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坦率而言,当《空谷幽兰》这本书摆在我的面前,了解到它是讲述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不免心生敬畏之意。毕竟,作者是美国人,名叫比尔,波特(BillPorter)。事实上,在今日西方社会,研究中国文化的洋人不在少数。但比尔的视角,也许连地道的中国人都会好奇。
关于山隐居士,我们大多在传说故事与武侠小说中有所听闻,印象中的隐士充满新奇与神秘。于今日社会,关于隐士的传闻越来越少,甚至淡忘了。但在比尔看来,在整个中国历史中,一直就有人愿意在山里度过他们的一生。
向我推荐《空谷幽兰》这本书的朋友与比尔相熟。据她的介绍,比尔并不是出于好奇而寻访中国各大名山的隐士,他是一位真正痴迷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地道美国人,并有所见地。比尔翻译的中国古诗十分优美,颇有意境。在美国,这一领域无人能及。
比尔法号“赤松居士”,他自序自己总是被孤独吸引。“当我还是个小男孩时,我就很喜欢孤独。”比尔说,“那并不是因为我不喜欢跟其他人在一起,而是我发现,独处有如此多的快乐。只有当我独处的时候,我才会更清楚地意识到,我与万物同在。”
上个世纪70年代,比尔在中国台湾寺庙里隐居了三年,每日诵经、听钟、素食、读书,并翻译了中国最伟大的隐士们的诗——《寒山寺》、《石屋山居诗》。由此,比尔产生一个念头:隐士这种生活方式在中国是否依然存在。当有台湾人告诉他,在中国大陆隐士早已不复存在时,比尔抓起行囊,邀约一位摄影师,来到中国大陆亲自探究一切。
比尔从《诗经》、《楚辞》、《山海经》等典籍中多方考证到,终南山是隐士们最初始的隐居地。“终南”二字的词源是“月亮山”,人们希望在终南山得以接近月亮的神德和它的力量根源。在终南山,比尔遇见很多隐士。他们有佛教徒,也有道教徒;有和尚、道士,也有尼姑和道姑。“他们大部分上了年纪,但也有很多年轻人。他们都很清贫,但是他们的微笑,使我们觉得自己遇见了中国最幸福、最有智慧的人。”
随着比尔所接触的居山隐士越来越多,他对中国“隐士文化”的理解也愈深。山是用来割断欲念的利器。隐士们不谙世事,茶饭简单,衣衫褴褛,他们不觉得幸福,但也不觉得清苦。他们追求的是修行的过程,追求一种需要发生在尘世外、远山中的彻悟。大多数隐士都只隐居几个月或几年,当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有所领悟,就会下山回到道观或者寺庙里,恢复正常的生活。但也有许多人,长期居住在远山深处,倾其一生在世界最远处思考和生活,思考本身就是生活。
比尔认为,在美国,隐士只是那些喜欢独处的人,往往都有点神经质。但在中国,“我发现隐士往往是社会的精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美国人要我类别中国隐士与美国隐士的一些现象时,我告诉他们:隐士是在攻读自己精神觉醒的博士。”比尔进一步说,在中国,很多人在佛教寺庵、道观、儒家书院、大学乃至家里获得他们精神觉醒的“学士”,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欲望、有能力、有精力攻读“博士”。然而,中国社会从那些获得觉醒的“博士”的人那里受益颇多,过去如此,现在亦然,
《空谷幽兰》本是写给西方人看的,比尔认为,必须把中国隐士的情况介绍给西方人,他想让西方各种宗教的修行者知道,尽管中国曾经历战争、革命,但修行人仍然坚持修持。他希望由此给西方的修行人以鼓励。“他们怎会无动于衷?”
关于山隐居士,我们大多在传说故事与武侠小说中有所听闻,印象中的隐士充满新奇与神秘。于今日社会,关于隐士的传闻越来越少,甚至淡忘了。但在比尔看来,在整个中国历史中,一直就有人愿意在山里度过他们的一生。
向我推荐《空谷幽兰》这本书的朋友与比尔相熟。据她的介绍,比尔并不是出于好奇而寻访中国各大名山的隐士,他是一位真正痴迷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地道美国人,并有所见地。比尔翻译的中国古诗十分优美,颇有意境。在美国,这一领域无人能及。
比尔法号“赤松居士”,他自序自己总是被孤独吸引。“当我还是个小男孩时,我就很喜欢孤独。”比尔说,“那并不是因为我不喜欢跟其他人在一起,而是我发现,独处有如此多的快乐。只有当我独处的时候,我才会更清楚地意识到,我与万物同在。”
上个世纪70年代,比尔在中国台湾寺庙里隐居了三年,每日诵经、听钟、素食、读书,并翻译了中国最伟大的隐士们的诗——《寒山寺》、《石屋山居诗》。由此,比尔产生一个念头:隐士这种生活方式在中国是否依然存在。当有台湾人告诉他,在中国大陆隐士早已不复存在时,比尔抓起行囊,邀约一位摄影师,来到中国大陆亲自探究一切。
比尔从《诗经》、《楚辞》、《山海经》等典籍中多方考证到,终南山是隐士们最初始的隐居地。“终南”二字的词源是“月亮山”,人们希望在终南山得以接近月亮的神德和它的力量根源。在终南山,比尔遇见很多隐士。他们有佛教徒,也有道教徒;有和尚、道士,也有尼姑和道姑。“他们大部分上了年纪,但也有很多年轻人。他们都很清贫,但是他们的微笑,使我们觉得自己遇见了中国最幸福、最有智慧的人。”
随着比尔所接触的居山隐士越来越多,他对中国“隐士文化”的理解也愈深。山是用来割断欲念的利器。隐士们不谙世事,茶饭简单,衣衫褴褛,他们不觉得幸福,但也不觉得清苦。他们追求的是修行的过程,追求一种需要发生在尘世外、远山中的彻悟。大多数隐士都只隐居几个月或几年,当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有所领悟,就会下山回到道观或者寺庙里,恢复正常的生活。但也有许多人,长期居住在远山深处,倾其一生在世界最远处思考和生活,思考本身就是生活。
比尔认为,在美国,隐士只是那些喜欢独处的人,往往都有点神经质。但在中国,“我发现隐士往往是社会的精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美国人要我类别中国隐士与美国隐士的一些现象时,我告诉他们:隐士是在攻读自己精神觉醒的博士。”比尔进一步说,在中国,很多人在佛教寺庵、道观、儒家书院、大学乃至家里获得他们精神觉醒的“学士”,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欲望、有能力、有精力攻读“博士”。然而,中国社会从那些获得觉醒的“博士”的人那里受益颇多,过去如此,现在亦然,
《空谷幽兰》本是写给西方人看的,比尔认为,必须把中国隐士的情况介绍给西方人,他想让西方各种宗教的修行者知道,尽管中国曾经历战争、革命,但修行人仍然坚持修持。他希望由此给西方的修行人以鼓励。“他们怎会无动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