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与深化,学校音乐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中小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亦是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与习惯的关键阶段。因此,在继承学校传统音乐教育思想精华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构建适合青少年学习成长的教育模式和体系,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应用于教学中,对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就中小学音乐教育创新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更新教育观念是音乐教育创新的前提条件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教育观念是贯穿教育全过程的指导思想,对教育的效果会产生决定性作用。只有观念得到更新,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具体内容、操作形式和教学方法才可能有所改观,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才能真正得以体现,并真正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添砖加瓦。
1.善于从素质教育改革的宏观视角来整体把握中小学音乐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六条对美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作用及实施方案作了全方位的综合阐述,明确将美育作为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无疑会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也将逐步踏入运行的快车道。此外,国家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也涵盖了全面清晰的课程设计方案。所以,我们应从育人的整体要求出发,在学校整体课程中着力提高音乐学科的地位和所占的比重,将其从传统的“副科”身份中解放出来,加强其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使其互相渗透,密切配合,共同打造育人的强劲合力。
2.正确理解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的综合目标
教育目标是教育方法和行为的明确指南,唯有正确把握和深刻认识中小学音乐教育目标的要求,方能恰当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中小学开设音乐这门艺术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目的不是要培养专门的音乐艺术人才。对普通中小学校的学生,我们应着眼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通过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和创造音乐来体验蕴含其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逐渐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才是中小学教育目标的本质所在。
3.优化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理念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创新音乐教育形式,创造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爱上学音乐,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对此,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努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课堂上,应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创设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的条件,为学生创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这对培养学生的兴趣与创新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2)致力于构建开放型课堂教学模式,变灌输型为参与体验型,努力拓宽音乐教育渠道,从现实生活中和电影、电视、网络等途径获取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多样的形式将其引入课堂,使学生参与、接触、感受丰富多彩的音乐意境。这种开放型的教学模式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高,进而得到精神的升华和灵魂的净化。
二、创新教育途径是音乐教育创新的关键因素
音乐是充满创造力的动态艺术,音乐教育的实质应是鼓励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实践是创造力产生的源泉,因而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注重音乐的创造。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更多亲自参与的机会,留给学生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1.在认知中创新
认知的主体是学生,要进行认知的创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教学。例如,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搜集具有不同风格的国外交响乐或国内的民间音乐,剪辑成课件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力,对这些音乐进行对比分析,根据自己的认知说出理解和感受,也可分组讨论。这种独立思考与协作能力的培养既能使学生的认知有质的突破,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掌握,也能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音乐符号的作用,进一步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
2.在欣赏中创新
音乐欣赏是一项感知、体验和理解艺术的活动。其目的除了培养学生感受和鉴赏美的能力外,还能启发学生将所感所想通过外在的表情动作进一步展现。好动是孩子的天性,爱美是人们的本质追求。如学生欣赏音乐之后,感受到音乐的美,就可将思想感情借助舞蹈动作表达出来。这样既能从形式上优化课堂结构,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更能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陶冶情操。
3.在实践中创新
对于中小学音乐教育而言,我们应格外突出课外音乐实践活动,以此使音乐教育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各种环境中都能通过实践体验音乐,将所学的音乐知识逐渐内化为个人素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创新音乐课堂,创设多种音乐活动。如课堂片断欣赏,才艺小表演,十分钟小主持人等,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求知环境和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逐渐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
三、注重学科评价是音乐教育创新的重要保障
通常情况下,学校音乐教育主要包含课堂音乐教学与课外音乐活动两个方面。课堂教学是学习的主阵地,而课外音乐活动也是学校音乐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深化知识层次,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陶冶情操,提高综合能力。因此,我们要深化中小学学科评价体系,把课外音乐活动开设成音乐活动课程,拓展音乐教育的内容,更新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使音乐教学在形式上更趋于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在方向上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在全面操作中更具选择性、灵活性和互补性,使之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共同达成中小学音乐美育的目标。
合理有效的中小学音乐学科评价体系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创新品质的提高以及美育教学的创新方面都有重要的导向和调控作用。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能用单纯的分数衡量学生的音乐水平。学校教育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并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评价方式应多元化。例如,学校在评价学生的音乐素养时,可将其分为基本项与特长项。基本项包括基础音乐知识与基本音乐能力,而特长项则包含音乐感知力、欣赏力及表现力(表演能力),并设定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来综合评价学生的表现。此外,课堂表现与参与集体活动表现相结合,自我评价与集体评议相结合,课程规定项目内容与自选兴趣项目相结合,平时考查与期末测评相结合等,都可以引入评价体系中。从以上诸多角度入手,才能对学生一段时间内的音乐成绩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多方面调动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音乐才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和喜悦。
总之,新形势下,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要全面创新,改变传统教学中一味地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刻板做法,让“创新教育”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流。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进一步凸显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更新教育观念是音乐教育创新的前提条件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教育观念是贯穿教育全过程的指导思想,对教育的效果会产生决定性作用。只有观念得到更新,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具体内容、操作形式和教学方法才可能有所改观,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才能真正得以体现,并真正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添砖加瓦。
1.善于从素质教育改革的宏观视角来整体把握中小学音乐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六条对美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作用及实施方案作了全方位的综合阐述,明确将美育作为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无疑会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也将逐步踏入运行的快车道。此外,国家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也涵盖了全面清晰的课程设计方案。所以,我们应从育人的整体要求出发,在学校整体课程中着力提高音乐学科的地位和所占的比重,将其从传统的“副科”身份中解放出来,加强其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使其互相渗透,密切配合,共同打造育人的强劲合力。
2.正确理解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的综合目标
教育目标是教育方法和行为的明确指南,唯有正确把握和深刻认识中小学音乐教育目标的要求,方能恰当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中小学开设音乐这门艺术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目的不是要培养专门的音乐艺术人才。对普通中小学校的学生,我们应着眼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通过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和创造音乐来体验蕴含其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逐渐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才是中小学教育目标的本质所在。
3.优化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理念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创新音乐教育形式,创造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爱上学音乐,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对此,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努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课堂上,应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创设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的条件,为学生创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这对培养学生的兴趣与创新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2)致力于构建开放型课堂教学模式,变灌输型为参与体验型,努力拓宽音乐教育渠道,从现实生活中和电影、电视、网络等途径获取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多样的形式将其引入课堂,使学生参与、接触、感受丰富多彩的音乐意境。这种开放型的教学模式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高,进而得到精神的升华和灵魂的净化。
二、创新教育途径是音乐教育创新的关键因素
音乐是充满创造力的动态艺术,音乐教育的实质应是鼓励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实践是创造力产生的源泉,因而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注重音乐的创造。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更多亲自参与的机会,留给学生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1.在认知中创新
认知的主体是学生,要进行认知的创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教学。例如,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搜集具有不同风格的国外交响乐或国内的民间音乐,剪辑成课件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力,对这些音乐进行对比分析,根据自己的认知说出理解和感受,也可分组讨论。这种独立思考与协作能力的培养既能使学生的认知有质的突破,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掌握,也能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音乐符号的作用,进一步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
2.在欣赏中创新
音乐欣赏是一项感知、体验和理解艺术的活动。其目的除了培养学生感受和鉴赏美的能力外,还能启发学生将所感所想通过外在的表情动作进一步展现。好动是孩子的天性,爱美是人们的本质追求。如学生欣赏音乐之后,感受到音乐的美,就可将思想感情借助舞蹈动作表达出来。这样既能从形式上优化课堂结构,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更能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陶冶情操。
3.在实践中创新
对于中小学音乐教育而言,我们应格外突出课外音乐实践活动,以此使音乐教育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各种环境中都能通过实践体验音乐,将所学的音乐知识逐渐内化为个人素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创新音乐课堂,创设多种音乐活动。如课堂片断欣赏,才艺小表演,十分钟小主持人等,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求知环境和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逐渐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
三、注重学科评价是音乐教育创新的重要保障
通常情况下,学校音乐教育主要包含课堂音乐教学与课外音乐活动两个方面。课堂教学是学习的主阵地,而课外音乐活动也是学校音乐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深化知识层次,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陶冶情操,提高综合能力。因此,我们要深化中小学学科评价体系,把课外音乐活动开设成音乐活动课程,拓展音乐教育的内容,更新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使音乐教学在形式上更趋于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在方向上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在全面操作中更具选择性、灵活性和互补性,使之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共同达成中小学音乐美育的目标。
合理有效的中小学音乐学科评价体系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创新品质的提高以及美育教学的创新方面都有重要的导向和调控作用。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能用单纯的分数衡量学生的音乐水平。学校教育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并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评价方式应多元化。例如,学校在评价学生的音乐素养时,可将其分为基本项与特长项。基本项包括基础音乐知识与基本音乐能力,而特长项则包含音乐感知力、欣赏力及表现力(表演能力),并设定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来综合评价学生的表现。此外,课堂表现与参与集体活动表现相结合,自我评价与集体评议相结合,课程规定项目内容与自选兴趣项目相结合,平时考查与期末测评相结合等,都可以引入评价体系中。从以上诸多角度入手,才能对学生一段时间内的音乐成绩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多方面调动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音乐才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和喜悦。
总之,新形势下,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要全面创新,改变传统教学中一味地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刻板做法,让“创新教育”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流。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进一步凸显素质教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