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味对联的内在魅力

来源 :考试·高考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17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语,即对联这种语言形式。“才如湖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幅对联说的是饱读诗书,培养人的文学修养,可塑出其人格魅力。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是从“対课”起步的。《龙文鞭影》、《声律启蒙》都是学习对“对子”的专书。1933年清华大学一次入学考试,陈寅恪教授出的一道语文试题便是:“孙行者”三字求对。考生中又对“胡适之”的,又对“王引之”等。评者以为对“祖冲之”的最佳,虚实相对,最工巧。这一命题传为佳话。前几年语文高考也曾以补写联语为考题,可能因为在命题者看来,对联能体现出考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文学素养可从练习作对联入手。从理论上说,它能锻炼提高汉语表达和文学写作的能力。分解开来说,它涉及语素、语词结构、用典(历史文化知识)、炼字等多方面内容。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欲“语”“惊人”,其功力也主要下在属对的工稳与新巧上。唐人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说的固然是炼字,但重点关注的还是律诗中的对仗。唐代成型的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而排律则要求每联都对仗。杜甫的多首七律是四联均对仗的,典型的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联句”是古人通常的创作生活,其形式是先有一人据题出一上句,另一人接着对一下句并再出下联的上句。《红楼梦》七十六回下半“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湘云与黛玉咏中秋之月,末了湘云的出句是“寒塘渡鹤影”,黛玉的对句是“冷月葬诗魂”,终因妙玉出现,称“好诗。好诗。果然太悲凉了”,遂罢。
  对联亦称“楹联”,起初是指挂或贴在“楹”(柱子)上的对联,后来才泛指对联。对联,从其适用场合,有名胜联、书斋联、厅堂联、学校联、官署联、神庙联等;从其用途则有春联、婚庆联、祝寿联、哀挽联、述怀联、题赠联等。古代文人之擅联语者,如郑板桥和林则徐等。
  郑板桥的对联,一如他蕴藉的画风和鲜明的个性。“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立意显豁,形象鲜明;“秋江欲画毫先冷,梅水才烹腹便清”,着“先”与“便”二字,凸显“秋江”之“冷”与“梅水”之“清”的意境;“搔痒不着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因其犀利和爽快,备受批评家喜爱;“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拟物自况,素志毕显;“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俗事俗景却有诗意笔调,何等亲切;“才短自知能事少,礼疏常觉慢人多”,这一自题客室联,其人世态度,宣言一般鲜明而又婉曲。板桥对联,见出这位狂介文人的真性情。
  林则徐是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的清官,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历来为人称道。此联“以”和“之”按词法用得出格,险崛却有意外的效果。他任两广总督时手书一联于大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文句,十分精警,至今仍是名句。他为西湖孤山林处士祠题联:“我忆家风负梅鹤,天教居士领湖山。”处士林和靖隐居孤山,终身不娶,世称其“梅妻鹤子”。联语称他们虽是同宗,但情趣有异:林和靖甘于淡泊,而林则徐自己则有“中原揽轡望澄清”之志,故谓自己有负梅鹤,惟有林和靖才有幸领略林泉之致。据记载,林则徐曾修孤山林处士祠,葺梅亭,并题梅亭一联:“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真不孤。”出句“世无遗草”典出汉武帝求司马相如遗稿而得《封禅书》,他说林处士不曾做这种阿谀文字,故称其“真能隐”。对句谓孤山因有梅花这样的名花也就不孤寂了。林则徐的对联往往是其坚贞爱国品格的自然流露。
  欣赏与创制对联,要关注其常用辞格和特定要求。对联中常被人津津乐道的是“嵌名联”,它是在对联中嵌入姓名、地名、楼名或其他特定的字,且各有称谓;嵌入上下联第一字者为鹤顶格,其余分别为燕颈格、鸢肩格、蜂腰格、鹤尾格、雁翎格,嵌入最后一个字的叫束履格。比如当年秋瑾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当夜有人在那里张贴一联:“悲哉秋之为气,惨矣瑾其可怀。”该联以鸢肩格嵌入烈士姓名,尤见深心。明代江西督学李梦阳主考,发现一位考生与他同名同姓,心中不悦,说:“尔安得同我名?”便出上联要他对下联:“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孰料考生很快对出下联:“魏无忌,长生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两联均用嵌名法与双关,对仗工巧。督学欣赏他才思敏捷,经过考试录取了他。
  对联的做法还有叠字、谐音、双关、析字、回文、顶真、隐字、借对、集句等。叠字成联本是律诗对仗的一种体式,钱锺书《谈艺录》五六、五七节例举甚详。用叠字一般靠发挥同形字的活用功能使联意活起来。如古人怀亲感恩联句:“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春风风人,夏雨雨人。”联中叠字后一字均使动用法,让我们从心理上感受到他“推己及人”意蕴。而有些叠字联须借助相关地名,巧则巧矣,但若专擅地名及掌故,唯求其巧,倒会损害其艺术表现力。无锡市有锡山和梁溪。当地有联云:“无锡锡山山无锡,梁溪溪水水梁溪。”梁溪是东汉梁鸿偕妻孟光隐居地。该联叠用地名和人名切合场境,亦算工稳。但据说后来翁同和对出的下联为“常熟熟田田常熟”,因其并无什么掌故,便纯属文字游戏而已。
  律诗中的“借对”联很让人欣赏,如杜甫《九日》的颔联:“竹叶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此联说的是重阳“抱病登台”,却无缘饮酒,亦无心赏花。“分”,是“缘分”、“缘由”之意,与“开”乃为“借对”。借对,一般是借助汉字特有的多音多义功能,不仅属对工稳,且有良好的视觉效果。晚唐温庭筠《苏武庙》颈联“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谓苏武回长安后,汉武帝以去世,它的“甲帐”已无存,追想自己当年出使匈奴正是壮年。这里的“甲”与“丁”便是借对,“甲”指等级,而“丁年”则是指壮年。
  谐音联往往语含双关,例如:“二舟并行,橹速何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此联“橹速”、“帆快”分别谐“鲁肃”和“樊哙”,“笛清”、“箫和”则隐指北宋名臣狄青和西汉大臣萧和,对仗工整,构思巧妙。再如:“庭前种竹先生笋,庙后栽花长老枝。”此联“先生”、“长老”,既可作名词解,又可作动词、形容词解。上联“笋”可谐“损”,意为“先生将其折断了”;下联“枝”又可谐“支”,表示“长老将其扶持起来”。此联意蕴丰富,情趣盎然。
  对联可见出人的才情,欣赏和学习撰写对联,可培养人的文学修养。“対课”,是古代的语文课程,因此也有其专门学问,如其写作要求与技法。前几年高考语文答题,一些考生失分,除基础不牢外,对于对联写作在字数、词性、结构、音律和情境诸方面要求做得不太到位,也是原因之一,比如有的考生就不知道对联出句末字要仄声而对句的末字要平声。学习欣赏和撰写对联,也应读点《对联欣赏》之类的和古代“対课”的一些专书。
  【作者简介】
  曹兴戈,江苏省特级教师,执教于江苏省板浦高级中学,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著有《最后的槐花》等。
  责任编辑 刘 静
  
其他文献
眼前摆着争执之点:要做到通俗,就会“降低标准”,要达到质的提高,就得牺牲通俗。  但这个争执是把通俗误解为庸俗而来的。通俗并非庸俗。《水浒》在中国民间是通俗的读物,但何尝庸俗?反之,明清的才子佳人小说,庸俗已极,可是一点也不通俗。《文武香球》之类的东西,只有旧式大户人家的书僮和新式公馆的汽车夫喜欢看看,人民大众连书名也不大知道。《吉诃德先生》在欧洲也算是通俗的读物了,但无碍起为杰作。  “通俗”这
期刊
今年是福建省高考自主命题的第二年,和去年相比,文言文阅读部分体例大致相同,有一长一短两个文言文选段,较长的为客观题,有4道单项选择题,较短的为主观题,考查3个句子的翻译。  从题目设计上来看,今年福建卷仍旧是依据《考试说明》来命题的,其指导思路与命题意图与全国卷及其他省(市)卷一脉相承,相互间的借鉴意义十分明显。  下面就高考福建卷文言客观题作一简要分析。  一、真题回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期刊
金牌教练精讲    考场作文不同于平时的作文,它限时,限题,独立,且又有篇幅所限。如何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写出光彩照人,令阅卷老师的眼睛亮起来的文章,这就要求你的文章有新意。  对于中学生来说,作文创新就是指作文超过或突破常规写法,“非一般化”,“非‘旧我”’(超越“旧我”),就是“领异标新二月花”,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努力追求与众不同。针对高考来说,作文评分标准中的发展等级的16个评分点都
期刊
民间文学是广大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语言艺术,与作家文学具有同样的学习价值,是语文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如何认识民间文学,其根本特性是什么?记者就此提问刘宗迪教授。  记者: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民间文学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刘宗迪: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它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
期刊
“言为心声”,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在阅读时,我们应看出作者对所论说事物的观点和态度,作者对所说事物是赞颂还是批评,是完全支持还是有所保留,需要我们读者通过分析思考来分辨。  【练习设计】  阅读文章,完成1-4题。  怀念有信的日子  ①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们忙忙碌碌,表达感情的方式随着电讯事业的发展日趋丰富多彩,对着话筒、敲着键盘、发电子邮件、发电子贺卡,将感情表达得酣畅淋漓。 
期刊
《考试大纲》对文言实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这里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常见文言实虚词”,这是考察的范围,重点是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在文中”强调的是具体语境,不是死记硬背。  一、理解常见实词  (一)注意词的古今义  文言实词的重点应放在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古今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
期刊
字音字形琐碎、庞杂。如何在这个知识点的学习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对高考试题的分析,结合记忆的规律,总结了以下学习字音字形的方法,望能给同学们以借鉴和帮助。  一、熟记特殊情况:  如:“龟”在“龟裂”一词中必须读“jūn”,而不能读成“guī”;“露”在书面语中读成“lù”,而口语中必须读成“lòu”。如“藏头露(lù)尾”“风餐露(lù)宿”“露(lòu)富”“露
期刊
近年的考场作文以不限文体者居多,将考场作文写成说理文的也不在少数。真正能写出高品位说理文的实在不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理性和光彩。  一篇高品位的说理文表现在考生所具备的“才”和“识”上。丰富的阅历、渊博的知识、厚实的积累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大胆的想象、娴熟的技巧、优美的语言是把作文写活的基本保障。但是,一个人拥有了这些“才”其实还不够。因为好的说理文不是简单地堆积材料或展示才华,
期刊
一、高考诗歌是真正的“孤读”  试题展示给考生的,往往只是孤单单的没有任何注释和提示的诗歌,即使有,也是非常有限。辅助材料少,怎么读?课堂上我们往往为了特定的赏析目标,会提前花很多气力,在各种鉴赏辞典上找很多资料,然后细致入微地挖掘,做到字词明白,句意顺通,内容掌握,意境体悟,当然是非常理想的效果。但问题是从学生的基本能力、从资料的占有、从特定时间的特殊氛围等因素考虑,在短短的十多分钟里,这样的
期刊
金牌教练精讲    考场作文思路必须清晰,必须是在设题要求范围内的一条线或一个圆,不能芜杂,不可枝蔓。而一篇成形的考场作文,思路的唯一外现方式就是文章的结构。所以考场作文对文章进行精雕细刻是非常必要的。精彩的文章结构,让文章犹如精心打理过的园圃,芳香宜人又精巧别致。  常言说:“车行有道路,文行有思路。”文章没思路等于车离轨而行,虽然可以前行,但随时有翻车的危险。考场高分作文,主要是文思有新意而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