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能力是外语学科要发展的一项重要素养。为达到课程的目标,不仅要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能力,还需要改进学习的方式,体现其主要的特性。本文侧重研究在外语学习中怎样发展学习者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
关键词:学习能力;学习方式;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
我在《成功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能力研究》一文中分析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是怎样发展的。那么,学习能力具有哪些特性呢?我以为,主要有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说得通俗些,就是指学习的方式。
自主性(learner’s autonomy)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本主义心理学探讨的是完整的人(the whole person),而不是对人的各个从属方面(如行为和认知)进行分割地、还原论地分析。人本主义者相信,每个人都具有发展自己潜力的能力和动力。因此,他们特别关注人的自我实现。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方式可分为接受和发现两种。接受学习是以获得系统的学科知识为目的,学习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发现学习也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获得为目的,但强调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发现、分析、理解并掌握基本结构,学习内容常以问题形式呈现,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接受和发现两种学习方式应互为补充。然而,我国长期以来习惯于接受学习,背记知识;西方的孩子则从小就受到鼓励通过体验发现知识。在英国小学里,笔者曾观察过小学生解剖鱼来认识鱼的身体结构。这种通过感知、体验、发现知识的方式曾经赋予多少个像牛顿、瓦特等科学发明家以灵感,促使他们走向创造发明之路,取得伟大的成就啊!
在外语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以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要求凸显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并且要认识以下五个特征。
① 主动性,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视学习为乐事,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成长、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他们便会主动地说出:“我要学”,而不是被动地“要我学”。他们乐于学习,主动参与,主动探究。
② 独立性,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待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就是使学生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从“依赖课堂、书本、教师”到“超越课堂、书本、教师”,学会自我调控,运用学习策略,最终实现“我能学”。
③ 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即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学习需要、学习风格和能力不一样,学习的结果也就不同。外语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更为突出,因此传统教学的“一刀切”“齐步走”往往行不通。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发展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获有成就感。
④ 体验性,外语学习强调实践,有身体活动,口、手、耳、眼、脑并用;有心灵感悟。模仿和记忆语言知识是需要的,但语言技能和使用语言的能力的培养还要学生自觉地参与各种交际性及任务型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体验和获得直接经验,并加以改造和发展。所谓“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就是基于这个道理。
⑤ 问题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自主性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动发问。学习中沒有问题是缺乏求知欲和懒于思考的表现。要发展思维、想象和创造力就要生成问题,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为了加强问题意识,有必要在教学中,在教科书中提供情景,挑起矛盾、设置对立的观点、制造悬而未决的难题,引起讨论甚至辩论的兴趣。问题的设计还要注意层次性,由表层到深层,由事实型到推理型的都应有。
探究性(inquiring)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把“探究性”“创造性”“发现”等视为完整个性的有机构成部分。探究性学习就是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他们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探究学习可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学习性、研究性和经验性的特征。与接受学习不同的是,这是一种综合性的、以实践中的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只要学习有关课题的知识,而且还要学习一些基本的研究程序和方法。“项目”(Project)就是具有这样特征的活动。进行这类活动时特别注重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实践和体验。
探究学习的过程是情感活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一般可获得六方面的成果:
① 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学生自主参与发现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② 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为解决学校周边环境污染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收集资料,采访调查,分析和归纳,表述和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③ 学会分享与合作。因为一般来说,探究性学习活动以小组形式进行,提供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
④ 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外语学习涉及大量科学技术领域的知识,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养成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成果的正确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
⑤ 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用外语研究和讨论当代社会问题,可使学生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思考人类与世界的和谐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人文素养。
⑥ 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加以综合运用。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学习中不断加以激活,使他们主动参与各项学习活动,扩充知识,丰富经验,综合运用,使储存的知识不被遗忘,而且能长久地发挥作用,产生价值。
合作性(cooperation)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一种信息互动的过程。合作学习的互动不是师生的单向型互动,而是师生间双向型和师生与生生间的多边互动。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师生共同活动,平等地互动交流。合作学习可以营造友好的氛围,缓解个人间的竞争。团队合作中,学生之间相互支持,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合作学习有助于因材施教,使不同水平的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发展。外语教学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就是班级人多,个体实践量小,差异大,容易产生“两极分化”的现象。结对或小组合作学习是解决此难题的一个好办法。而且,合作学习的轻松环境可以降低焦虑,增强信心,促进人际交往。这对于学生的积极学习有很大好处,学生在小组中顾虑较少,会大胆开口,不怕犯错,随时提问,比起严肃的课堂教学,学生更容易产生愉悦感。 21世纪的英语教材与20世纪末的教材相比,合作型活动明显增多。何安平教授曾比较过这两个时期人教社高中英语教材。她设定pair, partner, group, discuss为检索项,使用语料库提取教材中所有与合作型活动相关的语境共现行,调查结果发现两套教材的差异较大(见表1)。
由此可见,基于课标理念的教材大大加强了合作学习。可是,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不致使其流于形式呢?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文涛深入课堂教学研究,提出了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必备的4个理念。
① 应关注小组合作成员的整体发展,并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小组成员人人平等的意识,把每个学生都看作是有无限发展潜力的生命体,并把合作学习中的决定权还给学生,使他们树立起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活动。
② 整体合作与适度竞争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来解决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团队精神,让学生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可以激发小组合作成员个体的积极性。由于学生还没有自主自觉地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过分强调合作而不讲竞争,就会使一部分学生产生依赖的思想。而且,提倡适度的竞争也可以把学习环境和社会现实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社会现实环境充满着竞争,需要增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合作学习小组里提倡竞争,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潜力。
③ 教师应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促进者,师生之间更多的应是平等的交流与互动。这样就改变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神圣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使学生认识到教师就是他们中的一员,这可拉进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使师生关系走向平等和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就会把真实的想法和困难主动地与教师交流,共同探讨问题解决的办法,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教师是合作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仲裁者,这样教师就能从“唯我论”中走出来,就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积极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就会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就会思考合作解决的方法,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而不是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也会对合作学习的成绩与成员进行积极的评价。
④ 不仅要关注学生认知目标的实现,更要关注学生情感目标的实现。情感目标主要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培养合作学习的兴趣,激发合作学习的动机,更重要的是培養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现代社会需要具有团队精神、有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的人才。在合作学习中不仅要完成学习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合作。
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还需要有一些实施措施,具体如下:
① 划分合理的小组是前提。一般可以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可以增加小组之间的可竞争性。小组一般以4-6人适宜,且每个人有分工,组长、记录、发言人等,各司其职,共同努力。
② 教师应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合理引导,积极调控,承担好促进者的角色。教师对小组合作问题事先要有设计,让学生提前思考,收集材料,做好准备。活动时,教师要巡视并仔细观察各组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调控措施。
③ 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评价时要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小组整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参考文献
何安平,郑旺全. 语料库视角下的高中英语教材与教法研究[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黄远振. 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刘道义. 新高中英语教与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文涛. 论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2) 53-56.
关键词:学习能力;学习方式;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
我在《成功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能力研究》一文中分析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是怎样发展的。那么,学习能力具有哪些特性呢?我以为,主要有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说得通俗些,就是指学习的方式。
自主性(learner’s autonomy)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本主义心理学探讨的是完整的人(the whole person),而不是对人的各个从属方面(如行为和认知)进行分割地、还原论地分析。人本主义者相信,每个人都具有发展自己潜力的能力和动力。因此,他们特别关注人的自我实现。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方式可分为接受和发现两种。接受学习是以获得系统的学科知识为目的,学习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发现学习也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获得为目的,但强调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发现、分析、理解并掌握基本结构,学习内容常以问题形式呈现,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接受和发现两种学习方式应互为补充。然而,我国长期以来习惯于接受学习,背记知识;西方的孩子则从小就受到鼓励通过体验发现知识。在英国小学里,笔者曾观察过小学生解剖鱼来认识鱼的身体结构。这种通过感知、体验、发现知识的方式曾经赋予多少个像牛顿、瓦特等科学发明家以灵感,促使他们走向创造发明之路,取得伟大的成就啊!
在外语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以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要求凸显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并且要认识以下五个特征。
① 主动性,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视学习为乐事,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成长、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他们便会主动地说出:“我要学”,而不是被动地“要我学”。他们乐于学习,主动参与,主动探究。
② 独立性,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待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就是使学生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从“依赖课堂、书本、教师”到“超越课堂、书本、教师”,学会自我调控,运用学习策略,最终实现“我能学”。
③ 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即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学习需要、学习风格和能力不一样,学习的结果也就不同。外语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更为突出,因此传统教学的“一刀切”“齐步走”往往行不通。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发展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获有成就感。
④ 体验性,外语学习强调实践,有身体活动,口、手、耳、眼、脑并用;有心灵感悟。模仿和记忆语言知识是需要的,但语言技能和使用语言的能力的培养还要学生自觉地参与各种交际性及任务型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体验和获得直接经验,并加以改造和发展。所谓“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就是基于这个道理。
⑤ 问题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自主性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动发问。学习中沒有问题是缺乏求知欲和懒于思考的表现。要发展思维、想象和创造力就要生成问题,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为了加强问题意识,有必要在教学中,在教科书中提供情景,挑起矛盾、设置对立的观点、制造悬而未决的难题,引起讨论甚至辩论的兴趣。问题的设计还要注意层次性,由表层到深层,由事实型到推理型的都应有。
探究性(inquiring)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把“探究性”“创造性”“发现”等视为完整个性的有机构成部分。探究性学习就是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他们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探究学习可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学习性、研究性和经验性的特征。与接受学习不同的是,这是一种综合性的、以实践中的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只要学习有关课题的知识,而且还要学习一些基本的研究程序和方法。“项目”(Project)就是具有这样特征的活动。进行这类活动时特别注重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实践和体验。
探究学习的过程是情感活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一般可获得六方面的成果:
① 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学生自主参与发现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② 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为解决学校周边环境污染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收集资料,采访调查,分析和归纳,表述和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③ 学会分享与合作。因为一般来说,探究性学习活动以小组形式进行,提供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
④ 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外语学习涉及大量科学技术领域的知识,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养成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成果的正确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
⑤ 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用外语研究和讨论当代社会问题,可使学生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思考人类与世界的和谐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人文素养。
⑥ 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加以综合运用。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学习中不断加以激活,使他们主动参与各项学习活动,扩充知识,丰富经验,综合运用,使储存的知识不被遗忘,而且能长久地发挥作用,产生价值。
合作性(cooperation)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一种信息互动的过程。合作学习的互动不是师生的单向型互动,而是师生间双向型和师生与生生间的多边互动。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师生共同活动,平等地互动交流。合作学习可以营造友好的氛围,缓解个人间的竞争。团队合作中,学生之间相互支持,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合作学习有助于因材施教,使不同水平的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发展。外语教学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就是班级人多,个体实践量小,差异大,容易产生“两极分化”的现象。结对或小组合作学习是解决此难题的一个好办法。而且,合作学习的轻松环境可以降低焦虑,增强信心,促进人际交往。这对于学生的积极学习有很大好处,学生在小组中顾虑较少,会大胆开口,不怕犯错,随时提问,比起严肃的课堂教学,学生更容易产生愉悦感。 21世纪的英语教材与20世纪末的教材相比,合作型活动明显增多。何安平教授曾比较过这两个时期人教社高中英语教材。她设定pair, partner, group, discuss为检索项,使用语料库提取教材中所有与合作型活动相关的语境共现行,调查结果发现两套教材的差异较大(见表1)。
由此可见,基于课标理念的教材大大加强了合作学习。可是,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不致使其流于形式呢?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文涛深入课堂教学研究,提出了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必备的4个理念。
① 应关注小组合作成员的整体发展,并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小组成员人人平等的意识,把每个学生都看作是有无限发展潜力的生命体,并把合作学习中的决定权还给学生,使他们树立起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活动。
② 整体合作与适度竞争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来解决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团队精神,让学生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可以激发小组合作成员个体的积极性。由于学生还没有自主自觉地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过分强调合作而不讲竞争,就会使一部分学生产生依赖的思想。而且,提倡适度的竞争也可以把学习环境和社会现实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社会现实环境充满着竞争,需要增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合作学习小组里提倡竞争,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潜力。
③ 教师应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促进者,师生之间更多的应是平等的交流与互动。这样就改变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神圣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使学生认识到教师就是他们中的一员,这可拉进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使师生关系走向平等和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就会把真实的想法和困难主动地与教师交流,共同探讨问题解决的办法,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教师是合作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仲裁者,这样教师就能从“唯我论”中走出来,就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积极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就会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就会思考合作解决的方法,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而不是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也会对合作学习的成绩与成员进行积极的评价。
④ 不仅要关注学生认知目标的实现,更要关注学生情感目标的实现。情感目标主要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培养合作学习的兴趣,激发合作学习的动机,更重要的是培養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现代社会需要具有团队精神、有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的人才。在合作学习中不仅要完成学习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合作。
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还需要有一些实施措施,具体如下:
① 划分合理的小组是前提。一般可以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可以增加小组之间的可竞争性。小组一般以4-6人适宜,且每个人有分工,组长、记录、发言人等,各司其职,共同努力。
② 教师应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合理引导,积极调控,承担好促进者的角色。教师对小组合作问题事先要有设计,让学生提前思考,收集材料,做好准备。活动时,教师要巡视并仔细观察各组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调控措施。
③ 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评价时要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小组整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参考文献
何安平,郑旺全. 语料库视角下的高中英语教材与教法研究[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黄远振. 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刘道义. 新高中英语教与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文涛. 论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2) 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