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求职者“圣经”
我们发现,在中国,同一个学校、同一班级,而且各方面情况相差不大的几十个同学中,找到工作的成功与否也会相差极大。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不同的求职方法和求职策略。某专家在《求职圣经》一书中介绍了五种在中国最有效的求职方法:
创意求职法——成功率86%
它的主要特点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专业知识,在向有兴趣的公司查询职位空缺情况前,设法拜会公司的决策人。实践表明,那些愈不登广告招聘人手的公司,竞争对手愈少,如得到雇主垂青,对方可能为你度身打造一个职位。
直接找公司的负责人——成功率47%
这种方法有较大的难处,因为你很难找到与那些跨国公司、大公司老板会面的机会,你很可能要锲而不舍花上几星期,甚至更多时间,对方才肯见面。
找朋友介绍——成功率34%
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请教认识的每位朋友,了解哪里还有空缺也是一种方法。由于是朋友、特别是知心朋友,对自己各方面情况比较了解,而且中国人又特别讲情面和义气,所以朋友的介绍是找到理想工作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找亲戚介绍——成功率27%
向亲戚打探各种工作机会,这样可扩大找工作的范围,事前便应该给亲戚朋友一些较详细的个人资料,如你要求的工作类别、个人专长等。
利用母校就业指导中心——成功率21%
由于中国近几年毕业生市场化就业工作经验的积累,各个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与不少大的用人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他们对就业资讯、职位空缺情况掌握得比较全面,加上是母校的毕业生,学校的“胳臂”终归往里拐。
如采用这五种成功率较高的寻工方法,最重要的是你要不怕“拉下面子”,同时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在中国,专家也提到四种最为人们熟悉、为多数人使用的寻工方法,失败率却比想象的要高,例如:靠招聘广告——失败率95%,职位愈高失败率也愈高;靠职业介绍所——失败率76%,这也视职场高低而定;靠行内专业或贸易刊物的招聘广告一失败率93%;靠大量寄出履历表——失败率92%。
个国求职大观察
英国人不看大孺看小报
尽管大报信息量大,可信度高,但英国人普遍认为应聘大报上刊登的职位成功率不高。因为同一个职位可能有几千人甚至上万人竞争,他们宁愿选择小报上的招聘信息,以提高求职成功率。
澳大利亚人落聘也写感谢信
在澳大利亚,很多求职者即使接到落聘通知书,也要写一封感谢信,感谢公司给他们提供笔试、面试机会,使他们获得了求职经验。这一方面体现了求职者的礼貌,另一方面也是给自己的未来创造机会,表明自己仍有到该公司就业的诚意。很多公司保留落聘者的简历,当他们临时需要人才时,会从中挑选。那些写有感谢信的人往往被列为首选。
法国人青睐团体求职
在法国,一些大学常常会通过媒体发布团体求职广告,介绍某个班级的毕业生专业情况,以吸引用人单位的注意。一些小公司在申请破产或被其他公司兼并前,也会通过媒体发布类似广告,为本公司的职员寻求出路。团体求职很受企业的欢迎,因为团队求职能减少他们的招聘工作量,而团队的相对稳定性和凝聚力也是吸引用人单位的一大优势,它可以减少人员重新磨合的时间,节省管理和沟通成本。
美国人求职前先谈解雇费
美国人在应聘时大都未雨绸缪,先给自己留下一条后路,在没有签合同之前先把解雇费摆在桌面上谈个清楚。据《今日美国》报道,应聘者在面试时,解雇费同工资、救济金和假期等一样,成为关键的谈判内容,美国在线招聘服务公司最近的一项调查也显示,60%的求职者认为,面试时谈清解雇费十分重要。
德国人利用母校就业指导中心
在德国,每所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都与不少大型用人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他们对就业资讯、职位空缺情况掌握得比较全面,毕业生只要到指导中心咨询或登录中心网站,就能找到有用信息。
加拿大人看准岗位先充电
加拿大人为了获得更理想的职位和薪水喜欢跳槽。为了获得某个心仪的岗位,他们往往先了解该岗位的职业要求,然后有针对性地充电,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合格证书,再去应聘,以提高录用率。
芬兰人高学历低应聘
芬兰的用人单位不愿用学历过高的人才,本科生能做的工作一般不用硕士。这使得高学历的人才找工作反而更难,一些高学历人才为了谋得某个理想的职位,往往把最高的学历隐藏起来,比如,硕士生拿本科文凭去应聘,反而更容易成功。
日本人相信职介所
日本的职介所不但提供用人单位的信息,也为求职者提供职业指导。在就业越来越趋流动化的情况下,日本人改行的机会非常多。求职者在改行前,希望先了解自己适合到什么行业,是否有发展远景。日本的职业介绍所大多配备了职业指导员,可为求职者提供这样的服务。此外,日本的职介所还利用互联网手段,建立了庞大的用人单位空职信息和求职者信息平台,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而也奠定了职介所在职场的地位。(编辑/燕子)
我们发现,在中国,同一个学校、同一班级,而且各方面情况相差不大的几十个同学中,找到工作的成功与否也会相差极大。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不同的求职方法和求职策略。某专家在《求职圣经》一书中介绍了五种在中国最有效的求职方法:
创意求职法——成功率86%
它的主要特点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专业知识,在向有兴趣的公司查询职位空缺情况前,设法拜会公司的决策人。实践表明,那些愈不登广告招聘人手的公司,竞争对手愈少,如得到雇主垂青,对方可能为你度身打造一个职位。
直接找公司的负责人——成功率47%
这种方法有较大的难处,因为你很难找到与那些跨国公司、大公司老板会面的机会,你很可能要锲而不舍花上几星期,甚至更多时间,对方才肯见面。
找朋友介绍——成功率34%
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请教认识的每位朋友,了解哪里还有空缺也是一种方法。由于是朋友、特别是知心朋友,对自己各方面情况比较了解,而且中国人又特别讲情面和义气,所以朋友的介绍是找到理想工作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找亲戚介绍——成功率27%
向亲戚打探各种工作机会,这样可扩大找工作的范围,事前便应该给亲戚朋友一些较详细的个人资料,如你要求的工作类别、个人专长等。
利用母校就业指导中心——成功率21%
由于中国近几年毕业生市场化就业工作经验的积累,各个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与不少大的用人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他们对就业资讯、职位空缺情况掌握得比较全面,加上是母校的毕业生,学校的“胳臂”终归往里拐。
如采用这五种成功率较高的寻工方法,最重要的是你要不怕“拉下面子”,同时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在中国,专家也提到四种最为人们熟悉、为多数人使用的寻工方法,失败率却比想象的要高,例如:靠招聘广告——失败率95%,职位愈高失败率也愈高;靠职业介绍所——失败率76%,这也视职场高低而定;靠行内专业或贸易刊物的招聘广告一失败率93%;靠大量寄出履历表——失败率92%。
个国求职大观察
英国人不看大孺看小报
尽管大报信息量大,可信度高,但英国人普遍认为应聘大报上刊登的职位成功率不高。因为同一个职位可能有几千人甚至上万人竞争,他们宁愿选择小报上的招聘信息,以提高求职成功率。
澳大利亚人落聘也写感谢信
在澳大利亚,很多求职者即使接到落聘通知书,也要写一封感谢信,感谢公司给他们提供笔试、面试机会,使他们获得了求职经验。这一方面体现了求职者的礼貌,另一方面也是给自己的未来创造机会,表明自己仍有到该公司就业的诚意。很多公司保留落聘者的简历,当他们临时需要人才时,会从中挑选。那些写有感谢信的人往往被列为首选。
法国人青睐团体求职
在法国,一些大学常常会通过媒体发布团体求职广告,介绍某个班级的毕业生专业情况,以吸引用人单位的注意。一些小公司在申请破产或被其他公司兼并前,也会通过媒体发布类似广告,为本公司的职员寻求出路。团体求职很受企业的欢迎,因为团队求职能减少他们的招聘工作量,而团队的相对稳定性和凝聚力也是吸引用人单位的一大优势,它可以减少人员重新磨合的时间,节省管理和沟通成本。
美国人求职前先谈解雇费
美国人在应聘时大都未雨绸缪,先给自己留下一条后路,在没有签合同之前先把解雇费摆在桌面上谈个清楚。据《今日美国》报道,应聘者在面试时,解雇费同工资、救济金和假期等一样,成为关键的谈判内容,美国在线招聘服务公司最近的一项调查也显示,60%的求职者认为,面试时谈清解雇费十分重要。
德国人利用母校就业指导中心
在德国,每所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都与不少大型用人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他们对就业资讯、职位空缺情况掌握得比较全面,毕业生只要到指导中心咨询或登录中心网站,就能找到有用信息。
加拿大人看准岗位先充电
加拿大人为了获得更理想的职位和薪水喜欢跳槽。为了获得某个心仪的岗位,他们往往先了解该岗位的职业要求,然后有针对性地充电,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合格证书,再去应聘,以提高录用率。
芬兰人高学历低应聘
芬兰的用人单位不愿用学历过高的人才,本科生能做的工作一般不用硕士。这使得高学历的人才找工作反而更难,一些高学历人才为了谋得某个理想的职位,往往把最高的学历隐藏起来,比如,硕士生拿本科文凭去应聘,反而更容易成功。
日本人相信职介所
日本的职介所不但提供用人单位的信息,也为求职者提供职业指导。在就业越来越趋流动化的情况下,日本人改行的机会非常多。求职者在改行前,希望先了解自己适合到什么行业,是否有发展远景。日本的职业介绍所大多配备了职业指导员,可为求职者提供这样的服务。此外,日本的职介所还利用互联网手段,建立了庞大的用人单位空职信息和求职者信息平台,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而也奠定了职介所在职场的地位。(编辑/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