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系统分析和实地资料的考察研究,对陕南地区滑坡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总结;阐述了诱导滑坡形成的原因:地层岩性、气象水文(降雨强度)、河流地质作用、人类活动;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滑坡的措施。
关键词:陕南地区;滑坡;成因;分析;治理措施
陕南地区横跨秦岭、大巴山两大地质构造单元,地层岩性复杂多样,构造错综复杂,地势地貌多样,盆地与高山落差明显,沟谷切割深度大,山体结构稳定性差,由此构成了陕南地区滑坡的基础。除此之外,陕南地区降水量大,暴雨及“黄梅雨”比较突出,也成为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人类的大规模活动(采石,采矿,修路,建房,畜牧,抽取地下水等),使得陕南地区的滑坡再次处于活跃时期。因此,对陕南地区进行滑坡灾害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对造福人类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一、陕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概述
陕南,即陕西省南部地区,主指汉中、安康、商洛3地,面积8 3830.5 km2,占陕西总面积40.8%,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北以秦岭为屏,南以巴山作障,境内最大河流—汉江,由宁强县发源自西向东川流而过,形成两山夹一川的地势特征。境内除少量盆地外,大多数地域由秦岭和巴山山地构成,其中尤以汉中和安康两地地势地貌复杂多样,平坝与丘陵错综复杂,并以山地为主。同时,陕南地处我国南北交接的亚热带北沿地区,具有独特的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
二、滑坡历史与现状统计分析
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翻阅及野外实地调查,笔者将陕南地区从1963年~2014年期间发生的重要滑坡事件进行了如下统计分析:
1963年,略阳横现河火车站滑坡,土方量1.58×106m3,土石塞道,中断交通6天之久。
1980年10月,汉中市褒河乡沥水沟雨后滑坡,长120m,宽30m,截断东干渠100多米长。
1987年6月,山阳两岔乡冯庄滑坡,土方量4.2×106m3,毁坏公路300余米,中断交通1月之久。
1992年6月,宝成铁路略阳桑树坪滑坡,土方量2.0×105m3,岩块掩埋路基,摧毁隧道约50m,中断交通17天之久。频繁的滑坡灾害,使交通部门直接经济损失达6亿元以上。
2010年7月,安康地区发生山体滑坡,造成60多万人受灾,紧急转移10万多人,暴雨引发的滑坡、山洪、泥石流,造成8人死亡、57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 12.5亿元以上。18日,汉滨区大竹园镇七堰村、岚皋县四季乡木竹村各发生一起特大滑坡灾害。七堰村发生特大山体滑坡灾害,29人被掩埋失踪,滑坡体大约有40万立方米,5人遇难,剩余24人下落不明。岚皋县四季乡木竹村发生的山体滑坡灾害,造成9户人家房屋被掩埋,20人失踪,1人受伤,滑坡体2.0×104m3。
2011年7月5日,陕西略阳发生山体滑坡,造成18人死亡,2人受伤,并且阻断309省道。
2014年7月5日,略阳县县城金亚路发生滑坡,土方5.0×10m3,其中1栋2层房屋被埋,死亡18人,受伤4人,紧急转移4900多人。
三、滑坡成因分析
滑坡灾害在陕南地区相对突出,是长期困扰人们的一块心病,通过对陕南地区滑坡特点的全面分析研究得出,诱发该区滑坡的因素不仅是内外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还与该区地层岩性、气象水文(降雨强度)、河流地质作用等因素息息相关,与此同时,人类活动对滑坡的形成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地层岩性。陕南地区跨越华北板块、秦岭微板块和杨子板块,地层从太古界至新生界均有分布,尤以寒武系至三叠系地层分布最广,其中以变质的泥质碎屑岩、泥岩、岩浆岩等广泛分布。同时,多数谷坡由破粹强烈、大小混杂、松散的岩土构成,其固结程度低,裂隙发育,极易风化,稳定形极低,坡面易变形,极易诱导滑坡的形成。
(二)河流地质作用。该山区河谷密度大,切割深度相对深且较陡,并且谷坡面积大,坡面稳定性差。流水流速大,底蚀和侧蚀能力强,许多滑坡发育于河流、沟壑凹侧或两侧,由此可见河流地质作用也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滑坡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一,不合理的开挖;例如,不合理的开矿,炸山开石,修建公路,建造建筑物等破坏了原有的力学性质,使原有的支撑和保护“模式”严重受损,从而诱发了滑坡的发生。其二,缺乏管理和保护,对易滑坡地段和已滑坡区缺少监管,滑坡的治理是一项长期任务,应任重道远,若加强监测与管理,诱发滑坡的可能性必将显著减小。
四、滑坡综合治理措施
滑坡灾害,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灾害,而且还是人类活动伴生的一种后果性灾害,为了有效地减少滑坡对人类造成的损失,控制滑坡的形成,提出以下治理措施:(1)强化环境保护及地质环境的监管,对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人类的工程活动(填湖造地、滥砍乱伐、炸山采石等)进行严格监督和审查,确保滑坡的不发生,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2)對于大型及特大型的滑坡活动,应尽快进行相关调查,确定危险区,以躲、避、让为主,禁止在该区域内进行相关的人类建设活动,以减少滑坡或重大滑坡的风险性。(3)做好汛期防灾泄洪工作准备,减少甚至避免因强降雨、洪涝等诱发的一系列连锁性的滑坡灾害。(4)充分利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使已遭受损害的生态环境逐步恢复,从而建立相应得生态平衡,不仅起到治表的作用,而且还从根本上解决了滑坡灾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惠振德.陕西省地质灾害简编年表(1950~1992)[J].灾害学,1993(03).
[2] 费加平.陕西汉中地区山灾及其防治措施浅议[J].灾害学,1989(02).
[3] 惠振德,孙虎,郭彩玲.秦巴山区水土流失灾害及防治对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03).
关键词:陕南地区;滑坡;成因;分析;治理措施
陕南地区横跨秦岭、大巴山两大地质构造单元,地层岩性复杂多样,构造错综复杂,地势地貌多样,盆地与高山落差明显,沟谷切割深度大,山体结构稳定性差,由此构成了陕南地区滑坡的基础。除此之外,陕南地区降水量大,暴雨及“黄梅雨”比较突出,也成为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人类的大规模活动(采石,采矿,修路,建房,畜牧,抽取地下水等),使得陕南地区的滑坡再次处于活跃时期。因此,对陕南地区进行滑坡灾害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对造福人类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一、陕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概述
陕南,即陕西省南部地区,主指汉中、安康、商洛3地,面积8 3830.5 km2,占陕西总面积40.8%,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北以秦岭为屏,南以巴山作障,境内最大河流—汉江,由宁强县发源自西向东川流而过,形成两山夹一川的地势特征。境内除少量盆地外,大多数地域由秦岭和巴山山地构成,其中尤以汉中和安康两地地势地貌复杂多样,平坝与丘陵错综复杂,并以山地为主。同时,陕南地处我国南北交接的亚热带北沿地区,具有独特的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
二、滑坡历史与现状统计分析
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翻阅及野外实地调查,笔者将陕南地区从1963年~2014年期间发生的重要滑坡事件进行了如下统计分析:
1963年,略阳横现河火车站滑坡,土方量1.58×106m3,土石塞道,中断交通6天之久。
1980年10月,汉中市褒河乡沥水沟雨后滑坡,长120m,宽30m,截断东干渠100多米长。
1987年6月,山阳两岔乡冯庄滑坡,土方量4.2×106m3,毁坏公路300余米,中断交通1月之久。
1992年6月,宝成铁路略阳桑树坪滑坡,土方量2.0×105m3,岩块掩埋路基,摧毁隧道约50m,中断交通17天之久。频繁的滑坡灾害,使交通部门直接经济损失达6亿元以上。
2010年7月,安康地区发生山体滑坡,造成60多万人受灾,紧急转移10万多人,暴雨引发的滑坡、山洪、泥石流,造成8人死亡、57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 12.5亿元以上。18日,汉滨区大竹园镇七堰村、岚皋县四季乡木竹村各发生一起特大滑坡灾害。七堰村发生特大山体滑坡灾害,29人被掩埋失踪,滑坡体大约有40万立方米,5人遇难,剩余24人下落不明。岚皋县四季乡木竹村发生的山体滑坡灾害,造成9户人家房屋被掩埋,20人失踪,1人受伤,滑坡体2.0×104m3。
2011年7月5日,陕西略阳发生山体滑坡,造成18人死亡,2人受伤,并且阻断309省道。
2014年7月5日,略阳县县城金亚路发生滑坡,土方5.0×10m3,其中1栋2层房屋被埋,死亡18人,受伤4人,紧急转移4900多人。
三、滑坡成因分析
滑坡灾害在陕南地区相对突出,是长期困扰人们的一块心病,通过对陕南地区滑坡特点的全面分析研究得出,诱发该区滑坡的因素不仅是内外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还与该区地层岩性、气象水文(降雨强度)、河流地质作用等因素息息相关,与此同时,人类活动对滑坡的形成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地层岩性。陕南地区跨越华北板块、秦岭微板块和杨子板块,地层从太古界至新生界均有分布,尤以寒武系至三叠系地层分布最广,其中以变质的泥质碎屑岩、泥岩、岩浆岩等广泛分布。同时,多数谷坡由破粹强烈、大小混杂、松散的岩土构成,其固结程度低,裂隙发育,极易风化,稳定形极低,坡面易变形,极易诱导滑坡的形成。
(二)河流地质作用。该山区河谷密度大,切割深度相对深且较陡,并且谷坡面积大,坡面稳定性差。流水流速大,底蚀和侧蚀能力强,许多滑坡发育于河流、沟壑凹侧或两侧,由此可见河流地质作用也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滑坡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一,不合理的开挖;例如,不合理的开矿,炸山开石,修建公路,建造建筑物等破坏了原有的力学性质,使原有的支撑和保护“模式”严重受损,从而诱发了滑坡的发生。其二,缺乏管理和保护,对易滑坡地段和已滑坡区缺少监管,滑坡的治理是一项长期任务,应任重道远,若加强监测与管理,诱发滑坡的可能性必将显著减小。
四、滑坡综合治理措施
滑坡灾害,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灾害,而且还是人类活动伴生的一种后果性灾害,为了有效地减少滑坡对人类造成的损失,控制滑坡的形成,提出以下治理措施:(1)强化环境保护及地质环境的监管,对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人类的工程活动(填湖造地、滥砍乱伐、炸山采石等)进行严格监督和审查,确保滑坡的不发生,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2)對于大型及特大型的滑坡活动,应尽快进行相关调查,确定危险区,以躲、避、让为主,禁止在该区域内进行相关的人类建设活动,以减少滑坡或重大滑坡的风险性。(3)做好汛期防灾泄洪工作准备,减少甚至避免因强降雨、洪涝等诱发的一系列连锁性的滑坡灾害。(4)充分利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使已遭受损害的生态环境逐步恢复,从而建立相应得生态平衡,不仅起到治表的作用,而且还从根本上解决了滑坡灾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惠振德.陕西省地质灾害简编年表(1950~1992)[J].灾害学,1993(03).
[2] 费加平.陕西汉中地区山灾及其防治措施浅议[J].灾害学,1989(02).
[3] 惠振德,孙虎,郭彩玲.秦巴山区水土流失灾害及防治对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