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农村环境污染特点,制定出针对性强的指标体系,对于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加强农村环境管理,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十分迫切。
【关键词】农村;环境监测;布点;指标优化
农村环境兼有生产和生活环境双重功能:一方面,农村环境要素对农产品生产数量和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农村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条件。当前的农村环境形势严峻,由于以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农村环境保护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致使环境保护工作滞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交织在一起。农村环境监测是农村环境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说清我国农村环境质量状况、为农村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已成为当前环境监测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农村环境监测的布点原则
我国农村分布较广,村庄众多,逐一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并不现实,可行方案是设立试点,对典型农村村庄进行分类,然后布点,开展环境质量监测采样。具体来看,农村环境监测的布点应坚持以下原则:(1)代表性。农村地域广阔,坐落分散,污染来源分散,污染类型多样化,在布点监测上尽可能缩小同一采样区域的差异性,扩大不同采样区域的差异性,避开极端环境,使其真正反映该农村地区环境质量。(2)针对性。农村环境监测应充分考虑各类污染源污染物排放和扩散特征,针对目标污染物,相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布点方法。(3)随机性。对监测点位依据随机性原则布设,对不同地区的农村环境质量进行监测,这样才能更客观、更全面地体现农村环境质量情况。(4)重点性。针对那些己证实或者持怀疑态度的污染较严重的地域,应首先优先考虑布设,并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监测点位,加强对该区域环境质量状况的监测和掌握。(5)连续性。农村环境监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布点既要立足当前,又要考虑长远,监测点的连续性是监测数据切实反映不同时期环境状况的保障。
二、农村环境监测方法
(一)居住区环境监测方法。农村环境质量分为农村人居质量和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环境质量两部分内容,具体体现为农村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这也是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的重点。(1)居住区饮用水水源环境监测方法。以地表水为水源,在取水点处布设监测点位,监测指标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的指标中选择。以地下水为水源,对不同深度的水井分布布设监测点位,监测指标从《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1993)规定的指标中选择,同时从水井周边的工矿企业、垃圾填埋场等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中选择。每月监测1次。(2)居住区大气环境监测方法。在每类污染源下风向的居住区之中选择1个居住区作为该农村区域居住区大气环境监测点,大气环境监测指标宜根据季节、居住区自身大气污染源及上风向污染源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来确定。每月监测1次。
(二)农田环境监测方法。(1)农田灌溉水环境监测方法。用地下水作为农田用水,根据不同深度的机井布设监测点位;用地表水的农川用水,在引水泵站处布设监测点;用处理后的养殖业废水及以农产品为原料加工的工业废水作为农田用水,在总排水口布设监测位点,监测指标从《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48-2005)规定的指标及农田周边水污染排放的污染物指标中选择。在农作物生长期内,每月监测1次。(2)农田土壤环境监测方法。在一个农田区域内,考虑农作物种类、土壤类型、土壤分布规律、地形地貌、土地开发强度、污染源分布等因素,布设农田环境监测点位。一般而言,根据农作物种类或土壤类型设置相应数量监测点位。农田土壤环境监测指标主要为农田土壤中残留的持久性污染物。农田土壤持久性污染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一般情况下,农田土壤残留的持久性污染物是逐年累积的结果,因此工矿企业周边农田土壤污染可在农作物生长季节以每5年监测1次。因工矿企业持久性污染物泄漏造成农田土壤污染的,可以根据管理部门要求或受害农民要求加密监测。(3)农田大气环境监测方法。农田大气环境监测点应位于厂矿企业等污染源下风向的农田内,监测指标从《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GB9173-1988),同时根据农田上风向的污染源排放的各种大气污染物来选择。在农作物生长期,每月监测1次。
三、农村环境监测优化措施
(一)设立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调查专项。为基本摸清我国农村环境质量,建议尽快设立并实施全国农村环境质量调查和监测专项,以县域为监测单位,从点到面全面掌握我国农村环境质量状况,提早发现环境问题,评估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为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和有力支撑。
(二)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和监管力度。建议持续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和监管力度,特别是要着力管理好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并加强效果监测和评估,提升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能力。根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全面强化农村环境保护,特别是要尽快针对污染村庄和问题村庄分类开展综合整治。
(三)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议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具体包括大力支持建设农村环境监测业务、技术、质控和能力保障体系,加强农村环境监测的组织领导和能力保障,推动县级环境部门标准化建设,加强地方各级特别是县级环境监测站技术业务用房、人才培养、技能培训、仪器设备、运行维护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加大农村环境监测经费支持力度,为进一步摸清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准备扎实的技术条件,为农村环境保护和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应根据农村村庄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产业特点,对农村村庄类型及其环境污染源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立监测点,明确监测指标。
参考文献
[1] 邵云,李斌,赵光明.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06).
【关键词】农村;环境监测;布点;指标优化
农村环境兼有生产和生活环境双重功能:一方面,农村环境要素对农产品生产数量和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农村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条件。当前的农村环境形势严峻,由于以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农村环境保护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致使环境保护工作滞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交织在一起。农村环境监测是农村环境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说清我国农村环境质量状况、为农村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已成为当前环境监测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农村环境监测的布点原则
我国农村分布较广,村庄众多,逐一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并不现实,可行方案是设立试点,对典型农村村庄进行分类,然后布点,开展环境质量监测采样。具体来看,农村环境监测的布点应坚持以下原则:(1)代表性。农村地域广阔,坐落分散,污染来源分散,污染类型多样化,在布点监测上尽可能缩小同一采样区域的差异性,扩大不同采样区域的差异性,避开极端环境,使其真正反映该农村地区环境质量。(2)针对性。农村环境监测应充分考虑各类污染源污染物排放和扩散特征,针对目标污染物,相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布点方法。(3)随机性。对监测点位依据随机性原则布设,对不同地区的农村环境质量进行监测,这样才能更客观、更全面地体现农村环境质量情况。(4)重点性。针对那些己证实或者持怀疑态度的污染较严重的地域,应首先优先考虑布设,并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监测点位,加强对该区域环境质量状况的监测和掌握。(5)连续性。农村环境监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布点既要立足当前,又要考虑长远,监测点的连续性是监测数据切实反映不同时期环境状况的保障。
二、农村环境监测方法
(一)居住区环境监测方法。农村环境质量分为农村人居质量和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环境质量两部分内容,具体体现为农村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这也是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的重点。(1)居住区饮用水水源环境监测方法。以地表水为水源,在取水点处布设监测点位,监测指标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的指标中选择。以地下水为水源,对不同深度的水井分布布设监测点位,监测指标从《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1993)规定的指标中选择,同时从水井周边的工矿企业、垃圾填埋场等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中选择。每月监测1次。(2)居住区大气环境监测方法。在每类污染源下风向的居住区之中选择1个居住区作为该农村区域居住区大气环境监测点,大气环境监测指标宜根据季节、居住区自身大气污染源及上风向污染源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来确定。每月监测1次。
(二)农田环境监测方法。(1)农田灌溉水环境监测方法。用地下水作为农田用水,根据不同深度的机井布设监测点位;用地表水的农川用水,在引水泵站处布设监测点;用处理后的养殖业废水及以农产品为原料加工的工业废水作为农田用水,在总排水口布设监测位点,监测指标从《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48-2005)规定的指标及农田周边水污染排放的污染物指标中选择。在农作物生长期内,每月监测1次。(2)农田土壤环境监测方法。在一个农田区域内,考虑农作物种类、土壤类型、土壤分布规律、地形地貌、土地开发强度、污染源分布等因素,布设农田环境监测点位。一般而言,根据农作物种类或土壤类型设置相应数量监测点位。农田土壤环境监测指标主要为农田土壤中残留的持久性污染物。农田土壤持久性污染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一般情况下,农田土壤残留的持久性污染物是逐年累积的结果,因此工矿企业周边农田土壤污染可在农作物生长季节以每5年监测1次。因工矿企业持久性污染物泄漏造成农田土壤污染的,可以根据管理部门要求或受害农民要求加密监测。(3)农田大气环境监测方法。农田大气环境监测点应位于厂矿企业等污染源下风向的农田内,监测指标从《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GB9173-1988),同时根据农田上风向的污染源排放的各种大气污染物来选择。在农作物生长期,每月监测1次。
三、农村环境监测优化措施
(一)设立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调查专项。为基本摸清我国农村环境质量,建议尽快设立并实施全国农村环境质量调查和监测专项,以县域为监测单位,从点到面全面掌握我国农村环境质量状况,提早发现环境问题,评估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为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和有力支撑。
(二)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和监管力度。建议持续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和监管力度,特别是要着力管理好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并加强效果监测和评估,提升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能力。根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全面强化农村环境保护,特别是要尽快针对污染村庄和问题村庄分类开展综合整治。
(三)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议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具体包括大力支持建设农村环境监测业务、技术、质控和能力保障体系,加强农村环境监测的组织领导和能力保障,推动县级环境部门标准化建设,加强地方各级特别是县级环境监测站技术业务用房、人才培养、技能培训、仪器设备、运行维护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加大农村环境监测经费支持力度,为进一步摸清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准备扎实的技术条件,为农村环境保护和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应根据农村村庄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产业特点,对农村村庄类型及其环境污染源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立监测点,明确监测指标。
参考文献
[1] 邵云,李斌,赵光明.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