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流”就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与情感的“传达”与“沟通”,人要适应社会,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需运用“交流”来与他人与社会建立联系。因此说,没有“交流”人就无法理性地生存,人类社会和人类文化就不复存在。数学的学习,“交流”是一种获取知识途径,必须对要表达的内容进行逻辑推理,必须辨析 ,澄清某些模糊认识,必须把握问题的本质,由此,数学交流可以认为是主体数学思维活动的延续,是思维活动社交化的重要一环,通过交流、书写、讲述、倾听和阅读,观点得到论证,发现得以分享,猜测得到肯定,零乱的知识得到组织,模糊的认识得以澄清,由此可见,交流对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是必不可少的,初中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必须引起重视。本人就此作了有益探索尝试:
一、加强数学语言的教学
数学语言的应用是顺利进行数学交流的基础,它以严谨、精炼准确而著称,也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数学语言有着它的特殊性,所以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对数学的学习效果,作为数学老师应充分认识数学语言的特点和地位,在课堂教学中:
1.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语言的核心
数学语言中使用变元和运算,逻辑符号、专门词汇、概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的运用这些符号及专门的数学术语,指导学生正确运用,有利于学生养成语言规范的习惯,精确有条理表达,比如平方差公式(a+b)(a-b)=a2 -b2 ,对于语言“两数的和乘以这两数的差,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差”的表达,常说成“两数的和乘以这两数的差,等于这两数差的平方”,前者是(a+b)(a-b)=a2 -b2 ,后者是(a+b)(a-b)=(a –b)2,结果完全不一样,又如在积的乘方教学中,对于符号表达(ab)2 =a2 b2 用文字语言表达为“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在没有符号语言的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法则里,“把它们的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体现出数学表达要有条理有序性,并且要精确表达。
2.重视口头语言与符号语言互相转化的训练
口头语言的作用,是通过自己语言的叙述,对词语或符号重新赋予意义。这样有助于促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一个问题能清楚地说一遍,等于解决了一半”,只有对某个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后才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正确地表达出来,首先是符号语言的内化,然后才有可能转化为口头语言,否则只可能是鹦鹉学舌了。
比如我在教学方差公式时在得出字母公式(a+b)(a-b)=a2 -b2后,请学生用文字语言口述这个公式,学生甲:“两数和与两数差的积等于两数的平方差”。我没有急于评价,而写出一个根据学生甲口述的式子(a+b)(c-d)=?让学生运算,发现是ac-ad+bc-bd≠a2-b2 .学生以:“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这两数差的平方”。我指着“a2 -b2 与(a-b)2”问区别在哪里?从而使学生明白了“(a+b)(a-b)=a2 -b2”的口头语言表达为“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差”。口头语言与符号语言互相转化的多次训练,才能让学生精确表达。
二、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堂讨论
课堂教学中,除了师生之间的问答与对话,学生做练习与对话,学生做练习与相互订正,可交流活动外,还可组织适当的课堂讨论,以便有意识地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课堂讨论是由老师给出一个与知识学习有关的中心议题或者必须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或班集体的形式围绕问题发表见解、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讨论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多向交流表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讨论中,学生独立活动的自由度增大,可以进行提问,反驳、论证,收集资料,绘制图表等多种活动,同时也学会运用数学语言,将自己的思想与见解清晰地表达出来,并与别人的思想与见解进行比较,以达到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由此,课堂讨论不仅适合于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知识的理解。
如在一次初三中考复习数学活动课中,我以“一个四边形面积计算”设计了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
[问题]某学校要建一个操场,需要向校外农村征地,学校墙外恰好有一块地适合作操场,地形为四边形,已闲置多年,地里堆满了渣土,杂草丛生。根据当时的条件,无法进入地里直接测量,只能量得四边形的四边长(图1),这块地价共同商定为每亩6万元,卖方提出这块地面积的算法按公式S=(a+c) (b+d)计算,问:假如你是买方,你同意卖方计算方案吗?如果同意,说说你的理由,如果不同意,有没有更好的计算面积方案?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交流)无外乎有以下思路:
思路1:先按卖方提出的方法计算面积:
S=(a+c)(b+d)
=×(210+80)×(140+280)
=30450(m2)=45.675亩
思路2:设计其他计算面积的方案及操作
学生甲:用方格法计算面积,把实际中的四边形按10000:1的比例缩小画在方格纸中,计算四边形所占的方格数及方格面积,得S=36.60亩。
学生乙:用比例的方法计算面积,把实际中的四边形按10000:1的比例缩小画在纸上,将其化为两个三角形,应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公别计算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求和后按比例放大,得S=35.456亩。
学生丙:按实际中的四边形按10000:1的比例缩小画在纸上,将其化为两个三角形,应用海伦公式分别计算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求和后按比例放大,得S=35.625亩。
有学生设疑:三位同学计算方法都有误差,能用其中一位同学计算面积方案吗?但这三种方法计算的面积很接近(师提出怎么办?)(学生讨论后,形成一致意见,取它们的平均值S=×(36.60+36.625+35.456)=35.894亩作为该地的面积)。为学生提供课题,通过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提出设想,进行实践,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纯粹的知识,而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丰富了探索的经验,分享了获得成功时的喜悦,增长了见识。
我想: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融入到平时的日常教学,点点滴滴之中,我们必须做细、做实,让我们的学生学到有用的、有价值的、终身受益的数学。
一、加强数学语言的教学
数学语言的应用是顺利进行数学交流的基础,它以严谨、精炼准确而著称,也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数学语言有着它的特殊性,所以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对数学的学习效果,作为数学老师应充分认识数学语言的特点和地位,在课堂教学中:
1.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语言的核心
数学语言中使用变元和运算,逻辑符号、专门词汇、概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的运用这些符号及专门的数学术语,指导学生正确运用,有利于学生养成语言规范的习惯,精确有条理表达,比如平方差公式(a+b)(a-b)=a2 -b2 ,对于语言“两数的和乘以这两数的差,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差”的表达,常说成“两数的和乘以这两数的差,等于这两数差的平方”,前者是(a+b)(a-b)=a2 -b2 ,后者是(a+b)(a-b)=(a –b)2,结果完全不一样,又如在积的乘方教学中,对于符号表达(ab)2 =a2 b2 用文字语言表达为“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在没有符号语言的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法则里,“把它们的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体现出数学表达要有条理有序性,并且要精确表达。
2.重视口头语言与符号语言互相转化的训练
口头语言的作用,是通过自己语言的叙述,对词语或符号重新赋予意义。这样有助于促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一个问题能清楚地说一遍,等于解决了一半”,只有对某个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后才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正确地表达出来,首先是符号语言的内化,然后才有可能转化为口头语言,否则只可能是鹦鹉学舌了。
比如我在教学方差公式时在得出字母公式(a+b)(a-b)=a2 -b2后,请学生用文字语言口述这个公式,学生甲:“两数和与两数差的积等于两数的平方差”。我没有急于评价,而写出一个根据学生甲口述的式子(a+b)(c-d)=?让学生运算,发现是ac-ad+bc-bd≠a2-b2 .学生以:“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这两数差的平方”。我指着“a2 -b2 与(a-b)2”问区别在哪里?从而使学生明白了“(a+b)(a-b)=a2 -b2”的口头语言表达为“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差”。口头语言与符号语言互相转化的多次训练,才能让学生精确表达。
二、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堂讨论
课堂教学中,除了师生之间的问答与对话,学生做练习与对话,学生做练习与相互订正,可交流活动外,还可组织适当的课堂讨论,以便有意识地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课堂讨论是由老师给出一个与知识学习有关的中心议题或者必须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或班集体的形式围绕问题发表见解、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讨论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多向交流表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讨论中,学生独立活动的自由度增大,可以进行提问,反驳、论证,收集资料,绘制图表等多种活动,同时也学会运用数学语言,将自己的思想与见解清晰地表达出来,并与别人的思想与见解进行比较,以达到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由此,课堂讨论不仅适合于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知识的理解。
如在一次初三中考复习数学活动课中,我以“一个四边形面积计算”设计了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
[问题]某学校要建一个操场,需要向校外农村征地,学校墙外恰好有一块地适合作操场,地形为四边形,已闲置多年,地里堆满了渣土,杂草丛生。根据当时的条件,无法进入地里直接测量,只能量得四边形的四边长(图1),这块地价共同商定为每亩6万元,卖方提出这块地面积的算法按公式S=(a+c) (b+d)计算,问:假如你是买方,你同意卖方计算方案吗?如果同意,说说你的理由,如果不同意,有没有更好的计算面积方案?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交流)无外乎有以下思路:
思路1:先按卖方提出的方法计算面积:
S=(a+c)(b+d)
=×(210+80)×(140+280)
=30450(m2)=45.675亩
思路2:设计其他计算面积的方案及操作
学生甲:用方格法计算面积,把实际中的四边形按10000:1的比例缩小画在方格纸中,计算四边形所占的方格数及方格面积,得S=36.60亩。
学生乙:用比例的方法计算面积,把实际中的四边形按10000:1的比例缩小画在纸上,将其化为两个三角形,应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公别计算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求和后按比例放大,得S=35.456亩。
学生丙:按实际中的四边形按10000:1的比例缩小画在纸上,将其化为两个三角形,应用海伦公式分别计算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求和后按比例放大,得S=35.625亩。
有学生设疑:三位同学计算方法都有误差,能用其中一位同学计算面积方案吗?但这三种方法计算的面积很接近(师提出怎么办?)(学生讨论后,形成一致意见,取它们的平均值S=×(36.60+36.625+35.456)=35.894亩作为该地的面积)。为学生提供课题,通过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提出设想,进行实践,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纯粹的知识,而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丰富了探索的经验,分享了获得成功时的喜悦,增长了见识。
我想: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融入到平时的日常教学,点点滴滴之中,我们必须做细、做实,让我们的学生学到有用的、有价值的、终身受益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