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皇帝的新装》作为名著名篇,文本自身可供挖掘的教学主题有很多,近年来学术界的对于该篇的文本解读呈现多元化趋势。本文通过梳理历年来对于《皇帝的新装》多元的文本解读,试图结合优秀教师的优秀教学实录,探究最适合中学教学的文本主题。
关键词:《皇帝的新装》;多元解读;教学主题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 01-119-02
《皇帝的新装》是19世纪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品,被选人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历年来学界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呈现多元化趋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异彩纷呈的教学主题。本文梳理近年来对于《皇帝的新装》的多元文本解读,并试图寻找适合中学教学的主题解读。
一、多元的文本解读
(一)以批判统治阶级为主题
早期出现的较为传统的文本解读将《皇帝的新装》概括为“讽刺了以皇帝、大臣为代表的统治阶层的虚伪、愚蠢和腐朽”。这种解读观点主要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研究者往往受意识形态的形象,认为文本讽刺了是以皇帝、大臣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愚昧腐朽,对于百姓和天真的孩子则持同情态度。教师也往往受这种解读观的影响,将教学目的设置为使学生认识封建统治集团的相互欺骗、愚蠢至极的丑陋面目,而很少关注到文本对于诚信的呼唤、人性的揭露等主题。
近年来,受多元解读的思想,教者往往不再受限于批判统治阶级虚伪的主题,但我们从众多的教学实录中仍然能够看到这种主题解读的身影。秦晓静老师在执教时在揭露人性的虚伪的同时将主题深化为“社会规则决定社会走向…我们期待着每一个人做‘真我’,但社会一定要为‘真我’提供孕育、成长的空间,这样才能让敢于说真话的人越来越多,让说出真话的人有坚持的勇气。”[1]将文本的批判对象指向不公的社会规则,指向规则的制定者,仍然可以认为是传统主题的延伸。肖培东老师在执教时引导同学们“探寻大人们的内心”,并引导同学们认识到百姓们说假话的原因是迫于皇权的压力,“在皇帝面前,也就是在权力面前,在生存面前,百姓迫于压力,迫于生存生活的需要说了假话”[2],矛头直指愚昧的统治者,对于百姓说假话的原因归咎于权利的压迫。
(二)由批判转向关注人性
对于《皇帝的新装》的主题解读在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呈现多元解读的趋势。特级教师宁鸿彬将主题解读为揭露人性的自私与虚伪,并确定“自私自利是万恶之源,只有无私才能无畏”的教学主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私信是犯罪的根源”,鼓励学生做事要诚信。一些执教者在肯定文本讽刺人性虚伪的同时,多角度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故“讽刺众人之盲从”、“赞美童真”、“政治隐喻”“对追求真理的赤子之心的呼唤”等解说层出不穷。
接受美学认为,任何文本都存在着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作品的意义不是文本中固有的,而是从阅读的具体化过程中产生的:文本的真正价值和生命,在于读者对其永无止境的多元解读。这篇童话历时百年却依然经久不衰,正是由于文本中揭示的深刻内涵在任何时代的人们身上都能找到影子。所以笔者认为,对于《皇帝的新装》的解读,我们不能思维模式固化,一味的照搬教科书教学,只会限制同學们对于文本的深入体会。
二、优秀课例分析
笔者检索近年来出现的众多的《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分析整理出以宁鸿彬、窦桂梅、肖培东、孟岳为代表的优秀教师的优秀教学实录。几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文本解读,因而在教学中呈现出不同的主题延伸。
宁鸿彬老师讲《皇帝的新装》抓住了文本核心的特征,提出三个明确的问题引导同学们讨论。首先探讨皇帝的形象,通过形象分析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主题,进而提出用一个字概括全文,最后同学们对文本主要人物形象和文本主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引导同学们寻找问题原因,也就是探讨皇帝受骗的原因。三个主问题的设计形成了教学进行的三大板块,贯穿两个课时、整个文本的讲解,做到课堂条理清晰、逻辑分明。同学们能够在习得基础知识、明了文本主题的同时,也掌握了阅读文章的一种方法——析因阅读法。但宁老师的课例也存在着一定的缺憾,由于课堂过于追求对文本的概括总结,忽视了文本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宁老师在处理文本时对于大臣、百姓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没有做出相应的分析,从而忽视了对于文本本身的丰满表达。
窦桂梅老师讲《皇帝的新装》贯彻落实现代教学先进理念,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引导同学们自主预习,结合预习过程中的疑问,引导学生对文章中主要人物形象进行细致的分析,抓住人物形象的动作、语言描写,充分体会人物的心理,并鼓励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如情景表演、分角色朗诵等自主的探究人物形象的特点,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文本主题,也就是闹剧形成的原因分析。最后引导同学们联系古今历史事实,深化主题,引导学生要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也就是回到事物本身去思考问题。窦老师运用学科内外整合思维,使学生通过学习常人体童话后能与社会现实生活对照,进而形成对生活、文本丰富而又深刻的认识。
肖培东老师从童话题材的主要特征出发,引导同学们掌握童话题材的突出特点——夸张和想象,进而引导同学们找出文本中的夸张之处进行品读,肖老师重视学生通过朗读抓住文本中人物的形象,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从人物形象的夸张表面背后透露的深刻的讽刺意味。最后深入探究闹剧形成的原因,揭露出成人世界的人性黑洞,使这篇童话达到教育人的作用。
孟岳老师试图寻找对《皇帝的新装》的一种全新解读方法,即通过童话阅读的民俗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童话的情节类型,利用互文性的文本,在比较分析中探究原型的独特性和标本意义。引导学生对主文本《皇帝的新装》和五篇材料文本进行比较,分析出六篇文本的情节相似处,即“这些‘被骗者’都拥有人性中的普遍弱点:或虚荣或虚伪或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3]”,进而引导学生探讨《皇帝的新装》相对于其他五篇文本情节上的丰富性和独特性,让同学们体会文本不仅仅讽刺了人性,深层次还有某种政治讽喻。
综合以上几位老师对《皇帝的新装》的文本教学,我们能够发现尽管每一位老师文本解读的视角不同,对于文本主题的生发也多种多样,但是几位教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了文本的主体地位,主题的解读紧密结合文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解读。新课标背景下,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多角度的解读,以上几位教师在行课的过程中,在原有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并联系实际作了主题的升华。
参考文献:
[1]秦晓静.《<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G].教育实践与研究,2017 (32)
[2]肖培东.郑桂华.《<皇帝的新装>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G].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 (10)
[3]孟岳,《<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G].中学语文教学,2017(8)
[4]宁鸿彬,《<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上)》[G].中学语文教学,1997(5)
宁鸿彬,《<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下)》[G].中学语文教学,1997(6)
[5]窦桂梅.《回到教育本身——整合思维下的<皇帝的新装>》[G].人民教育,2014(2)
[6]肖培东.郑桂华.《<皇帝的新装>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G].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 (10)
[7]孟岳,《<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G].中学语文教学,2017(8)
关键词:《皇帝的新装》;多元解读;教学主题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 01-119-02
《皇帝的新装》是19世纪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品,被选人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历年来学界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呈现多元化趋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异彩纷呈的教学主题。本文梳理近年来对于《皇帝的新装》的多元文本解读,并试图寻找适合中学教学的主题解读。
一、多元的文本解读
(一)以批判统治阶级为主题
早期出现的较为传统的文本解读将《皇帝的新装》概括为“讽刺了以皇帝、大臣为代表的统治阶层的虚伪、愚蠢和腐朽”。这种解读观点主要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研究者往往受意识形态的形象,认为文本讽刺了是以皇帝、大臣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愚昧腐朽,对于百姓和天真的孩子则持同情态度。教师也往往受这种解读观的影响,将教学目的设置为使学生认识封建统治集团的相互欺骗、愚蠢至极的丑陋面目,而很少关注到文本对于诚信的呼唤、人性的揭露等主题。
近年来,受多元解读的思想,教者往往不再受限于批判统治阶级虚伪的主题,但我们从众多的教学实录中仍然能够看到这种主题解读的身影。秦晓静老师在执教时在揭露人性的虚伪的同时将主题深化为“社会规则决定社会走向…我们期待着每一个人做‘真我’,但社会一定要为‘真我’提供孕育、成长的空间,这样才能让敢于说真话的人越来越多,让说出真话的人有坚持的勇气。”[1]将文本的批判对象指向不公的社会规则,指向规则的制定者,仍然可以认为是传统主题的延伸。肖培东老师在执教时引导同学们“探寻大人们的内心”,并引导同学们认识到百姓们说假话的原因是迫于皇权的压力,“在皇帝面前,也就是在权力面前,在生存面前,百姓迫于压力,迫于生存生活的需要说了假话”[2],矛头直指愚昧的统治者,对于百姓说假话的原因归咎于权利的压迫。
(二)由批判转向关注人性
对于《皇帝的新装》的主题解读在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呈现多元解读的趋势。特级教师宁鸿彬将主题解读为揭露人性的自私与虚伪,并确定“自私自利是万恶之源,只有无私才能无畏”的教学主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私信是犯罪的根源”,鼓励学生做事要诚信。一些执教者在肯定文本讽刺人性虚伪的同时,多角度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故“讽刺众人之盲从”、“赞美童真”、“政治隐喻”“对追求真理的赤子之心的呼唤”等解说层出不穷。
接受美学认为,任何文本都存在着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作品的意义不是文本中固有的,而是从阅读的具体化过程中产生的:文本的真正价值和生命,在于读者对其永无止境的多元解读。这篇童话历时百年却依然经久不衰,正是由于文本中揭示的深刻内涵在任何时代的人们身上都能找到影子。所以笔者认为,对于《皇帝的新装》的解读,我们不能思维模式固化,一味的照搬教科书教学,只会限制同學们对于文本的深入体会。
二、优秀课例分析
笔者检索近年来出现的众多的《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分析整理出以宁鸿彬、窦桂梅、肖培东、孟岳为代表的优秀教师的优秀教学实录。几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文本解读,因而在教学中呈现出不同的主题延伸。
宁鸿彬老师讲《皇帝的新装》抓住了文本核心的特征,提出三个明确的问题引导同学们讨论。首先探讨皇帝的形象,通过形象分析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主题,进而提出用一个字概括全文,最后同学们对文本主要人物形象和文本主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引导同学们寻找问题原因,也就是探讨皇帝受骗的原因。三个主问题的设计形成了教学进行的三大板块,贯穿两个课时、整个文本的讲解,做到课堂条理清晰、逻辑分明。同学们能够在习得基础知识、明了文本主题的同时,也掌握了阅读文章的一种方法——析因阅读法。但宁老师的课例也存在着一定的缺憾,由于课堂过于追求对文本的概括总结,忽视了文本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宁老师在处理文本时对于大臣、百姓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没有做出相应的分析,从而忽视了对于文本本身的丰满表达。
窦桂梅老师讲《皇帝的新装》贯彻落实现代教学先进理念,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引导同学们自主预习,结合预习过程中的疑问,引导学生对文章中主要人物形象进行细致的分析,抓住人物形象的动作、语言描写,充分体会人物的心理,并鼓励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如情景表演、分角色朗诵等自主的探究人物形象的特点,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文本主题,也就是闹剧形成的原因分析。最后引导同学们联系古今历史事实,深化主题,引导学生要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也就是回到事物本身去思考问题。窦老师运用学科内外整合思维,使学生通过学习常人体童话后能与社会现实生活对照,进而形成对生活、文本丰富而又深刻的认识。
肖培东老师从童话题材的主要特征出发,引导同学们掌握童话题材的突出特点——夸张和想象,进而引导同学们找出文本中的夸张之处进行品读,肖老师重视学生通过朗读抓住文本中人物的形象,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从人物形象的夸张表面背后透露的深刻的讽刺意味。最后深入探究闹剧形成的原因,揭露出成人世界的人性黑洞,使这篇童话达到教育人的作用。
孟岳老师试图寻找对《皇帝的新装》的一种全新解读方法,即通过童话阅读的民俗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童话的情节类型,利用互文性的文本,在比较分析中探究原型的独特性和标本意义。引导学生对主文本《皇帝的新装》和五篇材料文本进行比较,分析出六篇文本的情节相似处,即“这些‘被骗者’都拥有人性中的普遍弱点:或虚荣或虚伪或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3]”,进而引导学生探讨《皇帝的新装》相对于其他五篇文本情节上的丰富性和独特性,让同学们体会文本不仅仅讽刺了人性,深层次还有某种政治讽喻。
综合以上几位老师对《皇帝的新装》的文本教学,我们能够发现尽管每一位老师文本解读的视角不同,对于文本主题的生发也多种多样,但是几位教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了文本的主体地位,主题的解读紧密结合文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解读。新课标背景下,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多角度的解读,以上几位教师在行课的过程中,在原有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并联系实际作了主题的升华。
参考文献:
[1]秦晓静.《<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G].教育实践与研究,2017 (32)
[2]肖培东.郑桂华.《<皇帝的新装>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G].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 (10)
[3]孟岳,《<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G].中学语文教学,2017(8)
[4]宁鸿彬,《<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上)》[G].中学语文教学,1997(5)
宁鸿彬,《<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下)》[G].中学语文教学,1997(6)
[5]窦桂梅.《回到教育本身——整合思维下的<皇帝的新装>》[G].人民教育,2014(2)
[6]肖培东.郑桂华.《<皇帝的新装>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G].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 (10)
[7]孟岳,《<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G].中学语文教学,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