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自黑龙江鹤岗的男孩“钟美美”因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了自己模仿教师的几段视频,引发强烈关注。在“钟美美”的模仿中,教师严厉,“凶”,甚至有些尖酸刻薄:“我从一楼就能听见咱们班在吵吵!”“一栋楼里就听你们讲话了!”“后面的差生,一个比一个能作……”这些谴责张口就来。摔书,踹桌子,扔卷子,瞪眼睛,抡戒尺,这些模仿动作,把严厉型老师的气质拿捏得死死的。不少网友反映“太真实了”,非常有共鸣。
钟美美的视频存在演绎加工的成分,集中反映了老师严厉的一面,因此也导致有的人会觉得这样的师生关系存在问题。
教师该“严”还是“慈”?
一些教师害怕自己威严不足,整日板起面孔,不敢跟学生开一点点玩笑,一心想让学生对其产生敬畏。这样做的确不容易使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但也会导致一部分学生迫于教师威严而表面服从,不向教师敞开心扉。而那些淘气的学生可能会变本加厉地与教师对抗,因为这样做会更有成就感。
也有一些教师,很在意学生是否“喜欢”自己,立志于和学生打成一片,对学生极度包容。这样做虽然可以较好地与学生培养感情,但关爱变味儿成了溺爱,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时,教师的慈爱还会被学生认为是软弱、好欺负的表现。可见,师生关系的“度”不好把握,动辄就容易过“严”或过“慈”。
想把握好这个“度”,教师们首先要先思考一个问题:
我们究竟为什么要经营好与学生的关系呢?
经营良性师生关系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如果不想让自己和学生的努力都变成徒劳,就要在该严格时严格。这样说也许少了些人情味,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效的知识技能传授和有效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教育的首要目标。除此之外,才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把控与人格品行的塑造,这就要求我们在该仁慈时仁慈。
“严”还是“慈”,要视情况而定,不能一下子“严”“慈”到底。
形成良性的师生关系,有多重要?
良性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师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致。在认知上,学生对教师认同度高;在情感上,师生心灵相通、达到情感共鸣;在行为上,师生之间行动一致。
通俗一点讲,师生关系对青少年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亲子关系对青少年发展的作用。举个例子说,学生不喜欢某位教师,那就不会喜欢这位教师的课,学习成绩差、偏科的现象就出现了。
良性的师生关系能够调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
教学相长是大家都明白的一个道理。当师生之间的关系亲密、融洽时,这种积极的情感能使师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在这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下,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原动力被充分调动,学生对教师持欣赏的态度,从而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态度和浓厚的兴趣,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同时会感染和影响教师。
良性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轻松愉快地学习,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互相配合,共同提高,教学活动的开展会格外顺利,教学效果自然会更好。
良性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公民意识的学生。如果学生能从良性的关系中感受到学习的美好、精神价值的重要,就会激发出学习动机和道德动机,进而努力求真,向善,实现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作为教师,如何促进良性师生关系的形成?
1加强自身师德修养
高尚的师德是教师任职的基本要求和職业行为的根本保证。通过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法制观念,提高依法从教的水平;通过加强师德修养,营造教师为人师表的良好修养,自觉地专心授业,以身立教;通过心理培训,学会愉快与人相处、自我调节情绪,增强抗挫折能力。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意志得到锻炼,进而产生理想的育人效果。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师生之间虽然存在客观的长幼之别,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强迫学生服从。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认可和接受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去发现自己的独特并发展自己的长处。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习惯等,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加强沟通,关爱学生的成长
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我们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一定要选择好时间、地点,注意语言的艺术,用真情感化学生。
4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更容易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教师可以通过提高教学的吸引力来优化师生情感关系。
5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方式
与学生发生冲突时,教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冷静全面地分析、考虑问题,敢于正视自身的问题,敢于做自我批评并向学生主动道歉。
《学生眼中的好教育》一书中提到:“师生关系的好坏,决定着一个群体乃至一所学校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特质。在学习方式持续变革的信息社会,师生关系有必要在吸纳更多爱与尊重的前提下,从传统走向现代,从疏离走向共生。”我深以为然。
在建立良性的师生关系上,教师要多反思、多理解、多沟通,拿出师者的气度与胸襟,用自己的学识与人格赢得学生的爱戴。如此,教师才能真正走近学生,真正走近教育,真正赢得社会各界更多的钦佩与赞美。也只有倾听学生的学校,才是学生能真正获得精神财富的地方。
钟美美的视频存在演绎加工的成分,集中反映了老师严厉的一面,因此也导致有的人会觉得这样的师生关系存在问题。
教师该“严”还是“慈”?
一些教师害怕自己威严不足,整日板起面孔,不敢跟学生开一点点玩笑,一心想让学生对其产生敬畏。这样做的确不容易使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但也会导致一部分学生迫于教师威严而表面服从,不向教师敞开心扉。而那些淘气的学生可能会变本加厉地与教师对抗,因为这样做会更有成就感。
也有一些教师,很在意学生是否“喜欢”自己,立志于和学生打成一片,对学生极度包容。这样做虽然可以较好地与学生培养感情,但关爱变味儿成了溺爱,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时,教师的慈爱还会被学生认为是软弱、好欺负的表现。可见,师生关系的“度”不好把握,动辄就容易过“严”或过“慈”。
想把握好这个“度”,教师们首先要先思考一个问题:
我们究竟为什么要经营好与学生的关系呢?
经营良性师生关系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如果不想让自己和学生的努力都变成徒劳,就要在该严格时严格。这样说也许少了些人情味,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效的知识技能传授和有效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教育的首要目标。除此之外,才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把控与人格品行的塑造,这就要求我们在该仁慈时仁慈。
“严”还是“慈”,要视情况而定,不能一下子“严”“慈”到底。
形成良性的师生关系,有多重要?
良性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师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致。在认知上,学生对教师认同度高;在情感上,师生心灵相通、达到情感共鸣;在行为上,师生之间行动一致。
通俗一点讲,师生关系对青少年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亲子关系对青少年发展的作用。举个例子说,学生不喜欢某位教师,那就不会喜欢这位教师的课,学习成绩差、偏科的现象就出现了。
良性的师生关系能够调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
教学相长是大家都明白的一个道理。当师生之间的关系亲密、融洽时,这种积极的情感能使师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在这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下,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原动力被充分调动,学生对教师持欣赏的态度,从而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态度和浓厚的兴趣,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同时会感染和影响教师。
良性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轻松愉快地学习,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互相配合,共同提高,教学活动的开展会格外顺利,教学效果自然会更好。
良性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公民意识的学生。如果学生能从良性的关系中感受到学习的美好、精神价值的重要,就会激发出学习动机和道德动机,进而努力求真,向善,实现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作为教师,如何促进良性师生关系的形成?
1加强自身师德修养
高尚的师德是教师任职的基本要求和職业行为的根本保证。通过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法制观念,提高依法从教的水平;通过加强师德修养,营造教师为人师表的良好修养,自觉地专心授业,以身立教;通过心理培训,学会愉快与人相处、自我调节情绪,增强抗挫折能力。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意志得到锻炼,进而产生理想的育人效果。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师生之间虽然存在客观的长幼之别,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强迫学生服从。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认可和接受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去发现自己的独特并发展自己的长处。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习惯等,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加强沟通,关爱学生的成长
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我们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一定要选择好时间、地点,注意语言的艺术,用真情感化学生。
4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更容易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教师可以通过提高教学的吸引力来优化师生情感关系。
5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方式
与学生发生冲突时,教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冷静全面地分析、考虑问题,敢于正视自身的问题,敢于做自我批评并向学生主动道歉。
《学生眼中的好教育》一书中提到:“师生关系的好坏,决定着一个群体乃至一所学校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特质。在学习方式持续变革的信息社会,师生关系有必要在吸纳更多爱与尊重的前提下,从传统走向现代,从疏离走向共生。”我深以为然。
在建立良性的师生关系上,教师要多反思、多理解、多沟通,拿出师者的气度与胸襟,用自己的学识与人格赢得学生的爱戴。如此,教师才能真正走近学生,真正走近教育,真正赢得社会各界更多的钦佩与赞美。也只有倾听学生的学校,才是学生能真正获得精神财富的地方。