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研究不同品种不同移栽期对早稻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本试验在其他试验因子相同的情况下,对余姚市目前的早稻主推品种中早39和甬籼15开展品种对比和移栽期试验。结果表明:在2016年早稻育秧期间温度适宜、孕穗期间梅雨天气较少的情况下,适当早播均能有效提高中早39和甬籼15的秧苗素质,加快分蘖,提前生育进程,最终提高实际产量。
关键词 早稻;品种;移栽期;产量;农艺性状;浙江余姚
中图分类号 S511.0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051-02
中早39是由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中熟早籼品种,2012年通过国家审定,具有高产稳产、生育期适中、抗逆性强、株型较好、适应性广等特点。甬籼15是由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育成的早籼早熟品种,2008年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具有苗期耐寒性好、起发快、生育期短、成熟早等特点。本文通过对中早39和甬籼15在不同移栽期下的分蘖消长规律、成穗规律、生育进程及产量因子等内容的研究,进一步了解品种的种植表现和生育特性[1-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6年在余姚市牟山镇青港村某种粮大户试验田中进行,参试品种为中早39和甬籼15。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中早39品种3月20日播种、4月20日移栽(A);甬籼15品种3月20日播种、4月20日移栽(B);中早39品种3月23日播种、4月23日移栽(C);甬籼15品种3月23日播种、4月23日移栽(D)。大田对比,每个处理面积0.06 hm2。
1.3 试验实施
试验于3月20日和3月23日分批播种,采用基质育秧,每盘播种量为125 g,用种量82.5 kg/hm2。播前均进行选种、晒种等工作,播后进行叠盘暗室催芽[4-6]。秧龄30 d,移栽期分别为4月20日和4月23日。各处理机插密度为36.45万丛/hm2(25 cm×11 cm)。基肥于翻耕时施入,施碳铵、磷肥各535 kg/hm2,分蘖肥在播种后7、14 d分批施入,第1次分蘖肥在4月27—30日施入,施尿素150 kg/hm2;第2次分蘖肥在5月4—7日施入,施复合肥(17-17-17)250 kg/hm2。其他非试验因素的各种管理措施一致并与实际相符。
2 结果与分析
2.1 秧苗素质考查
由表1可知,处理A和处理C同为中早39品种,处理A的苗高14.35 cm、叶挺长5.92 cm、總叶数3.21张、绿叶数2.91张、总根数10.50根、基部宽0.21 cm、百株鲜重25.6 g等参数均高于处理C。处理B和处理D同为甬籼15品种,处理B的苗高12.78 cm、叶挺长5.97 cm要好于处理D,其余参数要差于处理D。说明在2016年的气候下,适当提前播种有助于中早39秧苗素质的提高,适当延后播种有助于甬籼15秧苗素质的提高。但同一播期、不同品种,秧苗素质差异大。
2.2 苗情动态考查
由表2可知,不同处理间苗情动态差异较大。从分蘖动态上来看,同为中早39品种,处理A的最高苗峰为657.0万株/hm2,而处理C仅为502.5万株/hm2。同为甬籼15品种,处理B的最高苗峰为672.0万株/hm2,而处理D仅为501.0万株/hm2。说明对同一品种来讲,在不同播种期、不同移栽期下,适当早播有助于加快分蘖速度。而对比同一播种期同一移栽期的不同品种,甬籼15的分蘖速度要快于中早39。
2.3 生育进程考查
由表3可知,对中早39品种来说,处理A分蘖始期 5月8日、拔节期5月30日、齐穗期6月21日、成熟期7月18日,均较处理C要提前1~2 d。甬籼15也基本遵循此规律,即播种期提前3 d,后期基本提前1~2 d。对同一播种期的不同品种来说,在拔节期之前,2个品种的生育期大致相同,拔节期之后,生育期出现较大差异,如处理A中早39始穗期6月19日、齐穗期6月21日、成熟期7月18日,处理B甬籼15始穗期6月14日、齐穗期6月18日、成熟期7月13日,甬籼15要比中早39提前4~5 d。
2.4 经济性状及产量
由表4可知,各处理间产量性状差异较大。处理A实际产量7 965.0 kg/hm2,处理B实际产量7 725.0 kg/hm2,处理C实际产量7 495.5 kg/hm2,处理D实际产量7 275.0 kg/hm2。说明同一品种适当提早播种有助于产量的提高。
3 结论与讨论
综上来看,在2016年早稻育秧期间温度适宜、孕穗期间梅雨天气较少的情况下,适当早播均能有效提高中早39和甬籼15的秧苗素质,加快分蘖,提前生育进程,最终提高实际产量。对于种植大户来讲,以高产、熟期适中、株型较好的中早39为主,搭配种植一定面积的耐寒性好、起发快、生育期短、成熟早的甬籼15,能更好地调配劳动力和农机具,为全年早晚稻两作都高产打下基础。但同时也应特别注意,早播之后可能导致中早39成秧率、成穗率有所下降,需要通过适当提高播种量、适当增多分蘖肥来加以避免。
4 参考文献
[1] 寿建尧,杨长登,戚航英,等.中早39攻关田单产超700 kg/667 m2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2015,21(6):77-79.
[2] 韩娟英.早籼品种中早39在余姚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2012,18(1):63-64.
[3] 王宇,吕小红,李旭,等.播期与移栽期配置对机插水稻群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6(9):78-82.
[4] 邱译萱,马树庆,高峰,等.吉林省东部粳稻生长和产量对移栽期和温度变化的反应[J].生态学杂志,2016(4):909-916.
[5] 吕世华,任光俊,曾祥忠,等.不同移栽期对强化栽培优质杂交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2):143-144.
[6] 崔一龙,朴仁哲,朴哲.不同的密度和移栽期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延边农学院学报,1995(1):21-28.
关键词 早稻;品种;移栽期;产量;农艺性状;浙江余姚
中图分类号 S511.0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051-02
中早39是由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中熟早籼品种,2012年通过国家审定,具有高产稳产、生育期适中、抗逆性强、株型较好、适应性广等特点。甬籼15是由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育成的早籼早熟品种,2008年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具有苗期耐寒性好、起发快、生育期短、成熟早等特点。本文通过对中早39和甬籼15在不同移栽期下的分蘖消长规律、成穗规律、生育进程及产量因子等内容的研究,进一步了解品种的种植表现和生育特性[1-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6年在余姚市牟山镇青港村某种粮大户试验田中进行,参试品种为中早39和甬籼15。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中早39品种3月20日播种、4月20日移栽(A);甬籼15品种3月20日播种、4月20日移栽(B);中早39品种3月23日播种、4月23日移栽(C);甬籼15品种3月23日播种、4月23日移栽(D)。大田对比,每个处理面积0.06 hm2。
1.3 试验实施
试验于3月20日和3月23日分批播种,采用基质育秧,每盘播种量为125 g,用种量82.5 kg/hm2。播前均进行选种、晒种等工作,播后进行叠盘暗室催芽[4-6]。秧龄30 d,移栽期分别为4月20日和4月23日。各处理机插密度为36.45万丛/hm2(25 cm×11 cm)。基肥于翻耕时施入,施碳铵、磷肥各535 kg/hm2,分蘖肥在播种后7、14 d分批施入,第1次分蘖肥在4月27—30日施入,施尿素150 kg/hm2;第2次分蘖肥在5月4—7日施入,施复合肥(17-17-17)250 kg/hm2。其他非试验因素的各种管理措施一致并与实际相符。
2 结果与分析
2.1 秧苗素质考查
由表1可知,处理A和处理C同为中早39品种,处理A的苗高14.35 cm、叶挺长5.92 cm、總叶数3.21张、绿叶数2.91张、总根数10.50根、基部宽0.21 cm、百株鲜重25.6 g等参数均高于处理C。处理B和处理D同为甬籼15品种,处理B的苗高12.78 cm、叶挺长5.97 cm要好于处理D,其余参数要差于处理D。说明在2016年的气候下,适当提前播种有助于中早39秧苗素质的提高,适当延后播种有助于甬籼15秧苗素质的提高。但同一播期、不同品种,秧苗素质差异大。
2.2 苗情动态考查
由表2可知,不同处理间苗情动态差异较大。从分蘖动态上来看,同为中早39品种,处理A的最高苗峰为657.0万株/hm2,而处理C仅为502.5万株/hm2。同为甬籼15品种,处理B的最高苗峰为672.0万株/hm2,而处理D仅为501.0万株/hm2。说明对同一品种来讲,在不同播种期、不同移栽期下,适当早播有助于加快分蘖速度。而对比同一播种期同一移栽期的不同品种,甬籼15的分蘖速度要快于中早39。
2.3 生育进程考查
由表3可知,对中早39品种来说,处理A分蘖始期 5月8日、拔节期5月30日、齐穗期6月21日、成熟期7月18日,均较处理C要提前1~2 d。甬籼15也基本遵循此规律,即播种期提前3 d,后期基本提前1~2 d。对同一播种期的不同品种来说,在拔节期之前,2个品种的生育期大致相同,拔节期之后,生育期出现较大差异,如处理A中早39始穗期6月19日、齐穗期6月21日、成熟期7月18日,处理B甬籼15始穗期6月14日、齐穗期6月18日、成熟期7月13日,甬籼15要比中早39提前4~5 d。
2.4 经济性状及产量
由表4可知,各处理间产量性状差异较大。处理A实际产量7 965.0 kg/hm2,处理B实际产量7 725.0 kg/hm2,处理C实际产量7 495.5 kg/hm2,处理D实际产量7 275.0 kg/hm2。说明同一品种适当提早播种有助于产量的提高。
3 结论与讨论
综上来看,在2016年早稻育秧期间温度适宜、孕穗期间梅雨天气较少的情况下,适当早播均能有效提高中早39和甬籼15的秧苗素质,加快分蘖,提前生育进程,最终提高实际产量。对于种植大户来讲,以高产、熟期适中、株型较好的中早39为主,搭配种植一定面积的耐寒性好、起发快、生育期短、成熟早的甬籼15,能更好地调配劳动力和农机具,为全年早晚稻两作都高产打下基础。但同时也应特别注意,早播之后可能导致中早39成秧率、成穗率有所下降,需要通过适当提高播种量、适当增多分蘖肥来加以避免。
4 参考文献
[1] 寿建尧,杨长登,戚航英,等.中早39攻关田单产超700 kg/667 m2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2015,21(6):77-79.
[2] 韩娟英.早籼品种中早39在余姚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2012,18(1):63-64.
[3] 王宇,吕小红,李旭,等.播期与移栽期配置对机插水稻群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6(9):78-82.
[4] 邱译萱,马树庆,高峰,等.吉林省东部粳稻生长和产量对移栽期和温度变化的反应[J].生态学杂志,2016(4):909-916.
[5] 吕世华,任光俊,曾祥忠,等.不同移栽期对强化栽培优质杂交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2):143-144.
[6] 崔一龙,朴仁哲,朴哲.不同的密度和移栽期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延边农学院学报,1995(1):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