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生存的这个从茫茫宇宙看起来晶莹剔透的蓝色“玻璃球”其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美洲的一只蝴蝶轻轻扇动了一下翅膀,一个月后太平洋上就刮起了一场龙卷风。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人皆与生态相关,人人都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大力倡导生态建筑设计,推行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一则可以生态化我们的人居环境,二则可以保护地球大生态。真是一举两得的大好事。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建筑设计生态化;设计原则;生态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213—01
1、生态建筑的概念及特点
1)生态建筑的概念
一旦我们将建筑纳入生态的轨道,我们就会发现,建筑生态系统其内部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建筑本身的这个生态系统与外部空间中的大生态实现能源交换、生态循环、生态平衡。生态建筑的两个重要特点是:
①生活于建筑物中的人类从一个生态建筑中获得的是高质量的、健康的环境与生存空间。
②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循环,(如:地热、太阳能、地下水循环等)低碳、高效、节能、环保,使建筑融于自然。
2)生态建筑的特点
使用天然绿色建材杜绝甲荃等有毒气体、有害辐射对人居的破坏。建筑格局采用超大跨度轻型结构增加单元内的有效使用空间。生态建筑设计的特点:
①以大生态的眼光统观全局处理好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②建筑与环境共生共存,和谐一体;
③选用天然无毒无辐射建材,利用好光伏、地热、水循环等自然能源、要素;
④低碳减排节约能源与杜绝污染两手抓;
⑤位置非常重要,选址的大原则是近自然、少污染。
⑤不破坏或尽可能地少破坏当地的植被,保护当地环境,善加利用土地。
⑦在突出艺术性的同时实现设计的生态化理念。
⑧实现生态化需要设计师们的多学科的复合结构的知识做支撑。
2、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1)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提高设计师们的建筑融于自然、促进自然的理念。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把人类的活动空间变成自然的一部分。把整个建筑纳入到自然的概念中来设计、实现。
2)实现可再生资源的高效利用
增加生态建筑的内部空间可扩展性,建设融自然环境为一体的底层式高密度建筑物,利用完善的生态技术建构城市的框架,并实现有限土地资源的空间效益。除此之外,地下空间也是可以开发利用的,并可将地下、地上、高空连接成有机的整体。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还需要把握好建筑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生态和建设的平衡,努力做到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和材料不必要的损耗。
3)生态建设需要体现地方色彩
任何一个地区的建设都是以当地的自然环境为基础,因而生态建筑设计需要彰显地方特色,并且要在详细深入的分析当地的气候、地理、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实施建筑设计。此外还要将当地的可持续性的能源分布情况考虑在内,比如当地的建筑材料以及其他各种限制性因素。
4)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的设计必须着眼于未来,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且能够为未来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保留一定的空间,从而能够很好的适应未来的需求和发展,同时这就要求建筑设计要具有灵活性。
3、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
面对当前的环境问题,关心人和自然问题的建筑师就生态建筑的探索已经达成共识,极力倡导和推广生态建筑。目前生态建筑具有两种发展方向。
1)研究原生的生态建筑,探索现代生态建筑的发展之路
建筑从其形成开始,就是人类活动的内在机制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逻辑技术,包含了内在的“生态精神”。海德格尔的存在意义哲学体系中,“定居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定居的关键在于场所而不是空间,人与场所的关系,以及场所与空间的关系均包含在人类居住场所中。人之所以定居是由于体验到了场所中人与自然和谐稳定的精神,可以称之为“场所的生态精神”,而当时的建筑则可以称之为“原生的生态建筑”。
原生建筑大都采用自然采光、通风形式,其定居地靠近水源即物质材料的获取场所;原生的生态建筑是人们不自觉地运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及技術,并考虑了当地的气候条件;原生建筑对所处的自然环境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刮风下雨,温差变化都直接体现在建筑当中。由于建筑的回归自然本原的倾向,建筑师在原生的建筑形式中寻找生态建筑的原型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目前的生产和生活,使人与自然的联系变得间接,人们正通过一个日趋复杂的人造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而人们对自然的体验了解较少。因此,抱着自然本原生态观的建筑师们通过原初建筑的类型。
2)探索和运用新的生态技术,加快建筑的生态化
建筑的发展,已经从生物的进化走向了自觉的知识技术的进化阶段。根据萨克森的生态哲学,地球的进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过渡,其进化的内因是原子、分子间的物理作用;第二阶段,是低级生命向高级生命的进化过程,这其中起作用的是遗传物质和自然选择;第三阶段,则是人类特有的知识技术进化的阶段。现代的工业技术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给自然带来了一定的破坏,从而产生了生态技术。拥有这一类思想倾向的建筑师尝试将新技术运用到建筑环境的设计建造过程中去,与有生命的价值系统一样,建筑的进化过程在于环境的能源、材料的交换循环过程和本身自我控制方面的优化。
(1)在能源利用方面
第一,使用恒久性、不枯竭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等;
第二,应用节能技术。节能建筑不应仅理解为减少能源的使用,还应看成为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无谓的消耗,也就是在建筑的使用过程中最优化的使用能源。我国当前能源消耗现状:用能效率低,节能的潜力巨大。
(2)物质材料的运用方面
必须是使用地方性资源,体现本土的概念。5R建材可称为生态建材,这种建材在材料的生产、使用、废弃和再生循环过程中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满足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污染乃至是无污染、最佳使用性能、最高循环再利用率。
(3)自我调控方面,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被动式的调控,利用建筑本身的构件,如门窗、阳台、遮阳,创造适宜的建筑环境,它来源于对传统建筑的学习,来自对环境的关照,并对现代建筑设计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000
第二,主动式的调控是现代建筑的一个巨大进步,作为人脑外延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带来了建筑的革命。它往往需要建筑师把建筑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
结束语
生态建筑作为一种全新的建筑设计形式,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它与现代建筑一脉相承,并且是现代建筑在21世纪的继续。我们无需刻意追求现代建筑和生态建筑的区别,从现代建筑向生态建筑的过渡是建筑发展的未来大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葛菲飞.浅谈生态建筑设计[J].技术与市场,2010,17(9).
[2]李紫薇.生态建筑设计的初步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1).
[3]慕春暖,谢复春.论建筑的生态性与可持续性发展[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0(03).
[4]5.刘振,迭勇,王少强.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J].2008(160).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建筑设计生态化;设计原则;生态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213—01
1、生态建筑的概念及特点
1)生态建筑的概念
一旦我们将建筑纳入生态的轨道,我们就会发现,建筑生态系统其内部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建筑本身的这个生态系统与外部空间中的大生态实现能源交换、生态循环、生态平衡。生态建筑的两个重要特点是:
①生活于建筑物中的人类从一个生态建筑中获得的是高质量的、健康的环境与生存空间。
②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循环,(如:地热、太阳能、地下水循环等)低碳、高效、节能、环保,使建筑融于自然。
2)生态建筑的特点
使用天然绿色建材杜绝甲荃等有毒气体、有害辐射对人居的破坏。建筑格局采用超大跨度轻型结构增加单元内的有效使用空间。生态建筑设计的特点:
①以大生态的眼光统观全局处理好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②建筑与环境共生共存,和谐一体;
③选用天然无毒无辐射建材,利用好光伏、地热、水循环等自然能源、要素;
④低碳减排节约能源与杜绝污染两手抓;
⑤位置非常重要,选址的大原则是近自然、少污染。
⑤不破坏或尽可能地少破坏当地的植被,保护当地环境,善加利用土地。
⑦在突出艺术性的同时实现设计的生态化理念。
⑧实现生态化需要设计师们的多学科的复合结构的知识做支撑。
2、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1)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提高设计师们的建筑融于自然、促进自然的理念。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把人类的活动空间变成自然的一部分。把整个建筑纳入到自然的概念中来设计、实现。
2)实现可再生资源的高效利用
增加生态建筑的内部空间可扩展性,建设融自然环境为一体的底层式高密度建筑物,利用完善的生态技术建构城市的框架,并实现有限土地资源的空间效益。除此之外,地下空间也是可以开发利用的,并可将地下、地上、高空连接成有机的整体。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还需要把握好建筑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生态和建设的平衡,努力做到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和材料不必要的损耗。
3)生态建设需要体现地方色彩
任何一个地区的建设都是以当地的自然环境为基础,因而生态建筑设计需要彰显地方特色,并且要在详细深入的分析当地的气候、地理、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实施建筑设计。此外还要将当地的可持续性的能源分布情况考虑在内,比如当地的建筑材料以及其他各种限制性因素。
4)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的设计必须着眼于未来,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且能够为未来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保留一定的空间,从而能够很好的适应未来的需求和发展,同时这就要求建筑设计要具有灵活性。
3、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
面对当前的环境问题,关心人和自然问题的建筑师就生态建筑的探索已经达成共识,极力倡导和推广生态建筑。目前生态建筑具有两种发展方向。
1)研究原生的生态建筑,探索现代生态建筑的发展之路
建筑从其形成开始,就是人类活动的内在机制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逻辑技术,包含了内在的“生态精神”。海德格尔的存在意义哲学体系中,“定居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定居的关键在于场所而不是空间,人与场所的关系,以及场所与空间的关系均包含在人类居住场所中。人之所以定居是由于体验到了场所中人与自然和谐稳定的精神,可以称之为“场所的生态精神”,而当时的建筑则可以称之为“原生的生态建筑”。
原生建筑大都采用自然采光、通风形式,其定居地靠近水源即物质材料的获取场所;原生的生态建筑是人们不自觉地运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及技術,并考虑了当地的气候条件;原生建筑对所处的自然环境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刮风下雨,温差变化都直接体现在建筑当中。由于建筑的回归自然本原的倾向,建筑师在原生的建筑形式中寻找生态建筑的原型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目前的生产和生活,使人与自然的联系变得间接,人们正通过一个日趋复杂的人造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而人们对自然的体验了解较少。因此,抱着自然本原生态观的建筑师们通过原初建筑的类型。
2)探索和运用新的生态技术,加快建筑的生态化
建筑的发展,已经从生物的进化走向了自觉的知识技术的进化阶段。根据萨克森的生态哲学,地球的进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过渡,其进化的内因是原子、分子间的物理作用;第二阶段,是低级生命向高级生命的进化过程,这其中起作用的是遗传物质和自然选择;第三阶段,则是人类特有的知识技术进化的阶段。现代的工业技术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给自然带来了一定的破坏,从而产生了生态技术。拥有这一类思想倾向的建筑师尝试将新技术运用到建筑环境的设计建造过程中去,与有生命的价值系统一样,建筑的进化过程在于环境的能源、材料的交换循环过程和本身自我控制方面的优化。
(1)在能源利用方面
第一,使用恒久性、不枯竭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等;
第二,应用节能技术。节能建筑不应仅理解为减少能源的使用,还应看成为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无谓的消耗,也就是在建筑的使用过程中最优化的使用能源。我国当前能源消耗现状:用能效率低,节能的潜力巨大。
(2)物质材料的运用方面
必须是使用地方性资源,体现本土的概念。5R建材可称为生态建材,这种建材在材料的生产、使用、废弃和再生循环过程中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满足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污染乃至是无污染、最佳使用性能、最高循环再利用率。
(3)自我调控方面,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被动式的调控,利用建筑本身的构件,如门窗、阳台、遮阳,创造适宜的建筑环境,它来源于对传统建筑的学习,来自对环境的关照,并对现代建筑设计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000
第二,主动式的调控是现代建筑的一个巨大进步,作为人脑外延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带来了建筑的革命。它往往需要建筑师把建筑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
结束语
生态建筑作为一种全新的建筑设计形式,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它与现代建筑一脉相承,并且是现代建筑在21世纪的继续。我们无需刻意追求现代建筑和生态建筑的区别,从现代建筑向生态建筑的过渡是建筑发展的未来大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葛菲飞.浅谈生态建筑设计[J].技术与市场,2010,17(9).
[2]李紫薇.生态建筑设计的初步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1).
[3]慕春暖,谢复春.论建筑的生态性与可持续性发展[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0(03).
[4]5.刘振,迭勇,王少强.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J].200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