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培育“深度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eef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参加学校的青年教师赛课活动,我执教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在比赛前进行了一次试教,课堂中遭遇了“冷场”。课后,我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反思,并修改了部分教学环节,在第二次教学中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第一次教学片断:
  (出示幻灯片:袋子里装着一个红球和一个黄球)
  师:同学们,在这个袋子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生:。
  师: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分数的?(学生沉默,不知该怎么回答)这里的2表示什么?1又表示什么呢?
  生1:2表示有两个球,1表示红球有1个,红球占总数的,所以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就是。
  师: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如果老师在这个袋子里再加一个绿球呢,现在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生:。
  师:为什么是呢?
  生2:因为现在有3个球,红球只有1个,所以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就是。
  师:小芳和小娟正在做“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游戏中小芳获胜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小娟呢?
  生3:。
  生4:不对,应该是。
  师:为什么?
  生4:因为可能小芳赢,可能小娟赢,也可能平局。
  (该生将输赢的结果分成3类,从而判断小芳或小娟赢的可能性是,这样的思维过程显然是错误的,但由于我事先未作深入思考,此时心底感到紧张,只能草草收场)
  ……
  课堂分析:
  课后,我认真进行反思:可能性的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呢?如果依据红球占总数的,可以判断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就是?那么,在“石头、剪刀、布”游戏中,我们又怎样让学生找到“总数”呢?
  用“石头、剪刀、布”来决定谁胜谁负是人们非常熟悉的规则,在人们的意识和经验中,这种公认的决定胜负的方式对游戏的双方都是公平的。然而,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可能都从未思考过这种方式为什么是合理的。循着这一问题,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要知道比赛双方获胜的可能性有多大,必须把可能发生的情况都列举出来,然后分别找出两人获胜的情况数。从这个角度来说,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我们必须关注的是可能发生的情况总数。而在摸球活动中,学生认为可能性的大小与总数有关,因为在任意摸一个球的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情况总数正好等于球的总数。如袋中有几个球,从中任意摸一个,就有几种情况。因此,我修改了部分环节,引导学生从事情发生的情况总数的角度来思考有关可能性的问题。
  第二次教学片断:
  (出示幻灯片:袋子里装着一个红球,一个黄球)
  师:同学们,在这个袋子里任意摸一个球会有哪些情况呢?
  生:可能会摸到红球,也可能会摸到黄球。
  师:说得真好。那么,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生1:。
  师: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分数的?
  生1:因为任意摸一个球有两种情况,而摸到红球正是这两种情况中的一种。
  师:也就是说,这里的2表示——
  生2:任意摸一个球有两种情况。
  师:1表示?
  生3:摸到红球是其中的一种情况。
  师:说得真好!“2”表示任意摸一个球有两种情况,“1”表示摸到红球是这两种情况当中的一种。如果老师在袋子里再加入一个绿球呢?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又是多少?
  生:。
  师:为什么?
  生4:因为袋子中有3个球的话,任意摸一个球就有3种情况,摸到红球就是这3种情况中的一种,所以用分数表示就是。
  师: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咱们回顾一下,要想知道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大,首先得考虑什么?
  生5:我觉得首先要考虑一共有几种可能发生的情况。
  师:大家的意见呢?
  生(纷纷点头):对!
  出示题目:小芳和小娟正在做“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在游戏中小芳获胜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小娟呢?
  师:要想知道他们获胜的可能性有多大,我们得知道什么?
  生6:一共有几种可能发生的情况。
  师: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情况呢?
  生7:2种。
  师:为什么是2种?
  生7:因为要么是小芳赢,要么是小娟赢。
  生8:我觉得不止两种,因为还可以是平局。
  师:在什么情况下两人打平呢?
  生8:比如两人都出布,或者两人都出剪刀,或者两人都出石头。
  师:原来仅打平就有三种情况呢!那么,什么情况下小芳赢呢?
  生9:小芳出石头,小娟出剪刀;小芳出剪刀,小娟出布;小芳出布,小娟出石头。
  生10:我们可以用以前学的列举的方法,把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列举出来!(学生纷纷点头)
  师:那现在你们就在自己的本子上试一试。(学生尝试)
  生11:我知道了,小芳赢的可能性是,小娟赢的可能性也是。
  师: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11:我列举出来之后,一共有9种可能,而小芳赢的可能性是这9种当中的3种,也就是,即。
  师:那小娟赢的可能性呢?
  生11:也是。
  师:有其他可能吗?
  生12:还有的可能是打平。
  ……
  课堂分析:
  这节课中我将判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重心放在“事情发生的情况总数”上,引导学生思考“摸出红球的可能性为什么是”,让学生认识到“2”表示任意摸一个球有两种情况,“1”表示摸到红球是这两种情况当中的一种,将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分数的意义分析得十分透彻。这一过程中弱化了“球的个数”这一表面现象,凸显了“事情发生的情况数”这一本质,使学生形成了清晰的认识,所以面对后来的“石头、剪刀、布”游戏规则时就能获得很好的效果。
  反思:
  第二次上课解决了第一次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掌握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本质方法,理解深刻,应用自如,这种变化源于教师对教材、学情和课堂的深度解读。
  1.对教材的深度解读
  在第一次试教后,我再一次研读教材,“石头、剪刀、布”问题被放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时,是以练习的方式出现。很显然,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初步获得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知识和理解后,在第二课时加以解决。相关教参的教学建议也只是粗略地提出引导学生用列举的方式列出输、赢、平的9种情况,然后判断。对此,我有两点思考:一是即便在第二课时中才出示“石头、剪刀、布”问题,但不改变判断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思维方法,依然会遭遇第一课时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说,放弃该素材意味着对问题的暂时逃避。二是用告知的方式告诉学生先列举9种情况,固然能让学生知道其结果,但这只是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没有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2.对学情的深度解读
  在第一节课中,学生认为“石头、剪刀、布”游戏只有三种结果,即赢、输、平,因此某人赢的可能性就是。这样的分析合乎逻辑,是生活经验支撑下的直观反应,教师应该认同学生的这种本真的思维方式。学生不能自觉地用列举的方式解决问题,原因还在于教师的引导。在前面的摸球问题中,学生都是直观地从球的个数的角度去判断可能性的大小,那么在解决“石头、剪刀、布”的问题时就自然地进行迁移,根据输、赢、平的三种结果进行判断。
  3.对课堂的深度解读
  一次教学经历就是一笔财富。面对第一次课堂的尴尬,我冷静地分析问题的原因所在,从根本上进行思考。通过反复的思考和琢磨,发现了问题的症结不在学生,不在问题本身,而在于教师自身一开始对可能性大小这一问题本质的认识是肤浅的。循着有关“总数”的思考,发现摸球活动中“总数”就等于球的总个数,是直观的、显性的;而在“石头、剪刀、布”游戏规则中的“总数”是9种情况,需要运用列举的方法加以整理,是隐性的。找到了两者之间的差别,进而寻找两者之间的“接轨点”,使问题的本质浮于水面。
  实践证明,只有对教材、学生、课堂进行深度的解读,才能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思维,形成优质高效的深度课堂。
  (责编杜华)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创新思维能力的跨世纪儿童。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小学时期培养的创新意识将给人的一生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小学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一项真正的“灵魂工程”。教学中,只有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营造宽松的氛围——萌发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氛围可以使情绪具有产生动机与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
期刊
初次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学生受生活经验和直观视觉的影响,只能说出用来表示,而对用来表示不能理解。从中,我认识到两点:一是学生初步理解“整体”时,首先依赖于生活实际的具体经验;二是以学生当时的认识水平看,学生根本不明白整体的意义。那么,怎么实现从把一个物体到把一些物体看成整体的认知突破呢?经过深入研究,我觉得还是要从学生的形象思维入手,给学生一些直观感受。  再次实践:  一、 谈话导入,引入“
期刊
“乘法分配律”是乘法运算定律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对其意义的理解及灵活应用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碰到诸如课堂上学生既观察、比较,又积极思考发现规律,可在练习中,学生依然频频出错的现象。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我们在实际教学时,只重视乘法分配律的“形”,而忽视了乘法分配律的“魂”。事实上,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是乘法意义的拓展和应用。那么,教师应如何揭示这一“灵魂”,促进学生主动建构
期刊
华罗庚先生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数”与“形”是一对矛盾,宇宙间万物无不是“数”与“形”矛盾的统一。画图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它通过图形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达到使学生理解题意和正确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掌握通过画图来解决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一、抓住“问题”,引发学生画图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最高层次的需
期刊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P100~10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用小棒摆图形,亲自探索所摆图形与所需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发现每多摆出一个图形,小棒相应增加的根数。  2.放手让学生经历直观操作、自主探索的过程,体验发现小棒根数与摆出图形间规律的方法,享受思考数学问题的过程。  3.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其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期刊
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缺乏持久性,如何使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学习活动,是我们低年级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创造某种认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主动地参与学习,让课堂成为吸引学生的“强磁场”,从而有效地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现结合“除法的初步认
期刊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2.学会根据看到的不同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所在的位置。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课前准备:  1.4人一组,分前、后、左、右4个方位坐好,对4个学生分别编为1、2、3、4号,把号码贴在桌边上,并选一个组长。  2.每个学生的文具盒里面准备从前、后、左、右4个不同面拍的小猴、茶壶的图片。
期刊
源起:研讨课引出的话题  近期,校教研组开展计算课的教学研究,内容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第二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笔者记录了部分教学片断。  片断一:一定要摆小棒吗?  师:27+5就是我们今天要新学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板书课题)。我们可以通过摆小棒知道它等于几,请同学们先自己摆一摆。(学生操作摆小棒)  师(边摆边解释):如果用小棒摆,27根是几捆零几根?(学生摆出2捆零7
期刊
“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怎么想比这重要一千倍。”(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语)于是,为了凸显“学生怎么想”这一核心元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得到了逐步推广。这样一来,课堂“活”了,教师却“苦”了,因为经常遭遇极其复杂的临场突变及流程搁浅。每当这时候,我们无不祈求教学智慧及时“现身”来扭转课堂乾坤,走出教学迷途。确实,教学智慧是一名教师不可或缺的业务素养。下面,笔者仅就教学智慧的意义内涵、实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的例2“估算”。  左图中的“方法二”就是本文的主角。对于此例题,《教师用书》中如是说:“教材给出了两个学生的不同解答策略,使学生明确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处理方法二,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困惑。  案例呈现:千呼万唤终不现  呈现问题:把124面小红旗平均分给3个班,每个班大约分到多少面?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