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导致德育工作低效的弊端:学校中的“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现象盛行;“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标准难以内化成其自身的行为动机和道德素质。照搬七八十年代那个封闭时期的做法,进行灌输训导,其结果必然失败。
关键词:应试教育;唯智倾向;标杆过高;靶子观念;德育低效
现代素质教育思想的深入人心,教师们对“应试教育”的反思愈来愈深刻,其中大家批判得最多的是其价值取向——“片面追求升学率”,因为它阻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在令教师、家长欣慰陶醉的高分与高升学率的表象之下,却掩藏着学生思想贫瘠、人格幼稚等真相。人们虽能从思想观念上认清这一弊端,但因未能彻底根除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再加上人们对这一传统模式的习惯惰性,当前教育的主流还是应试教育,受其影响小学存在下述一些导致德育工作低效的弊端。
一、德育指导思想上的“唯智倾向”
现代社会特别重视教育的经济功能——为社会培养出大批发展经济所急需的各种人才,且评判和选拔这些人才时多侧重于科学文化知识与专业才能的考核。在此社会背景下生长起来的应试教育,具有严重的唯智倾向,集中体现为普通教育中的“分数至上”与“片面追求升学率”——评估某个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师业绩等的唯一指标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学校的升学率。于是学校中的“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现象盛行;“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是软指标,智育是硬指标,体育是实指标,美育没指标,劳动教育是附加指标”。这些轻视乃至抛弃德育的指导思想和实际行为必然会导致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疲软和低效。
二、德育目标上的“标杆过高”
所谓“标杆过高”是指教育者没有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体国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化素质等现实情况,制定出高不可攀的政治和道德标准,如在小学生思想品德课中,提出“热爱社会主义”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要求,甚至按无产阶级政党先进分子的标准去衡量他们的言行举止,使学生对此丧失了实践的信心、兴趣和动机,甚至养成言不由衷地说假话和空话的习惯。这些高“标杆”有些共产党员也未必能达标,学生们尽管能把它们背得滚瓜烂熟,并在品德课的考试中得高分甚至满分,却难以内化成其自身的行为动机和道德素质。我们的教育者明知如此却仍非常关心并满足于学生的考试分数,这种重形式(分数成绩的提高)轻实质(行为品德的养成)的德育又怎会不低效呢?
三、德育对象上的“靶子观念”
在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下,我国中小学德育奉行“靶子观念”,把学生当成是被动挨打的“靶子”,消极接受道德说教的“录音机”,没有自主、独立思想的教育对象,采取封闭式、灌输型单向训导的德育模式。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鲍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不良后果:“靶子是‘顽固的’,它对枪弹试图‘排斥抵抗’”。当今社会信息量愈来愈大,学生的知识面愈来愈广,主体意识愈来愈强,对教育者的道德说教,他们自然会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和“排斥抵抗”。教育者如果一味地墨守成规,照搬七八十年代那个封闭时期的做法,把学生当作毫无灵性的“靶子”和“录音机”,进行灌输训导,还期望着学生能积极响应,其结果则鲜有不失败的。
四、德育范围和内容中的“传统型”和“运动式”
“我国社会主义的学校德育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以形成高尚的品德;政治教育,即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逐步形成爱憎分明的政治态度和立场;思想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辯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相应的德育内容则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与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民主法制与纪律教育、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这是教育理论权威对建国以来我国学校德育范围和内容的概括。这种“传统型”德育存在着一个严重的缺陷,即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开拓进取、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自主精神和个性心理,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其审美能力,增强承受挫折与适应环境的能力。“传统型”德育因忽视并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而造成学校整体德育的偏失与低效。所谓德育内容的“运动式”是指学校德育总是跟随着社会政治形势转,一会儿抓这项教育,一会儿抓那项教育,社会有什么热点问题学校就开展某方面教育,违背了德育工作长期性、系统性的规律,这必然使德育要求片面化,德育效果短期化,最终导致学校德育的低效和失败。
五、德育方法和途径上的“强制性”和“分力式”
所谓“强制性”是指学校德育工作中只重社会要求,忽视学生心理发展需要;只重教育要求的正确性而忽视其可接受性;只重共性要求,忽视个性指导等不良倾向。为确保教育要求的正确性,我们的教育者只向学生宣讲正面的道理和形象,如,社会主义制度如何的优越,资本主义制度如何的腐朽黑暗等。有的老师还把那些经常犯错的“捣乱”学生,安排在紧挨着讲台的“特座”上,就近严密控制,对他们非常吝啬使用微笑和赞扬。这些做法缺乏令学生心悦诚服的说服力,也不能因材施教地使学生们都能从优良行为的奖励中获得成功的愉悦和动力,其低效与失败应在情理之中。所谓“分力式”是指在德育途径中,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德育力量缺乏沟通联系和组织协调配合,教育要求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冲突,形成教育上的分力与反作用力,最终导致学校德育的低效与失败。
参考文献
[1]严仪.机遇与挑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关键词:应试教育;唯智倾向;标杆过高;靶子观念;德育低效
现代素质教育思想的深入人心,教师们对“应试教育”的反思愈来愈深刻,其中大家批判得最多的是其价值取向——“片面追求升学率”,因为它阻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在令教师、家长欣慰陶醉的高分与高升学率的表象之下,却掩藏着学生思想贫瘠、人格幼稚等真相。人们虽能从思想观念上认清这一弊端,但因未能彻底根除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再加上人们对这一传统模式的习惯惰性,当前教育的主流还是应试教育,受其影响小学存在下述一些导致德育工作低效的弊端。
一、德育指导思想上的“唯智倾向”
现代社会特别重视教育的经济功能——为社会培养出大批发展经济所急需的各种人才,且评判和选拔这些人才时多侧重于科学文化知识与专业才能的考核。在此社会背景下生长起来的应试教育,具有严重的唯智倾向,集中体现为普通教育中的“分数至上”与“片面追求升学率”——评估某个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师业绩等的唯一指标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学校的升学率。于是学校中的“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现象盛行;“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是软指标,智育是硬指标,体育是实指标,美育没指标,劳动教育是附加指标”。这些轻视乃至抛弃德育的指导思想和实际行为必然会导致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疲软和低效。
二、德育目标上的“标杆过高”
所谓“标杆过高”是指教育者没有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体国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化素质等现实情况,制定出高不可攀的政治和道德标准,如在小学生思想品德课中,提出“热爱社会主义”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要求,甚至按无产阶级政党先进分子的标准去衡量他们的言行举止,使学生对此丧失了实践的信心、兴趣和动机,甚至养成言不由衷地说假话和空话的习惯。这些高“标杆”有些共产党员也未必能达标,学生们尽管能把它们背得滚瓜烂熟,并在品德课的考试中得高分甚至满分,却难以内化成其自身的行为动机和道德素质。我们的教育者明知如此却仍非常关心并满足于学生的考试分数,这种重形式(分数成绩的提高)轻实质(行为品德的养成)的德育又怎会不低效呢?
三、德育对象上的“靶子观念”
在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下,我国中小学德育奉行“靶子观念”,把学生当成是被动挨打的“靶子”,消极接受道德说教的“录音机”,没有自主、独立思想的教育对象,采取封闭式、灌输型单向训导的德育模式。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鲍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不良后果:“靶子是‘顽固的’,它对枪弹试图‘排斥抵抗’”。当今社会信息量愈来愈大,学生的知识面愈来愈广,主体意识愈来愈强,对教育者的道德说教,他们自然会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和“排斥抵抗”。教育者如果一味地墨守成规,照搬七八十年代那个封闭时期的做法,把学生当作毫无灵性的“靶子”和“录音机”,进行灌输训导,还期望着学生能积极响应,其结果则鲜有不失败的。
四、德育范围和内容中的“传统型”和“运动式”
“我国社会主义的学校德育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以形成高尚的品德;政治教育,即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逐步形成爱憎分明的政治态度和立场;思想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辯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相应的德育内容则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与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民主法制与纪律教育、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这是教育理论权威对建国以来我国学校德育范围和内容的概括。这种“传统型”德育存在着一个严重的缺陷,即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开拓进取、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自主精神和个性心理,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其审美能力,增强承受挫折与适应环境的能力。“传统型”德育因忽视并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而造成学校整体德育的偏失与低效。所谓德育内容的“运动式”是指学校德育总是跟随着社会政治形势转,一会儿抓这项教育,一会儿抓那项教育,社会有什么热点问题学校就开展某方面教育,违背了德育工作长期性、系统性的规律,这必然使德育要求片面化,德育效果短期化,最终导致学校德育的低效和失败。
五、德育方法和途径上的“强制性”和“分力式”
所谓“强制性”是指学校德育工作中只重社会要求,忽视学生心理发展需要;只重教育要求的正确性而忽视其可接受性;只重共性要求,忽视个性指导等不良倾向。为确保教育要求的正确性,我们的教育者只向学生宣讲正面的道理和形象,如,社会主义制度如何的优越,资本主义制度如何的腐朽黑暗等。有的老师还把那些经常犯错的“捣乱”学生,安排在紧挨着讲台的“特座”上,就近严密控制,对他们非常吝啬使用微笑和赞扬。这些做法缺乏令学生心悦诚服的说服力,也不能因材施教地使学生们都能从优良行为的奖励中获得成功的愉悦和动力,其低效与失败应在情理之中。所谓“分力式”是指在德育途径中,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德育力量缺乏沟通联系和组织协调配合,教育要求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冲突,形成教育上的分力与反作用力,最终导致学校德育的低效与失败。
参考文献
[1]严仪.机遇与挑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