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富士康用工荒现象为例,对用工荒现状和用工荒产生根本性矛盾进行分析,并初步探讨了缓解和消除这一现象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用工荒;现状;根源;矛盾;建议
引言
用工荒,是指用工短缺现象。2004年起,经济较为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用工荒”问题,并迅速蔓延至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然后又向中西部地区纵深蔓延,这一现象很快成为了社会热点。舆论界和学术界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用工荒”。 时至今日,用工荒现象在我国已经持续十年的发展历程。
一、用工荒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体制的改革,使国家放松了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限制,剩余劳动力有了较大发展空间,纷纷转移到城市来。就在此时,在人们习惯性的认为中国劳动力可以无限自给的时候,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发生了较为严重的用工短缺现象,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量的中小企业停业或减产裁员,许多民工找不到工作而返乡。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好转,各地区又立马爆出用工荒,令企业很为难。用工上不仅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就连普通工也很缺,有的劳动力充裕的省市也开始招工,这些现实的反映,折射出了我国经济中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2010年开始,85后、90后逐渐加入就业大军,这些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吃过苦,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大学生,基本上已不太可能去做农民工,剩下的一部分由于家庭的呵护和所处时代的影响,大多宁可在家闲着也不愿进入制造型企业。另外,随着中国各行业的发展,不少曾经的农民工现在开始转行业;加上近几年中西部地区的崛起,有的企业在内地建厂,也吸引了劳动者,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加剧了用工荒的程度。
2011年以后,用工荒问题更为凸显,无论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各行各业都逐渐开始感受到用工的压力,很多企业做了大量的招聘工作,但总能感受到长期的缺工或临时的缺工。作为人口第一大国,用工荒显然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严重问题。
以富士康为例,为了缓解用工压力,富士康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到人口资源众多、劳动力丰富的中西部等省市建立工厂,但仍然避免不了各厂区经常出现“用工荒”。
从具体工种来看,富士康用工荒不仅表现为操作熟练的高级技工短缺,更主要表现为普通工人的短缺。“技工荒”现象在富士康早有表现,高级技术工人在富士康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目前的情况是大量普通工人也经常短缺。普通工人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就不高,招聘时对应聘人员的专业技能基本不做过多要求,只要经过培训可以进行熟练操作即可。即便如此,依然发生“用工荒”现象。
从劳动者的性别结构来看,当前形势下的“用工荒”主要表现为女工短缺。从一些媒体的相关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富士康的工人结构呈现失衡状态。富士康出于多方面的考虑,比较愿意招收女工,而且一些岗位的特点要求女工更为合适,所以富士康对女工的需求量高于男工。但是在目前的劳动力市场上,女工的供给量本来就低于男工,这使得“女工荒”更为严重。
我们应该看到,“用工荒”并不是目前我国劳动力供小于求,也不是说市场劳动力供给不足,其实是有些劳动力不愿接受他们认为不够优厚的待遇,很多农民工现在不想去干劳动强度大并且报酬不是很高的工作,并且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和用工条件的提高,传统上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产业发展的优势逐渐逝去,很多农民工不愿再到生活成本高并且劳动报酬没有明显优势的发达地区工作。
二、导致用工荒的根源
第一,劳动力供求关系矛盾。供求机制是市场运行的基本机制,劳动力作为一种市场要素也不例外。要想没有用工荒和就业难,则市场需要的劳动量应该正好等于市场提供的劳动数量,可现在劳动力资源的供需远远达不到平衡状态,供需的不平衡是导致用工荒的根本原因。
从劳动力需求看,各地区经济和社发展会不统一,对人才需求也不相同,导致有的地方劳动力不足,有的地方劳动力剩余。此外,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每年都进行着调整,产业结构的转移和产业升级对工人的需求逐渐改变,普通的员工短缺,高技术的人员急缺,这种不平衡不匹配导致了用工荒和就业难。
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看,我国人口不断增多,虽然实行计划生育后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有所放慢,所以劳动供给总量增加放缓。劳动的供给增加量小于劳动的需求量,出现了劳动力短缺,产生了用工荒。
从劳动参与率来看,最高的是东部地区,西部第二,中部地区参与率最低。劳动力市场的不平衡还表现在城市规模上,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失业问题在程度上有较大差距,省会城市和大型城市表现出来的失业程度更大,超过10%。这些严重的就业不平衡也造成了用工问题和就业问题。
第二,劳动力主体与企业需求的矛盾。2012年以后,就业的主力军是80、90后,农民工数量明显减少,大多数人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后找工作注重工资福利和环境,追求个人的价值和职业发展,对就业岗位期望过高。随着受教育程度提升,高学历人才倍增,一些求业者向往较高层次的工作岗位,在选择时宁愿待业也不肯进入一些小企业,更不愿从事技工类的工种。新一代农民工,对工作环境、福利待遇、发展机会及文化生活等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与市场劳动力需求产生了矛盾,不仅增加了就业难,也加大了企业的用工荒。
第三,教育供需矛盾。我国各大院校年年实行扩招政策,大学生一届比一届多,成为天之骄子的人越来越多。由于上大学的人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的供给正在由“无限供给”向“有限剩余”转变,农民工的供需矛盾直接产生了“用工荒”。高校所设置的专业课程所培养的人才结构与社会需要的人才结构不统一,普通专业多、实用技术专业人才少。大量毕业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工作形成了“知识失业”。
三、对策建议
进一步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加快推进市民化进程,从社会层面上为解决“用工荒”提供制度保障。依照产业发展规律来看,本地化就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职能部门,必须为新生代农民工迫切融入城市生活提供制度保障。政府要出台有益于外来农民工的政策、法律和法规。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城镇化,让农民工市民化,让他们在城市中扎根,提高他们的待遇,政府要保障外来农民工的基本医疗、子女就地上学等关系到农民工切身利益的问题。政府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农民工快速的适应城市的生活,更好的融入当地社会,使他们在城市中体面的生活,才能减少工人的流动。
在技能培训方面,虽然企业能发挥巨大作用,但由于成本较高,很多企业不愿支付附加成本,所以能贡献的力量有限,而政府可以凭借自身经济实力与掌握的优良资源,组织规模较大,层次多样的技能培训,尤其针对重点行业、紧缺技术进行技能培训。
企业层面,出现用工荒现象后,首先要通过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改善生产方式,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改善生产经营模式,从而缓解对普工的根本性依赖。其次,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改善薪酬制度,丰富企业文化,把员工当作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建立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让员工体会到和企业共同成长、共同受益、共同分享的企业和员工关系,长远的留住员工。
四、结论
用工荒现象产生于我国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背景下,本文对用工荒产生根源进行了分析,并初步探讨了缓解和消除这一现象的措施。
【关键词】用工荒;现状;根源;矛盾;建议
引言
用工荒,是指用工短缺现象。2004年起,经济较为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用工荒”问题,并迅速蔓延至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然后又向中西部地区纵深蔓延,这一现象很快成为了社会热点。舆论界和学术界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用工荒”。 时至今日,用工荒现象在我国已经持续十年的发展历程。
一、用工荒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体制的改革,使国家放松了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限制,剩余劳动力有了较大发展空间,纷纷转移到城市来。就在此时,在人们习惯性的认为中国劳动力可以无限自给的时候,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发生了较为严重的用工短缺现象,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量的中小企业停业或减产裁员,许多民工找不到工作而返乡。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好转,各地区又立马爆出用工荒,令企业很为难。用工上不仅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就连普通工也很缺,有的劳动力充裕的省市也开始招工,这些现实的反映,折射出了我国经济中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2010年开始,85后、90后逐渐加入就业大军,这些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吃过苦,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大学生,基本上已不太可能去做农民工,剩下的一部分由于家庭的呵护和所处时代的影响,大多宁可在家闲着也不愿进入制造型企业。另外,随着中国各行业的发展,不少曾经的农民工现在开始转行业;加上近几年中西部地区的崛起,有的企业在内地建厂,也吸引了劳动者,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加剧了用工荒的程度。
2011年以后,用工荒问题更为凸显,无论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各行各业都逐渐开始感受到用工的压力,很多企业做了大量的招聘工作,但总能感受到长期的缺工或临时的缺工。作为人口第一大国,用工荒显然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严重问题。
以富士康为例,为了缓解用工压力,富士康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到人口资源众多、劳动力丰富的中西部等省市建立工厂,但仍然避免不了各厂区经常出现“用工荒”。
从具体工种来看,富士康用工荒不仅表现为操作熟练的高级技工短缺,更主要表现为普通工人的短缺。“技工荒”现象在富士康早有表现,高级技术工人在富士康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目前的情况是大量普通工人也经常短缺。普通工人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就不高,招聘时对应聘人员的专业技能基本不做过多要求,只要经过培训可以进行熟练操作即可。即便如此,依然发生“用工荒”现象。
从劳动者的性别结构来看,当前形势下的“用工荒”主要表现为女工短缺。从一些媒体的相关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富士康的工人结构呈现失衡状态。富士康出于多方面的考虑,比较愿意招收女工,而且一些岗位的特点要求女工更为合适,所以富士康对女工的需求量高于男工。但是在目前的劳动力市场上,女工的供给量本来就低于男工,这使得“女工荒”更为严重。
我们应该看到,“用工荒”并不是目前我国劳动力供小于求,也不是说市场劳动力供给不足,其实是有些劳动力不愿接受他们认为不够优厚的待遇,很多农民工现在不想去干劳动强度大并且报酬不是很高的工作,并且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和用工条件的提高,传统上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产业发展的优势逐渐逝去,很多农民工不愿再到生活成本高并且劳动报酬没有明显优势的发达地区工作。
二、导致用工荒的根源
第一,劳动力供求关系矛盾。供求机制是市场运行的基本机制,劳动力作为一种市场要素也不例外。要想没有用工荒和就业难,则市场需要的劳动量应该正好等于市场提供的劳动数量,可现在劳动力资源的供需远远达不到平衡状态,供需的不平衡是导致用工荒的根本原因。
从劳动力需求看,各地区经济和社发展会不统一,对人才需求也不相同,导致有的地方劳动力不足,有的地方劳动力剩余。此外,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每年都进行着调整,产业结构的转移和产业升级对工人的需求逐渐改变,普通的员工短缺,高技术的人员急缺,这种不平衡不匹配导致了用工荒和就业难。
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看,我国人口不断增多,虽然实行计划生育后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有所放慢,所以劳动供给总量增加放缓。劳动的供给增加量小于劳动的需求量,出现了劳动力短缺,产生了用工荒。
从劳动参与率来看,最高的是东部地区,西部第二,中部地区参与率最低。劳动力市场的不平衡还表现在城市规模上,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失业问题在程度上有较大差距,省会城市和大型城市表现出来的失业程度更大,超过10%。这些严重的就业不平衡也造成了用工问题和就业问题。
第二,劳动力主体与企业需求的矛盾。2012年以后,就业的主力军是80、90后,农民工数量明显减少,大多数人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后找工作注重工资福利和环境,追求个人的价值和职业发展,对就业岗位期望过高。随着受教育程度提升,高学历人才倍增,一些求业者向往较高层次的工作岗位,在选择时宁愿待业也不肯进入一些小企业,更不愿从事技工类的工种。新一代农民工,对工作环境、福利待遇、发展机会及文化生活等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与市场劳动力需求产生了矛盾,不仅增加了就业难,也加大了企业的用工荒。
第三,教育供需矛盾。我国各大院校年年实行扩招政策,大学生一届比一届多,成为天之骄子的人越来越多。由于上大学的人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的供给正在由“无限供给”向“有限剩余”转变,农民工的供需矛盾直接产生了“用工荒”。高校所设置的专业课程所培养的人才结构与社会需要的人才结构不统一,普通专业多、实用技术专业人才少。大量毕业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工作形成了“知识失业”。
三、对策建议
进一步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加快推进市民化进程,从社会层面上为解决“用工荒”提供制度保障。依照产业发展规律来看,本地化就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职能部门,必须为新生代农民工迫切融入城市生活提供制度保障。政府要出台有益于外来农民工的政策、法律和法规。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城镇化,让农民工市民化,让他们在城市中扎根,提高他们的待遇,政府要保障外来农民工的基本医疗、子女就地上学等关系到农民工切身利益的问题。政府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农民工快速的适应城市的生活,更好的融入当地社会,使他们在城市中体面的生活,才能减少工人的流动。
在技能培训方面,虽然企业能发挥巨大作用,但由于成本较高,很多企业不愿支付附加成本,所以能贡献的力量有限,而政府可以凭借自身经济实力与掌握的优良资源,组织规模较大,层次多样的技能培训,尤其针对重点行业、紧缺技术进行技能培训。
企业层面,出现用工荒现象后,首先要通过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改善生产方式,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改善生产经营模式,从而缓解对普工的根本性依赖。其次,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改善薪酬制度,丰富企业文化,把员工当作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建立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让员工体会到和企业共同成长、共同受益、共同分享的企业和员工关系,长远的留住员工。
四、结论
用工荒现象产生于我国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背景下,本文对用工荒产生根源进行了分析,并初步探讨了缓解和消除这一现象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