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以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均衡发展。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栋梁,加强对其动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升个体未来发展空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新课程改革;动手能力
美术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通过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审美进行教学,可以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素质教育章程里明确提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有”青年。在新课程改革火热开展的形势下,学校各学科的教育情况均得到了大力改善,就连因为平常不做考试考查要求的美术学科,重视程度也有所提升,这说明学校教育对美育的重要性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但纵观美术学科,仍有许多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一直以来,我国教育教学的关注重点在教学的结果,相比于“润物细无声”式的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熏陶,从审美乐感等方面进行的艺术细胞的培养,家长与老师们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智力方面的教学成果。这种过于急于求成的教育心态培养出的优秀学生,虽然可以完美的应对考试,可是一旦走上社会就很容易暴露出在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失去优等生的光环,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当然,美术教学缺失所带来的影响是无法一下子得到明显显现的,其造成的影响是通过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才能得以显现,但是其影响的持续性极长。这个过程可能会自始至终的对学生整个社会生活阶段产生影响。而且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一旦错过了小学这一个对学生进行审美教学的黄金时期,在后续的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学的难度就会增大。而且从小学就注重审美教学的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学生,并且这一差距会随着教育的深入持续拉大。如果学生要想通过后续的学习来进行补救,那么将付出十倍,甚至是二十倍的努力才能有较为明显的效果,这就更不用提在学生踏入社会后再进行补救了。
例如,两个学生对《呐喊》这幅名画进行欣赏的时候,审美教学良好的学生能够更为深入地对画有所理解,在看到画的一瞬间就能够感受到画中描绘人物那夸张的表情背后所蕴含的东西,能够瞬间就在眼前还原出一幅淋漓尽致的尖声高叫的场景。而审美教学有所欠缺的学生看到的则是,一幅扭曲得不成样子的油画,画中人物的比例视乎有些失调。从这些就能看出,审美教学的重要性,学生只有拥有了鉴赏美的能力,才能进一步的讨论创造美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提倡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在美术教学方面很多老师与家长仍存在着认识上的错误。狭隘的认为美术课就是教学生画画,属于艺术教育,如果以后没有当画家的打算,学不学无所谓。这种认识上的偏见忽略了美术课程对学生的审美观、美学素养的熏陶,无视美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导致他们对美术学科的教育不热心、不支持,间接打击了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积极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一直是教育的薄弱环节,而美术教学不仅承担了对学生画画技巧、审美能力方面的培养,对动手能力的培养也起着积极的作用。而小学阶段又是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的起点,从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各项能力,更利于好习惯的养成。因此重视小学阶段的美术课程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情,在小学美术课堂上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的素养从整体方面得到提升,是当前美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针对如何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本文从认识方面入手,就具体方法与实践展开讨论。
一、 创建培养动手能力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美术教师想要通过美育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要在校园里营造美术环境的氛围,这样更便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现如今的教育教学提倡文化校园,要求学校里不但要有花草树木以美化环境,也应该有更多的宣传栏、文化角起到装饰校园的作用。美术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机会发挥自己的美术特长,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优美的图画给个人身心带来的愉悦感,培养他们的审美趣味。通过优美的图画鼓励他们自己动手进行创作,从而培养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兴趣。
美术教师还可以定期举行美术展览,将不同班级、年级的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作品按照分类进行展出,在大家的品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作品被别人夸奖而产生的心理自豪感,以此鼓励他们多动手进行创作。除此之外,美术教师还可以在学校里组织装饰美化校园的活动,让每个班级里的学生利用各种形式装饰自己的班级环境,既可以为大家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又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通过共同讨论、合作,制定出最适合的装饰计划,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以及学习美术的兴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高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动手能力,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美术创作的活动中,首先要保证学生有适合参加的工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创作。教师除了鼓励学生自行准备美术课要用的基本工具彩笔、直尺、橡皮等,还要在课程设计环节多费心思。这样才能避免因有的学生制作材料不齐全,而打击创作热情与参与积极性事情的发生。
二、 优化动手能力培养的课程资源
小学阶段的孩子普遍活泼爱动,相比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安安静静听课,他们更喜欢气氛活跃可以自由发表意见、自由活动的课堂。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处于儿童期的这一心理发展特点,在根据课本教材准备课堂教学内容的时候,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动手开拓教学内容,增加要求学生动手参与部分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师在准备课堂内容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感受,把学生放在课堂主体的地位,体会学生的课堂學习体验,多从学生的角度看待课堂教学。就可以发现一些平日里自己在备课过程中容易忽略的因素,从而做出及时的调整,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材设计者在编纂教材内容的时候要顾全大局,考虑到授课对象是全体学生,但难免还是会造成某一部分教材内容不适合本地区本班级教学实际情况的发生。教材是冷冰冰的不会变化的,教师却可以调整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使其符合本地区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拉近学生与课堂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热情。 例如,课本上关于圣诞节圣诞树装饰的内容,虽然如今圣诞节的概念在中国已经比较普及,一些商家也会打着节日的噱头进行促销,但热热闹闹过圣诞节并不是家家户户都会进行的活动,更不必说买一棵圣诞树回家装饰了。对此我会将这一课的学习内容改成离圣诞节很近的元旦,策划庆祝元旦的动手活动,让学生自制一张贺卡,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装饰好,写上祝福的话语,送给自己想要祝福的人。这样一来,既达到了拉近课堂教学与学生距离的目的,在制作装饰贺卡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从选材、构思、设计、装饰各方面都亲力亲为,体会到劳动过程的辛苦与将自己制作的礼物送给别人后产生的幸福感。以此激发学生进行动手实践的热情,鼓励他们在课下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班级或家庭的制作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提高他们的自主合作能力。
三、 拓展动手能力培养的课外活动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除了要将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把握之外,还要对课外活动进行必要的拓展,以此来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补充、延伸。因为,就美术课堂教学课时而言,其课时数是相对较少的,每周只有少量的课时,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美术教学,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有一定的紧迫感的。如果教师能够对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适当的利用,那么就可以使得紧迫的美术课堂教学得到较为明显的缓解,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吸收转化,这样更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进行一些美术手工类的制作,这类制作一般都是极为耗费时间的,教师在对教材熟练把握,并手脑协调能力良好的情况下,能够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轻松地完成相应的任务。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手工制作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的身体尚处于发育阶段,其手脑的协调能力肯定是不如作为成年人的教师的,而且美术教学中的手工制作本来就是为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因此要给学生以足够多的时间来进行训练才行。但是通过多次的课堂手工教学实践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不能在课堂教学的几十分钟内完成手工制作的相应任务,从而导致了教学的效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教师不妨试着将手工制作的部分进行适当的迁移,将其从课堂教学中剥离出来,放到课外活动之中,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以趣味竞赛的形式来进行手工制作,这样能够更为有效的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全面高效的培养。
总之,美术虽然不是考试的课程,但关系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同样非常重要。作為小学美术教师要转变不重视美术教学的错误观点,精心准备课堂教学内容,注重在美术课堂上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使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为培养新世纪人才做出不懈的努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新课程改革;动手能力
美术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通过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审美进行教学,可以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素质教育章程里明确提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有”青年。在新课程改革火热开展的形势下,学校各学科的教育情况均得到了大力改善,就连因为平常不做考试考查要求的美术学科,重视程度也有所提升,这说明学校教育对美育的重要性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但纵观美术学科,仍有许多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一直以来,我国教育教学的关注重点在教学的结果,相比于“润物细无声”式的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熏陶,从审美乐感等方面进行的艺术细胞的培养,家长与老师们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智力方面的教学成果。这种过于急于求成的教育心态培养出的优秀学生,虽然可以完美的应对考试,可是一旦走上社会就很容易暴露出在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失去优等生的光环,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当然,美术教学缺失所带来的影响是无法一下子得到明显显现的,其造成的影响是通过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才能得以显现,但是其影响的持续性极长。这个过程可能会自始至终的对学生整个社会生活阶段产生影响。而且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一旦错过了小学这一个对学生进行审美教学的黄金时期,在后续的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学的难度就会增大。而且从小学就注重审美教学的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学生,并且这一差距会随着教育的深入持续拉大。如果学生要想通过后续的学习来进行补救,那么将付出十倍,甚至是二十倍的努力才能有较为明显的效果,这就更不用提在学生踏入社会后再进行补救了。
例如,两个学生对《呐喊》这幅名画进行欣赏的时候,审美教学良好的学生能够更为深入地对画有所理解,在看到画的一瞬间就能够感受到画中描绘人物那夸张的表情背后所蕴含的东西,能够瞬间就在眼前还原出一幅淋漓尽致的尖声高叫的场景。而审美教学有所欠缺的学生看到的则是,一幅扭曲得不成样子的油画,画中人物的比例视乎有些失调。从这些就能看出,审美教学的重要性,学生只有拥有了鉴赏美的能力,才能进一步的讨论创造美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提倡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在美术教学方面很多老师与家长仍存在着认识上的错误。狭隘的认为美术课就是教学生画画,属于艺术教育,如果以后没有当画家的打算,学不学无所谓。这种认识上的偏见忽略了美术课程对学生的审美观、美学素养的熏陶,无视美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导致他们对美术学科的教育不热心、不支持,间接打击了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积极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一直是教育的薄弱环节,而美术教学不仅承担了对学生画画技巧、审美能力方面的培养,对动手能力的培养也起着积极的作用。而小学阶段又是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的起点,从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各项能力,更利于好习惯的养成。因此重视小学阶段的美术课程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情,在小学美术课堂上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的素养从整体方面得到提升,是当前美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针对如何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本文从认识方面入手,就具体方法与实践展开讨论。
一、 创建培养动手能力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美术教师想要通过美育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要在校园里营造美术环境的氛围,这样更便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现如今的教育教学提倡文化校园,要求学校里不但要有花草树木以美化环境,也应该有更多的宣传栏、文化角起到装饰校园的作用。美术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机会发挥自己的美术特长,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优美的图画给个人身心带来的愉悦感,培养他们的审美趣味。通过优美的图画鼓励他们自己动手进行创作,从而培养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兴趣。
美术教师还可以定期举行美术展览,将不同班级、年级的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作品按照分类进行展出,在大家的品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作品被别人夸奖而产生的心理自豪感,以此鼓励他们多动手进行创作。除此之外,美术教师还可以在学校里组织装饰美化校园的活动,让每个班级里的学生利用各种形式装饰自己的班级环境,既可以为大家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又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通过共同讨论、合作,制定出最适合的装饰计划,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以及学习美术的兴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高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动手能力,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美术创作的活动中,首先要保证学生有适合参加的工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创作。教师除了鼓励学生自行准备美术课要用的基本工具彩笔、直尺、橡皮等,还要在课程设计环节多费心思。这样才能避免因有的学生制作材料不齐全,而打击创作热情与参与积极性事情的发生。
二、 优化动手能力培养的课程资源
小学阶段的孩子普遍活泼爱动,相比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安安静静听课,他们更喜欢气氛活跃可以自由发表意见、自由活动的课堂。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处于儿童期的这一心理发展特点,在根据课本教材准备课堂教学内容的时候,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动手开拓教学内容,增加要求学生动手参与部分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师在准备课堂内容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感受,把学生放在课堂主体的地位,体会学生的课堂學习体验,多从学生的角度看待课堂教学。就可以发现一些平日里自己在备课过程中容易忽略的因素,从而做出及时的调整,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材设计者在编纂教材内容的时候要顾全大局,考虑到授课对象是全体学生,但难免还是会造成某一部分教材内容不适合本地区本班级教学实际情况的发生。教材是冷冰冰的不会变化的,教师却可以调整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使其符合本地区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拉近学生与课堂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热情。 例如,课本上关于圣诞节圣诞树装饰的内容,虽然如今圣诞节的概念在中国已经比较普及,一些商家也会打着节日的噱头进行促销,但热热闹闹过圣诞节并不是家家户户都会进行的活动,更不必说买一棵圣诞树回家装饰了。对此我会将这一课的学习内容改成离圣诞节很近的元旦,策划庆祝元旦的动手活动,让学生自制一张贺卡,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装饰好,写上祝福的话语,送给自己想要祝福的人。这样一来,既达到了拉近课堂教学与学生距离的目的,在制作装饰贺卡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从选材、构思、设计、装饰各方面都亲力亲为,体会到劳动过程的辛苦与将自己制作的礼物送给别人后产生的幸福感。以此激发学生进行动手实践的热情,鼓励他们在课下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班级或家庭的制作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提高他们的自主合作能力。
三、 拓展动手能力培养的课外活动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除了要将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把握之外,还要对课外活动进行必要的拓展,以此来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补充、延伸。因为,就美术课堂教学课时而言,其课时数是相对较少的,每周只有少量的课时,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美术教学,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有一定的紧迫感的。如果教师能够对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适当的利用,那么就可以使得紧迫的美术课堂教学得到较为明显的缓解,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吸收转化,这样更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进行一些美术手工类的制作,这类制作一般都是极为耗费时间的,教师在对教材熟练把握,并手脑协调能力良好的情况下,能够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轻松地完成相应的任务。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手工制作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的身体尚处于发育阶段,其手脑的协调能力肯定是不如作为成年人的教师的,而且美术教学中的手工制作本来就是为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因此要给学生以足够多的时间来进行训练才行。但是通过多次的课堂手工教学实践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不能在课堂教学的几十分钟内完成手工制作的相应任务,从而导致了教学的效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教师不妨试着将手工制作的部分进行适当的迁移,将其从课堂教学中剥离出来,放到课外活动之中,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以趣味竞赛的形式来进行手工制作,这样能够更为有效的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全面高效的培养。
总之,美术虽然不是考试的课程,但关系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同样非常重要。作為小学美术教师要转变不重视美术教学的错误观点,精心准备课堂教学内容,注重在美术课堂上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使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为培养新世纪人才做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