效果、长远影响,看干部德才素质的优劣,让那些扎扎实实为群众干实事、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优秀干部能够得到提拔重用,而那些成日忙于投机钻营、拉拉扯扯、上窜下跳的“穷折腾”型干部则遭到组织和群众的唾弃。对那些被认为有政绩,但实际上是虚假政绩或造成重大损失的,决不能任其一走了之、心安理得地易地为官,必须加以认真追究。
再次,必须严格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历史经验表明,只有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取得执政地位;反之,如果违背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无论掌权者多么强大,都会为人民所抛弃。因此,只有加强对权力运行进行制约和监督,才能促使领导干部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服务于人民。由于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度上还需不断完善,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也存在薄弱环节。在现有的体制框架下,对党政“一把手”决策权的监督往往流于形式。由于缺乏对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掌握权力的人能够将个人利益、眼前利益置于群众的整体利益、当地长远发展的利益之上。针对于此,必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诫勉谈话、民主生活会、经济责任审计和质询制等制度,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监督。要充分发挥各级信访、政风行风热线、投诉中心等载体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各级行政机关及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民意调查制度。要加强信息公开,建立“透明政府”,让老百姓知晓政府运作的状况,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发生原因、处理进程和结果,以及政府的改进措施和落实情况,便于群众评价和监督,通过民众的广泛参与落实行政问责制。要加强各种要素交易监管力度,特别是要增强各项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完善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制度和监管办法。要进一步完善决策民主程序,对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实行公示、听证、咨询制度。
责任编辑:徐建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