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选择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00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经济学家,《自由选择》一书的主要作者米尔顿·弗里德曼,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1980年,《自由选择》一书在美国首次出版,之后分别于1981年和1990年再版。该书出版后当年便成为畅销书,据作者估计,在美国各种版本的《自由选择》销量超过了100万册。并且,《自由选择》迅速被译为各种文字,中国大陆也在1982年由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了中译本。
  众所周知,米尔顿·弗里德曼于1976年荣获经济学最高奖——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无疑是弗里德曼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的重要原因,只要是学过经济学的,肯定不会想不起弗里德曼。如果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可称做经济学“大师”的话,那么,弗里德曼无疑属于极少数“大师中的大师”。
   从学术上来讲,弗里德曼对经济学的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为弗里德曼颁发诺贝尔奖时已对此作了很好的概括:“对消费的分析和在货币的历史与理论等方面的成就,以及他论证了稳定经济政策的复杂性。”
   弗里德曼在世界上获得巨大的声誉,不应单单归因于他在理论经济学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一以贯之地坚持自己的信念:坚持自由市场机制,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一个学者,尤其是社会科学学者,总会或多或少地持有某种信念。持有某种信念、坚持某种信念并不难,难就难在“一以贯之”。一以贯之,不仅意味着不能屈从于政治权威或学术权威,而且也不能屈从于某种“风气”,不能“跟风”,不能“赶时髦”;一旦认定某种信念,就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和决心。不“跟风”,不管是“政治之风”,还是“学术之风”,都不去跟,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极强的毅力的。不“跟风”,轻者招致学界同仁的白眼、冷落、误解;重者,可能生活上窘迫、精神上孤寂。弗里德曼在美国便因学术观点不同而备受学术界冷落。从20世纪50年代起,弗里德曼便开始旗帜鲜明地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当时正是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一统江山”的时代,弗里德曼的主张无疑属于异端,因此他称自己常常在“充满敌视的气氛中演讲”。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纷纷陷入了“滞胀”的尴尬局面,奉行已久的凯恩斯主义受到质疑,因为在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框架内,低增长与高通胀是不可能同时出现的。在此背景下,自由主义的理念重新获得了声望,诺贝尔经济学奖也接二连三地授给自由主义经济学家。1974年获奖的哈耶克与1976年获奖的弗里德曼正是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代表人物。
   一般认为,弗里德曼是“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耶克是“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两个学派对经济现象的认识、所用的分析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是,在坚持自由市场取向的经济制度方面,两派是一致的。哈耶克的经历与弗里德曼颇有几分相像,两人都对自由市场制度“一以贯之”地坚持,并且都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先后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且,两人都十分长寿,哈耶克活了93岁(1899—1992),弗里德曼活了94岁(1912—2006)。
   如果说哈耶克在后半生的学术生涯中,已经偏离纯粹的经济学而转向政治哲学、法学、心理学等广阔的研究领域,从而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道德哲学家的话,那么,弗里德曼则自始至终都是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因此,1998年的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在150名经济学家的投票中,弗里德曼被评为“20世纪仅次于凯恩斯的、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是毫不过分的。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