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英语教学的问题之一是英语课程的实施始终都是以语言本身的学习为中心,“内容与语言整合性学习”跳出了“语言中心论”的传统外语教学的窠臼。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创设问题情境和搭建学习支架两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小学CLIL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CLIL;思维品质;语言发展;学习支架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给学科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如何促使英语课程成为一个整合、关联和发展性的课程,这取决于我们对于课程内容的重新选取。小学英语教学问题之一是英语课程的实施始终都是以语言本身的学习为中心,从强调语言知识的教学到既聚焦语言形式,又聚焦语言意义的教学,都没有跳出语言学习的框框,导致语言学习缺乏真实语境和内容驱动,从而效果欠佳。
“内容与语言整合学习”(以下简称CLIL)是指将外语作为教学用语来教授如科学、地理等非语言类课程,是欧盟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兼顾学科知识和外语学习的具有双重教学目的的教育模式,其核心是课堂构建自然化的社会认知语境,它跳出了“语言中心论”的传统外语教学的窠臼,通过基于内容、基于任务、基于课堂交际互动等教学方法,既能保证语言学习的真实情境,让学生能够为用而学、学以致用、即学即用,充分感受语言学习的意义,激发语言学习的兴趣,也能实现语言学习和学科知识学习的互为语境化,从而促进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共同发展。
CLIL模式的教学实践主要建立在Coyle提出的4C原则上,即内容、交际、认知和文化。课堂交际成为连接文化传递、内容传递和认知发展三者的中心,为语言学习和语言实践创造真实的社会语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CLIL模式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推广,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堂任务的设计、评价等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小学教学领域CLIL的探索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如何在小学教学实践中通过CLIL模式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Light Up Science(以下简称“LUS”)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创新课程,它根据CLIL教育理念,将小学科学内容学习和英语语言学习进行有机整合,科学内容是英语语言学习的素材,英语语言是科学内容的交流工具。该课程有助于学生多视角地看待科学问题,掌握思维方法、提升思维品质,为未来的跨文化交际和科学创新奠定基础。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教学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性,还能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LUS 2B Unit 1 Lesson 3 “Who Eats Who?”是有关食物链的内容,在这课的教学中,学生经历“初步感知食物链—建立食物联系—建构食物链概念—完善食物链认知—了解食物链若被破坏带来的影响”这样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完善食物链认知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A farmer needs to take his dog, chicken, and rice across the river. But, he can only carry one at a time! How can all three get across the river alive 随后,教师在黑板上给出了学生表达的语言支架,帮助学生有逻辑地进行表达:First, the farmer will... Next, he will... Then... 从而实现语言发展与思维提升的结合。
小学CLIL教学的困难之一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其外语能力不匹配,导致学生常常是会表达的内容却没有认知冲突,有认知冲突的却难以表达。如何搭建学习支架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和思维品质同步发展呢?
根据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习者在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个相交叠的区域——最近发展区,学习者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潛在发展水平区域过渡,个人的实际水平往往难以独立完成,常常需要一些辅助性的支持,方能顺利抵达这个区域,完成学习任务。为此,一些学者如伍德(Wood)和麦瑟(Mercer)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支架理论(Scaffolding)。支架理论强调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示范、提示、评价、设置任务等,合理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在小学CLIL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及时地给学生适当的辅助,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1.借助图示支架,实现学生思维发展和语言表达同步
维果茨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非语言信息来补充语言上的一些不足。无脊椎动物的概念建构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所以LUS使用检索表(key)的方式(见图1)帮助学生分类,梳理信息,理解无脊椎动物的概念。然后教师提供核心词和核心句型的支持,学生运用在英语课上的已知句型“Does it have/live...”表达无脊椎动物最典型的特征,从而实现概念建构、分类方法的培养和语言的发展。
2.运用问题支架,整合语言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小学CLIL教学要实现内容与语言学习的双目标是有难度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将教学目标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支架问题中,然后再将支架问题分解为若干子问题,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得到结果,再由教师进行综合、归纳,最后学生得到问题的答案,达到潜在的发展水平。例如,在教“贝壳”这一主题的时候,教师先出示图片(见图2),然后提出了下列问题:
1. Look at these objects. What do you see Tell the person next to you.
2. Can you put them in different groups What are they
3. Can your group arrange the objects in a sequence Tell the reasons.
4.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objects Talk in groups.
5. Which one is the biggest object Make some measurements. Record your measurements.
6. If you want to choose one as a birthday present for your friend,which one do you want to choose?Describe it and tell us why. How many different uses can you think of for it
第一个问题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感知主題内容;第二个问题是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判断、归纳,培养学生初步分类的能力;第三个问题是在分类的基础上给物体排序,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第四个问题是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对物品的特征进行描述;第五个问题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收集可观察和测量的资料,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第六个问题是通过对以上五个问题的探究,将科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六个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运用简单明了的目标语,通过语言的用中学和问题支架,整合了语言的学习和思维的发展。
在小学CLIL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搭建学习支架,善于运用图示和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的语言学习和思维同步发展,落实CLIL教学的双目标。
参考文献
盛云岚.2012.欧洲CLIL双语课堂: 理论、实践与启示[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4): 49-51
李荣华.2012.借助语言支架促进学生从文本对话走进生活交际[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6): 117-1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孙艳,深圳市福田区英语教研员。
关键词:CLIL;思维品质;语言发展;学习支架
引言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给学科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如何促使英语课程成为一个整合、关联和发展性的课程,这取决于我们对于课程内容的重新选取。小学英语教学问题之一是英语课程的实施始终都是以语言本身的学习为中心,从强调语言知识的教学到既聚焦语言形式,又聚焦语言意义的教学,都没有跳出语言学习的框框,导致语言学习缺乏真实语境和内容驱动,从而效果欠佳。
“内容与语言整合学习”(以下简称CLIL)是指将外语作为教学用语来教授如科学、地理等非语言类课程,是欧盟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兼顾学科知识和外语学习的具有双重教学目的的教育模式,其核心是课堂构建自然化的社会认知语境,它跳出了“语言中心论”的传统外语教学的窠臼,通过基于内容、基于任务、基于课堂交际互动等教学方法,既能保证语言学习的真实情境,让学生能够为用而学、学以致用、即学即用,充分感受语言学习的意义,激发语言学习的兴趣,也能实现语言学习和学科知识学习的互为语境化,从而促进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共同发展。
CLIL模式的教学实践主要建立在Coyle提出的4C原则上,即内容、交际、认知和文化。课堂交际成为连接文化传递、内容传递和认知发展三者的中心,为语言学习和语言实践创造真实的社会语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CLIL模式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推广,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堂任务的设计、评价等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小学教学领域CLIL的探索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如何在小学教学实践中通过CLIL模式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Light Up Science(以下简称“LUS”)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创新课程,它根据CLIL教育理念,将小学科学内容学习和英语语言学习进行有机整合,科学内容是英语语言学习的素材,英语语言是科学内容的交流工具。该课程有助于学生多视角地看待科学问题,掌握思维方法、提升思维品质,为未来的跨文化交际和科学创新奠定基础。
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教学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性,还能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LUS 2B Unit 1 Lesson 3 “Who Eats Who?”是有关食物链的内容,在这课的教学中,学生经历“初步感知食物链—建立食物联系—建构食物链概念—完善食物链认知—了解食物链若被破坏带来的影响”这样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完善食物链认知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A farmer needs to take his dog, chicken, and rice across the river. But, he can only carry one at a time! How can all three get across the river alive 随后,教师在黑板上给出了学生表达的语言支架,帮助学生有逻辑地进行表达:First, the farmer will... Next, he will... Then... 从而实现语言发展与思维提升的结合。
搭建学习支架,促进语言和思维齐发展
小学CLIL教学的困难之一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其外语能力不匹配,导致学生常常是会表达的内容却没有认知冲突,有认知冲突的却难以表达。如何搭建学习支架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和思维品质同步发展呢?
根据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习者在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个相交叠的区域——最近发展区,学习者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潛在发展水平区域过渡,个人的实际水平往往难以独立完成,常常需要一些辅助性的支持,方能顺利抵达这个区域,完成学习任务。为此,一些学者如伍德(Wood)和麦瑟(Mercer)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支架理论(Scaffolding)。支架理论强调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示范、提示、评价、设置任务等,合理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在小学CLIL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及时地给学生适当的辅助,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1.借助图示支架,实现学生思维发展和语言表达同步
维果茨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非语言信息来补充语言上的一些不足。无脊椎动物的概念建构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所以LUS使用检索表(key)的方式(见图1)帮助学生分类,梳理信息,理解无脊椎动物的概念。然后教师提供核心词和核心句型的支持,学生运用在英语课上的已知句型“Does it have/live...”表达无脊椎动物最典型的特征,从而实现概念建构、分类方法的培养和语言的发展。
2.运用问题支架,整合语言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小学CLIL教学要实现内容与语言学习的双目标是有难度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将教学目标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支架问题中,然后再将支架问题分解为若干子问题,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得到结果,再由教师进行综合、归纳,最后学生得到问题的答案,达到潜在的发展水平。例如,在教“贝壳”这一主题的时候,教师先出示图片(见图2),然后提出了下列问题:
1. Look at these objects. What do you see Tell the person next to you.
2. Can you put them in different groups What are they
3. Can your group arrange the objects in a sequence Tell the reasons.
4.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objects Talk in groups.
5. Which one is the biggest object Make some measurements. Record your measurements.
6. If you want to choose one as a birthday present for your friend,which one do you want to choose?Describe it and tell us why. How many different uses can you think of for it
第一个问题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感知主題内容;第二个问题是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判断、归纳,培养学生初步分类的能力;第三个问题是在分类的基础上给物体排序,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第四个问题是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对物品的特征进行描述;第五个问题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收集可观察和测量的资料,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第六个问题是通过对以上五个问题的探究,将科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六个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运用简单明了的目标语,通过语言的用中学和问题支架,整合了语言的学习和思维的发展。
结语
在小学CLIL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搭建学习支架,善于运用图示和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的语言学习和思维同步发展,落实CLIL教学的双目标。
参考文献
盛云岚.2012.欧洲CLIL双语课堂: 理论、实践与启示[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4): 49-51
李荣华.2012.借助语言支架促进学生从文本对话走进生活交际[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6): 117-1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孙艳,深圳市福田区英语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