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家在古运河畔成长起来的大型国有化工企业。当一波波国企亏损风潮席卷中国时,扬农人却用自己独特的创新发展思路,支撑并壮大了自我。
这又是一家被外国人称奇的企业。在扬农,废物综合利用率高达96%,余热资源利用率达86%,水资源循环利用率达90%,化工废水、废气、废渣都成了能再次转化为产品的宝贵原料,而电解技术又使得节能降耗在扬农成为现实。
一个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扬衣正在长江之滨迅速成长。
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是生产农药、氯碱、精细化工产品的企业。其控股的江苏扬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新型仿生农药——拟除虫菊酯生产基地,已于2002年4月成功上市。2006年12月上旬,德国巴斯夫公司派出专家组对“扬农股份”进行“HCE”认证,令洋专家们想不到的是,“扬农”健康、安全、环保三个关键指标个个优于认证标准。
从险被吞并到世界第二
自然界有一种菊花,人类发现它的脂状分泌物具有显著的除虫效果,因此,这种天然的杀虫剂被称为“除虫菊酯”。美国人谢克特人工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可以商品化的“丙烯菊酯”,作为一种仿生物技术,这种“杀虫剂”在民用卫生和农药领域被逐渐应用。美国人没想到,如今“丙烯菊酯”产销量居中国国内第一、世界第二的企业竟是“扬农”。
然而,正是这类产品让“扬农”体验到了险被吞并与自强崛起的双重滋味。上世纪90年代初,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还是我国的弱项,虽然“扬农”很早便开始涉足,但技术一直落后。当时国家给出的保护性政策是,凡购买进口菊酯,必须搭配一定比例的国产货。“扬农”的产品便在政策的保护下,不死不活地硬撑着。
后来,“扬农”主动放弃了行政搭配,开始技术攻坚。1993年底,终于独立开发出具有光学活性的“丙烯菊酯”。作为国内第一个高品位菊酯品种,它奇迹般地实现了当年研发、当年投产、次年销售1000万元,企业一下子摆脱了经营困境。此后的10年中,“扬农”围绕菊酯品种系列,实施仿制跟踪战略,开发出25个新品种,其中有20项填补了国内空白,使国产菊酯的品质迅速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彻底将日本货逼出了中国,并开始“瓜分”日本市场,进而陆续占领欧美及亚洲国家的市场。
由此,曾宣称要收购“扬农”的日本体友公司,如今却多次找上门来,客客气气地商谈菊酯产品的国际市场划分事宜。
300万元买块“抹布”
2007年底,“扬农”主动与一家外国公司洽谈4000多万元的产品合作项目,对方派专家前来考察,发现“扬农”同类产品的生产工艺并不落后,不明白为什么要尽快把项目落实下来。原来,“扬农”看中的是这套设备中的废气回收装置。
外国专家再一打听,得知“扬农”这个投资4亿多元的优仕化学项目仅前期环保投入就花掉了8000~9000万,如今还要再花几千万治理废气。“想不到,做环保他们也这样舍得花钱。”
在“扬农”瑞祥化工基地,流传着300万元买块“抹布”的故事。该工程一期项目中他们花了3000多万元上了一组环保设施,可后来发现,废气排放的浓度难以稳定控制,当即就追加300多万元,用布袋除尘器取代静电除尘。经扬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检测,烟尘排放平均浓度28毫克/升,二氧化硫120毫克/升,明显低于国家标准。
同样是在瑞祥化工,2007年3月新上了一个医药中间体项目。为了防止废水排放,“扬农”专门联手南京大学进行技术攻关,项目启动时投入1100万元,用集成工艺处理方法对含盐废水进行回收处理。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和废水的“零排放”实现了,每吨节约成本1000元。
据扬农化工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程晓曦介绍,近年间,集团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走上了一条资源生产率高、三废排放量低、经济效益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每年增加的效益高达7000万元。这让实地调研的外国专家大为赞赏。
“烂苹果”成了“金疙瘩”
采访“扬农”时,意外发现员工小周正在阅览国际化工巨头瑞士先正达的内部网站。扬农股份董事长戚明珠解释说,去年夏天,先正达的一名副总裁曾来访问,希望开展紧密型合作,共享内部网站就是当时双方达成的共识。
先正达与“扬农”10年前曾经洽谈过合资事项,那位副总裁当时是公司驻上海的总代表,直接负责谈判。“扬农”当时坚持要整体接收濒临关门的江苏农药研究所再合资,双方最终没有谈拢。如今,听说当年的“烂苹果”成了“金疙瘩”,副总裁坦率地对戚明珠说:“This is a miracle(这是个奇迹)。”
被誉为扬农集团“大脑”的福源公司,前身是江苏农药研究所。很长时间,研究所由“扬农”临时代管,1993年“独立”后,由于与地方工业企业衔接不力,研究所陷入了发不出工资的窘境。1994年11月,扬农决策层作出了一项决定:整体接收研究所。不解、质疑、指责之声四起:“扬农”是国企,不是救助站;弄不好,扬农也要跟着陷进去。
其实,“扬农”看中的是研究所的75名技术人才。表面上看,扬农抱回了“负担”,实际上是把一个科研单位宝贵的无形财富揽入怀中。1999年,“扬农”将中试车间划给化工研究所。2000年,研究所升级成省级技术中心,并设立了农药行业首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中科院、清华、复旦、南大、沈阳化工研究院等20多家国内著名的科研机构展开了紧密的技术交流合作。如今,扬农集团具备了从实验室研究到中试放大、产业化开发直到工业化转化全流程的技术、人才资源。研究所80%以上的研发项目来自于产学研结合,“扬农”因此成为贝尔、巴斯夫等10个世界500强企业的指定供货商。
每个扬农人都是“当家人”
在扬农,有一个现象十分值得关注。这么多年来,即便在化工企业很不景气的时期,扬农也很少有人员流失。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每个扬农人都视自己为主人翁、当家人,无论哪个岗位总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敬,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用人机制和环境,才成就今天扬农的“人才洼地”。
扬农化工集团氯碱分厂大电解工段段长唐小东是扬农一名最普通的技术人员。从设备检修员开始,他一直在扬农良好的学习氛围和鼓励员工创新的机制下努力钻研,并得到了快速成长的机遇。1999年,氯碱分厂进行深度氯化改造扩建工程,唐小东带领一帮技术人员加班加点,用7天时间完成了安装任务。此后,他又先后带头完成了二氯苯结晶工序改造、氯水管道和盐酸贮罐安装等项目。门外汉成长成技术骨干,他又开始自觉地进行降能减耗技术革新,对16型电槽生产装置的改造使得扬农每年节约资金200余万。
记者采访时得知,早先扬州一化工民营企业曾出价50万年薪“挖”扬农的一名技术骨干。不过,这名技术人员还是留了下来。他说:“扬农有我的事业平台,离开扬农我就啥也不是了。”
“人是创新工作的主体。有没有创新的成果,关键是看有没有留人育才的机制。”扬农集团总经理程晓曦在剖析扬农机制创新过程时,再三强调了“人本”思想。在扬农,尊重人才,力求体现人力资本价值,建立多元化分配机制,已成为中国新国企的宝贵经验。
“在扬农,‘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事业留人、发展留人、文化留人’的‘六留人’思想,让广大扬农职工真正体会到了被尊重的感觉。”集团管理部主任唐巧红的一番话为记者揭开了扬农用人机制上的神秘面纱。“现在全厂3000多名职工,2000多人持股,员工的性质从雇佣变成了股东。”
二次创业长成工业“绿巨人”
“走出运河,迈向长江”是扬农集团“十五”期间大胆提出的战略构想,如今早已变为现实。2004年6月,长江之滨,扬州化学工业园区内,扬农集团控股子公司——瑞祥化工公司的一期热电项目率先开工建设。2006年2月,一期工程试运行成功,并很快实现了销售赢利。当年提出的那句口号——“大干三五年,再建新扬农”已梦想成真。
扬农集团总工程师许金来告诉记者,扬农集团在“十五”期间,技改投入9亿元,共实施了20多个重点技改项目。确立了苯氯化、硝化系列,新型仿生农药拟除虫菊酯系列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和国际市场的较强竞争力。
目前,集团充分利用在扬州化学工业园建立新生产基地的有利契机,完成科研项目23项,其中6个新产品已通过中试。同样位于化工园区的优士化工也是扬农化工二次创业的基地。为扬农股份进一步优化调整农药产品结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菊酯类农药关键中间体全部实现国产化,打破了国外竞争对手在产品和技术上对中国市场的垄断。
“创百年长寿企业”,是扬农人不变的信念。可持续发展战略使扬农一直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每一条生产线的始末。如生产过程中产生氯气制成氯化氢,再将氯化氢转化成废盐水回收,再制成新产品,这样循环后,原来一种产品需用450公斤的原料,现在只要用5公斤,现在每年通过资源转化再利用新增效益5000万元,完全弥补了当初对资源转化研发所投入的资金。(刘世领)
这又是一家被外国人称奇的企业。在扬农,废物综合利用率高达96%,余热资源利用率达86%,水资源循环利用率达90%,化工废水、废气、废渣都成了能再次转化为产品的宝贵原料,而电解技术又使得节能降耗在扬农成为现实。
一个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扬衣正在长江之滨迅速成长。
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是生产农药、氯碱、精细化工产品的企业。其控股的江苏扬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新型仿生农药——拟除虫菊酯生产基地,已于2002年4月成功上市。2006年12月上旬,德国巴斯夫公司派出专家组对“扬农股份”进行“HCE”认证,令洋专家们想不到的是,“扬农”健康、安全、环保三个关键指标个个优于认证标准。
从险被吞并到世界第二
自然界有一种菊花,人类发现它的脂状分泌物具有显著的除虫效果,因此,这种天然的杀虫剂被称为“除虫菊酯”。美国人谢克特人工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可以商品化的“丙烯菊酯”,作为一种仿生物技术,这种“杀虫剂”在民用卫生和农药领域被逐渐应用。美国人没想到,如今“丙烯菊酯”产销量居中国国内第一、世界第二的企业竟是“扬农”。
然而,正是这类产品让“扬农”体验到了险被吞并与自强崛起的双重滋味。上世纪90年代初,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还是我国的弱项,虽然“扬农”很早便开始涉足,但技术一直落后。当时国家给出的保护性政策是,凡购买进口菊酯,必须搭配一定比例的国产货。“扬农”的产品便在政策的保护下,不死不活地硬撑着。
后来,“扬农”主动放弃了行政搭配,开始技术攻坚。1993年底,终于独立开发出具有光学活性的“丙烯菊酯”。作为国内第一个高品位菊酯品种,它奇迹般地实现了当年研发、当年投产、次年销售1000万元,企业一下子摆脱了经营困境。此后的10年中,“扬农”围绕菊酯品种系列,实施仿制跟踪战略,开发出25个新品种,其中有20项填补了国内空白,使国产菊酯的品质迅速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彻底将日本货逼出了中国,并开始“瓜分”日本市场,进而陆续占领欧美及亚洲国家的市场。
由此,曾宣称要收购“扬农”的日本体友公司,如今却多次找上门来,客客气气地商谈菊酯产品的国际市场划分事宜。
300万元买块“抹布”
2007年底,“扬农”主动与一家外国公司洽谈4000多万元的产品合作项目,对方派专家前来考察,发现“扬农”同类产品的生产工艺并不落后,不明白为什么要尽快把项目落实下来。原来,“扬农”看中的是这套设备中的废气回收装置。
外国专家再一打听,得知“扬农”这个投资4亿多元的优仕化学项目仅前期环保投入就花掉了8000~9000万,如今还要再花几千万治理废气。“想不到,做环保他们也这样舍得花钱。”
在“扬农”瑞祥化工基地,流传着300万元买块“抹布”的故事。该工程一期项目中他们花了3000多万元上了一组环保设施,可后来发现,废气排放的浓度难以稳定控制,当即就追加300多万元,用布袋除尘器取代静电除尘。经扬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检测,烟尘排放平均浓度28毫克/升,二氧化硫120毫克/升,明显低于国家标准。
同样是在瑞祥化工,2007年3月新上了一个医药中间体项目。为了防止废水排放,“扬农”专门联手南京大学进行技术攻关,项目启动时投入1100万元,用集成工艺处理方法对含盐废水进行回收处理。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和废水的“零排放”实现了,每吨节约成本1000元。
据扬农化工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程晓曦介绍,近年间,集团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走上了一条资源生产率高、三废排放量低、经济效益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每年增加的效益高达7000万元。这让实地调研的外国专家大为赞赏。
“烂苹果”成了“金疙瘩”
采访“扬农”时,意外发现员工小周正在阅览国际化工巨头瑞士先正达的内部网站。扬农股份董事长戚明珠解释说,去年夏天,先正达的一名副总裁曾来访问,希望开展紧密型合作,共享内部网站就是当时双方达成的共识。
先正达与“扬农”10年前曾经洽谈过合资事项,那位副总裁当时是公司驻上海的总代表,直接负责谈判。“扬农”当时坚持要整体接收濒临关门的江苏农药研究所再合资,双方最终没有谈拢。如今,听说当年的“烂苹果”成了“金疙瘩”,副总裁坦率地对戚明珠说:“This is a miracle(这是个奇迹)。”
被誉为扬农集团“大脑”的福源公司,前身是江苏农药研究所。很长时间,研究所由“扬农”临时代管,1993年“独立”后,由于与地方工业企业衔接不力,研究所陷入了发不出工资的窘境。1994年11月,扬农决策层作出了一项决定:整体接收研究所。不解、质疑、指责之声四起:“扬农”是国企,不是救助站;弄不好,扬农也要跟着陷进去。
其实,“扬农”看中的是研究所的75名技术人才。表面上看,扬农抱回了“负担”,实际上是把一个科研单位宝贵的无形财富揽入怀中。1999年,“扬农”将中试车间划给化工研究所。2000年,研究所升级成省级技术中心,并设立了农药行业首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中科院、清华、复旦、南大、沈阳化工研究院等20多家国内著名的科研机构展开了紧密的技术交流合作。如今,扬农集团具备了从实验室研究到中试放大、产业化开发直到工业化转化全流程的技术、人才资源。研究所80%以上的研发项目来自于产学研结合,“扬农”因此成为贝尔、巴斯夫等10个世界500强企业的指定供货商。
每个扬农人都是“当家人”
在扬农,有一个现象十分值得关注。这么多年来,即便在化工企业很不景气的时期,扬农也很少有人员流失。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每个扬农人都视自己为主人翁、当家人,无论哪个岗位总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敬,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用人机制和环境,才成就今天扬农的“人才洼地”。
扬农化工集团氯碱分厂大电解工段段长唐小东是扬农一名最普通的技术人员。从设备检修员开始,他一直在扬农良好的学习氛围和鼓励员工创新的机制下努力钻研,并得到了快速成长的机遇。1999年,氯碱分厂进行深度氯化改造扩建工程,唐小东带领一帮技术人员加班加点,用7天时间完成了安装任务。此后,他又先后带头完成了二氯苯结晶工序改造、氯水管道和盐酸贮罐安装等项目。门外汉成长成技术骨干,他又开始自觉地进行降能减耗技术革新,对16型电槽生产装置的改造使得扬农每年节约资金200余万。
记者采访时得知,早先扬州一化工民营企业曾出价50万年薪“挖”扬农的一名技术骨干。不过,这名技术人员还是留了下来。他说:“扬农有我的事业平台,离开扬农我就啥也不是了。”
“人是创新工作的主体。有没有创新的成果,关键是看有没有留人育才的机制。”扬农集团总经理程晓曦在剖析扬农机制创新过程时,再三强调了“人本”思想。在扬农,尊重人才,力求体现人力资本价值,建立多元化分配机制,已成为中国新国企的宝贵经验。
“在扬农,‘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事业留人、发展留人、文化留人’的‘六留人’思想,让广大扬农职工真正体会到了被尊重的感觉。”集团管理部主任唐巧红的一番话为记者揭开了扬农用人机制上的神秘面纱。“现在全厂3000多名职工,2000多人持股,员工的性质从雇佣变成了股东。”
二次创业长成工业“绿巨人”
“走出运河,迈向长江”是扬农集团“十五”期间大胆提出的战略构想,如今早已变为现实。2004年6月,长江之滨,扬州化学工业园区内,扬农集团控股子公司——瑞祥化工公司的一期热电项目率先开工建设。2006年2月,一期工程试运行成功,并很快实现了销售赢利。当年提出的那句口号——“大干三五年,再建新扬农”已梦想成真。
扬农集团总工程师许金来告诉记者,扬农集团在“十五”期间,技改投入9亿元,共实施了20多个重点技改项目。确立了苯氯化、硝化系列,新型仿生农药拟除虫菊酯系列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和国际市场的较强竞争力。
目前,集团充分利用在扬州化学工业园建立新生产基地的有利契机,完成科研项目23项,其中6个新产品已通过中试。同样位于化工园区的优士化工也是扬农化工二次创业的基地。为扬农股份进一步优化调整农药产品结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菊酯类农药关键中间体全部实现国产化,打破了国外竞争对手在产品和技术上对中国市场的垄断。
“创百年长寿企业”,是扬农人不变的信念。可持续发展战略使扬农一直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每一条生产线的始末。如生产过程中产生氯气制成氯化氢,再将氯化氢转化成废盐水回收,再制成新产品,这样循环后,原来一种产品需用450公斤的原料,现在只要用5公斤,现在每年通过资源转化再利用新增效益5000万元,完全弥补了当初对资源转化研发所投入的资金。(刘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