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今年有幸出席了西方社企界每年一度在牛津大学城举办的Skoll Foram及Oxform Jam,亦趁机探访当地的社企,看看可否对社企的本质和特性,有更透彻的了解。然而,经过大概一轮的会议,并走访英国有名的社企,得到的感觉可谓更加一头雾水。我在香港营运社企已经十五六年,自信对社企有一定的概念,但原来英国,或许整个欧洲,对社企的定义和观念,比香港更宽松,不客气地讲,是模糊得多。
香港的社企定义
故此,与其到外国寻找社企定义,倒不如以香港的社企现况为基础,为我们自己的社企作界定与分析。行内人都知道,香港现今的社企大部份源自于一些社福康复机构,于早年因应服务使用者就业需要而成立的一些类似中小企的公司。这些公司的业务虽然是五花八门,但目标清晰明确,是为协助服务使用者透过工作的平台,重建自信,重投社会,为自己为社会创造价值,创造财富。
现时,这类社企被概称为WISE(Work Integration Social Enterprise),即所谓就业共融社企。这类社企虽然常被批评者认为经营不善,过分依赖政府的资助,或母机构的扶持,而这些社企亦大多数由社会工作者主理。
除却这类社企外,其他则为独立团体或人士所筹办的社企。这类社企规模一般较小,资金大部分来自社企股东。这些社企的目标亦是五花八门,由厨余减废,循环再做,到推动公平贸易,到专门开拓银发主场,到聘用弱视或弱听者提供体验培训、开食堂餐厅,林林种种,百花齐放。然而,纵使社企的面貌愈来愈多样化,但香港的社企,均不难彰显他们的社会目标,创造价值同时亦呈现出商企的营运方法,透过网络,提升实力,产生效应。
故此,虽然香港的社企并没有什么官方定义,但大家都掌握筒中的潜规则。香港的社企,不论是前者由社福机构支持,或由独立人士营运,大部份均仍处于艰苦经营的状态,但社企在香港作为一股新兴的改变社会,完善社会的推动力量,仍在坚毅不拔地成长当中。这不单值得每一位业界人士庆幸,亦值得我们自豪。然而,社企的发展是否可以继续无为而治,自由放任,或是业界应逐渐提出更新思维,提倡成立种种的机制与措施,进一步促进社企在香港的成长,这些都是界内近年讨论的议题。
认证系统助推社企发展
对社企略有认识的朋友一般都知道欧洲、北美甚至部分亚洲国家,对社会企业均以官方或是非官方形式实施种类不同的认证制度。究其原因,是社企的种类形态实在太五花八门,不论是慈善基金,政府部门,乃至个人投资者,个别的捐赠者,甚或是有意以一己的经验智慧,希望透过社企这个平台去贡献社会的人,都会遇上一个同样的问题,就是究竟他们所要支持的社企,是否一所公认的社企,究竟这个社企是初步成立,或是历史悠久;是仍在发展阶段,或是已有稳健的营运基础等。这些问题,不是每一位希望支持社企的人都能轻易找到答案,继而放胆投资,放心作出拨款,放心捐助的。
在过去一段时间,由于社会对社企的认识依然不清晰,私人或企业投资对社企来说仍是望而却步,在这种情况下,香港社企若要进一步发展,恐怕要打破既有的思维框框,尝试一些策略性的措施,以制造更多有利的条件,合适的土壤,进一步推动社企的发展。
去年,在一片怀疑观望的眼光下,香港社会企业总会最终获得渣打银行的支持,找来城市大学火焰计划(Project Flame),协助开发一套应用于香港社企的认证系统——SEE MARK,是英文Social Enterprise Endorsement的缩写,而MARK一词,是对应英国的SE MARK,希望予人一种熟悉而权威的感觉。成立SEE MARK的目标简单直接,但我认为对香港社企进一步的发长极为重要,社企因应自己的发展阶段申请成为SEE MARK不同程度的认证成员(暂定为培育级,启业级,拓展级及卓越级成员),一方面向公众、政府或投资者展示自己是真实的社会企业的机构,另方面让他们对自己的发展阶段、实力等有一个由第三者所提供的识别,让政府、公众或投资者在向社企提出支持、投资前有一个明确的选择参考。当然,除此之外,认证系统所来的好处是方方面面的。
营运社企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社企作为近年冒起,针对各类社会需要和问题提出对应及解决方案的社会组织,在社会整体进步当中其实可扮演重要的角色。社会无必要拘泥于社企的定义,亦不必担心一些制度的出现,包括社企认证制度的倡议会扼杀社企的发展。反之,社企可作为一个政府,民间、商界,以至不同界别,共同为社会进步而一起搭建的灵活而机动的平台。社企随需要而组成,支持者和政府有清晰的渠道了解社企,社企亦有不同的组织及制度为他们提供协助。如此一来,社企将续渐变成另一个构成公民社会的庞大网络,更能产生它积极作用,对社会总体发展亦能作出更大的贡献。
香港的社企定义
故此,与其到外国寻找社企定义,倒不如以香港的社企现况为基础,为我们自己的社企作界定与分析。行内人都知道,香港现今的社企大部份源自于一些社福康复机构,于早年因应服务使用者就业需要而成立的一些类似中小企的公司。这些公司的业务虽然是五花八门,但目标清晰明确,是为协助服务使用者透过工作的平台,重建自信,重投社会,为自己为社会创造价值,创造财富。
现时,这类社企被概称为WISE(Work Integration Social Enterprise),即所谓就业共融社企。这类社企虽然常被批评者认为经营不善,过分依赖政府的资助,或母机构的扶持,而这些社企亦大多数由社会工作者主理。
除却这类社企外,其他则为独立团体或人士所筹办的社企。这类社企规模一般较小,资金大部分来自社企股东。这些社企的目标亦是五花八门,由厨余减废,循环再做,到推动公平贸易,到专门开拓银发主场,到聘用弱视或弱听者提供体验培训、开食堂餐厅,林林种种,百花齐放。然而,纵使社企的面貌愈来愈多样化,但香港的社企,均不难彰显他们的社会目标,创造价值同时亦呈现出商企的营运方法,透过网络,提升实力,产生效应。
故此,虽然香港的社企并没有什么官方定义,但大家都掌握筒中的潜规则。香港的社企,不论是前者由社福机构支持,或由独立人士营运,大部份均仍处于艰苦经营的状态,但社企在香港作为一股新兴的改变社会,完善社会的推动力量,仍在坚毅不拔地成长当中。这不单值得每一位业界人士庆幸,亦值得我们自豪。然而,社企的发展是否可以继续无为而治,自由放任,或是业界应逐渐提出更新思维,提倡成立种种的机制与措施,进一步促进社企在香港的成长,这些都是界内近年讨论的议题。
认证系统助推社企发展
对社企略有认识的朋友一般都知道欧洲、北美甚至部分亚洲国家,对社会企业均以官方或是非官方形式实施种类不同的认证制度。究其原因,是社企的种类形态实在太五花八门,不论是慈善基金,政府部门,乃至个人投资者,个别的捐赠者,甚或是有意以一己的经验智慧,希望透过社企这个平台去贡献社会的人,都会遇上一个同样的问题,就是究竟他们所要支持的社企,是否一所公认的社企,究竟这个社企是初步成立,或是历史悠久;是仍在发展阶段,或是已有稳健的营运基础等。这些问题,不是每一位希望支持社企的人都能轻易找到答案,继而放胆投资,放心作出拨款,放心捐助的。
在过去一段时间,由于社会对社企的认识依然不清晰,私人或企业投资对社企来说仍是望而却步,在这种情况下,香港社企若要进一步发展,恐怕要打破既有的思维框框,尝试一些策略性的措施,以制造更多有利的条件,合适的土壤,进一步推动社企的发展。
去年,在一片怀疑观望的眼光下,香港社会企业总会最终获得渣打银行的支持,找来城市大学火焰计划(Project Flame),协助开发一套应用于香港社企的认证系统——SEE MARK,是英文Social Enterprise Endorsement的缩写,而MARK一词,是对应英国的SE MARK,希望予人一种熟悉而权威的感觉。成立SEE MARK的目标简单直接,但我认为对香港社企进一步的发长极为重要,社企因应自己的发展阶段申请成为SEE MARK不同程度的认证成员(暂定为培育级,启业级,拓展级及卓越级成员),一方面向公众、政府或投资者展示自己是真实的社会企业的机构,另方面让他们对自己的发展阶段、实力等有一个由第三者所提供的识别,让政府、公众或投资者在向社企提出支持、投资前有一个明确的选择参考。当然,除此之外,认证系统所来的好处是方方面面的。
营运社企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社企作为近年冒起,针对各类社会需要和问题提出对应及解决方案的社会组织,在社会整体进步当中其实可扮演重要的角色。社会无必要拘泥于社企的定义,亦不必担心一些制度的出现,包括社企认证制度的倡议会扼杀社企的发展。反之,社企可作为一个政府,民间、商界,以至不同界别,共同为社会进步而一起搭建的灵活而机动的平台。社企随需要而组成,支持者和政府有清晰的渠道了解社企,社企亦有不同的组织及制度为他们提供协助。如此一来,社企将续渐变成另一个构成公民社会的庞大网络,更能产生它积极作用,对社会总体发展亦能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