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强调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高校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真抓实干,落到实处,突出核心,突出重点,突出实效,要注重研究解决以下6个重大问题。
一、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教育根本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最大的亮点是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作为全党共识写进党章。高校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关键是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根本指导思想,树立科学质量观,推进教育内涵发展。
推进高校合理定位是提高质量、内涵发展的突破口。成功的大学没有统一的模式,要客观分析自身情况,认真研究社会需求,找准位置、方向和目标。要有定位的坐标,突出最能体现自己不可替代的优势方位,明确办学类型,办学层次。科学分析差距,明确追赶目标,努力争创一流。要有实现定位的路径,做好制度和政策顶层设计,形成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突出办学特色是提高质量、内涵发展的切入点。什么叫特色,特色就是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你特我高,不求大、不求高、不求全,只求不可替代。根据自身定位,巩固传统优势,强化比较优势,谋求新的优势。在高校发展上,我们要树立这样的理念:不管高校是什么类型,处在什么层次,对高校办学质量的衡量,不是比规模、比大楼、比论文,更重要的是比内涵、比特色、比贡献。
办学定位、办学特色是高校发展的灵魂,是高校科学发展的首要战略问题,当前,需要克服4个观念误区:一是认为学校层次代表学校质量,把学校发展着眼点集中在学校升格上;二是认为学校的发展方向必定是综合性的,热衷从单科性院校向多科性大学转变;三是认为学校办学水平主要体现在科研成果上,忽视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核心任务;四是认为引进优秀人才一定是学术权威,盲目脱离学校定位,忽视人才引进适用性原则。
二、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根本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以人为本。什么叫以人为本,简要地讲,就是把发展人作为根本前提,把尊重人作为根本准则,把依靠人作为根本途径,把为了人作为根本目的。
高校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主要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办学思想,切实做到5个坚持。
坚持育人首位。现在高校育人工作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人们对高校办学水平的评价,依然存在着根深蒂固的“GDP崇拜”,就是学位点、重点学科、科研经费、科研获奖等,领导和老师的兴奋点都集中于此,对教学缺乏投入,对育人缺乏热情。
坚持终身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关心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公平惠及所有学生,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培养学生成为优秀人才。终身发展的目标,体现了对学生眼前负责与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高度统一,体现了对学生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高度统一。
坚持学生主体。 学生是权利主体。要把学生看作是教育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主体,把教育同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学生是行为主体。要把学生看作是能动的、有创造力的行为主体,把外在引导与学生内在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创造潜能。学生是生命主体。要把学生看作是有血有肉、有生命尊严的生命主体,把知识传授与健康人格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学生是发展主体。要把学生看作是自主发展的发展主体,把学生成长成才与发展个性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以个性为主体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热爱学生。这些年学校大楼多了,空间大了,条件好了。但我们总感到大楼之外,还需要有更重要的东西,就是大爱。有了大爱,大楼就会处处体现育人功能,教师就会全心全意教书育人。大爱是教育的灵魂,就是一切为了学生。教师既要有学术魅力,又要有人格魅力;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坚持引导服务。在引导中融入要求,在活动中蕴涵教育,在管理中体现导向,在服务中潜移默化。建立健全学生服务体系,主要包括6个方面:一是学业发展服务体系,二是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三是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四是困难资助服务体系,五是素质拓展服务体系,六是思想教育服务体系。
三、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立德树人就是要解决办什么样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突出以下教育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影响到人们的理想信念,对此,我们头脑要清醒,要有忧患意识。全球化条件下,我们面临着激烈的政治竞争和文化竞争,面临着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图谋,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尤其要强调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二)做人修养教育
学习知识是服务社会的手段,是工具性的,而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是根本性的。如果重智轻德,学生就会片面发展。一个人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就是“危险品”。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做人修养教育。
(三)民族精神教育
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教育大学生既要有世界眼光、国际知识,又要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既懂得保持民族价值规范体系,又能融入世界优秀文化潮流。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根系,是我们民族的“大树”,任何时代精神、外来精神都要嫁接在这棵“大树”上才能成活。加强民族精神教育,需要强化国家意识,加强国家观念、国家安全、国家自强教育;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加强民族历史革命传统、人文传统教育;加强社会责任、诚信守法、平等合作、勤奋自强等教育。
(四)社会责任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什么是责任?责任是主体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方式。简单讲,责任是主体自我的一般规定,职业角色的基本表征,社会认同的主要依据,价值实现的集中体现。责任出智慧、出勇气、出力量。什么是责任感?责任感是对责任的全面深刻认识和理解,是一种基本的文明素质。有责任感才会有远大理想抱负。人的每一项潜能都因为有了责任感的驱动,才变得强大。当代大学生应担当社会责任,要做到平凡之中有伟大追求、平静之中有强烈的责任感。 (五)现代公民教育
教育的首要责任不是培养科学家、学者,而是培养现代公民。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传授知识,还要在受教育者中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包括对世界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以使受教育者成长为现代公民。现代公民要树立国家利益至上价值观念、团队合作价值观念、诚信受益价值观念。因此,德育工作要强调抓好基本的公民道德修养,使每位学生学会承担责任,讲诚信,懂感恩报恩,善于团结合作。
四、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根本方针
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全面深刻理解素质教育内涵,正确把握素质教育基本观点。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而不是片面发展的教育。要改变那种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在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育,而不是某一阶段的教育。要改变那种素质教育仅仅是基础教育任务的观点,使素质教育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各个阶段,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个方面,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打好基础。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发展的精神动力。一个人有了人文知识,并不等于具备了人文素养,只有让人文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到人的生活与行为当中,才算有了人文素养。文化,根本在“化”,这个“化”就是内化、融合、升华、超越,把正确做人做事的道理渗透到人的灵魂里。
五、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根本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科技创新关键是人才,人才创新基础在教育,高校要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当前,培养创新人才要把握3个重要环节。
训练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培养创新思维需要转变思维定势,倡导批判性思维,鼓励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从培养创新素质讲,要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方式:第一,发散思维方式,就同一个问题沿着不同方式去思考,多方面、多层次、多思路思考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第二,求异思维方式,标新立异,求异,求不同,求差异。第三,直觉思维方式,即用顿悟、突然理解、突然解决问题的思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发展创造个性。胡锦涛同志在清华百年校庆上的讲话首次指出,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发挥优势潜能,才能成为创新人才。个性,简单地讲,就是人的天赋,一般表现为个体的兴趣、爱好、特长。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
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好奇心、想象力、洞察力等本质要素。好奇心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就是要有主动的求知欲。想象力是能促使人类预想不存在事物的独特能力,是所有发明和创新的源泉。洞察力就是与别人看同样的范围,你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跟别人看同样的事情,你看出别人看不出的意义。
六、把协同创新作为教育根本战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2011计划”)对大力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深入推动协同创新提出新的要求。“2011计划”提出“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任务,其主要目的就是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增强三者之间的协同与互动,增强创新要素的有效集成,增强高校创新能力发展的导向性,增强投入与产出的效益。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力第一资源的结合点,不但要在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中发挥基地作用,更要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在承担国家科技重大战略任务中发挥骨干作用,在发展创新文化中发挥表率作用。现代大学不但要在文化知识传播上有重要影响,更要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有重要地位影响。
当前,高校要凝聚力量,整合资源,相互协作,担当重任,应当成为新兴产业的促进者,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成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者,成为高端智囊团和思想库。要着眼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对接国家战略要求,瞄准行业共性技术,以学科群、人才群和信息群对接产业群,实现学科链转化为技术链,技术链转化为产业链,集群化推进产学研合作,为“成长产业”提供人才和技术储备。
高校提升协同创新能力,要求转变学科建设理念,转变核心内涵,就是要由以往的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积累和创造转向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转化,更加注重知识生产创新,更加能够解决经济社会重大现实问题,逐步建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更加注重原始创新质量,更加注重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现实问题的贡献率和贡献度。
责编:赵 东
一、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教育根本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最大的亮点是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作为全党共识写进党章。高校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关键是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根本指导思想,树立科学质量观,推进教育内涵发展。
推进高校合理定位是提高质量、内涵发展的突破口。成功的大学没有统一的模式,要客观分析自身情况,认真研究社会需求,找准位置、方向和目标。要有定位的坐标,突出最能体现自己不可替代的优势方位,明确办学类型,办学层次。科学分析差距,明确追赶目标,努力争创一流。要有实现定位的路径,做好制度和政策顶层设计,形成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突出办学特色是提高质量、内涵发展的切入点。什么叫特色,特色就是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你特我高,不求大、不求高、不求全,只求不可替代。根据自身定位,巩固传统优势,强化比较优势,谋求新的优势。在高校发展上,我们要树立这样的理念:不管高校是什么类型,处在什么层次,对高校办学质量的衡量,不是比规模、比大楼、比论文,更重要的是比内涵、比特色、比贡献。
办学定位、办学特色是高校发展的灵魂,是高校科学发展的首要战略问题,当前,需要克服4个观念误区:一是认为学校层次代表学校质量,把学校发展着眼点集中在学校升格上;二是认为学校的发展方向必定是综合性的,热衷从单科性院校向多科性大学转变;三是认为学校办学水平主要体现在科研成果上,忽视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核心任务;四是认为引进优秀人才一定是学术权威,盲目脱离学校定位,忽视人才引进适用性原则。
二、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根本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以人为本。什么叫以人为本,简要地讲,就是把发展人作为根本前提,把尊重人作为根本准则,把依靠人作为根本途径,把为了人作为根本目的。
高校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主要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办学思想,切实做到5个坚持。
坚持育人首位。现在高校育人工作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人们对高校办学水平的评价,依然存在着根深蒂固的“GDP崇拜”,就是学位点、重点学科、科研经费、科研获奖等,领导和老师的兴奋点都集中于此,对教学缺乏投入,对育人缺乏热情。
坚持终身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关心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公平惠及所有学生,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培养学生成为优秀人才。终身发展的目标,体现了对学生眼前负责与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高度统一,体现了对学生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高度统一。
坚持学生主体。 学生是权利主体。要把学生看作是教育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主体,把教育同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学生是行为主体。要把学生看作是能动的、有创造力的行为主体,把外在引导与学生内在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创造潜能。学生是生命主体。要把学生看作是有血有肉、有生命尊严的生命主体,把知识传授与健康人格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学生是发展主体。要把学生看作是自主发展的发展主体,把学生成长成才与发展个性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以个性为主体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热爱学生。这些年学校大楼多了,空间大了,条件好了。但我们总感到大楼之外,还需要有更重要的东西,就是大爱。有了大爱,大楼就会处处体现育人功能,教师就会全心全意教书育人。大爱是教育的灵魂,就是一切为了学生。教师既要有学术魅力,又要有人格魅力;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坚持引导服务。在引导中融入要求,在活动中蕴涵教育,在管理中体现导向,在服务中潜移默化。建立健全学生服务体系,主要包括6个方面:一是学业发展服务体系,二是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三是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四是困难资助服务体系,五是素质拓展服务体系,六是思想教育服务体系。
三、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立德树人就是要解决办什么样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突出以下教育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影响到人们的理想信念,对此,我们头脑要清醒,要有忧患意识。全球化条件下,我们面临着激烈的政治竞争和文化竞争,面临着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图谋,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尤其要强调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二)做人修养教育
学习知识是服务社会的手段,是工具性的,而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是根本性的。如果重智轻德,学生就会片面发展。一个人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就是“危险品”。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做人修养教育。
(三)民族精神教育
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教育大学生既要有世界眼光、国际知识,又要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既懂得保持民族价值规范体系,又能融入世界优秀文化潮流。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根系,是我们民族的“大树”,任何时代精神、外来精神都要嫁接在这棵“大树”上才能成活。加强民族精神教育,需要强化国家意识,加强国家观念、国家安全、国家自强教育;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加强民族历史革命传统、人文传统教育;加强社会责任、诚信守法、平等合作、勤奋自强等教育。
(四)社会责任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什么是责任?责任是主体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方式。简单讲,责任是主体自我的一般规定,职业角色的基本表征,社会认同的主要依据,价值实现的集中体现。责任出智慧、出勇气、出力量。什么是责任感?责任感是对责任的全面深刻认识和理解,是一种基本的文明素质。有责任感才会有远大理想抱负。人的每一项潜能都因为有了责任感的驱动,才变得强大。当代大学生应担当社会责任,要做到平凡之中有伟大追求、平静之中有强烈的责任感。 (五)现代公民教育
教育的首要责任不是培养科学家、学者,而是培养现代公民。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传授知识,还要在受教育者中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包括对世界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以使受教育者成长为现代公民。现代公民要树立国家利益至上价值观念、团队合作价值观念、诚信受益价值观念。因此,德育工作要强调抓好基本的公民道德修养,使每位学生学会承担责任,讲诚信,懂感恩报恩,善于团结合作。
四、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根本方针
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全面深刻理解素质教育内涵,正确把握素质教育基本观点。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而不是片面发展的教育。要改变那种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在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育,而不是某一阶段的教育。要改变那种素质教育仅仅是基础教育任务的观点,使素质教育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各个阶段,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个方面,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打好基础。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发展的精神动力。一个人有了人文知识,并不等于具备了人文素养,只有让人文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到人的生活与行为当中,才算有了人文素养。文化,根本在“化”,这个“化”就是内化、融合、升华、超越,把正确做人做事的道理渗透到人的灵魂里。
五、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根本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科技创新关键是人才,人才创新基础在教育,高校要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当前,培养创新人才要把握3个重要环节。
训练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培养创新思维需要转变思维定势,倡导批判性思维,鼓励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从培养创新素质讲,要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方式:第一,发散思维方式,就同一个问题沿着不同方式去思考,多方面、多层次、多思路思考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第二,求异思维方式,标新立异,求异,求不同,求差异。第三,直觉思维方式,即用顿悟、突然理解、突然解决问题的思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发展创造个性。胡锦涛同志在清华百年校庆上的讲话首次指出,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发挥优势潜能,才能成为创新人才。个性,简单地讲,就是人的天赋,一般表现为个体的兴趣、爱好、特长。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
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好奇心、想象力、洞察力等本质要素。好奇心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就是要有主动的求知欲。想象力是能促使人类预想不存在事物的独特能力,是所有发明和创新的源泉。洞察力就是与别人看同样的范围,你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跟别人看同样的事情,你看出别人看不出的意义。
六、把协同创新作为教育根本战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2011计划”)对大力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深入推动协同创新提出新的要求。“2011计划”提出“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任务,其主要目的就是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增强三者之间的协同与互动,增强创新要素的有效集成,增强高校创新能力发展的导向性,增强投入与产出的效益。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力第一资源的结合点,不但要在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中发挥基地作用,更要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在承担国家科技重大战略任务中发挥骨干作用,在发展创新文化中发挥表率作用。现代大学不但要在文化知识传播上有重要影响,更要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有重要地位影响。
当前,高校要凝聚力量,整合资源,相互协作,担当重任,应当成为新兴产业的促进者,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成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者,成为高端智囊团和思想库。要着眼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对接国家战略要求,瞄准行业共性技术,以学科群、人才群和信息群对接产业群,实现学科链转化为技术链,技术链转化为产业链,集群化推进产学研合作,为“成长产业”提供人才和技术储备。
高校提升协同创新能力,要求转变学科建设理念,转变核心内涵,就是要由以往的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积累和创造转向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转化,更加注重知识生产创新,更加能够解决经济社会重大现实问题,逐步建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更加注重原始创新质量,更加注重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现实问题的贡献率和贡献度。
责编:赵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